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甲马 豆瓣
6.8 (13 个评分) 作者: 默音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 路内、周嘉宁、徐则臣、郭玉洁 特别推荐
自由穿梭现实与奇幻的文字雕刻师默音
历时八年创作,一个寻回时间的故事
“从默音的《甲马》中获得了丧失了一段时间的纯粹的阅读快乐,这是一个能够让人忘记时间的故事。而且巨大的信息量使我觉得我好像同时在阅读三个小说。默音在上海和云南的小城间穿梭,在过往与现在间穿梭,非常自由,情感的震荡被席卷入时间的洪流,人们内心的黑暗被某种说不清的温暖阻隔。”——周嘉宁
“默音将自己的气息植入一部怪异的小说,在这个故事里既有奇想异思,也有属于人间的温度,仿佛架空的世界就在迎面而来的风里,又仿佛在梦里的镜中照见自己。”——路内
纸马,即俗所称之甲马也。古时祭祀用牲币,秦俗用马,淫祀浸繁,始用禺马(即木马)。唐明皇渎于鬼神,王屿以纸为币。用纸马以祀鬼神,即禺马遗意。后世刻板以五色纸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前者,名曰纸马。或谓昔时画神于纸,皆画马其上,以为乘骑之用,故称纸马。
——《清稗类钞·物品类》
★ 甲马不是马,是纸上的心愿,是写给彼岸的无字信。甲马,即“甲马纸”,上有祈福神像的木刻版画,是云南人在七月半和春节买来烧纸祈祷平安所用。作者结合民间传说,以无边想象力立体呈现云南甲马纸谢氏家族三代人的惊异人生。
★ 小说时代跨越西南联大、知青们的景洪农场、千禧年之前的上海,带领读者走过那些变动的时代,体验书中人物深刻的情感。传说与现实繁复交织,一个读了让人忘记时间的故事。
★ 作者默音是《摩登时代》《多田便利屋》《赤朽叶家的传说》《冰点》等优秀日本文学的译者,并以原创小说《姨婆的春夏秋冬》获上海作协2015年度优秀长篇奖。小说作品以自由穿梭现实与奇幻的叙事见长。《甲马》是默音历时八年、四易其稿完成的超级长篇。
★ 特别感谢白族甲马非遗传承人张瑞龙先生提供甲马图片,并由理想国设计总监陆智昌先生设计装帧。随书赠送“山林草木之神”与“报喜马子”甲马书签。弥足珍贵,请勿焚烧。
--记忆是不是有个另外的去处?像时间一样老,像死亡一样缄默的某个地方。
甲马,上有祈福神像的木刻版画,云南人在七月半和春节买来烧纸祈祷平安所用。弥渡谢家另有一套秘传的甲马纸,唯有家族中一部分具有“梦见”之力的人才能够驱使。谢家人以甲马窥见他人的过往,为人疗心伤,解心结。
十九岁的男孩谢晔从云南到上海,寻找生下他后即抛开家庭回到上海的生母。谢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复旦大学退休教授苏怀殊的家庭相册,里面有苏怀殊少女时代在西南联大求学时的照片。与她合影的年轻人,竟是谢家最传奇的男人,他称作“小爷爷”的谢德。出于好奇,谢晔设法探寻小爷爷的过往,也因此认识了苏怀殊的外孙女安玥。两个年轻人一同踏上寻旧之旅,最终将他们引入始料未及的境地。
小说跨越西南联大、知青们的景洪农场、千禧年之前的上海。谢晔一心探究的“母亲为何抛弃家庭”这一问题的答案,比他所预想的更残酷。
海妖之歌 豆瓣
作者: 程方毅 2015 - 9
本书集中讲述神话、故事和动植物艺术形象在欧亚各文明之间的流传,其中既包括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孙悟空故事、灰姑娘童话、海妖传说等,也包括一些已经湮没无闻,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豆瓣
作者: [美]丁乃通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4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以国际通用的A T类型分类法编号排列,着重注明中国故事的特点,便于同外国故事进行比较,对了解中国故事的各种类型也颇有帮助。《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为全译本,无删节,还有新的补充,异文出处、参考书目和内容分类索引都全部照译。
画堂香事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孟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由与熏香习俗相关的文物实物图片、诗词入手,细诉香草、香料、香露、香熏、香炉、香阁等蕴涵的民俗、文化背景,及其与情、爱间含蓄而清远的关联,为读者展开一幅悠长的古代时尚图卷。全书由香之事、香之容、香之食、香之居四个部分有机串联而成,配以130余幅彩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七夕 豆瓣
作者: 刘宗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7
现代人对于头顶上的星空越来越陌生了。满天繁星,对于现代人而言,大概只是记录于天文学读物中的抽象概念,人们不仅不能像古人那样如数家珍般指出星星的位置、认出星宿的图形、叫出星星的名字,甚至连那些千百年来世代流传、古人像话家常一般时常念叨的星空神话、星辰故事,也早已付与忘川逝水了。
现代人对于星空越来越陌生,因为现代人的视野越来越逼仄、眼光越来越短浅。古人栖居大地,举目四望,地阔天高,繁星垂四野,万象为宾客。现代人则深陷于现代都市的水泥森林中,高楼大厦将浩瀚夜空分割得支离破碎,腾嚣的红尘和迷乱的灯火湮没了满天星光,人们鲜有余暇和闲心登高望远、仰望星空。古人眼中列星四布、星辰满天的夜空已经越来越遥远,现代人心目中的夜空,日益成为一个越来越空洞模糊的梦幻宇宙,一个星尘风散、黑洞潜藏、异形怪物出没的黑暗空间。
现代人对于星空越来越陌生,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与星空越来越遥不相关。对于古人而言,星空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天文知识是他们须臾不可或离的常识。
对于古代那些漂泊沧海的航海者和浪迹大地的游牧者而言,星空就是指引他们远游的指南和地图,北斗星七星连珠,一年四时,彪炳于北方夜空;猎户座三星璀璨,年年冬季,辉映于南天,为他们在烟波浩淼的大海上或山重水复的大地上勾画出漫游的路径,指明了回归的方向。群星列布的星空,就是一幅舒卷于浩荡夜空中的地图,只要记住几颗星星的位置,远行者就不会迷失方向,就总能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也总能找到回家的道路。古代的远行人,离不开星空的指引,而现代的旅行者,只需凭借手头的航海图或地图、罗盘仪甚至卫星导航仪,就可以轻易地确定所处的方位、远行的距离以及目的地的位置,他们已经无需星空经纬的指引,无需北斗星或猎户座为他们指引方向,尽管北斗星依然高悬北方,尽管不老的猎户座依然在年年冬夜牵犬出猎。
对于古代那些终年劳作于大地田园的农人而言,夜空中四时轮回的群星,则为他们肇示了岁月的推移、季节的流转。根据特定星宿的出没和方位,古代的农民们能够很方便地判断季节和农候、预知风雨寒温、判断年景丰歉……。周行不怠的星宿,对于春种秋收的农人而言,就是高悬于头顶的历书和钟表。农人生活的节律随斗转星移的旋律而亦步亦趋,列星递昭,春华秋实,群星运行的旋律规定了他们四时劳作、养生送死的节奏和周期,古代农人的命运,与星空休戚相关地交织在一起。如今,随着历书的流通和钟表的普及,农民们只要翻翻月份牌,就知道眼下是几月几日、何种节气、该安排什么活计,抬抬手腕看看手表就知道此刻是几点几分、什么时辰、该下地还是收工。因此,尽管现在的农民们依然终年劳作于星光辉映、风雨交织的大地之上,但对于头顶的星空,对于那些星宿的位置和名称,也大都茫然不知了。
因为星空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关于星空的知识是其生活日用须臾不可忘却的常识,因此,古人们不仅熟稔星宿的图形、位置,而且还借人间事物为满天星斗取了流光溢彩的名字,又根据这些名字演绎出意味隽永的故事。故事中,天上遥不可及的星星常常化身神仙降临凡世,或隐身尘寰,或游戏人间,给人们带来幸福或厄运,更有那些贪恋尘世欢愉的多情仙子,与凡夫俗子灵犀相通,一见倾心,演绎出一番缠绵悱恻的人神之恋。古老的星空知识和农时常识就借这些名字和故事而深入人心、流行久远。随着星空的高飘远举,随着人们对于星空的日益疏远和漠然,现在的人们不仅早已不认得几颗星星,说不出星星的名字,甚至连那些流传千百年、曾经脍炙人口的星星故事也随风飘散了。
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灵星空中,却有两颗星,以及它们的故事,直到今天仍让人津津乐道。每到暑热初退、凉风乍起的初秋之夕,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举目望天,在初升的新月光华中,在满天闪烁的繁星中,在烟波微茫的银河边,寻找它们的清辉。为了这两颗星星,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不知道费了多少笔墨、抒写了多少哀艳的词章。这两颗星星的故事,年复一年,不知道让多少思春的少女和伤春的闺妇每每仰望星空,黯然神伤。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尽管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已然模糊,尽管很多人已经说不出这两颗传说中的星星究竟在满天繁星中的哪一方,但是,关于它们的故事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地讲述着。中国人不仅讲述它们的故事,而且还专门设置了纪念和祭奠这两颗星星的节日。每到这个节日的夜晚,人间的小儿女会聚在满天繁星之下,搭起供桌,摆上新熟的瓜果、精巧的手工,望天而拜,默默地为这两颗天上的星星献上自己的祝福,也暗暗祈求天上的仙子照临人间,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吉祥。——这两颗星星,一颗叫牵牛,一颗叫织女,这个奉献给它们的节日,就是七夕。
京味儿 豆瓣
7.8 (9 个评分) 作者: 崔岱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京味儿”说起来面儿挺广,北京人说话、北京的老胡同、北京的曲艺杂耍儿……这些个东西搁一块儿就是“京味儿”。今儿个这本书说的是“京味儿”的吃食。春天的春饼,夏天离不开的芝麻酱,初秋吃的烧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就是不特别的东西,北京人吃起来可特有讲究。怎么讲究?您慢慢看。
万历野获编(上中下) 豆瓣
作者: 沈德符 中华书局 1989 - 2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万历野获编(套装共3册)》内容简介:余生长京邸孩时郎闻朝家事家庭间又窃聆父祖绪言因喜诵说之比成童适先人弃养,复从乡邦先达剽窃二雅谈或与陇亩老农谈说前辈典型及琐言剩语娓娓忘倦久而渐忘之矣困阨名场梦寐京国今年鼓篮游成均不胜合威化鹤归来之感郎文武衣冠亦几作杜陵夔府想矣垂翅南邈舟车多暇念年将及壮邅回无成又无能著述以名世。辄复紬绎故所记忆间及戏笑不急之事,如欧阳归田录例井录置败簏中所得仅往日百之一耳其闻见偶新者亦附及焉若郢害燕说则不敢存也夫小说家盛于唐而滥于宋溯其初则萧梁殷芸始有小说行世芸字灌蔬盖有取于退耕之义谅非朝市人所能参也余以退耕而谈朝市。
古典的草根 豆瓣
作者: 刘宗迪 三联书店 2010 - 10
作者先学大气物理,又学文艺学,最后是民俗学博士。他在本书中与你说天文,道地理,论诗学,解神话,杂至博物,细到修辞,天上地下,打成一片,古学新知,溶为一炉。这本书与你谈龙,谈天上的龙和地上的龙,谈行于四时的龙和潜行水湄的龙。这本书与你谈本草、博物,谈本草的来历和奥妙,谈博物学中的怪物和修辞,谈草木鸟兽背后的诗意和秘密。这本书带你举首遥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牵牛织女星,俯身聆听大地上四季的风声好如风的歌声,引你走出文人的书斋,回到斗转星回风声浩荡的远古星空和民间大地……全书内容尽管错杂多端,但却精气贯注,籽粒饱满,透过天文、地理、诗学、神话、博物、修辞等等人文百态、自然万象,一直在追索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血脉中贯通古今的文化精神。
灵验·磕头·传说 豆瓣
作者: 岳永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9
《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主要内容简介:范庄龙牌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庙会?它承载、表达着怎样的民众信仰?言说着华北腹地乡民怎样的心性、习惯,世界观或者说文化观念,它是怎样适应着当下的社会,并日渐兴旺,直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潮中的弄潮儿?……繁杂的中国民众信仰,以神神、香烛纸炮、磕头、看香、许愿还愿和行好为表征,以灵验为核心,这些长期被定性为负面的、阴性的和消极的传统与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的乡村发展是否存在良性互动的可能?当政者、智识精英究竟应该有一种怎样的理性的态度?是要高高在上的、貌似亲民为民着想的“眼睛向下看”,还是要首先真正地尊重并平心静气地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平视”?这些都是《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关注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红楼识小录 豆瓣
作者: 邓云乡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 1
《红楼识小录:邓云乡集》:所谓“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许多“味”都从小物中来。邓云乡先生学识广博,《红楼识小录:邓云乡集》从书中的小物说起,将因年深岁改,今人已难考实的许多事物加以描述,仿若一座别致的博物馆。云乡先生以小识大,汇释难懂之物、费解之事,包含经济、交通、民俗、工艺、营造、园艺、饮馔等范畴,将《红楼梦》细展于读者面前。本文集收入先生《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互相印证,必可收获至丰。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 豆瓣
作者: 柴春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6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这本书为柴春芽的“故乡三部曲”之第一部,并由其亲自编剧和导演同名独立剧情长片,该片已入选2013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及台湾金马电影节等。本书包含了电影小说和电影剧本两个部分,在电影故事发展的线条中也融入了作者坎坷的拍摄经历,文字上充满了诗意,哲学和宗教气息,并且在书中作者以他那人道主义的悲悯和宗教徒般的救赎情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诗意而荒凉的世界。
2014年1月23日 想读 既然说好不因观点废人言,那就看。
中国 小说 民俗
八九十枝花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沈书枝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4
草木,花朵,食物,
父亲,还有初次爱上的那个人
------------------------------------------------------------
一次安静的江南之旅 一段微温的怀乡记忆
豆瓣人气作者 沈书枝 真情之作
风行水上(高军)作序
黎戈 苏枕书 宋乐天 温暖推荐
------------------------------------------------------------
故乡,是一盏照在身上的灯
不管走出多远,都一直亮着
故乡是一种基因, 离它越远,反而会越鲜明 地展 现出它的样子。沈书枝写故乡的风物、人情,用笔绵密平静,而又生动真实。江南的草木、花朵、食物、亲人、邻里,在她笔下,如被春日阳光照亮,一一醒来。
真正的爱是完全接受一个人、一个地方如实的样子,而不夸张、不隐讳。沈书枝笔下的故乡,正是如此。故乡的可爱与荒凉,生活的乐趣与艰辛,在一支安静而克制的笔下,愈发跃然纸上,动人心弦。
-----------------------------------------------------------------------------------------------------
我很羡慕书枝,她的乡村生活背景,给了她鲜活的一手经验。她笔下的小园菜蔬四季风物都那么接地气,她的文章是活水养出的活鱼,悠游荡开,就像她写的植物,带着未干的春水的气息,润泽着我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碾压之下枯涸的内心。
——黎戈
沈汪风流,知堂情趣,尽在其中。
——苏枕书
书枝对她所经历的乡村生活的详实、精准再现,有时让我联想起田野工作方法中的“参与式观察”。不同的是,那个怀抱深厚乡情的“我”本身,也以“被观察者”的面貌,连同其所处的场景一同真实呈现出来,达到“有情”与“跳脱”的平衡,这是我私心觉得书枝最令人爱重的地方。
——宋乐天
留住手艺 豆瓣
8.5 (32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野米松 译者: 英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