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
曹寅与康熙 豆瓣
Tsʻao Yin and the Kʻ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
8.0 (22 个评分) 作者: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3
史景迁步入历史研究的起步之作,也是他“最学术”的博士论文,格外厚重、耐读;
史景迁用一如既往的细致笔法,勾画出盛世中“主人”与“奴才”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
本书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
2021年1月24日 已读
(21-04)康熙用包衣辖盐务不旨在根除瘫弊,而是在于保证私房钱到位,呵呵。有些脑洞很奇怪,比如「虚热闹」指的是洋货,为啥会这么想…另一个无端联想:史景迁可以说是海外汉学届的伍迪艾伦。[2014.04.06]
历史 海外汉学
家族、土地与祖先 豆瓣
Family, Fields, and Ancestors: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550-1949
作者: [美]易劳逸 译者: 苑杰 重庆出版社 2019 - 1
长时段、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世史典范之作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易劳逸重新审视中国近世史的力作《历史》《历史学家》《亚洲》《经济史学刊》等媒体推荐好书☆读懂近世中国的“常”与“变”才能读懂近现代的中国
☆长时段、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世史典范之作☆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易劳逸重新审视中国近世史的力作☆作者的观点与马克斯·韦伯、李约瑟、费孝通等人的研究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历史》《历史学家》《亚洲》《经济史学刊》等媒体推荐好书读懂近世中国的“常”与“变”,读懂近现代的中国易劳逸是西方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的弟子,其所著《毁灭的种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一种)《流产的革命》等书是许多专家研究近现代中国的案头书。
《家族、土地与祖先》一书中,作者的眼光不再局限于19世纪和20世纪,而是上溯到16世纪,在长时段、全球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了近现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历史逻辑。作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有与西方的碰撞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内部因素发展变化的结果,所以作者说:“永远也不要再说帝制时代晚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是一个'永恒停滞'的国家了。”早在16世纪中国社会就开启了具有近现代化社会特征的转变。“这个时代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历史阶段的开端,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领域开启了商品化和货币化进程,对外贸易得以发展,传统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民众书写能力得以普及,人口得到迅速增长,这一切在接下来的两百年及更长时段里极大地改变了整个帝国的社会面貌。”
这些因素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认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在现代化早期不断加速,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国内。中国社会自16世纪以来越来越明晰的商品化、货币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19世纪中期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商人的权力和声誉都有所提升,拥有财富而不是受过儒家教育,即便不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首要要素,也是重要要素。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推动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无疑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接触。
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早期的“变”虽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对于中国社会过去百年间发生的技术、机构和政治变迁,其传统社会文化方面的特性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比如作为“中国社会秩序战略核心”的家庭主义(或家族主义)仍旧盛行。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三大特点,即强调社会等级和身份、重视“关系”和“要面子”直至今天这些依然是中国人的显著国民性。书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常与变的分析与马克斯·韦伯、李约瑟、费孝通等人的研究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是一部了解中国近世史的一部上乘之作。
该书对模塑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经济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扎实的研究,各章节观点明晰,史料丰富。
——《历史》对研习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的人来说,该书是非常有益的资源……本书对1550—1949年近四个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做了完美诠释,在全球化语境下为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且情况复杂的社会描绘了持续的图景。
——《历史学家》作者对很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直接和明晰的探讨,成功地撰写了一本值得称道的书。该书不拘泥于成规,充满活力,让人受益匪浅。
——《亚洲》《家族、土地与祖先》为以往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补充,该项研究反映了美国学者及他国学者对中国研究的兴趣所在和新的研究趋势。
——《经济史学刊》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权威著作。
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社会复杂且深刻的变迁予以清晰的阐释,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和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直以来备受争论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以及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此外,作者还描绘了他对于中国人的理解——友善和冷漠、勤劳和懒散、进取和保守、慷慨和自私,这些自相矛盾的国民性,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出的“差序格局”,形成了有效的对话。
寻踪敦煌古书《金刚经》 豆瓣
The Diamond Sutr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Earliest Dated Printed Book
作者: [英] 吴芳思 (Frances Wood) / [英] 马克·伯纳德 译者: 袁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这部由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携回的王玠《金刚经》产生于公元868年,它是目前世界纪年最早的印刷书籍,现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英国著名汉学家吴芳思和英国国家博物馆修复部主任马克·伯纳德,在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关于发现、转移和修复经过,更在中国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等 更广泛的背景下,为我们呈现了印刷这部《金刚经》的纸张、油墨乃至印刷工序等种种珍贵的历史资料。英国国家图书馆修复人员历时近40年(1972—2010),终于使这部破烂不堪的《金刚经》印本恢复至近乎诞生时的模样。
本书以客观、冷静、真挚的笔触,并配与珍贵的插图,从人文、历史的广阔视角,涵盖中亚考古、佛教典籍、印刷工艺、文物修复等多领域知识,叙述了这部王玠《金刚经》印本重见天日的完整过程。
大汗之国 豆瓣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7.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阮叔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大汗之国》(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仔细爬梳过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
2018年11月22日 已读
2018-47 买来以后丢在书柜里就不知道放哪。前段时间翻了翻罗新,先找一些补充材料看一看。又在 Kindle 把这本买了一遍。严格来说都不算学术作品,是作者一系列演讲的小集合。前几篇还挺有意思的,到中段以后,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变得非常非常无聊……史景迁大概还有三四本比较感兴趣。读完不读了。[2013-08-11想读]
历史 海外汉学
左道 豆瓣
The Sinister Way: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7.6 (8 个评分) 作者: [美]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 译者: 廖涵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财神信仰在中国通俗宗教大框架下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中左道之地位的著作
【内容简介】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宗教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财神)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使我们得以窥视不同时代背景对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万志英认为,中国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历史过程呈现两种基本倾向,一方面是佞神和驱邪,另一方面是相信宇宙中道德平衡的作用,这两种基本倾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并且两者都受到邪魔力量,即具有邪恶本性的神祇和精灵的侵扰。这两种根本倾向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持久影响。
【媒体获誉】
一个关于五通神信仰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国宗教中的邪魔外道的精彩故事。万志英从商朝讲到了帝制晚期,向我们展现了引人入胜的丰富知识和此前从未公布的数据。
——柏夷(Stephen Bokenkamp)
印第安纳大学,著有《早期道教经文》
没有其他作者可以像万志英这样对旁门左道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探索。这份言辞优雅的优秀研究著作涉及从宋朝到明朝的重要主题。
——伊沛霞(Patricia Ebrey)
著有《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中正之笔 豆瓣
The Upright Brush:Yan Zhenqing's Calligraphy and Song Literati Politics
作者: [美]倪雅梅 译者: 杨简茹 译 / 祝帅 校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在《中正之笔》中,作者倪雅梅认为颜真卿之所以获得显赫的艺术声誉,是基于某些政治的原因,而非纯粹的审美原则。她论证了颜真卿的重要地位是由11世纪几位有权势的文人人为制造出来的,他们希望通过与颜真卿正直的声名建立联系,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们将书品等同于人品,并且大力弘扬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以便把自己装扮成和颜真卿一样的人物。《中正之笔》讲述的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微妙、世故而英明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对历史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新阐释,并将这种阐释作为达成自己政治意图的手段。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豆瓣
Treason by the Book
8.3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 吴家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满清政权何以维持长达二百六十年的统治,其中的重要关键是满人入关之后即逐渐意识到,单凭武力是不足长治久安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思想统治,使汉族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接受满人的统治。雍正刊刻印行的《大义觉迷录》一书,除了政治动机之外,更蕴含了内在深层的文化意义。本书讲述了《大义觉迷录》这部奇书的形成、流传、禁毁的细腻过程,乃由其间横生的诸多耐人寻味、匪夷所思的枝节,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及旧文人的宿命。
2018年9月29日 已读
2018-39 我的海外汉学初心史景迁。坐在西湖边当小说读完的。前后记最好,未见深入分析什么。历史吊诡云云,当故事看吧。
历史 海外汉学
胡若望的疑问 豆瓣
The Question of Hu
7.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陈信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3
本书以日志形式记述了18世纪一名叫胡若望的中国天主教徒在法国奇迹般的生活经历,并辅这一早期中外文化宗教交流的史事。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这个中国人的法兰西之旅充满艰辛手曲折,灵魂也备受煎熬,以致最后竟沦落到精神病院。本书再现了胡若望200多年前的奇遇,并试图对他的疑惑予以历史和文化的解释。
在中国发现历史 豆瓣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柯文 (Paul A. Cohen) 译者: 林同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以费正清与列文森为代表,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红叶西方冲击之后,才能向近代社会演变。相反,柯文则认为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应避免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准,反对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视为西方历史的延续,倡导以中国本身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和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科性协作研究。美国史学界第一次对中国中心观做出明确详细的描述,也是对几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三种主要模式进行批判性总结的第一部著作。
每一位研究中国的历史学者都应该阅读此书。柯文揭开了塑造和扭曲美国关于19、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的隐藏假设。他道出了大多数美国历史学者对中国的过去所提的问题,以及他们据此写出的历史,既受他们自己的文化偏见所限制,也为中国自身的历史现实所左右……一次提升意识的体验。——《美国历史评论》
宋徽宗 豆瓣
Emperor Huizong
7.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沛霞 译者: 韩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看点】
★ 以现代史家之眼,还原宋徽宗的真实生命历程——抛开中国传统史学符号化的道德指责,伊沛霞教授以“了解之同情”的现代学术立场与现代政治观点,从宋徽宗自己的视角出发,再现了北宋末期的历史与时代风貌。
★ 北宋末期,中国的艺术水平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为历史上屈指可数天赋极高的艺术家皇帝,在书法、绘画、诗词、茶道、建筑等多个领域,宋徽宗在位年间,有何种影响。 他和同时代艺术家,如何往来。以绘画为例,作者选取五幅名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北宋的灭亡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位二十余年,宋徽宗犯过哪些错误?在走向盛世的时刻,宋徽宗在面对外交、战争、党争、经济方面的棘手问题时,出于何种目的,做出了哪些决策,使得情势急转直下,乃至最后沦为亡国之君?
【内容简介】
宋徽宗在位期间,中国几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位二十多年间,这位极富艺术天赋的皇帝引领宋朝达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过,因为被女真人俘虏,最终死于异国他乡,宋徽宗更多的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失败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伊沛霞教授积数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为英文世界为这位皇帝撰写的首部完整传记,力图矫正大众对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见。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将其放回历史语境中,还原一个繁荣国度的君主不断追求卓越荣耀的雄心——尽管这份雄心以悲剧收场。
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党争,随后将精力转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业,建立官学、医院、孤儿院、乞丐墓地。作为艺术家,他身边围绕着杰出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还修筑了壮丽的宫殿、寺观和庭园,后世几乎难以超越。他对道士青眼有加,为道经作注,还让臣民也接受并践行这种信仰,不过他对道教的虔诚最终偏离了儒学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国能力。
【推荐】
就史籍解读与史学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个案。在习见的历史叙述中,徽宗无疑是反面形象。本书作者强调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开以往的评价框架,以不同类型的材料和多种细节,拼织出形象丰富的宋徽宗。作者力图从徽宗的角度去观察他的世界,以求对其活动有所理解;并且尝试在世界君主制度的范畴内,用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皇帝,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讲述徽宗的故事。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伊沛霞教授将个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结合在了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么推动着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复兴和政治改革,为我们理解统治者仍在灌输的激情提供了一个新的面向——不管这种激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岭南大学教授)
自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来,还没有大学者为普通读者写一部中国皇帝的传记。伊沛霞广泛征引各类原始材料,按照主题和时间重新梳理,用全新的视角加以处理,修正了徽宗长久以来的负面形象。她没有从“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这个角度来解读宋徽宗,而是努力从徽宗的视野来看他的世界,并时刻意识到徽宗在做决定时究竟掌握哪些信息。伊沛霞对宋徽宗生平的解读是人文主义的,并带有心理学上的说明,她试图重新想象皇帝威严的外表下隐藏的脾气秉性、真情实感和个人思想。
——李瑞(Ari Daniel Levine,乔治亚大学教授)
神女 豆瓣
The Divine Woman: Dragon Ladies and Rain Maidens in T'ang Literature
7.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著 译者: 程章灿 译 / 叶蕾蕾 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薛爱华是)以往四十年美国中古中国研究的同义词。——柯睿(Paul W. Kroll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这本书论述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变相。它与中古早期的诗人以及神话记录者所描述的各种变化有关。它讲述一个溺水而亡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是怎样变成溺死的女子。它讲述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仙女们如何被降格,改造成了平凡的女人身,以及与此同时,那些隐喻如何被创造、如何被再次赋予新的含义。龙变形为虹,或者虹化身为神女,对这类转化,古代中国是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
所以,这本书旨在讨论文学作品中所开掘过的一个主题,它不是理论批评的论文,而是试图探讨一个神话主题的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它不但体现于迷信崇拜之中,而且体现于文学作品,特别是体现于叙事小说以及抒情诗歌之中——叙事小说靠的是人物角色,而抒情诗歌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便是戴上面具的诗人自身。——薛爱华
2017年10月6日 已读
17-30 过于晦涩了。是有意思的,但是不免让人觉得非常枯燥。总体来说,看到女性形象的逐渐无助化(?),此外也没有别的什么了。今年中秋在三联购入的。
古典文学 海外汉学 隋唐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 豆瓣 Goodreads
7.9 (27 个评分) 作者: 金 文京 译者: 何晓毅 / 梁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后汉三国”的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书一是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二是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今东亚世界中进行解读,分析和比较中、日、韩相关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和异同;三是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进行撰写的,可以说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真实的三国历史的严肃著作。
2017年3月27日 已读
17-14 感觉这一册在全套书中还是处于中上水平的。有几册过于强调作者个人的研究倾向,我认为有失客观了。这一册在历史事件、历史环境,相应的文化发展中平衡得挺好的。而且也蛮好读。
三国 历史 海外汉学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豆瓣 Goodreads
海と帝国
7.0 (12 个评分) 作者: (日)上田信 译者: 高莹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明清时代”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书作者生动地展示了海洋历史和明清时代五百年的历史,将明清这一对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进行了严谨而深入浅出的阐述。
过往不论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是一个停滞的时期;明清中国都被视为一个“闭关自守”的时期,一个与海洋无缘的时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国际学界对以上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提出明清中国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文化等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和外界的联系远比以前加强,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本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采纳了国际学界的新见解,因此就史观而言,很有新意。
2016年8月21日 已读
2016.26 我不赞同作者的史观。作者把经济行为视作驱动历史的首要动力,我觉得非常不可接受。如果宋辽对峙是由于交易行为(为什么存在两个政权就能将物产交换由无到有?),把倭乱视为海禁的结果,是不是鸦片战争确是追求自由贸易的战争?是不是后世的恐怖主义也要被视为不能进行平等交易的结果?
历史 海外汉学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日】菊池 秀明 译者: 马晓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清末 中华民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将19世纪中叶到1936年为止作为一个时代进行叙述,把此阶段的历史归结为“复兴中华的尝试”。作者指出,中国存在地方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尝试“以南方边地吹来的新时代之风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一时代。他认为,洪秀全、孙中山以及后继者蒋介石等本书中的出场人物,皆以南方边地为出发点,后来北伐作战。从南方农村根据地兴起的毛泽东的边区革命也是朝着黄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时代的种子。虽然全书基本上还是以政治史的叙述为主要线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对文化予以特别的关注,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读本。
2016年7月26日 已读
2016.24 近代史作为自己很熟悉的一部分内容,再读也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主要是在思考两个问题,其一是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的探索和选择,其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态度转变。读完对两个问题的思索贡献都不大,毕竟是写给日本人看的通俗史。只能是再回顾一遍罢了。但是内容我本身是挺喜欢的,作者的写法也不让我觉得讨厌,特别喜欢的是作者说了不少与鲁迅有关的内容。
历史 海外汉学 近代史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ark Elvi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 6
A satisfactory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re-modern China, the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population, and with a documentary record covering three millennia, is still far from possible. The present work is only an attempt to disengage the major themes that seem to be of relev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today. In particular, this volume studies three questions. Why did the Chinese Empire stay together when the Roman Empire, and every other empire of antiquity of the middle ages, ultimately collapsed? What were the causes of the medieval revolution which made the Chinese economy after about 1100 the most advanced in the world? And why did China after about 1350 fail to maintain her earlier pace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 while still, in many respects, advancing economically? The three sections of the book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in turn but the division of a subject matter is to some extent only one of convenience. These topics are so interrelated that, in the last analysis, none of them can be considered in isolation from the others.
【Review】
"A book which is without doubt the most lucid and stimulating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a at present available. . . . There is so much that is new and stimulating in this book, and it is written with such a nice balance between argument and vivid quotation from primary sources. . . . A superb introduction to the distinctive patterns of Chinese history over the span of two millennia."
—E. Wilkinson
,The Economist
"Every now and then a book appears which by its evidence and boldness of argument redirects our thinking, making us re-examine old problems in unprecedented ways. Such were Marc Bloch's Les caractères originaux de l'histoire rurale française and E.H. Norman's Japan's Emergence as a Modern State. I predict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will achieve similar fa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It is a brilliant achievement. . . . Elvin's book will stand out as a landmark in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
—Ramon H. Myer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The work will attract attention both for its obvious merits—readability, attention to large and important problems, frequent brilliant historical insights—and because the author's interpretations at times 'depart considerably from the received consensus.'"
—Albert Feuerwerker
,The China Quarterly
丝绸之路新史 豆瓣
The Silk Road : A New History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 译者: 张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8
【名人推荐】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最可读和最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 与驮兽,他 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 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 Wood) 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尽管渊博而迷人,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 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 年左右伊斯兰统治这片区域之前此地多元宽容的宗教氛围。这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背上行囊出发的书!
——滕华瑞(Gray Tuttle)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所教授、现代西藏研究专家
【内容简介】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象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比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书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 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条商路的惯常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大量关键材料仍然尚未发掘,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出土了许多迷人的东西。既有官员刻意埋藏保存的文书,也有目不识丁的当地居民利用官方文书做成的鞋垫和寿衣。作者探讨了丝路上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七座绿洲,那里聚集着商人、使节、朝圣者和旅客,信仰着从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着非常宽容的国际化氛围。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综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有关考古发现、文化传播以及中亚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迷人故事。
上海警察 豆瓣
作者: 魏斐德 译者: 章红 / 陈雁 人民出版社 2011 - 5
《上海警察(1927-1937)》系统地研究和描述1927年至1937年上海特别市警政及其与多种政治力量对抗与台作的历史,其中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如何在这十年中依靠警察力量将上海转变成一个国民党表现自身的舞台;澄清了国民党政权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央的党国体制与民国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政治机构中的作用,警察力量和民间势力在都市中的平衡,在军事八侵和占领的巨大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并在“新市政秩序的局限”中对上海公安局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作者魏斐德完全摆脱了孤立地就警察论警察的模式,而将上海警政的变迁与整个城市治安环境的变迁乃至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变迁有机地结台起来加以考察,缜密地分析论证了国民政府上海公安局的成立、作用及其演变,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大史识和大视野。可以说,这是一部上海警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一部有关城市社会控制的范式性著作。法国知名汉学家白吉尔教授称这部著作“必将具有历久不衰的学术价值”。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豆瓣
中国思想と宗教の奔流
7.6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岛毅 译者: 何晓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宋朝”一卷。全书渐次展开的十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开端的四章,依照历史的时序,概述了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政治史的基本历程。继而进入本书最为核心的内容,以三章的篇幅,讨论这一时段中“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别从思想和宗教的变迁、士大夫群体和社会精神、科学和技术革新等角度阐释了“奔流”的意涵。接下来的两章,介绍两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延伸性的观察,让人们体味到“思想与宗教”养育蕴蓄的氛围环境与承载体。第十章则是宋代历史的结束,也是全书概观式的收束。
本书内容涉及到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艺术史等纷纭丰富的议题,体现着日本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坚力量对于宋代历史的“再认识”。
2015年3月25日 已读
读完的感觉是没有魏晋卷写得好。最初读的时候作者提了一个审美意义上的问题,但是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很好地解答。史学部分写得就比较大略了,心性或者思想、宗教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在宋朝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原因没有分析得让我觉得明白。于是这个副标题就觉得比较空泛。而且翻译也不是特别亲切。总之来说觉得是一本不算是特别好的通俗史读物,虽然面对的是日本读者,但是我也很难想象这套书会为日本大众所吸引。目前这套书读了两卷,还是对其他几卷保有期待的。18.
历史 海外汉学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2015年3月5日 已读
读完这本书,作者笔力真是深厚啊。故事写得生动,分析写得学术。的确是余韵深长。但是翻译实在是太让人难过了,好多句子没有读三遍真的不好确定在讲什么。希望能出一版更好的翻译。15.
历史 海外汉学
我的老师高本汉 豆瓣
作者: [瑞典] 马悦然 译者: 李之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2
《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讲述了:早在1920年代,高本汉(1889-1978)就因其在中国方言和语言史领域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而蜚声国际,其成果体现在构拟汉语早期的两个语言阶段:中古汉语(公元600年代)和上古汉语(公元600年前)。这种对古汉语的构拟为高本汉对公元前10世纪初的重要文献进行划时代的文字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对古典文献的诠释、对语法的研究和对词典编纂的贡献,凸显了高本汉高深的造诣和科学的精准。为数不多的几部较为重要的语言科学和文字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其中一部分还被译成日文。他凭借雄厚的语言科学功底对中国古代青铜器断代的研究成果,也属于他的伟大科学研究成果。
高本汉没有涉足甲骨文的研究。作为瑞典人文学院的杰出成员,他为促进瑞典人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本汉的门生相对较少,但是全世界几代汉学家都尊崇他为学术大师。
马悦然是高本汉的得意门生,他在这部回忆录里描写了自己的老师在延雪平度过的青少年时代、始于1904年的辉煌科学研究生涯——从上中学开始,延续了七十多年。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一位勤奋科学家背后的、生活中的高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