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伯希和北京日记 豆瓣
作者: [法] 保罗·伯希和 译者: 萧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内容简介
《伯希和北京日记》是伯希和的义和团运动亲历记录。1899—1901年,伯希和在越南、中国各地游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恰好在北京,亲历了使馆区被义和团围攻的全过程,随时局的发展,他抽零碎的时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小纸片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写出的日记是零散的 、碎片化的,然而极具现场感。法兰西学院的编者将日记手稿详加辨认、整理,原样呈现出来,并且补充了伯希和第二次在远东地区生活时的日记,尽可能完整呈现这位学术大师青年时代充满冒险性的东方学术之旅。
▼媒体推荐
历史的研究不能不注意于搜集台前之外的幕后史料,主角之外的配角表演,政治军事外交以外的经济文化往来,正式使节会谈之外的私人交往与接触,典籍公文记载以外的私人信函日记,冠冕堂皇演说背后的流言蜚语,只要有助于历史真相的披露,就无一不是可用的史料,就无一不可以用来使历史显露其本来的真相。
——周振鹤
《伯希和北京日记》(Carnet de Pékin 1899-1901)是伯希和的学生韩百诗(Louis Hambis)和法兰西学院图书馆馆员Duverdier根据法兰西学院收藏的伯希和笔记整理出版的。这份笔记一直与他的其他著作手稿、札记放置一处,在他身后陆续刊出。日记起于1899年8月15日至1901年6月21日止,包括了前两次的行程。入华路线是从河内到海南,再转经香港到上海……又在法租界徐家汇结识了一些知名教士和三个环游世界的旅行者。随后,他经烟台、天津,3月29日抵达北京,4月24日转道天津返回。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伯希和及其同行者正在长辛店一带。此后伯希和的北京日记就成了义和团运动亲历记,记载了对峙各方的官私消息进展。
——王楠《伯希和的三次中国之行与早期汉学研究》,原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十期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卞思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年间和1917-1918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他的记录简单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现在,这本日记已经被广泛用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伴侣读物,因为它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类学家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的困惑与坚持,更将人类学家中的“人”回归到了其原原本本的含义,将人生的这种困惑与坚持扩大到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心有戚戚焉的层面上。
在蒋介石身边八年 豆瓣
作者: 唐纵 群众出版社 1991 - 8
内容提要
本书为唐纵1927至1946年所记的日记,1949年唐纵随蒋介石
逃往台湾时,被我人民政府缴获。
唐纵,又名唐乃建,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曾任复兴社(又
名力行社)特务处书记长、蒋介石侍从室第六组组长兼军统局帮
办、内政部政务次长、保密局副局长、警察总署署长。长期在蒋
介石身边工作,深得蒋介石的宠信和器重。
日记内容广泛,不仅记述了唐纵在侍从室作为蒋介石的高级
幕僚,长期为蒋介石擘画、综揽情报特务工作的情况,而且涉及
到国民党党、政、军、警、特及外交、内政、经济、文化、民族等
各个方面。尤其对二次大战战前、战中、战后英美苏中对日德意
态度的微妙之处,英美苏对中国共产党的重重矛盾态度,国共两
党斗争的重大事件,蒋介石周围国民党一些高层人物的活动情况
和内幕,以及国民党内部政治腐败、派系斗争、经济凋敝、民怨
沸腾等内外交困的窘境,均有概括、简略的记载。是一部研究抗
日战争前后国民党历史、国共斗争的重大事件和第二次大战历
史,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唐纵的身份和地
位,日记中也反映了他的反共立场,写了一些美化蒋介石的言
词,对此,需要明辨是非,给予正确的理解。
奥威尔日记 豆瓣
Orwell Diaries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著 / [英] 戴维森 编 译者: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6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作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这位左倾激进、终其一生憎恶与鞭笞上层阶级的左翼文人,在日记中忠实记录了如下场景:与伦敦的流浪汉们一同乞讨、一同流浪、一同采摘啤酒花、一同住进收容所;深入矿井深处,像矿工一样从头到脚沾满煤灰;在远离城市的海岛上像纯粹的农民渔民一样播种收割、狩猎捕捞。这些日记可谓对其理想所做的最好诠释:平等、博爱,关心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反对顽固的保守派,坚定地反法西斯,讴歌劳动者、热爱劳动……
本书由英国戏剧、传记学者,奥威尔研究专家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son)选编,辅以详尽的编者注释,并配有20幅奥威尔亲笔绘就的示意图。所选日记从1931年8月至1949年9月,充满了引人入胜又令人唏嘘的细节描写,拳拳之忱、赤子之心纤毫毕现,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学甚至文化价值,极富阅读性、研究性与收藏性。
鲁迅日记(全三册) 豆瓣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本书收入作者自1912年5月5日至1936年10月8日所写的日记。作者生前未发表过。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曾据手稿出版影印本,其中1922年部分因手稿失落付阙。1959年、1976年我社两次出版排印本,并将许寿裳所录存的1922年部分片断补人,作为附录。1981年据此编入《全集》,并加注释。
此次在1981年版的基础上据手稿重作核校,并对注释作了修订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