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 豆瓣
From Diapers to Dating
作者: 【美】黛布拉 ·W.哈夫纳 译者: 王震宇 / 张婕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 3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0-2岁、2-5岁、5-8岁、9岁以上)的性发育特征和身处的不同环境特点,本书为父母们提供了具体的性教育者指导。
本书共分五章,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是:
父母需要认真思考,您希望向孩子传递怎样的性价值观;
让孩子发现、懂得并欣赏身体与性的美好;
对孩子的性教育,需要及早、及时,在生活中随时寻找“可教时刻”,潜移默化;但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让孩子从小就学习说出性器官的正确名称,若发生了与性器官有关的问题时,孩子能够准确表达,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施救;
理解儿童性内容与成人性内容的区别,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认真聆听孩子的话语;
觉得不自在是正常的,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关键是积极回应,让孩子感觉到你愿意与他(她)交流性话题,你在这方面是值得信赖的;
性教育需要注意把心理和生理结合起来。
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包括以下维度:
价值观练习——帮助父母确定并向孩子传达自己的性价值观;
可教时刻——帮助父母发现与孩子交流性话题的时机或切入口;
特别话题——为解决孩子的性难题提供切实指导;
阶段要点——帮助父母总结各年龄段性教育主题的要点。
就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性教育难题,比如以下一些情景,我们如何进行科学、适宜、有效地处理?本书给出了建议。
看到婴儿在探索自己的生殖器时,怎样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可以怎样科学、适宜地处理?
面对孩子的疑问“为什么他有小鸡鸡,而我没有?”时,父母如何作答?
面对孩子提问“我是从哪儿来的?”,或者“宝宝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时,父母如何回答?
看到孩子们在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时,父母是否应该进行干预?
和伴侣亲密时,孩子突然闯进来,尴尬场面如何化解?
发现孩子浏览色情网站或手淫,父母该如何应对?
在引导孩子防止性侵时,父母可以怎么做?
在各类媒体中的性暗示无孔不入的今天,父母怎样与孩子谈论性?
如何为孩子的青春期做准备?
面对早发育或晚发育的孩子,父母需要怎样引导?
……
登天之梯 豆瓣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 And Other Stories from a Child Psychiatrist's Notebook--What Traumatized Children Can Teach Us About Loss, Love, and Healing
9.6 (11 个评分) 作者: 布鲁斯·D. 佩里 (Bruce D. Perry) / 迈亚·塞拉维茨 (Maia Szalavitz) 译者: 曾早垒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登天之梯: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师的诊疗笔记》里的所有故事都是真实的,但为了确保匿名性和保护隐私,我们修改了身份细节。儿童的名字也都做了修改,因为他们的姓可能会让人辨明其身份。尽管做了必要的修改,但每个案例的必要元素都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例如,对话都是根据回忆、笔记、磁带或是录像来加以记录的。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相比我们所知道的事例,这些故事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儿童创伤学院的临床医疗组就治疗了一百例以上的儿童,他们曾亲眼目睹过自己的父母被谋杀的场面。我们也面对过成百上千的儿童,这些儿童早期在收容所里,或是在父母那儿,或是在监护人那儿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忽视。我们希望本书里所讲述到孩子们,和那些有着相似命运的其他许多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力量和精神,能够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传达出来。
下乡养儿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冯丽丽 新星出版社 2014 - 5
下乡养儿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
然而,《下乡育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孩子连续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结果辍学在家一年,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出版业的兼职校对……作者不加隐讳地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与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与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
后来,因为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选择,但它却营造了一种陌生的语境。天天在乡下,普通儿童该做的事情——学习读书,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一样都没有。天天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这些我们成年人都不情愿为之的事情。这些事情,在都市父母的眼中,肯定觉得作者夫妇是要毁了这个孩子。然而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
作者冯丽丽的文字像摄像机一样忠实记录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孩子天天的细微变化。作者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虽然她有非常浓郁的情感,却一直控制着不去表达,不去说破。作者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成人世界的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
书中的乔老师给读者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见这样的好人,有人设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没有遇见乔老师,孩子的状态还能否好转……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乔老师这样的人,甚至每个人都有成为乔老师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检讨自己,能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
现有的林林总总的育儿类图书为我们提供了种种解决之道、成功之钥,而本书作者一家三口,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它别开生面地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经验之外的情与景,痛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