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漫长的诉讼 豆瓣
A Civil Action
作者:
乔纳森.哈尔
译者:
李文远
/
于洋
新世界出版社
2018
- 5
本书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真实案例,两家公司的化工厂随意堆放化学废料,污染了波士顿附近一个村镇的水源,饮用该水源的居民(尤其是幼儿)纷纷得白血病死去。真相在多年后才被发现,一个年轻的律师代表这些受害家庭提起诉讼,历经八年,终于胜诉。书中材料来自作者八年的跟踪、记录和采访,以及5 0000多页的书面证词和庭审记录。
沃本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皮革城”,人口不到四万,阿贝霍纳河从城市北部蜿蜒流过。
★1968 - 1971年,沃本市东部居民投诉自来水口感和气味不对,水质污浊呈铁锈色。市政府被迫多次关闭供水井,又数次开启。其间市政工程师一再强调:“井水绝对安全,可放心饮用。”
★20世纪70年代,沃本市先后有12个孩子患上白血病,其中8人住在半径1.5公里的区域内,6人是几乎只有一墙之隔的邻居。
★1979年春,沃本市东北部184桶工业废料的出现引爆白血病患儿家长的疑虑:被污染的井水是孩子患病的元凶?同年12月,美国疾控中心着手调查沃本地区可能存在的白血病集中高发现象。
★1982年5月14日,沃本市28名原告的代理律师施利希特曼正式向贝翠斯食品公司及W.R.格雷斯公司提起诉讼。
★1986年8月,经过51个月的取证和多次庭审,陪审团裁定贝翠斯食品公司无罪;W.R.格雷斯公司有罪,判决公布后,W.R.格雷斯公司股价暴跌,损失1.55亿美元。同年9月,原告与W.R.格雷斯公司和解,获800万赔偿金。
★1986年,原告代理律师施利希特曼宣告破产。他因本案负债累累,共投入数百万美元,先后聘用12位出众专家参与该案调查,钻探157个监察井进行水质研究。
★1989年,美国环保署宣布启动清理阿贝霍纳河地下含水层计划,并起诉W.R.格雷斯公司和贝翠斯食品公司,要求其支付清理费用。
★美国环保署公布的清理方案预计耗时50年,耗资6940万美元。
沃本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皮革城”,人口不到四万,阿贝霍纳河从城市北部蜿蜒流过。
★1968 - 1971年,沃本市东部居民投诉自来水口感和气味不对,水质污浊呈铁锈色。市政府被迫多次关闭供水井,又数次开启。其间市政工程师一再强调:“井水绝对安全,可放心饮用。”
★20世纪70年代,沃本市先后有12个孩子患上白血病,其中8人住在半径1.5公里的区域内,6人是几乎只有一墙之隔的邻居。
★1979年春,沃本市东北部184桶工业废料的出现引爆白血病患儿家长的疑虑:被污染的井水是孩子患病的元凶?同年12月,美国疾控中心着手调查沃本地区可能存在的白血病集中高发现象。
★1982年5月14日,沃本市28名原告的代理律师施利希特曼正式向贝翠斯食品公司及W.R.格雷斯公司提起诉讼。
★1986年8月,经过51个月的取证和多次庭审,陪审团裁定贝翠斯食品公司无罪;W.R.格雷斯公司有罪,判决公布后,W.R.格雷斯公司股价暴跌,损失1.55亿美元。同年9月,原告与W.R.格雷斯公司和解,获800万赔偿金。
★1986年,原告代理律师施利希特曼宣告破产。他因本案负债累累,共投入数百万美元,先后聘用12位出众专家参与该案调查,钻探157个监察井进行水质研究。
★1989年,美国环保署宣布启动清理阿贝霍纳河地下含水层计划,并起诉W.R.格雷斯公司和贝翠斯食品公司,要求其支付清理费用。
★美国环保署公布的清理方案预计耗时50年,耗资6940万美元。
割据的逻辑 豆瓣
作者:
刘思达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4
这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法律职业的大型实证研究,作者秉承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生态分析传统,对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各个领域的竞争与规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社会科学分析。基于作者在2004-2007年间对中国12个省份的250余位法律执业者和国家官员的深入访谈、对中国律师网互动社区的三年参与观察以及大量历史材料收集工作,书中研究表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割据的,多个法律职业群体占据了这一市场的各个角落,律师业与其他职业之间的管辖权界限十分模糊,而管理律师业的司法行政机关,在同样高度割据的国家管理体系中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律师在法律服务市场上的地位就显得极不稳固。为了解释这一割据现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定界与交换的空间社会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在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五个空间领域:边疆(农村法律服务)、战场(城市基层法律服务)、高端(涉外法律服务)、后院(企业与政府法律服务)、雷区(刑事法律服务)。这不仅是一本法律社会学的学术著作,而且是一次对于我国法律职业发展状况的深度透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背景的学者、学生和实务人员参考。
正义女神不睁眼 豆瓣
作者:
知乎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不违法可以称为合法吗」,「普通人突然遭遇法律问题时,怎样做才不至于很被动」,「遭遇欠薪应该怎样维权」,「律师的“专业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生活中,工作中,这些有关法律的疑问无所不在。近两年来,法律相关问题在知乎站内正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也吸引和沉淀了众多法律专业人士与一线从业者的分享与回答。为了帮助更多的职场人,也为了回馈知乎站内越来越活跃的法律界人士,我们选择了法律作为第三本系列书的主题。
这本书主要面向初入职场到工作十年的职场人群,以一个普通人认知法律的过程,从最大众的印象与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开始,介绍生活中可能遇见的法律问题、职业生涯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其中更有司法从业者真实从业经历、解读经典案例判决,在解答实际问题之余丰富茶余饭后的谈资。
法学博士、执业律师、法官、检察官……你想知道的法律问题,有他们帮助解答。
编辑推荐:
《正义女神不睁眼》是由知乎出品的法律主题知识读本,是知乎团队继《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金钱有术》之后推出的常识普及系列的第三本书。本书由数十位活跃在一线的司法从业者,针对千万用户最关心的法律问题撰写回答编著而成。历经了知乎站内法律工作者的同行评价和审阅筛选,及上百万知乎用户的投票认同和支持。
★美剧、日剧和国产剧中听到的法律名词到底有怎样的含义?
★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如何处理,如何躲避未知的陷阱?
★近年来一些经典案件为什么这样判?
★听听司法生态中的从业者:法官、检察官、律师们对于耳熟能详案例的评析
★刚入行的法律行业新人又该从何处起步和提升自己?
“你”曾经或者正在关心的法律问题的答案,都蕴藏在《正义女神不睁眼》中。
也许从来没有人如此循序渐进地,带你建立起对法律的基础认知:没有长篇大论的法典起源追溯和枯燥无味、缺乏实际效用的教条理论;有的是对基本法律概念简明扼要的介绍,和来自一线从业者所分享的鲜活实际的法律常识,与面临问题时可以直接翻卷索骥的解决办法。
懂点法,不吃亏,不上当。
这本书主要面向初入职场到工作十年的职场人群,以一个普通人认知法律的过程,从最大众的印象与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开始,介绍生活中可能遇见的法律问题、职业生涯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其中更有司法从业者真实从业经历、解读经典案例判决,在解答实际问题之余丰富茶余饭后的谈资。
法学博士、执业律师、法官、检察官……你想知道的法律问题,有他们帮助解答。
编辑推荐:
《正义女神不睁眼》是由知乎出品的法律主题知识读本,是知乎团队继《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金钱有术》之后推出的常识普及系列的第三本书。本书由数十位活跃在一线的司法从业者,针对千万用户最关心的法律问题撰写回答编著而成。历经了知乎站内法律工作者的同行评价和审阅筛选,及上百万知乎用户的投票认同和支持。
★美剧、日剧和国产剧中听到的法律名词到底有怎样的含义?
★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如何处理,如何躲避未知的陷阱?
★近年来一些经典案件为什么这样判?
★听听司法生态中的从业者:法官、检察官、律师们对于耳熟能详案例的评析
★刚入行的法律行业新人又该从何处起步和提升自己?
“你”曾经或者正在关心的法律问题的答案,都蕴藏在《正义女神不睁眼》中。
也许从来没有人如此循序渐进地,带你建立起对法律的基础认知:没有长篇大论的法典起源追溯和枯燥无味、缺乏实际效用的教条理论;有的是对基本法律概念简明扼要的介绍,和来自一线从业者所分享的鲜活实际的法律常识,与面临问题时可以直接翻卷索骥的解决办法。
懂点法,不吃亏,不上当。
送法下乡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苏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各章(有关方法的第十二章除外)集中关注和讨论的中国司法制度的所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或以改变了的方式仍然存在;有的有所改善,有的则更尖锐了;并且不限于基层法院,甚至不限于中国的中西部或农村地区;当年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以中国问题和经验为基础的分析和理论追求,至今或许仍然前沿,特别是面对概念法学和教义法学的泛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展现的对中国问题和中国学术的关注甚至变得更为急迫了。这本曾引发很多讨论和争议的书,因为不合时宜,才没过时,甚或更有针对性了。
看得见的正义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陈瑞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当走向法治成为社会共识
本书用23条法律格言讲解共识形成的必然
当程序正义成为一种流行词话
本书用通俗语言阐述流行背后的深刻
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再推力作
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看得见的正义》作为一本法学经典著作,时隔十年之后由陈瑞华教授全新修订,本书三分之二篇幅重新写作。在“程序正义”成为流行话语的当下,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依托,用流畅的语言讲解“程序正义”的真正内涵,可以说是面向社会进行一场法学理论的知识普及。本书讲述的法律格言,极具传播性,初读令人耳目一新,细读则足以令人受益匪浅。
本书初版于2002年,本次修订版本以法律格言的解读为主线,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更新。
本书对法律格言的解读没有采取学术论文的表述方式,而更多地采用即兴而发的方式。通过对一个个案例、故事、典故的解读,作者以一种非学院式的论述方式,或“娓娓道来”,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通过对经典法律格言的分析和讨论,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程序正义的理念。
可以说,本书不仅是法学学子、法律从业人员的必读图书,更是对法律感兴趣的一般读者的首选法律读本。
本书用23条法律格言讲解共识形成的必然
当程序正义成为一种流行词话
本书用通俗语言阐述流行背后的深刻
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再推力作
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看得见的正义》作为一本法学经典著作,时隔十年之后由陈瑞华教授全新修订,本书三分之二篇幅重新写作。在“程序正义”成为流行话语的当下,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依托,用流畅的语言讲解“程序正义”的真正内涵,可以说是面向社会进行一场法学理论的知识普及。本书讲述的法律格言,极具传播性,初读令人耳目一新,细读则足以令人受益匪浅。
本书初版于2002年,本次修订版本以法律格言的解读为主线,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更新。
本书对法律格言的解读没有采取学术论文的表述方式,而更多地采用即兴而发的方式。通过对一个个案例、故事、典故的解读,作者以一种非学院式的论述方式,或“娓娓道来”,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通过对经典法律格言的分析和讨论,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程序正义的理念。
可以说,本书不仅是法学学子、法律从业人员的必读图书,更是对法律感兴趣的一般读者的首选法律读本。
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 豆瓣
作者:
[美]戴维·奥布莱恩(David M. O’Brien)编
/
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
译者:
何帆
/
姜强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4
2位首席大法官、16位最高法院大法官、12位下级法院法官,以讲演的方式,分享自己对法治的观察、对公正的理解。他们的名字,您一定耳熟能详:霍姆斯、卡多佐、布伦南、鲍威尔、伦奎斯特、斯卡利亚、金斯伯格、苏特、布雷耶、波斯纳……这些著名法官的作品,首次完整收录到一本书中。透过 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美国法官对司法功能的认识,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对司法政治的洞察,知晓美国式“案多人少”的困境和信息化时代庭审逐渐消失的缘由,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对于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的思考。
原则与妥协(增订版)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王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原则与妥协》旨在为四百年来美国宪政的精神与实践提供一种大跨度的历史叙事,从“权力”“权利”及二者的“互动”着眼,讨论美国宪法原则的起源和变化,梳理其发展的动力与机制。作者提出,在不危及作为立国之本的核心原则的前提下,不同利益集团藉由谈判和“妥协”,在宪法的原则与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使之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需要,这正是美国宪法的生命力所在。
本版新增20万字,集中于观察和探讨“9·11”之后十余年中美国宪政的新发展,既有因“金钱政治”和“种族政治”等传统问题出现的新挑战,也有反对恐怖主义的国家安全措施对公民自由造成的新影响,以及福利权、医保权和同性恋者平等婚姻权等数种“新公民权利”带来的新困境。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近十年来的研究与思考,为美国宪政史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本版新增20万字,集中于观察和探讨“9·11”之后十余年中美国宪政的新发展,既有因“金钱政治”和“种族政治”等传统问题出现的新挑战,也有反对恐怖主义的国家安全措施对公民自由造成的新影响,以及福利权、医保权和同性恋者平等婚姻权等数种“新公民权利”带来的新困境。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近十年来的研究与思考,为美国宪政史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最高法院与媒体 豆瓣
Justices and Journalists
作者:
[美] 理查德•戴维斯
译者:
于霄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6
《最高法院与媒体》考察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是否越来越注重公众形象,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本书讨论了大法官“走向公众”的动机,并且揭示出他们在21世纪更加受到媒体关注。
本书描述了大法官与记者之间的互动,这是他们通常不会公开讨论的。作者理查德•戴维斯解释了大法官为何关心媒体和公共关系,如何采取外部策略去影响记者对他们本人及法院的报道,以及记者参与这种互动关系的方式和原因。基于有关19、20世纪的大法官们的资料,本书探讨了历史上的大法官与媒体的互动关系,并对1968至2007年这四十年间纸质和广播媒体有关大法官的报道作以内容分析。
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希望塑造自己远离政治和媒体的形象。但理查德•戴维斯的《最高法院与媒体》让人大开眼界,他用充足的证据表明:大法官始终在与记者和政治家接触,虽然程度不一。本书为我们揭开了最高法院的神秘面纱。
——托尼•莫罗(Tony Mauro),1979年至今任《国家法律杂志》(National Law Journal)联邦最高法院通讯记者
大法官们现在经常著书立说、公开辩论宪法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因此,《最高法院与媒体》来得十分及时。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将会激发人们对大法官们如何、怎样“走向公众”,以及这样做是否恰当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争议和调查。
——李•爱泼斯坦(Lee Epstein),西北大学法学院亨利•韦德•罗杰斯讲席讲授
“走向公众”很少被视为大法官展示自我的策略性选择,但理查德•戴维斯解释了当代的大法官们为何越来越愿意这样做。戴维斯结合历史研究与经验分析,揭示出背后的个人、政治和制度动机,及其如何在21世纪显著地改变了司法规范。
——艾略特•斯洛特尼克(Elliot Slotnick),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
本书描述了大法官与记者之间的互动,这是他们通常不会公开讨论的。作者理查德•戴维斯解释了大法官为何关心媒体和公共关系,如何采取外部策略去影响记者对他们本人及法院的报道,以及记者参与这种互动关系的方式和原因。基于有关19、20世纪的大法官们的资料,本书探讨了历史上的大法官与媒体的互动关系,并对1968至2007年这四十年间纸质和广播媒体有关大法官的报道作以内容分析。
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希望塑造自己远离政治和媒体的形象。但理查德•戴维斯的《最高法院与媒体》让人大开眼界,他用充足的证据表明:大法官始终在与记者和政治家接触,虽然程度不一。本书为我们揭开了最高法院的神秘面纱。
——托尼•莫罗(Tony Mauro),1979年至今任《国家法律杂志》(National Law Journal)联邦最高法院通讯记者
大法官们现在经常著书立说、公开辩论宪法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因此,《最高法院与媒体》来得十分及时。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将会激发人们对大法官们如何、怎样“走向公众”,以及这样做是否恰当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争议和调查。
——李•爱泼斯坦(Lee Epstein),西北大学法学院亨利•韦德•罗杰斯讲席讲授
“走向公众”很少被视为大法官展示自我的策略性选择,但理查德•戴维斯解释了当代的大法官们为何越来越愿意这样做。戴维斯结合历史研究与经验分析,揭示出背后的个人、政治和制度动机,及其如何在21世纪显著地改变了司法规范。
——艾略特•斯洛特尼克(Elliot Slotnick),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上下) 豆瓣 谷歌图书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麦迪逊
译者:
尹宣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 1
《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辩论》(上下)记载了1787年美国建国之父们设计联邦政府的全过程,记录了代表们在每天会议上的发言。全书按麦迪逊在制宪会议期间的原始手稿排印,保留历史原貌。麦迪逊的记录自始至终、一天不缺,写法类似连续剧,记下了历史人物(代表们)在特定场景(每天不断深入的辩论)上的台词(发言)。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 豆瓣
The Trial
作者:
[英]萨达卡特·卡德里
译者:
杨雄
新星出版社
2014
- 6
★人类内心究竟隐藏了多少惩罚的欲望,理想的法制真的能够实现吗?
★当人不可信赖,可信赖的只能是规则。
★张思之 、贺卫方、陈兴良、张千帆 联袂推荐
★本书风趣,详实,充满各种历史轶事……使读者获得道德和政治上的洞察力,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今天这个不平静的时代,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杰作。
——《卫报》
法庭犹如一个剧场,几乎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这里就上演着各种荒诞的剧目。
你听说过水审、火审、面包奶酪审吗?
你见过象鼻虫、母猪、尸体和女巫,这样怪异的被告吗?
你知道斯大林的审判秀、关塔那摩的非公开审判,以及其他以审判为名,复仇为实的秘密吗?
在所有的审判中,正义与复仇,秘密与公开,迷信与理性不断纠缠。是谁在支配着审判,谁在影响着判决,谁被当成了替罪羊?
你是否想知道,为什么审判常常不公正?
★当人不可信赖,可信赖的只能是规则。
★张思之 、贺卫方、陈兴良、张千帆 联袂推荐
★本书风趣,详实,充满各种历史轶事……使读者获得道德和政治上的洞察力,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今天这个不平静的时代,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杰作。
——《卫报》
法庭犹如一个剧场,几乎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这里就上演着各种荒诞的剧目。
你听说过水审、火审、面包奶酪审吗?
你见过象鼻虫、母猪、尸体和女巫,这样怪异的被告吗?
你知道斯大林的审判秀、关塔那摩的非公开审判,以及其他以审判为名,复仇为实的秘密吗?
在所有的审判中,正义与复仇,秘密与公开,迷信与理性不断纠缠。是谁在支配着审判,谁在影响着判决,谁被当成了替罪羊?
你是否想知道,为什么审判常常不公正?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Goodreads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8.9 (223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论法的精神 豆瓣
作者:
[法国] 孟德斯鸠
译者:
申林
北京出版社
2007
- 10
《经典通读:论法的精神》作者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当时法国的情形是: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人们缺乏自由,权利经常遭受侵犯。社会结构上,分为三个等级。教会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第三等级。第三等级无权无势,深受前面两个等级的欺压。经济上,对第三等级横征暴敛,这一方面使劳动人民的生活陷入极端贫困,另一方面还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所以,第三等级非常仇视当时的政治统治,力图建立新的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宪政,经济上大力发展工商业。
《经典通读:论法的精神》正是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与经济愿望的反映。
全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治理论。
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主要有政体分类理论、自由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为三种,分别是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它又可以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则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中,君主依照固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的政体。专制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根据反复无常的意志来进行统治的政体。
关于自由,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仅仅意味着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话,那么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也有这个自由。法律是公民自由的界限,一旦公民的行为越过法律,那么他的自由便不复存在。孟德斯鸠认为,权力对自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他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会无休止地使用权力,直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所以为了捍卫自由,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
孟德斯鸠认为,因为权力构成了对自由的极大侵犯,所以必须要限制权力。如何才能限制权力呢?他提出三权分立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立法权负责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它隶属于立法机关;行政权负责执行法律和按照法律管理国家,它隶属于行政机关;司法权是根据法律进行审判,它隶属于司法机关。孟德斯鸠认为,上述三种权力必须分开行使,否则的话,两种或三种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他说,同一个机构,既拥有立法权,又拥有司法权,其结果是:因为拥有立法权,它可以用公共意志来蹂躏整个国家;又因为还掌握司法权,它可以用私人意志去践踏每一个公民。
三种权力不但要分立,而且还要相互制衡。
第二,法律理论。
《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律理论主要有: 一、法的定义和种类。在孟德斯鸠看来,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他将法律分为自然法与人定法。自然法是人定法之前天然存在的法律。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人定法是在建立社会之后,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人定法又包括政治法、刑法、民法和国际法。
二、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在本书中,孟德斯鸠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税收、宗教习俗、货币等事物的关系。
三、刑法和民法理论。在本书中,孟德斯鸠讲述了许多具体的刑法与民法理论。
四、立法理论。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应与政体原则相适应。在民主政体下,立法应鼓励平等和节俭;在贵族政体下,立法应该限制贵族的骄横;在君主政体下,立法应该鼓励荣誉;在专制政体下,立法要倾向于恐怖。孟德斯鸠还讲了制定法律的方式。法律的表述应该简洁,不能像学术著作那样,搞繁琐的论证;法律应该以事实为基础;如无充足的理由,就不要变更法律;删除无用的法律,以防止它们妨碍有用的法律。
第三,经济理论。
孟德斯鸠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他看来,民事行为中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都是平等的。个人利益应该让步于公共利益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公共利益绝对不能动用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去剥夺个人的财产,哪怕是最微小的财产。在这种场合,必须严格遵守民法。公民的财产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保障。
同时,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财富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应该大力发展工商业,反对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
第四,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的性格、感情有关系,法律应考虑这些因素。他着重分析了气候对人们各方面的影响: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充满了精力,因此,他们有着较强的自信和勇气;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们,缺乏勇气,年轻人像老年人一样懦弱。在寒冷的地区,人们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较迟钝;在温暖的地区,人们的感受就要敏感些;在炎热的地区,人们的感受则十分敏感。在南方,人们器官娇嫩,对疼痛十分敏感;而在北方,人们皮粗肉厚,对疼痛感知迟钝。俄罗斯人只有皮被剥下来的时候,才会有疼的感觉。在寒冷的国家,人们比较勤劳;在炎热的国家,人们比较懒惰。在寒冷的国家,人们的品性纯朴,性情率真,邪恶少,美德多;在炎热的国家,人们的行为往往越出道德的边界。
所以,第三等级非常仇视当时的政治统治,力图建立新的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宪政,经济上大力发展工商业。
《经典通读:论法的精神》正是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与经济愿望的反映。
全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治理论。
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主要有政体分类理论、自由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为三种,分别是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它又可以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则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中,君主依照固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的政体。专制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根据反复无常的意志来进行统治的政体。
关于自由,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仅仅意味着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话,那么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也有这个自由。法律是公民自由的界限,一旦公民的行为越过法律,那么他的自由便不复存在。孟德斯鸠认为,权力对自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他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会无休止地使用权力,直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所以为了捍卫自由,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
孟德斯鸠认为,因为权力构成了对自由的极大侵犯,所以必须要限制权力。如何才能限制权力呢?他提出三权分立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立法权负责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它隶属于立法机关;行政权负责执行法律和按照法律管理国家,它隶属于行政机关;司法权是根据法律进行审判,它隶属于司法机关。孟德斯鸠认为,上述三种权力必须分开行使,否则的话,两种或三种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他说,同一个机构,既拥有立法权,又拥有司法权,其结果是:因为拥有立法权,它可以用公共意志来蹂躏整个国家;又因为还掌握司法权,它可以用私人意志去践踏每一个公民。
三种权力不但要分立,而且还要相互制衡。
第二,法律理论。
《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律理论主要有: 一、法的定义和种类。在孟德斯鸠看来,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他将法律分为自然法与人定法。自然法是人定法之前天然存在的法律。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人定法是在建立社会之后,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人定法又包括政治法、刑法、民法和国际法。
二、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在本书中,孟德斯鸠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税收、宗教习俗、货币等事物的关系。
三、刑法和民法理论。在本书中,孟德斯鸠讲述了许多具体的刑法与民法理论。
四、立法理论。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应与政体原则相适应。在民主政体下,立法应鼓励平等和节俭;在贵族政体下,立法应该限制贵族的骄横;在君主政体下,立法应该鼓励荣誉;在专制政体下,立法要倾向于恐怖。孟德斯鸠还讲了制定法律的方式。法律的表述应该简洁,不能像学术著作那样,搞繁琐的论证;法律应该以事实为基础;如无充足的理由,就不要变更法律;删除无用的法律,以防止它们妨碍有用的法律。
第三,经济理论。
孟德斯鸠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他看来,民事行为中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都是平等的。个人利益应该让步于公共利益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公共利益绝对不能动用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去剥夺个人的财产,哪怕是最微小的财产。在这种场合,必须严格遵守民法。公民的财产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保障。
同时,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财富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应该大力发展工商业,反对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
第四,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的性格、感情有关系,法律应考虑这些因素。他着重分析了气候对人们各方面的影响: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充满了精力,因此,他们有着较强的自信和勇气;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们,缺乏勇气,年轻人像老年人一样懦弱。在寒冷的地区,人们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较迟钝;在温暖的地区,人们的感受就要敏感些;在炎热的地区,人们的感受则十分敏感。在南方,人们器官娇嫩,对疼痛十分敏感;而在北方,人们皮粗肉厚,对疼痛感知迟钝。俄罗斯人只有皮被剥下来的时候,才会有疼的感觉。在寒冷的国家,人们比较勤劳;在炎热的国家,人们比较懒惰。在寒冷的国家,人们的品性纯朴,性情率真,邪恶少,美德多;在炎热的国家,人们的行为往往越出道德的边界。
法律人的城邦 豆瓣
作者:
强世功
2003
本书是青年法学家强世功的法学随笔集。书中将“法律人”(lawyer)职业群体作为思考中国法制的重心,从“法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这一基本常识出发,追寻法律人的精神追求与实践品格。作者认为,法律人的城邦是一个伦理生活的共同体,它意味着一种共同的价值选择,意味着一种共同的责任承担,意味着一个生活方式。法律人能否在这一精神城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从城邦意义上讲,法律人的自我认同必须从法律知识的认同转化为对城邦伦理生活的认同。强世功强调,将法律人凝聚在一起的不应当仅仅是法律知识,而应当是对理性真理的追求,对城邦责任的承担。这恰恰是当下的法律人所缺乏的。
强世功的《法律人的城邦》(上海三联书店)一书中,有一篇针对法学院本科毕业生的演说词,他直截了当地说:“法律吸引你们的不是真理,而是职业,与金钱、身份和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职业。”的确如此,法律学科成为热门、法律职业吃香并不必然标志着法治的进步。如果不对法律人的功利化、市侩化的趋向加以警惕,法律人就会成为法治进程的敌人。在社会对法律产生强烈需求的情况下,法律人难免会陷入一种亢奋状态。媒体将镜头对准他们,官员对他们刮目相看,当事人更是视之为座上宾。这种热情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法治追求与法律信仰在现实功利面前大打折扣。随着腐败毒素的渗透,法律人呈现利益集团化。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金钱往来、利益往来越来越赤裸化
强世功的《法律人的城邦》(上海三联书店)一书中,有一篇针对法学院本科毕业生的演说词,他直截了当地说:“法律吸引你们的不是真理,而是职业,与金钱、身份和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职业。”的确如此,法律学科成为热门、法律职业吃香并不必然标志着法治的进步。如果不对法律人的功利化、市侩化的趋向加以警惕,法律人就会成为法治进程的敌人。在社会对法律产生强烈需求的情况下,法律人难免会陷入一种亢奋状态。媒体将镜头对准他们,官员对他们刮目相看,当事人更是视之为座上宾。这种热情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法治追求与法律信仰在现实功利面前大打折扣。随着腐败毒素的渗透,法律人呈现利益集团化。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金钱往来、利益往来越来越赤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