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漕运 豆瓣
The grand cana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作者: [美] 黄仁宇 译者: 张皓 / 张升 鹭江出版社 2015 - 10
许多学者认为,每个王朝崩溃时,政府机器毁坏的第一个迹象就是对水利问题的忽视。由于漕运不能再进行有系统的输送,大明帝国才失去了活力,直至最后崩溃。这是真的吗?
本书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全书以扎实的数据和考证为基础,还原明代的漕粮运输图景和漕运管理方式,并由此触及明代的政府模式、官场惯例、经济制度、地理环境、工艺技术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它揭开了明廷依靠漕运作为国库收入主要来源长达两个世纪这一现象背后的主导思想观念,更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为何一个政治、经济、环境都远优于西方的国度,却未能迎来现代文明的曙光。
编辑推荐:
1、本书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从经济角度而言,大运河对明朝发挥着命脉的作用;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审视,1368年至1644年间发生了许多事件,中国却错过了这段使人奋发的岁月。本研究能够发现一些线索,为人们的思考提供帮助。许多学者研究,大凡一个王朝的灭亡,其中一个迹象就是对水利的忽视,大运河后来无法进行有系统的输送,是否证明了大明帝国的崩溃?史家黄仁宇在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大运河(漕运)对明朝的国家财政发挥着命脉的作用,它是京城和江南之间唯一的交通运输线,所有的物资供应都要经过它,大运河有它绝对的历史意义。明代漕运问题涉及明史中的许多因素,如官场惯例、国民经济、地理环境和工艺技术等,都密切关联着漕运的运作。从明代帝王、大臣管理漕运的方法中,我们可以推断描绘明代的政治体制、政府模式、财政政策以及社会风俗和统治思想。
《园冶》与时尚 豆瓣
作者: 康格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内容简介
《园冶》一书为中国首部园林建筑专书,一部汇聚古典园林整体兴造知识的宝典,代表了明代叠山建园的造园艺术顶峰。
本书将以《园冶》与明代文人园林生活为思考探索的主体,集中以江南地区为研究的关注范围,通过将《园冶》与江南文人及其园林生活、江南园林的建筑美学结合起来,考察明代江南的社会生活史与园林文化史学,探索了传统建筑的文化密码、美学意蕴及宗教内涵,尝试填补目前关于《园冶》版本书以及叠山师研究的空白,并探究明代消费社会与园林产业的更加完整的面貌。
▼编辑推荐
☆读懂传统园林
通过对我国首部园林专书《园冶》的缜密研究,重新解构《园冶》书里书外的世界,从古籍版本到明代社会。本书带读者了解古典园林的营造法式,窥视明代园林背后的文化,有如置身园中,寻入曲径,通幽转折而揽胜,领略尽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趣尚
☆领略活色生香的明代时尚文化生活
以扬州名园影园为例,兼涉豫园、拙政园等各大园林,考察明代士人阶层如何以文人化的园林来作为其身份表征的文化符码,为读者展示了园林中雅集宴会的情形——观鱼、赏花、藏书,以及收集假山奇石、古董名画等玩赏活动,亦论述蓬勃发展的园林化的茶馆、食肆各种,还原出明代消费社会与园林产业更完整丰富的面貌。
赋税甲天下 豆瓣
作者: 范金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本书是作者多年耕耘明清江南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作者从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商帮贸易的角度,逐一分析、探讨明清以来江南重赋问题的根源、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江南士大夫文人行为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明清地域商帮——有精彩的叙述和解说。
海外遗民竟不归 豆瓣
作者: 韦祖辉 商务印书馆 2017 - 10
《海外遗民竟不归——明遗民东渡研究》是韦祖辉先生退休之后几十年磨一剑的佳作,全面论述了明清鼎革之际一次气节与文化的东渡壮举。明遗民留下来的是气节,带走的是文化。著作从明遗民的精神文化根源入手,详细叙述了东渡的过程,并恰到好处地将崇祯朝灭亡之后南明势力抗击清朝的精彩历史片段穿插其间,最后以大量笔墨多领域地阐述了明遗民东渡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而其影响却不止于此,明遗民东渡使得许多中国学术文化、文献典籍和多种技艺历经明清之际兵燹和有清一代满汉矛盾而得以保存,也使得南明抗清的许多史料记录得以流传下来,弥足珍贵。该书的出版也希望能够为中日交流史、南明史等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借鉴。
南明史 豆瓣
The Southern Ming: 1644—1662
作者: [美] 司徒琳 译者: 李荣庆 等 / 严寿澂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内有文官党派纷争,外无武官英雄崛起,恰逢战事众生缭乱,体制上政治制度内部牵制消耗、外力无法使出,南明之倾根源可溯。
《南明史:1644—1662》的目的是回答“明朝为什么会灭亡”这一问题。由此出发,作者司徒琳所讨论的是明朝世袭君主统治失陷后18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映射出来的溃败根源。 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主要把明朝由强变弱的原因归结为“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作者同时注意到以上两点并不是仅有的两个把明朝引入灭亡的原因,近代经济变迁的也是原因之一,但朝廷内部冲突造成抵制外力的失败仍是明朝灭亡主要的原因,而这内部冲突的根源,在朱元璋太祖从一开始设计官僚制度时就已埋下。随着时间推移,文官内部的党派纷争、在外武官战斗力沦为平庸,内忧外患,大厦将倾。
2018年2月6日 想读 已有,大哥赠。
历史
晚明史 豆瓣
作者: 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观察晚明史的一个别开生面的视角,在于晚明与世界的联系。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的晚明时期,正处在新航路发现之后的“全球化”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邻近国家传统的朝贡贸易之外,遥远的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以及它们在亚洲与美洲的殖民地,都卷入了与中国的远程贸易,而且都毫无例外地处在贸易逆差之中,占世界产量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化”进程也表现在文化上,其主要标志就是以耶稣会为代表的教会向世界包括中国派出传教士,在传教布道的同时传播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科学与文化。晚明时期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通过澳门这个中西交流的窗口,对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影响。�
本书演绎晚明史的主要特色,在于充分表现了叙事史学的结构与魅力。晚明中国在经济、文化上融入世界之际,一个固步自封的王朝不仅不可能把握机遇,反而是加剧了自身内在矛盾,特别是朝廷上下都忙于政治派系之争,从万历到崇祯的几十年中几乎没有不争之时。书中以翔实的史料、细致的笔触,再现晚明王朝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走向灭亡的全过程,并揭示其深刻的教训。作者广泛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在关于晚明时期“倭寇”、“市镇”、“新政”、“党争”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豆瓣
7.9 (16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插图版)》解读明朝历史人物,揭开人所共知的七个角色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何以矛盾、扭曲和心力憔悴。这既是人在历史中的境况,也是其在文化中的境况。而这七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明王朝的侧影。
七张面孔,就是七个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大明王朝这出历史大戏里的七个角色,每一个人都演得不容易。
2017年6月28日 已读
17-23 Kindle Unlimited。怎么说呢,非常普通的通俗读物,颇有不伦不类之感。史观这个东西真的蛮重要的,饶是外行多读基本也能有体会。
历史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豆瓣 Goodreads
海と帝国
7.0 (12 个评分) 作者: (日)上田信 译者: 高莹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明清时代”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书作者生动地展示了海洋历史和明清时代五百年的历史,将明清这一对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进行了严谨而深入浅出的阐述。
过往不论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是一个停滞的时期;明清中国都被视为一个“闭关自守”的时期,一个与海洋无缘的时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国际学界对以上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提出明清中国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文化等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和外界的联系远比以前加强,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本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采纳了国际学界的新见解,因此就史观而言,很有新意。
2016年8月21日 已读
2016.26 我不赞同作者的史观。作者把经济行为视作驱动历史的首要动力,我觉得非常不可接受。如果宋辽对峙是由于交易行为(为什么存在两个政权就能将物产交换由无到有?),把倭乱视为海禁的结果,是不是鸦片战争确是追求自由贸易的战争?是不是后世的恐怖主义也要被视为不能进行平等交易的结果?
历史 海外汉学
家人父子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赵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本书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卜正民 译者: 陈时龙 黄山书社 2009 - 6
明朝(1368-1644)是一个商业扩张、文化革新的时代,它因此也形成了延续至今天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本卓尔不群的著作中,一位杰出的中国史研究学者重新省视了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与之前学术界总是强调国家具有强大的支配力不同,作者认为,正是社会领域内对商业关系、社会网络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作的极端反应,才导出了明朝稳定而动态的国家体制。这本充满想象力的学术反思之作,相信能使那些对中国发展感兴趣的学者及青年们有所获益。
国家在明代的发展是超前的,而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国家形成却是断断续续的、不平衡的;中国与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形成的特征,要求我们有一种相对的观点,因为即使过程也会有所不同;中国国家超前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力量限制国家发展为绝对权威的顽强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却没能建立起能够迫使国家重新协定其权威的社团结构。
——卜正民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豆瓣
作者: 朱永嘉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4
朱元璋为后继子孙设计了一套怎样的国家制度?为什么东宫制度不能定向培育出合格的皇帝?明代“兵将不相习”导致什么后果?分封制为什么行不通? 朱元璋铁腕治官是出于什么考虑?
本书既是一本旁征博引的明代政治制度史,又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史论,有明一代的历史过程中,有得亦有失,得在何 处,失在哪里,正是本书着重讨论的问题。
书名之所以取为《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因为讲稿是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流是讲传统上的因缘关系,源是讲当时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的。
当前讲明史书籍不少,但多是以皇权为中心,讲权力斗争故事,很少像本书一样纵横贯通,以制度史为截取面,讲一个个制度的流变以及实际的政治运作情况。作者还特别探讨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对认识当前的政治制度改革很有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已六十多年了,已积叠了不少正面和负面的经验与教训,无论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均是如此。了解一下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制立法的过程,及其在有明一代发展的实际影响,对我们今后完善法制会大有裨益。
作者朱永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明史研究专家,曾得吴晗先生赞赏,后又经政治历练,老年著史,别有一种通达与穿透力。
对于任何关心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人来说,《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都是一本必读书,实际上,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明史,而是一部制度通史。
2015年4月16日 想读 明史可能是我最熟悉的一段了……拜黄仁宇和当年明月所赐……
中国 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肆) 豆瓣 谷歌图书
8.6 (144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9 其它标题: 明朝那些事儿
上接第三部,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本书主要讲述了朝廷的权力之争和边疆的抗倭斗争。
2014年12月5日 已读
已经有点倦怠了。余下的几本日后再读吧。57.
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叁) 豆瓣
8.7 (145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4
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撂下的这副重担落在了明代三百年中最能闹的一个皇帝——朱厚照身上,宠八虎,建豹房,自封威武大将军,朝廷中充斥着一幕幕荒唐的闹剧,局势更是动荡不安,这时便引起了一位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
2014年10月9日 已读
作者的历史素养还是蛮好的,但是网文感真的太重了。这本的电子版排版比上一本好,每章下面细分的小标题有了图画标注。终于到嘉靖了!51.
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贰) 豆瓣
8.6 (165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1
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2014年9月29日 已读
网络通俗史的开端嘛,读于Kindle,要价1元。对作者的史观比较认同,但是文笔实在啰嗦且脑补太多。非明粉实在看不懂朱祁镇方方面面在我看来都是个奇葩但是在作者笔下怎么就成了暖男?另一个我觉得好奇的点是太祖也是读史书的人,为什么和朱八八这么相似,真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么摊手。49.
历史
洪业 豆瓣
The great enterprise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陈苏镇 / 薄小莹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本书选择了明清嬗代过程为论述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诸多方面进行剖析,揭示帝国秩序崩解与重建的过程等。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译出。
万历十五年 Goodreads 豆瓣
8.9 (50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2013年3月17日 已读
文赠。读完,有很多思考。十分想做一个整理。
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壹) 豆瓣 Goodreads
8.5 (349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 - 9
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
2013年3月12日 已读
只读过一本,感觉还不错。之后跟风者众,当年明月也算踏实。
历史
皇帝、文臣和太监 豆瓣
作者: 十年砍柴 2007 - 1
《皇帝·文臣和太监》从屈原开始,臣对君的关系常用男女关系来比拟,这两类关系却有可比性,读读《离骚》就知道,被君王疏远的臣子,那心态和弃妇多相似呀。在大明这间屋子里,如果皇帝是丈夫,文臣是妻子,那么太监是什么呢?是小妾。诤臣总和贤妻一个样,可敬未必可爱;而阉竖似那妖姬,明知可能惑主但忍不住亲近。如此,一些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丈夫,就会远妻子而亲小妾,如果碰上一位一点规矩都不讲、暴戾非常、时不时殴打妻子的丈夫,妻子为了生存还得忍气吞声去讨好得宠的小妾。当然,小妾因为得宠而忘乎所以,不但将丈夫和妻子的权分了许多,而且可能浪荡无度,红杏出墙,或者导致了整个家庭有崩溃的迹象,丈夫明白过来了,不管教不行,于是在那位已经疏远很久的黄脸婆帮助下,用家法惩治小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