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反对完美 豆瓣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6.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黄慧慧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是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继《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之后,又一次从社会热点入手,激发我们通过理性思考更深刻地把握现实问题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敏锐地指出,人类利用高科技手段追求完美正在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父母将可以在基因超市中自由定制子女的先天特质;运动员将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提升赛场表现;学生将可以通过服用记忆药片代替寒窗苦读……这究竟会带来个体的彻底解放,还是社会的无限混乱?
桑德尔指出,人类利用科技追求完美,貌似是大众的狂欢,实则蕴藏着深深的危机——维系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础很可能坍塌,人类在宇宙间的地位也会错乱。在清晰的论证和简洁的语言中,我们将逐渐体会到在 “反对完美”立场的背后,作者对人在天地中位置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我是个怪圈 豆瓣
I Am a Strange Loop
8.5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修佳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大设计 豆瓣
The Grand Design
7.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列纳德·蒙洛迪诺 / [英] 史蒂芬·霍金 译者: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1
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诺的新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
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爱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
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
别闹了,费曼先生 豆瓣
“Surely You’re Joking,Mr. Feynman!” -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8.4 (21 个评分) 作者: 〔美〕费曼 译者: 吴程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费曼一生幽默机智、几近顽童的行止,与其在理论物理方面的成就齐名。本书与《你管别人怎么想》同享盛名,全书没有难懂的科学知识,在一件件新鲜事背后,隐然透露着人性最接近自然的本质。
费曼先生得过诺贝尔奖,是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科学家之一。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任教约四十年。三○年代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随即被征召加入制造原子弹的曼哈坦计画。费曼先生生性好奇,在严密的保安系统监控之下,他以破解安全锁自娱。取得机密资料以后,留下字条告诫政府小心安全。而他的鲜事也传颂一时。他爱坐在上空酒吧内做科学研究,当那酒吧以妨碍风化遭到取缔时,他上法庭辩护。他的森巴鼓造诣很高,巴西嘉年华会需要领队贵宾,本来预定的大明星珍那露露布丽姬妲缺席,临时由费曼先生取代,他引以自豪。
他一向特立独行,以不负责闻名。领了诺贝尔奖之后,同事维斯可夫和他打赌十元费曼先生会坐上某一领导位置,但费曼先生在一九七六年拿到那十元。事实上,费曼先生几乎从不参与加州理工学院内,如:经费、升等、设备等任何行政工作。别人可能看他自私。但对他,这是他保卫自己创造自由的方式。他甚至连续五年努力辞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荣誉位置,因为选举其它院士的责任颇困扰他。而他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请去画裸体画、在酒吧厕所内与醉鬼大打出手的科学家。他曾经跟爱因斯坦和波耳等大师讨论物理问题,也曾在赌城中与职业赌徒研究输赢的机率!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豆瓣 Goodreads
What If?: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8.8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兰道尔·门罗 译者: 朱君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6
★ 比尔•盖茨2015年夏季推荐图书!2015年中国、2014年全美畅销趣味科普书,入选2014年度全美优选图书,上市后横扫《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时报》等各大图书榜,迄今稳居各大排行榜前列!中文平装版入选豆瓣读书、《出版人》杂志、百道网2015年度好书等奖项,广受好评。
★ 精装珍藏版隆重上市,内容全面升级更新,全新装帧设计,完整收录更多有趣细节,更多隐藏内容亟待发现,科普粉丝收藏必备!
★ 随书附送作者新书《万物解释者》大幅豪华海报,一页纸的复杂问题的极简说明书。
★ 天才作者,三部出版物均获盖茨推荐。前NASA员工、网络最火科普专栏What If合集:作者曾在NASA制造机器人,后来成为科普漫画家,玩转物理、天文、生物、化学、数学各学科知识,轻松接招粉丝们提出的脑洞大开的问题,配上xkcd风格的火柴人漫画,幽默机智的答案让人拍案叫绝!
★ 国内外人气爆棚,粉丝众多:国外诸多一线媒体、TED演讲人、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联手点赞。
「what if」是美国“国宝级”科普漫画家兰道尔·门罗开设的科学问答专栏,每周用数学、科学和漫画形式来回答数百万粉丝向他提出的各种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极简宇宙史 豆瓣
8.7 (4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 译者: 童文煦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3
我们的存在的确让太阳系与众不同。夏夜,你躺在沙滩上,仰望夜空。一颗小小的流星安静滑过,还来不及许愿,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你一下子穿越五十亿年,走进时光的旅行……
霍金亲传弟子、物理学博士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带领我们踏上一场关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惊奇之旅。不需要图表和方程式,只需凭着奇诡的想象,我们就可走向衰亡的太阳表面,飞越遥远的星系,感受来自黑洞的死亡魅力……你可以轻松读懂时至今日的宇宙神奇,继续探究关于上帝的存在、时间的起源以及人类的未来。
疯狂实验史 豆瓣
Das Buch der verrückten Experimente
7.5 (24 个评分) 作者: [瑞士]雷托·U·施奈德 译者: 许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本书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
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
《疯狂实验史》:“只要与敌人一开打,再周全的作战计划也没用”。
《疯狂实验史》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
无言的宇宙 豆瓣
The Universe in Zero Words:the Story of Mathematics As Told Through Equations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达纳·麦肯齐 译者: 李永学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5
◆ 《数学之美》之后,最值得数学迷和文科生期待的数学科普书。
◆第一本 “数学史话”,一部关于数学公式的史诗性著作:从1+1=2,到爱因斯坦质能公式E=mc²,看24个公式如何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用诗意文字讲述公式之美,科普性、知识性和故事性完美结合, 100余幅高清珍贵插图,全彩印刷,让神秘、抽象的公式“活起来”!
◆“美国数学政策联合会年度传播奖”。
◆送给数学爱好者和青少年的完美礼物。
《无言的宇宙》向你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24个美丽而伟大的公式背后的故事,从基本的1 + 1 = 2到揭示电磁现象的“麦克斯韦方程”,从著名的E = mc²到神秘的“汉密尔顿的四元数方程”,清晰地解释了每一个方程的含义、谁(如何)发现了它,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这些故事既长知识又有趣,比如:
发现世界上最简单的方程,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世间未曾有过“0”这个概念,将会怎样;
牛顿运动定律如是何使人类做到这一切的——从建设桥梁到预测天气;
一根劣质雪茄如何改变了量子力学的进程;
为什么鲸鱼(如果它们能和我们交流的话)会教给我们完全不同的几何概念?
同时,这本书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方程在诉说着关于宇宙的永恒的秘密,没有任何一种人类的表达方式可以与之匹敌。最重要的是它们如何令人惊讶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谣言粉碎机:餐桌上的明白人 豆瓣
作者: 果壳Guokr·com 2015 - 1
• 一次性纸杯的第一杯水,该不该喝?
• 长时间嚼口香糖有害吗?
• 吃了1个烤鸡腿,等于抽了60根烟?
• 炸鸡丰胸,男女皆宜?
• 婴幼儿喂养误区:你的宝贝需要补钙吗?
• 牛奶与香蕉同食会拉肚子吗?
面对众说纷纭,
谁来调查真相?
你能一眼洞穿谣言吗?
爱科学,不爱流言。
爱考证,不爱迷信。
爱证据,不爱权威。
谣言粉碎机——
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
树立理性思考的生活方式,让轻信与盲从止于科学!“
谣言粉碎机”系列包含以下三册:
《餐桌上的明白人》
《危言出没,身体请注意》
《谣一谣,你就真懂了》
针对广为流传的食物、健康、奇闻各向谣言,通过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逐个击破,果壳“谣言粉碎机”主题站三年来的精华积累集结成书。
在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人人都需要一台“谣言粉碎机”!
★严肃的科学精神+活泼的研究方式+简白的幽默感+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
=一个更聪明的世界
★抗击谣言、科学思考、理性生活
让科学不再遥远、深奥、冷漠、晦涩
★柴静、陈晓卿、罗振宇、魏坤琳、罗云波
倾情推荐
★果壳、微博、豆瓣上超火的科学名人、科研专家放下架子娓娓道来,让你看到平时严肃的科学家的另一面
爱因斯坦的梦 豆瓣
8.4 (1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兰·莱特曼 译者: 黄纪苏 接力出版社 2005 - 2
本书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与人文学教授阿兰・莱特墁 创作的一部小说,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小说以1905年的瑞士伯尔尼市镇生活为背景,虚构出了若干爱因斯坦的梦:或悲悯尘世哀凉,或吹嘘爱情飘忽,一字一字如明月松间,清泉石上,体现了对生命的俯就与关怀……在作者笔下,时间的无限可能性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在那一个个爱因斯坦的“梦”中,时间宛如美丽的诗篇,衍生出或领悟、或遐想、或感动、或悲伤、或清澈奇异、或伤感高贵的无穷可能。作者行文曼妙,如诗如画,既不失科学家简约本色,又突显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对人...
爱丽丝科学漫游记:分子生物世界 豆瓣
Alice's adventures in molecular biology
作者: [新加坡]Arieh Ben-Naim / [新加坡]Roberta Ben-Naim 译者: 张翼飞 2014 - 8
多年后,长大的爱丽丝开始了大学生活。上个学期,爱丽丝已经跟随福尔摩斯教授学习了水的基本知识。在这个学期,福尔摩斯教授带来了新伙伴——小猴子科福,他们将再次利用微缩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探索神奇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与传统、单调、乏味的科普书不同,这是一本科学与故事完美交织的图书,内容生动有趣,配有彩色插图,适合青少年和所有普通大众阅读。相信本书能够带领你漫游奇妙的分子生物世界,体验不一样的科学!
无论是正在学习的中小学生,还是对DNA、基因、蛋白质世界好奇的科普读者,都可以通过这本书轻松从屋里和化学角度探索神奇的分子生物世界。没有晦涩的名词、没有高深的理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可以阅读本书。书中充满清新的插图,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将科学与故事完美交织。内容生动有趣,不单调、乏味,让复杂的科学“触手可及”!
本书是《爱丽丝科学漫游记:水世界》的后续著作,为读者介绍了分子生物学这个相对较新的学科领域,并进一步表明水分子在一些基本生物化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翻开此书,跟随爱丽丝和福尔摩斯教授一起探索奇妙的分子生物世界!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 豆瓣
作者: 科学松鼠会和它的朋友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6
【编辑推荐】
电影正看得如痴如醉,有人在一旁冷冷地说:“哦,这不科学。”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放松一点嘛朋友,我们不想打扰你的观影兴致,也不是吐槽爱好者,只想多提供一个看电影的角度。
如果你也在看电影时嘀咕过:“这可能吗?”“那是什么?”
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量身打造。
【内容简介】
S先生,可以理解成松鼠,也可以理解成科学(Science),它负责从科学角度解答好奇宝宝们看电影时冒出的奇怪问题。如果你也爱在看电影时胡思乱想,欢迎坐过来,找出这些经典电影,和S先生一起来看第二眼。
未来属于好奇心,好奇心属于“这也许没什么用但我就是想知道”星人。
【推荐】
电影是我描述事物的途径,我愿意了解并接纳这个世界的任何一面,这本有意思的书,让我看到了它原本不那么显性的一面,图像、形象之外,还有数据和基本规律。在这里,科学的精准和文艺的多义居然无缝对接,它可以是电影呼啸翻涌的情怀里让人心下妥帖的技术细节,也可以直接用来构建电影本身。
——导演 贾樟柯
电影汇聚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进展,一切成果。比穿越而来的宋朝人幸运的是,我们是站在一个连贯的人类经验线上,不但知其然,而且愿意并有能力知其所以然。
这本书做的就是这件事,从电影里的星星点点入手,扯出一条线头,帮我们梳理时代进展,以及我们的经验成型过程。它之所以让人感到兴味盎然,并且读出一种热烈讨论的节奏和基调,就是因为策划者、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了类似的默契:咱们是一群兴致勃勃的人。
—— 影评人 韩松落
《植物人怀孕问题》,《与金刚相爱的问题》,一本科普读物,信手一翻就看到了这两个问题,我登时懂得了,什么叫做业界良心。
——编剧 史航
数学天书中的证明 豆瓣 Goodreads
Proofs from The Book
作者: Martin Aigner / G.M.Ziegler 译者: 冯荣权;宋春伟;宗传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5
本书介绍了35个著名数学问题的极富创造性和独具匠心的证明。其中有些证明不仅想法奇特、构思精巧,作为一个整体更是天衣无缝。难怪,西方有些虔诚的数学家将这类杰作比喻为上帝的创造。这不是一本教科书, 也不是一本专著,而是一本开阔数学视野和提高数学修养的著作。希望每一个数学爱好者都会喜欢这本书,并且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本书的英文原著第一版于1998年出版。随即受到数学界的广泛好评,并被陆续翻译成了十余种不同的文字,其中包括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和俄文等。...
从奇点到虫洞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卢昌海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1 其它标题: 从奇点到虫洞: 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
奇点、黑洞、白洞、虫洞、时间旅行……
对这些科普和科幻作品中迷人概念的深度探索;
霍金、彭罗斯、威顿、丘成桐、索恩……
对这些著名科学家精彩工作的细致解读。
作者是一个科幻爱好者也是一个严谨的科普作家,他从科学的严谨出发,探讨了大众对遥远星空世界的好奇、探索中一些非常有意思部分的物理规律,既有趣又严谨。
本书以能量条件为线索,对能量条件在其他一些广义相对论课题——比如奇点与奇点定理、正质量定理、宇宙监督假设一并进行介绍。本书将以严谨的物理框架为基础,用生动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为幻想般的问题寻找尽可能现实的答案。
通过本书您将会明白以下问题,黑洞能被摧毁吗?什么是彭罗斯猜 想?白洞是真实还是幻想?虫洞可以构筑时间机器吗?时空的拓扑结构可以改变吗?黑洞能作为星际旅行的通道吗?什么是奇异物质?奇异物质存在吗?科幻影片中穿越虫洞的特技合乎物理吗?裸奇点会造成什么麻烦?“上帝” 憎恶裸奇点吗?奇点是物理时空中的点吗?奇点的存在有多大的普遍性?什么样的虫洞才能成为星际旅行的通道?那通道一定是捷径吗?为什么像“正质量”那样貌似显而易见的特性在广义相对论中会成为难题?
可畏的对称 豆瓣
Fearful Symmetry: The Search for Beauty in Modern Physics
作者: [美国] 徐一鸿 译者: 张礼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科学家们以对称性作为指导原则,并深信这是揭示自然基础设计秘密的钥匙。本书将当代物理学难以置信的发现以简单生动的方式讲述出来,介绍爱因斯坦和他的追随者通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所构造的近代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框架。
本书第一部分从艺术、建筑、科学到物理学的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等方面探讨 对称性与建筑设计到自然界基础规律的设计的关系;第二部分介绍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过程中所得出的“对称性指挥设计”的观点;第三部分介绍对称性在认识和诠释量子世界中所取得的成果;第四部分介绍杨-米尔斯规范理论并将对称性思想再次引入物理学基础的舞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最终设计”及遇到的问题。曾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
《可畏的对称》将当代物理学难以置信的发现带到美国人理解力范围之内。作为著名物理学家和富于写作技巧的作家,徐一鸿讲述了现今的理论物理学在追求自然的美和单纯性的过程中如何追随爱因斯坦的动人故事。本书以一种崇高和欣赏的心情描述了20世纪物理学的伟大进展和成就。最后我们怀着敬畏站在近代物理的无际的视野之前——这是人在智慧历史中最伟大的篇章之一。
《可畏的对称》以最易理解的、最生动的方式讲述近代物理和当代物理学家的故事。它使“可畏”的对称性变得简单和易懂,使燃烧的猛虎变得生动和有人性。卓越的表述,杰出的成就。
——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对如我一样从未接触过近代理论物理的外行来说,徐一鸿的书就如一盏明灯。我发现,一旦把握住“将对称作为美和智慧的原则”的概念,在他引导下也能知晓过去我一无所知的宇宙设计方面的一些知识。
——约翰 儒波特 马丁,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和考古学讲座教授
我们可以毫不费力怀着巨大的喜悦看到一棵小小宝石的深处。
——罗伯特 施里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华科学文明史(上下) 豆瓣
作者: [英] 李约瑟 原著 / 柯林·罗南 改编 译者: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李约瑟教授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乃是20世纪的划时代巨著,本书是在该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普及读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李约瑟在从事最尖端的生物化学研究时,改行研究科技史,使人敬佩,尤其是身为英国学者,愿意摒弃西方历来对中国科技傲慢的立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彻底研究我国二千多年来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这种高尚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由于跨越和覆盖的范围很广泛,书中的有些结论还不能算是定案,但无论如何,本书对科技史普及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
本书分上下两册,共五卷。作为李约瑟巨著的缩写本,本书承原著之精要,以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勾勒出中华几千年来辉煌的科学技术与文明史。书中以数理科学即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可以量化的科学为主,还涉及了医学、气象学、地理学、工程学等领域,包括对中国古代的儒、释、道、墨、法等各家思想也作了论述,堪称是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通史性读本。
物理世界奇遇记 豆瓣
The New World of Mr Tompkins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伽莫夫 / (英)斯坦纳德 译者: 吴伯泽 科学出版社 2008 - 4
介绍20世纪物理学奇妙思想的好书比比皆是,但伽莫夫之外再也无人能让一般大众这么深入地去看离他们那么远的物理世界,这是感受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思想的最好地方。...
越弱越暗越美丽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李淼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4
“弱”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暗”其实是一股巨大的存在
“美丽”其实是科学照进现实后爆发的诗意
他是科学家,他是诗人,他是音乐发烧友,他跨过肉身,飞向“终极”
【内容简介】
婚姻原来是“四年之痒”?
宇宙的秘密都在气泡巧克力里?
暗宇宙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评王朔如何荒腔走板混搭《金刚经》与《时间简史》
林黛玉看似弱不禁风,实则“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
本书从生活的最细微处开始着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物质世界中那些简洁又美丽的法则。本书从宇宙到人心,从牛顿到王朔,从热巧克力到命运,涉及的知识领域广阔得惊人,用科学来解释生活的可能性和多元化,既严谨又八卦,带你发现科技人文交融之美,探索精神生活的多维空间。
艺术宇宙 豆瓣
作者: (英) 巴罗 译者: 徐彬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4
《艺术宇宙》主要内容简介:“每当看见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儿摇动。”这是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名句,一句简单的话,因为七彩的虹,就洋溢着诗情画意;当然,我们也能从虹想起光的折射和反射,想起最速降线,想起变分法,然后想起最小作用量原理。不仅彩虹,一天地间的万千景象。都能引起诗情画意,引起科学的联想。不论是否愿意,我们的眼睛总是戴着双重眼镜,一重艺术的,一重科学的,两重影象在我们的头脑里交融在一起。
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豆瓣
作者: 韩雪涛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5
《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通过对三个在数学发展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悖论(毕达哥拉斯悖论、贝克莱悖论、罗紊悖论)的介绍,让读者既能充分了解悖论对数学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又能对数学中欧几里得几何、无理数、微积分、集合论等的来龙去脉获得更清晰的认识。还穿插数学家的逸事,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