文学
早上九点叫醒我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阿乙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南方周末2017年度图书
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17年度作品
深港书评2017年度虚构类十大好书
这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中坚派作家阿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与大多中国小说不同,阿乙的作品并非立足于反映社会问题,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人的小说,挖掘人心,展现人性,凝结着对小人物的体察与同情。
小说名来源自阿乙读过的博尔赫斯的一本访谈录。博尔赫斯提到要写一篇短篇小说,题目叫《 早上九点叫醒我》。但在博尔赫斯的作品里,阿乙并没有发现这部小说,便就用这句话——早上九点叫醒我——做书名。小说里,主人公宏阳喝醉后,向自己的内人叮嘱,让她做一个人体闹钟,到了早上叫醒他。次日晨,等到要叫醒他的时候,他的内人发现他已经死了:他把自己喝“死”了。
小说由此开始,通过对一场仓促、敷衍的葬礼的讲述,回溯了宏阳——一名曾被简单认为只是亡命之徒的文盲——如何利用自身的暴力优势和必要的诈术,成长为镇上闻人的经历。在这个人身上,没有爱情、信仰、义气和亲情。小说通过他,对逐渐消失的乡村及其人物进行了画卷式的描写。
阿乙说:“写这部小说,其实我是想把我的乡村经验复述一遍,最后一次把它写完。我想写两个主题。一是,我印象中的乡村没了;再一个,乡村里有性格的人没了。那我就想写乡村的最后一霸,写这么一个庆典般、节日般的人物。他活着的时候一言九鼎,但树倒猢狲散之后,权威一下子崩解了,自己的棺材说开就开了。
大师与玛格丽特 (2005) TMDB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Season 1 所属 : 大师与玛格丽特
9.1 (30 个评分) 导演: 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 演员: Anna Kovalchuk / Aleksandr Galibin
由小说改编的这部连续剧创作手法很奇特,有现实中的人,有魔鬼,有历史中的人。他们在小说中相互交织,魔鬼可以来人间,人可以在天上飞可以参加撒旦的宴会,人可以丑陋无比,魔鬼可以淘气可爱。小说中又包含小说,让人眼花缭乱。小说有三条线索:
1.魔王沃兰德造访莫斯科并且观察这个莫斯科社会
2.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
3.本丢·彼拉多的千年悔恨
在第一个线索中,作者安排魔王沃兰德装扮成一个外国人来造访莫斯科,以此来观察“莫斯科居民的内心是否发生了变化”。这同《波斯人信札》、《天真汉》、《格列佛游记》的手法类似,虚构出一个“外方人”,让他们置身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从他们少见多怪的眼睛里呈现出丑恶和不合理的本质。只不过这里的“外方人”是一个无所不能的魔王,他可以通过魔法运用恶作剧的方式来暴露人们内心的阴暗面以及人性的弱点,所以使小说更充满讽刺意味以及幽默情调。
通过魔王沃兰德以及他仆人所作的一切,引发出一系列社会的弊病。
首先表现了人对于金钱、物质享受、名誉和地位的诱惑是软弱的,比如“卢布雨”和“法国时装”,使剧场里的人们丑态百出,因为他们的贪欲之心迷住了本来应有的良知,后来卢布变成了商标,身上的法国时装不翼而飞,那些贪慕虚荣的女人光着身子在大街上东躲西藏。在格里鲍耶陀夫之家,一群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莫文联”的作家们,每天过着庸俗的生活,个个吃得油光满面,为了度假和住房问题费尽心机,卑鄙龌龊,其实不过是一群“败类”。诗人伊万受到魔鬼带来的刺激和诗人柳欣在受到伊万指责后都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作品都是一堆废话,毫无价值;在作家柏辽兹死后,很多人为了弄到这所住房而绞尽脑汁,来到这所住房里妄图能被批准,结果遇到魔鬼而遭受愚弄;房管所主任尼卡诺尔本来就是一个“谁给我钱,我就提谁报上户口”的贪财之人,所以当沃兰德的仆人卡罗维夫才给他一大笔钱时他就立刻答应房子归沃兰德等人住,因此他也受到了惩罚,这些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外币使他被警局拘留后精神崩溃。
这些事情数不胜数,让读者看了感到我们的社会的确如此,并且看到这些人所遭受的恶作剧般的惩罚后大快人心。
沃兰德认为“人类是爱钱的……他们太轻浮了……慈悲之情有时也会来扣他们的心扉……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凡人……很像以前的人……只是住房问题把他们给毁坏了”
其次表现了人对于命运是无能的。如柏辽兹的死以及餐厅管理员安德烈·福基奇·索科夫的死。他们的死不是沃兰德赐予的,而是他们本来就是命该如此,沃兰德不过提前预见罢了。沃兰德认为金钱名誉之类的东西毫无用处,随着人的死亡,一切都不存在了。人无法决定每一天的生活,因为人很可能在一刹那就死亡,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么?
人生的意义在另外两个线索中才能告诉我们。第二个线索在第十三章才出现,即大师与玛格特的爱情。并且两条线索互相穿插。
大师刚出现的时候是在精神病院里给病人伊万讲述自己的故事,除了讲他与玛格丽特的爱情,还讲道他因自己的小说而遭受的打击。这里,作者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赋予了大师,借他的口对俄罗斯的文学界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大师和玛格丽特把全部生命都寓于那部小说,而在大师捧着这部小说进入生活的同时,他的生活就宣告结束了,他的第一次踏进文学天地就使他的毁灭已成定局。编辑和他见面时只字不谈小说的实质,却对作家本人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因为他的作品被认定是颂扬基督的反动作品,所以要给以坚决打击。一些御用文人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批判文章。起初一段时间,大师对这些文章置之一笑,第二个阶段他开始惊讶,但是感觉只是虚张声势,随着批判文章持续地越来越多地发表,大师感到进入了恐怖阶段。因此,大师被毁灭了,他逃离了文学,逃离了心爱的女人——因为不想连累她,逃到了疯人院。
这是对俄罗斯文学界的控诉,但还有对他们的讽刺,因为魔鬼们不肯善罢甘休,卡罗维夫和河马就去“格里鲍耶陀夫之家”闹事,他们认为在这个富贵温柔之乡,这些作家写出传世作品,“见他的鬼”,是不可能的!他们来到门口,被女公民拦住索要会员证,卡罗维夫问河马“难道为了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作家,还需要检查一下他的证件么?”“这太可笑了,一个人是不是作家,决不是由证件决定的,而是由他所写的东西决定的!”
小说中的玛格丽特是个坚强的女人,她生活在一个很好地让世人羡慕的环境里,但她觉得无聊和孤独,她需要爱情和真正的生活,直到她遇见了作家大师,她才认为生命开始有意义。然而大师的作品使大师受到了无情的打击,玛格丽特在大师的失踪之后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直到有一天她希望自己把灵魂卖给魔鬼,只要能让她知道大师的踪迹能再次见到大师。于是沃兰德派是从阿扎泽勒找到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经受了一系列考验,最终因为自己的爱情而与大师再次重逢。
但是他们不属于这个世界,小说结尾阿扎泽勒让他们喝了毒酒而死。大师说:“这太英明了!太及时了!”对于大师和玛格丽特这种忠于自己的信念与爱情的人来说,在那个复杂的人类社会是折磨而痛苦的,唯有死才是温暖、甜蜜和幸福的。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或许是无能的,但人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作出选择,可以忠于自己的爱情。即使死了,只要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精神和爱情可以永世长存,那么它们就一定可以永世长存。
小说的第三个线索贯穿于小说的整体,本丢·彼拉多的故事是大师的作品,但是魔鬼对这个故事了如指掌,因为他认同大师的观点——在人所具有的各种缺陷中,他(耶舒阿)把怯懦看作最主要的缺陷之一。本丢·彼拉多是圣经里的人物,他判处了耶舒阿的死刑,使耶舒阿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他本来是一个残酷的总督,表面没有人性,但是他内心还有一点点善的存留,在和耶舒阿谈话之后,他了解了人心中的善。他喜欢耶舒阿,知道他没有罪,但是因为对权力的怯懦,他没有解救耶舒阿,造成了他千年的悔恨。
其实,不管是对金钱的贪婪还是对名誉的渴望,对权力的俯首称臣,说到底都是对悲惨生活和生命死亡的怯懦。小说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经历告诉读者死亡是幸福而美好的,生命中重要的只是有足够的勇气对信仰对爱情忠贞不渝。
以上转自豆瓣 作者舞紫
狗心 豆瓣
8.9 (17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译者: 戴骢 / 曹国维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1
本书是俄国著名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了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短篇作品:《不祥的蛋》和《狗心》。《不祥的蛋》是作者的成名之作;而《狗心》则最充分地体现了作家的写作风格。两个短篇都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文笔机智,讽刺辛辣,既有对无知领导的揶揄,对官僚主义者的嘲讽,也有对高科技时代伦理道德问题的审视,更有对处于革命暴力中人的“突变”的人性的否定性思考。作家用一种喜剧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描绘着特殊时期中社会的悲剧以及人的悲剧。
等待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哈金 译者: 金亮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 11
小说描写一段近20年的三角恋情:军医孔林苦苦等待18年,终于能与久久苦恋的情人结合的时候,却又失去了爱的激情。相互而极有张力的文字,深深吸引着我们关注一个人是怎样在那个年代里委屈地活过来的。作家用出色的写实技巧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小人物活生生的人生经历,警示我们在生活的选择中如何提升心灵的力量。
《等待》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基金会所颁发的“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哈金为惟一以一本书获此两项奖的作家。《等待》已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纸锋 豆瓣
作者: 西门媚 中信出版社 2014 - 6
《纸锋》,柔软之下是硬骨,文学的锋刃。《纸锋》所写,皆为好书,要么是被隐藏的书,被人所忽略;要么是不易被人看到的独特角度。比如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张爱玲的《秧歌》、郑念的《上海生死劫》、巫宁坤的《一滴泪》、何伟的《甲骨文》等等,这些内容犹如水下冰山,作者把热闹表面之下更庞大的东西挖出来给读者看。《纸锋》的文字轻盈明澈,但却暗藏锋刃,谈文学艺术时也在谈时事谈政治。一如作者西门媚,看起来温柔秀丽,在公共事务上却毫不退缩。
黄金时代 豆瓣
作者: 闵露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 5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文人恣意挥洒热情的时代,年青人放任自己的精力,毫无顾忌地追求理想,在时代的挣扎中,为梦想、为青春、为民族和为国家奋斗着。
豆汁记 豆瓣
9.4 (11 个评分) 作者: 叶广芩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9 - 1
《豆汁记》为当代女作家叶广芩的中篇小说集,收录有:《豆汁记》、《黑鱼干岁》、《老虎大福》、《山鬼木客》、《瘦尽灯花又一宵》、《逍遥津》、《三击掌》、《黄连厚朴》、《长虫二颤》、《猴子村长》十部作品。全书文笔流畅,生动有趣。
《豆汁记》故事的背景为旧时老北京,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家里一个很会做饭的女仆的故事,文中仆人莫姜一个旧时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被作者刻画的非常鲜明。《豆汁记》为当代女作家叶广芩的中篇小说集,收入了她的十部中篇小说。
小镇奇人异事 豆瓣
作者: (美)哈金 译者: 王瑞芸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1
本书由12个短篇组成,以作者童年在大连乡下生活的经历和见闻,讲述了一个叫歇马亭小镇上发生的故事,书中故事都有不同的主题与人性道德的呈示,独立的情节串联起一个小乡村的悲欢离合,一个个真实有力的故事,在读者心中发酵。
《小镇奇人异事》——文革中孩子们观看被斗争的私娼的故事
《男子汉》——愚昧年代发生的荒谬事件让少年发生的心理扭曲悲剧
《主权》——由于种猪互斗而导致的极富乡村色彩的暴力美学篇章
《葬礼风云》——围绕奶奶去世,土葬还是火化所发生的特定年代文化习俗与人性冲突的故事
《最阔的人》——人性之恶导致的一场“最阔的人”的“反革命”
《新来的孩子》——一曲温情忧伤细腻的养父母与领养孩子之间的乡村牧歌
《皇帝》——被压抑年代乡村少年间弱肉强食的成长历程
《运》——最愚昧的迷信,让父亲手仞亲儿。
《选丈夫》——特定年代的一曲“选夫”闹剧
《春风又吹》——一次“不是反抗的反抗”,让新寡妇女“一举成名”的政治闹剧
《复活》——一次被当局认定罪大恶极的私通,让他走上了“生不如死”的道路
《十年》——用少女纯真的眼睛,触探政治对年轻老师青春活力生命的摧残。
名家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集,因主题的完整统一而有力,因风格的多样变化而丰富。-《纽约时报书评》
不论是为爱女性,还是因为爱知识,哈金笔下的人物都得做出艰难的选择;这种艰难的抉择不但让那些对中国人日常生活有兴趣的读者感动,而且让那些易受出色的写作和单纯的人生戏剧伤感的读者感动。-《出版者周刊》
哈金抓住了中国生活的特质,使我们对他的人物有了深切的了解,这个最陌生国度的“与众不同”被浓缩成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生戏剧,在纸上呼之欲出。-《波士顿环球报》
这是一部少见而出色的作品。 —《Kirkus Reviews》
“自从哈金以《等待》赢得过国家图书奖,他的作品像一把宽大美丽的扇子不断地展开;这本书听上去比他所写过的东西更加深远。实际上更加大胆。收藏优秀文学的馆室都须拥有。” –《图书馆杂志》
“哈金继续一丝不苟地挖掘埋没了的中国经验。”--《书目》, 星级书评。
我惊讶哈金推土机似的叙述方式,笨拙并且轰然作响。哈金的写作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段叙述都是扎扎实实。在他的小说里,我们读不到那些聪明作家惯用的回避和跳跃,这种无力的写作至今风行,被推崇为写作的灵气。作为同行,我知道迎面而上的写作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余华
哈金早已是名扬世界的作家,他为中国文学赢得的声誉不言而喻。
阎连科
风流去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鲍鹏山 2009 - 1
“思想的历史”系列《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三种,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最深也最好的文章,2006年出版后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本书是作者重新修订后的合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
和那些肤浅的“心得”“感悟”完全不同,决非当今流行的一个故事加一段大而无当的虚夸议论的套路,鲍鹏山受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文章“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
他做的,不是枯燥的无聊的无趣的无用的所谓的“学问”。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温情,包容了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是的,风流去了,但是,风流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
日夜书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韩少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4
编辑推荐
知青一代的精神史。
以大眼界诊断时代,以大悲悯直指人心,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
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的独步标高之作。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作品通过几位五○后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变迁。作品的聚焦点是性格、情感及价值观的冲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后知青”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等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他们各自的一生回答了时代的精神之问。
这是知青一代的精神史。以大眼界诊断时代,以大悲悯直指人心,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的独步标高之作。
媒体评论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
格非:像是畸人录,又像是英雄传,对历史和现实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欧阳江河:整整一代人的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