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
养家之人 (201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The Breadwinner
8.3 (534 个评分) 导演: 诺拉·托梅 演员: 莎拉·乔德利 / 索玛·查亚
其它标题: The Breadwinner / 持家小木兰(港)
塔利班残酷统治下的阿富汗,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过着水深火热犹如地狱一般的生活。倔强的小女孩帕瓦娜(莎拉·乔德利 Saara Chaudry 配音)随父亲(Ali Rizvi Badshah 配音)外出挣钱养家,不仅目睹了父亲被昔日的学生辱骂羞辱,更和家人目击了父亲遭到非法逮捕的一幕。家中有病弱的母亲、成年的姐姐以及嗷嗷待哺的弟弟,年幼的帕瓦娜只能剪去秀发,伪装成男孩走出家门,踏上生死未卜的养家之路。在此过程中,她遇到了同样扮成男孩的昔日伙伴,也与一名沉默魁梧的塔利班分子成为朋友。当战争的阴影再度逼近时,帕瓦娜想方设法要找到下落不明的父亲,将他带回家中……
本片根据黛博拉·艾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2019年1月17日 看过
「2019.04」听说月亮能把海水拉起来,再放回去。说来惭愧,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表现“女性同盟”的电影。倒也无涉女权,只是……我确实明白。[想看60days]
动画 爱尔兰
倾诉 豆瓣
Telling
作者: [爱尔兰]伊芙琳·康伦 译者: 张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5
《倾诉》
短经典38
爱尔兰真正具原创力的作家
书写形形色色“生活失控”的都市人
《倾诉》是伊芙琳•康伦最新的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从以往作品中精选的10篇和从未发表过的9篇新作。这些短篇小说均以大都市为背景,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生活失控”的都市人,脱轨和游离是他们的常态,质疑和试探是他们的策略。康伦的语言犀利、直接、幽默,善于描写平淡生活中的意外转折,这部合集很好地体现了她的风格。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Sea
8.3 (6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译者: 王睿 / 夏洛 作家出版社 2007
《海》为2005年英国布克奖获奖作品,颁奖辞为:“《海》运用了约翰·班维尔精准而优美的散文体语言,既包含着对人生确实的妥协,也有对记忆和认知的非同寻常的反思。它完全令人信服,又有着深刻地感动与阐述,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语言大师最好的作品之一。《海》对悲痛、记忆和冷静的爱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在班维尔的作品中,你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乔伊斯、贝克特和纳博科夫的影子。”
小说讲述了艺术史家马科斯·默顿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努力去应付所有的混乱。然而,人生新的缺失却在不断地折磨他,过去的伤痕也被证实是难以克服的。他决定回到儿时曾经度假的海边小镇。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格雷斯一家好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格雷斯先生和太太,带着世故的安逸坦然,而最吸引马科斯的是与他年纪相仿的类似家的双胞胎:沉默、没有表情的麦勒斯和暴躁、充满诱惑、直白得克罗伊。他逐渐了解他们,暗恋、不安、羞怯、幻想,甚至有了亲密的交往。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如此传奇,困扰了他的余生,也影响了之后的一切……
梦呓般、散文诗一般的纯净的语言,时空交叉,思绪飘忽不定,过去现在交织在一起,场景变幻跳跃,人物若隐若现,或明或暗,仿佛绘画大师的印象人物画——虽然暗影、虽然写意省略,而形象却更加生动,只一眼波的流动,就足以窥视心灵的丰富与不可捉摸。单纯的情节、单纯的故事,却让人感觉永远的隐痛—— 过去的痛和现在的痛——所有的美丽都敌不过——在任何时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浮现。有谁能够将如此的人生表现得这样的纯净?这样的闪动?这样让人反复低吟长思?
马龙之死 豆瓣
Malone meurt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余中先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8
《马龙之死》是贝克特最为知名的法文“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讲述一个清醒的等死过程。马龙是一个年逾八十的孤单老头儿,他一个人单独待在一所房子里,卧床不起,奄奄一息,巴望着死亡快些降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马龙用写作消磨着无聊的时光,自己为自己编故事,窥视着床边带血的木棍,每天给他送饭菜的妇人……他的意识渐渐地进入到死亡的巨大阴影里,伴随着他絮絮叨叨的独白。
莫洛伊 豆瓣
Molloy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阮蓓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8
《莫洛伊》是贝克特最为知名的法文“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莫洛伊寻找母亲为线索展开。莫洛伊是一个腿脚不便而又失去大部分记忆的中年人,被困在已故母亲的房间里不停地写作。他的任务是把他寻找母亲的漫长旅程,也就是把他来此之前的冒险经历用文字记述下来。第二部分是由另一个主人公莫朗叙述的他寻找失踪的莫洛伊的旅行。一个突如其来的信使带来了寻找莫洛伊的命令,于是,莫朗踏上了寻找莫洛伊的旅程……
地之国 豆瓣
Netherland
作者: [爱尔兰] 约瑟夫·奥尼尔 译者: 方柏林(南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2
二〇〇六年初,特立尼达人恰克•拉姆克森的尸体在纽约一条运河中被人发现。
在伦敦,在银行工作的荷兰人汉斯•范•登•布鲁克得知这一消息,回想起他和恰克在“九•一一”后的纽约意外结下的友谊。那是汉斯人生中的艰难时期:英国妻子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仿佛是“九•一一”事件暴露了他们婚姻中的裂缝和无言以对。他独自客居纽约切尔西饭店,度过了迷惘、苦闷的两年。
因为对板球的共同爱好,汉斯与一群来自亚洲、西印度群岛的纽约底层移民打成一片。在这个不为人知的边缘世界,汉斯与恰克成为好友。恰克怀有一个梦想:建造纽约第一个正式的板球场。然而在了解恰克梦想与憧憬的同时,汉斯也渐渐发现恰克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背后的另一面。
“这是一部关于绝望、迷失和漂泊的美丽小说。也是对纽约城的精彩献礼。”(《今日美国报》)
一部精致的小说,虚构作品中的一大成就,也是最令我难忘的后殖民作品。……它经常被误读为一部“九•一一”小说,但这遮蔽了它最非凡的特点:它是后殖民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詹姆斯•伍德,《纽约客》
《地之国》悬念迭起,巧妙、精确地把握人物心理,给人难忘的阅读体验。约瑟夫•奥尼尔成功描绘了纽约这座全世界最著名的城市,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了“爱”这种世人最熟悉的概念。
——乔纳森•萨弗兰•弗尔
许多人试图写出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约瑟夫•奥尼尔做到了。
——约瑟夫•奥康纳
几乎不知不觉间,读者被这部小说灼人的光芒烤焦。
——塞巴斯蒂安•巴里
精彩异常……如菲茨杰拉德一样,奥尼尔是一个内省的诗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成了小说家的绿光——很多人追逐,却很少有人能得到的目标。奥尼尔在却通过《地之国》一书,跑得更远,臂膀伸得更广,迎向那伟大的光辉。
—— 莫里恩•科里根(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 豆瓣
Walk the Blue Fields
8.4 (33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克莱尔·吉根 译者: 马爱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这是一部描写爱尔兰现代社会中绝望与欲望的故事集,精悍之中透着极其克制的冷调,情节起伏出人意料,让人惊叹在短篇格局中有如此跌宕的内容。在短篇小说《走在蓝色的田野上》中,一位神父在圣坛等待主持婚礼,而在婚礼和随后的庆典中,他的内心挣扎着他与新娘恋爱的往事,个中微妙的情绪渐渐铺张开,到最后,形成夜空下蓝色田野里难耐的悲伤。小说最后出现了一个不太会说英语的中国人。他用按摩——或者说,剧烈拉伸身体的技巧——帮神父略微甩掉了那份伤痛。
都柏林人 豆瓣 Goodreads
Dubliners
8.8 (11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王逢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等待戈多 豆瓣
8.6 (64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施咸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是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角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是树下等待着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论次地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就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候,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地等待下去。
写于1948年的两幕剧《等待戈多》历来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