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2018年12月8日 已读
2018-49 我偶得鳞爪,已觉得惭愧而有幸。[2018.05.05想读]
中国 历史 游记
杀人石猜想 豆瓣
作者: 罗新 中华书局 2010 - 4
《杀人石猜想》内容简介:深具学者人文情怀的散文书对我来说,这就是大景观。黄土高原瞬息之间就沉没进了黄河的万古河床。这就像壮士陈安爆炸般雄浑的生命忽然结束,刀锋撕裂夜空的一闪,骏马的长嘶汇入朔风,骤然间一切便了无踪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古老的问题一再地响起。只有心灵清澈的时候,这个问题才充满生命意义。
日本画记 豆瓣
The Silent Traveller in Japan
作者: [美] 蒋彝 译者: 梁贝特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2
20世纪60年代,旅居英美数十载的蒋彝带着他的乡愁行至日本。
抛开所有对这片土地的固有印象,他的足迹远超大多数日本国人之所及。
去东京观看国际大都会的繁华演绎;
到古都奈良寻找千年前的一株八重樱;
在河口湖畔等待云消雾霁后富士山的笑靥;
于十和田的风雨里探访传说中耶稣的坟茔。
兴之所至,
雍容古雅的伊势神乐信手成诗;
华丽摩登的宝冢歌舞挥笔成画。
蒋彝用他中国传统文人的行游方式,
一程又一程地描绘这个国度的别样风情。
是为《日本画记》。
--------------------------------------
扁脸;鼻子没有什么鼻梁;头发乌黑,夹着几丝白发;双眼微微地斜着,往下而不是朝上;身穿英国五十先令定制的灰色外套;走路不像英国人;兴许是个白痴,因为他两眼不眨地久久盯着一棵小枫树,盯着湖上的三只白鸭,看的时间更长;漫步而行,仿佛大病住院了多年似的。 ——蒋彝“自画像”
--------------------------------------
他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科学院艺术学院院士。
他是饮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书法家,受到西方学界和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贡布里希盛赞他“才华洋溢又迷人”。
他交游广阔,朋友圈里有杨联陞、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熊式一、萧乾、叶君健、吴世昌、铃木大拙、华兹生……
他在旅行中喜欢沉默不语,抛开政治、战争等因素描绘异乡的风景人文,一系列隽永的画记却成功打通中西文化成为经典,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重读他这些出版于上世纪中叶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解一个遥远国度的文化历史背景,更在于享受那份行走观察中淡然的快乐,体悟文化与人生的心境,重新认识周遭的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
三个胡安在海边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郑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继讲述印度之旅的《罗摩桥》之后,郑宸又推出南美之旅的《三个胡安在海边》,将他的旅行小说做了系列化拓展。在这部小说中,在以主人公吕伟、何光夫妇去复活节岛举行婚礼为线索,黎成、京昌、艾文、胡安、泰吉、女雕塑家、小平、德国船长……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故事与心结,在这支旅行结婚的队伍里来来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群像效果。而他们最终是否能从旅途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是否从中舒缓了各自内心深处的苦恼,还需在上海嘉兴、墨西哥、古巴、智利、南极和复活节岛这一漫漫旅途、异国风貌中进行检验。
在北京最后的日子 豆瓣
作者: [法]皮埃尔·绿蒂 译者: 马利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 - 3
本书是根据法国作家绿蒂的私人日记汇编而成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全书共七章,如实记录了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北京周围的方方面面。作者如同扛着一台黑白摄像机,把他在中国一路行来,尤其是进入北京的所见所闻细致入微地尽收于镜头之中。全书色彩灰白暗淡,间或交叉回忆的生动色彩,呈现出中国之美的凋零和消亡,一点点地解构、重构了西方人眼里神秘魔幻的中国,令人震撼不已。书中虽然有美化法国侵略军的倾向,但也谴责了战争的非人性和毁灭性。
大地的阶梯 豆瓣
作者: 阿来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 1
本书是著名作家阿来参加云南人民出版社组织的“走进西藏”文化考察活动后写出的作品,系“走进西藏”丛书之一。在“走进西藏”文化考察活动中,阿来沿川藏线进行了考察。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逐渐升高的地理结构,构成了地球上最高的、直达“世界屋脊”的一段“大地的阶梯”。在本书里,阿来从雪域高原的中心——拉萨出发,沿着大地的阶梯拾级而下,介绍了沿途藏区的文化、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使读者对藏区,尤其是东北部川藏交界地区有一个较全面、较深层的了解。
2015年6月24日 已读
这本书我买下可能有七八年,之前断断续续读了三四遍。现在终于全部读完了,有一点叹息的尾声。我真喜欢阿来啊,喜欢这本书里他言及自己家乡那种恳切的迟疑,悲悯的羞赧。无论是不是少民,那种生活在小镇,多年以后发现面目全非的体验,是多么相似啊。就连他写曾经的露水情缘,都显得天真又不解风情,连自恋都生机勃勃,太可爱了。是因为天性里有那样的体验吗?他作为一个藏语母语环境下生活的人,怎么能把汉语运用得这么纯熟又精美,真的被惊呆了。是珍珠,是阶梯。总之,我太喜欢这本书了,好想去四川,好想去阿坝。34.
游记 随笔
杜甫的五城 豆瓣
7.3 (11 个评分) 作者: 赖瑞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 9
这是一部与《文化苦旅》同时产生的游记散文,作者是一位海外研究唐代历史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初,他孤身一人深入中国大陆,寻找盛唐时代留下的遗迹。作者可以算是背包客的先驱,只是,他的背包里面有丰厚的历史积累以及冷静的无所指向的忧伤。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到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洛阳,小到某个山村,如王村。他先后九次畅游中国大地,一路风尘,走过城市和乡村,寻求历史与现实 的交汇。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印迹,在历史中寻找与现实的连接。平静的文字之中,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更有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关切。通过此书,我们还可以回望二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景象和人生百态,体味一下当时人们生活的况味。《杜甫的五城》主要介绍人生旅程的一半、种柳柳江边、仙人的糕点、长安水边多丽人、入西域记、五城何迢迢、谁谓河广、南诏缘、入蜀下三峡、湘西行、便下襄阳向洛阳、细雨骑驴人剑门等内容。
带着偏见上路 豆瓣
作者: 金维一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常常有人问我,哪个国家最好。如果是最适合谋生的国家,我会选择美国;如果是最有文化底蕴的国家,我会选择意大利;如果是汇集最多国际美食的国家,我会选择日本;如果是问美女最多的国家,容我下一本书告诉你……
可是,如果问我最有亲切感的国家,我会回答说:所有曾经和依然的社会主义国家。
就像那个深夜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空旷的机场,边检人员翻开我的中国护照,用中文对疲惫的我说了一声:“同志。”我顿时幸福得像花儿一样,在国内,已经有七八年没人这么叫过我了。
那个时代已经远去,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偏见,重新上路吧!
• 俄罗斯其实只有两个城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除此之外,都是乡下。圣彼得堡具有上海所有优点,北京具有莫斯科的所有缺点。
• 每次兵临城下,捷克人一看打不过,就选择投降——只要你别砸烂我美好的家园,只要我照样能过我的日子。改天,你被更强大的力量打败了,就会明白该你的才是你的,不该你的永远还是我的。
• 面对汹涌人潮,迈阿密摇摇头,来就来吧。殊不知,让迈阿密成为一个繁荣都市的,是与其一海之隔的古巴。
• 如果布拉格还站立着,还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或魅力,那是因为它的石头,始终忍耐和坚韧,就像它的人民。
2015年4月13日 已读
情怀百无一用,而我执迷其中。21.
俄罗斯 游记
古道 豆瓣
The Old Ways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 王青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古道》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2012年所作,他类游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他行走于英国各种道途,记下一路上的所见所思,言说这些道路和他自己的故事,它们如何通往英国之外的世界和她们所构成的脉络。他的散文机智优雅、精巧而不晦涩。他所做的不是单纯的游记,而是将哲学和文学覆盖到他的步行旅程之中。这最终是一本关于人和地方之间关系的书,他探究的是我们是如果被我们所经过的风景所塑造
泛若不系之舟 豆瓣
8.3 (38 个评分) 作者: 傅真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藏地白皮书》作者 “最好金龟换酒”博主傅真
迷失于世俗标准,困惑于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傅真决定为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她与丈夫毛铭基从英国飞往墨西哥,由北至南游历了拉丁美洲数十个国家,写成兼具爱恨情仇与人生思考的《最好金龟换酒》。
在《泛若不系之舟》里,傅真与毛铭基行走于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亚洲国家,最后回到二人初见的拉萨。这本书的文字跟随他们颠沛流离,在记事本、电脑、夜车、小旅馆和咖啡店中辗转漂泊,诚实地记录着他们一路的见闻故事,探索着信仰、精神与内心价值,也见证着普通小人物身上顽强的生存本领。无论生活多么沉重、艰辛或不公,他们奋力向前,笑着流泪,珍视情感,保有尊严。
2014年11月21日 想读 中信难得有一次封面能看啊……
游记 随笔
永不拓宽的街道 豆瓣
作者: 陈丹燕 2014 - 8
160余年时光。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简史。24幅老上海街道的架上油画。20个故事。这是陈丹燕这本书中所描绘的上海和上海人。
在上海,有中心城12片和郊区32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被写入了上海市的地方立法,有64条街道为“一类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道”,按规定将保持原有道路的宽度和相关尺度,并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间距等,因而被称作上海“永不拓宽的街道”,努力保留上海的历史风貌。
作家陈丹燕是上海记忆的追寻者、记录者,她在“永不拓宽的街道”这个词中看到了某种来自时光深处的诗意。她以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精选了64条永不拓宽街道中的20条,细细讲述这些街道上标志性的人、事、物,用文字保留了这些街道更耐人寻味的一面。在这些街道中,标志性的外滩、红房子西餐馆、和平饭店、万国公墓等成为承载故事的容器。故事中的人与家庭,穿越了上海的多个时代,与大量的史料编织在一起,而它们的共同个性则是租界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这也正是陈丹燕眼中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质。书中的20个故事,从1880年代的上海道台、传教士的故事,到2010年11月15日的胶州路大火,都曾真实地发生在上海,记录了历史的印记。其中,有的出自陈丹燕所写的“上海三部曲”和“外滩三部曲”,有的则为陈丹燕新作,这些故事与特定的街道相联系,使得街道的特色和“性格”在文字与故事所营造的氛围中氤氲而出,读来别有味道。
书中所收录的24幅描绘上海老街道的架上油画,将为读者提供品味上海老街道的可能,也用图像为熟悉这些街道的上海人保留了一份最宝贵的记忆。
书后附有陈丹燕整理的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的简史,为读者了解这些街道提供了集中的文献资料。
地球走破! 豆瓣
作者: [日]坂本达 译者: 潘璐 2014 - 6
工作、金钱以后还会再有,而时间却一去不复返。我已经26岁了,再这样下去,就再也没机会实现梦想了!我想在30岁之前用脚丈量世界,这是我交上去的最后一份工作汇报,如果不能实现,就只有辞职一途了。
在欧洲行走三个半月后,有一天我扶着自行车伫立在西班牙南端的直布罗陀海峡,这时我才有了环球旅行的真实感。在未来的四年中环游世界所需的身体与心理准备这个时候才算真正完成。海的彼岸就是非洲大陆,跨过这二十公里的海峡,就将来到一片未知的世界。
本书作者坂本达,本是大公司白领,上班四年后,26岁的时候,奇迹般地得到老板同意,以带薪的形式得到四年零三个月的假期,踏上了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旅程。他心思细腻,意志坚韧,走了很多别人一再善意阻止他前进的道路,一路完成了“遇见人”的最初愿望,也完成了自己。
流浪者的乡愁 豆瓣
作者: 艾小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3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不是劝你扔下生活背上背包出门看世界的心灵鸡汤。作者艾小柯经历独特,从中国北方的一座小城到美国、澳大利亚留学旅居多年,她用一双孩子的眼睛观察异国的大千世界,探索异乡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气质。她曾长时间生活的两个城市——新奥尔良和旧金山,是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重镇;之后搬去澳大利亚,又对悉尼和墨尔本有深入的触碰。她不作走马观花式的猎奇记录,而是在认识这些城市的过程中成长,在缓慢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摸索人与空间的关系,异乡与故乡之间的两难抉择。她在文字的丛林里寻根溯源,从异乡的角度反思流浪,寻找故乡。她提出了艰难的问题,并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同时也毫不避讳求而不得的苦涩与困惑。这本书是艾小柯的心灵之旅,也是一场源自异乡而终于走向故乡的文化之旅。
东西莫辨逛欧洲 豆瓣
Neither Here nor There: Travels in Europe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林俦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比尔•布莱森曾于七十年代初期背着行囊横越欧洲, 二十年多之后,这位因《万物简史》和《“小不列颠”札记》而声名鹊起的畅销书作家,决定再一次经历他在青春岁月中所走过的旅途——于是他背起行囊,带上旧地图和旅行指南以及一份被二十多年的成人经验磨得像刀般锋利的尖刻机智,从奥斯陆出发到达欧陆最北端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再一路经过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丹麦、瑞典、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最后抵达雄踞亚欧大陆的伊斯坦布尔。这段旅程成就了本书《东西莫辨逛欧洲》,也成为了比尔•布莱森的扛鼎之作。
书中,布莱森以他坦白得几近残酷、而且幽默绝顶的旅行者之眼,呈现出一个别样的欧陆世界。尽管他的文字风趣横生甚至有些粗俗,甚至丝毫不掩饰行程中的尴尬和低落——他眼里的欧洲一点儿也不完美,瑞典小镇的冬天冷清得要命;意大利极其吝啬出钱维护博物馆;奥地利人民完全忘了二战的血债;瑞士小城昂贵而没意思;南斯拉夫穷得揭不开锅;土耳其太脏太乱……可是他笔下的旅程却又如此令人神往,对布莱森而言,旅行的乐趣远远不止在每处名胜上打钩签到,而是在于陌生的城市、陌生人、陌生的语言所带来的一个崭新的世界。穿插文中记述的另外一段旅程,是他年轻时跟一个性格独特的朋友行历欧洲的纪录,时隔二十多年,虽然他字里行间偶尔也会缅怀旧事,但更多时候仍有孩子气的固执,让人发觉平凡事物和激动人心的东西之间,所差的只是好奇的眼光而已。
本书配有多幅精美照片。
转山 豆瓣
7.2 (18 个评分) 作者: 谢旺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一个24岁的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征程,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或伟大,而是“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哪怕失败,他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
作者精选出骑行途中印象最深刻的经历,著为17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次艰辛的冒险之旅。两个月的旅途中有惊险,有绝望,有感动,有恐惧,透过生动的文字,作者的感悟跃然纸上。它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书。
欧游散记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王统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大家书斋:欧游散记》摘录王统照的随笔“拉荒”、“三位黑衣僧”、“失业者之歌”、“工人与建筑师”等。这些作品集生活,学问,哲理于一体,受到了社会各界读者的喜爱。王统照以其文学创作享誉社会,并因学术研究誉满学界,他在小说创作之外,还写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随笔作品。
无知的游历 豆瓣
7.5 (30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从2009年到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本书即为这四篇文字的结集。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
理想的下午 豆瓣
7.8 (44 个评分) 作者: 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旅行散文登峰造极之作
压根儿就是“旅行文学”的代名词
甫出书,便已经成为经典
台湾文学青年人手一册的接头暗号
舒国治首部简体版作品
梁文道专文推介
信步由之,放眼而望,清风明月时时得于道途,却无须拥有也。
本书以一种超俗的眼光,与闲散的人生情怀,讲旅行、讲山水,看待周遭、寻觅佳境。自十年前在台湾出版后,风靡了无数文艺游子,几乎人手一册。此次发行简体版,篇幅扩大增加,喜好旅行文学者,不可错过。
我的阿勒泰 Goodreads 豆瓣
My Altay
8.8 (188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这是一部描写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和风情的原生态散文集。充满生机活泼、新鲜动人的元素。记录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作者在十年前以天才的触觉和笔调初现文坛并引起震惊。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带着非常活泼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