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黄泉下的美术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施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人丘壑 豆瓣
作者: 高木森 2019 - 1
《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一书将五代、两宋联结,阐明彼时绘画发展的经纬脉络。五代、两宋在中国绘画史上是黄金时代,当时的画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机遇下创造了绘画的新时代。新的艺术哲学、美学,新的题材和笔墨技法,为其后一千多年的绘画发展立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前六章即分论五代,北宋前期、中期、晚期,南宋前期、后期。最后一章“附录—古画鉴赏专题”收录五篇论文。第一,分析《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时代、人物情节、构图安排等。第二,解析《早春图》是否经裱画师改造。第三,从笔法和布局风格探讨《风竹图》的创作年代。第四,仔细分析《清明上河图》,包括创作年代、所画的内容与时节,最重要的是对所绘地点做深入分析探讨。第五,关于《明妃出塞图》与《文姬归汉图》的解读,因为这两幅画的人物、布局只有极小的差异,但一是“出塞”,一是“归汉”,有许多神秘议题待解。
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 豆瓣
Ce que l'art fait à la sociologie
8.2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纳塔莉·海因里希(Nathalie Heinich) 译者: 何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5
艺术是社会学的难题:因为艺术领域所推崇的价值观——独特性与普世性,正是传统社会学要探讨的问题。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通过研究艺术,社会学者可以把握立场的转移,这对艺术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整体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也即观察行为者接受艺术的多种方式,以及其中潜伏的价值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传统社会学的某些顽固的思维习惯。有时,这些习惯已转变为一种僵化的社会认知模式,甚至沦落为一种社会学意识形态。
东南园墅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童寯 译者: 童明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11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jùn),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
----------------------
【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
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
-
【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
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
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
叠石——取材、鉴赏、匠师
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
-
【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
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东方园林意在会心”
通贯古今——追溯园林之始,历数各代园林演变,详述现存精致园林
----------------------
全书列举概述中国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余处、40余座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瞻园、豫园、寄畅园等,共收录精美图片100余幅,图文并茂,让读者在直观欣赏之余,真正读懂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另有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王澍作序推荐。
大问题 豆瓣
Big Questions
8.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斯·尼尔森 译者: 郭惠丽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1
让小鸟认清现实需要几颗炸弹?
一个有关先知和提问者的残酷寓言故事
2012年艾斯纳奖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 15年创作积累、长达600余页、如挽歌般的后现代寓言故事
虽然是十五年的碎片化随笔与创作,但作者安德斯·尼尔森在故事刚成型时就已预见了其结局。它并不仅仅是一个 蓄力持久、由每天突发奇想的小故事所构成的一本合集,书中的小鸟形象就像故事本身一样,好像既存于这个世界,是一个长久存在的生命课题和现实话题,安德斯十五年来每日所做的就是努力将它用画笔记录下来。
☆ 划过头顶上空的是鸟蛋还是导弹?无论你如何坚持自己的认知,其结果都是必然的。
《大问题》围绕人类生存意义展开了讨论,故事中的小鸟观察着空想平原中仅有的几个人类每日的行为,并对发生的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问题是,它们的理解真的准确吗?毕竟小鸟猜测和考察的对象早已超出了它们所能理解的范畴。
☆ 藏在相似皮囊之下的有趣灵魂
你将在这本书中看见几十个长得一样的主配角们。安德斯曾考虑过要赋予每只鸟一个记号,但后来他发现当所有鸟都长得一样时,它们才拥有了这个群体真正的特质,于是安德斯决定用语言和性格特征将书中的个体加以区分。单纯、善良的小鸟中偶尔会出现思维活跃的另类;阴郁、聒噪的乌鸦也会有难以捉摸的日常笑点;危险、神秘的蛇会让受伤的小鸟坐在他冰冷、湿滑的身体上……在故事里,你会看到动物,预见自己。
◎ 内容简介
坠入空想平原的失事飞机,被小鸟视为雏子的遇难飞行员和失语白痴,动物本能所引发的护雏之争,无知者用生命守护的毁灭性真相,人类内心的温存与求生时的挣扎,当平原恢复宁静,往事就汇聚成了这部如挽歌般的后现代寓言故事。
你可以很快地读完这本书,也可以用一生去翻阅千万次,这取决于你在《大问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 媒体推荐
这是一部内容庞杂而又诡谲的作品,谈生论死。其中的宏大立意借对几个渺小生命的描绘而得以呈现,且随着作者欢欣不羁、细致入微的钢笔点画笔触变得越发鲜明、深刻。
—— 道格拉斯·沃尔克,《纽约时报》
《大问题》的真正美妙之处在于它没有千方百计去回答什么,而是通过爱、失去和黑色幽默去营造氛围,让它其中的意义如他所画的场景一样宏大且耐人寻味。
——《蒙特利尔镜报》
一部非凡且令人回味无穷的漫画杰作。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1年度十大好书”评语
尼尔森呈现了一部宏大、极富想象力的人性寓言故事。
——《迈阿密先驱报》
◎ 获奖纪录
★ 2011年《纽约时报》100部影响力图书
★ 2012年林德·沃德年度图像小说奖
★ 2012年艾斯纳最佳出版漫画奖
画中有猫 豆瓣
Cats in Art
作者: [英] 德斯蒙德·莫里斯 译者: 金莉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几千年前,利比亚人在岩石上雕刻了历史最早的一次猫打架。几百年前,猫遭到残忍迫害,被视为女巫的同伙。几十年前,眷恋猫咪的毕加索却将猫画成凶残的掠食者。几年前,艺术家班克斯潜入加沙地带,以废墟中的猫咪涂鸦唤醒世人对战争的思考。
几千年里,人与猫时而敌对,时而亲密,而历代的艺术家已将这一部蜿蜒曲折的“人猫关系史”记录于画中。本书精选画作139幅,以画为载体,深入分析猫咪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画作的挑选可谓用心,时间范畴从七千年前跨越至二十一世纪,作者不仅有常规的西方大师,更有东方匠人、民间画家和部落艺术家,十分全面。
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身兼多职,不仅动物行为学家,写出畅销佳作“裸猿”三部曲,也是一位超现实主义画家,年轻时曾与书中多位艺术家交往。他写道,“艺术家像猫,士兵像狗”,对猫的爱,亦促使其写下此书。
这是一本“跨界”之作。虽然写艺术史中猫的呈现,但在分析绘画作品时,往往会涉及作品完成时的社会风俗、宗教状况、外交关系等,是一本跨学科的书。
千里江山:徽宗宫廷青绿山水与江山图 豆瓣
作者: 王中旭 2018 - 6
本书作者王中旭于2016年至2017年负责筹办“千里江山展”,主编该展览图录,并协助召集、筹办“千里江山研讨会”,故有机会对《千里江山图》仔细观摩并反复思考。该图研究最重要的应是对图像本体的研究,而图像本体研究最为关键的有两点:一是青绿设色,二是江山图,前者针对技法和风格,后者关乎主题和画意。本书研究的一个基本思路即是:利用该图与现存可靠的唐宋绘画真迹及画学文献的对比,构建唐宋时期青绿山水和江山图的演变序列,并将该图置于徽宗朝青绿山水和江山图演变的艺术史情境中,对该图的时代作者、风格样式、题材意涵、流传鉴藏进行全面的研究。
樱桃的滋味 豆瓣
Lessons with Kiarostami
9.3 (44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 [伊朗]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译者: btr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9
阿巴斯是伊朗新浪潮电影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一生拍摄了22部电影,受到黑泽明、戈达尔等电影巨匠的一致推崇。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后《何处是我朋友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等作品均获国际大奖。
阿巴斯的电影,用镜头凝视平凡人 世,纯粹、简朴的故事给人以最单纯的感动。影像风格简洁而富有诗意,洋溢着人文情怀与哲学思考。《樱桃的滋味》是阿巴斯一生导演历程的珍贵总结,详尽而深刻地呈现了阿巴斯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一部兼具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电影沉思录。
中正之笔 豆瓣
The Upright Brush:Yan Zhenqing's Calligraphy and Song Literati Politics
作者: [美]倪雅梅 译者: 杨简茹 译 / 祝帅 校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在《中正之笔》中,作者倪雅梅认为颜真卿之所以获得显赫的艺术声誉,是基于某些政治的原因,而非纯粹的审美原则。她论证了颜真卿的重要地位是由11世纪几位有权势的文人人为制造出来的,他们希望通过与颜真卿正直的声名建立联系,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们将书品等同于人品,并且大力弘扬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以便把自己装扮成和颜真卿一样的人物。《中正之笔》讲述的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微妙、世故而英明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对历史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新阐释,并将这种阐释作为达成自己政治意图的手段。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豆瓣
Reading the Silver Screen: A Film Lover's Guide to Decoding the Art Form That Moves
6.7 (9 个评分) 作者: [美]托马斯·福斯特 译者: 沈悦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9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是全美备受欢迎公开课教授托马斯·福斯特,继《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之后,用二十堂课梳理电影的各种元素,带我们踏上欣赏电影之旅。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如何令故事扣人心弦?《复仇者联盟》中的打斗为何如此惊心动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许许多多的框究竟有何含义?全书从电影的“语法”写起,讲解电影的画面、框架、剧本、配乐等,并结合经典影片与流行影片论证,所选片目主要来自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部影片”。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从观影爱好者,升级为电影解读家,并获得丰富知识和奇妙体验。
论新 豆瓣
Über das Neue.Versuch einer Kulturökonomie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鲍里斯·格罗伊斯 (Boris Groys) 译者: 潘律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杜尚的《泉》、马勒维奇的《黑方块》、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这些艺术作品的创新究竟有何意义?它们的文化价值究竟从哪儿来?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一系列关于神圣和世俗(什么才算是文化?)、传统和断裂(文化如何进入档案库?),以及时尚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话题得以展开。
·格罗伊斯擅长将不同的哲学传统(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到现代俄罗斯哲学)融入他具有启示意义的分析中,这些问题直指当今文化生产的核心,展现出他极其宽广的思想维度。
- 内容简介 -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与旧、日常和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艺术和理论是如何获得文化价值的过程。
波普主义 豆瓣
POPism
作者: [美] 安迪·沃霍尔 / [美] 帕特·哈克特 译者: 寇淮禹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波普艺术,迷幻药,鲍勃·迪伦,地下电影制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文化风暴以纽约为中心爆发开来,横扫了整个六零年代,当时处于这场风暴之眼的人便是安迪·沃霍尔。他的工作室,那个以 “工厂”之名为人所知的曼哈顿敞间,正是整个六十年代文化圈的枢纽。在这里,他不仅创作出了定义 波普艺术的汤罐头和众多文化偶像的大幅画像,还拍摄出《切尔西女孩》及其他沃霍尔经典;从卢·里德和“地下丝绒”到伊迪·塞奇威克,那个年代每一个人的身影都在这里出现;沃霍尔自己亦置身其中,旁观着那段不可思议的时光。《波普主义》以幽默坦率的爆料,为那改变世界的十年留下了一份终极的内幕记录。
品味之战 豆瓣
La Guerre du Gout
作者: [法] 菲利普·索莱尔斯 译者: 赵济鸿 / 施程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经济观察报》2018春季好书(文艺类)上榜!
从维庸到热内,
从萨德到普鲁斯特,
从提香到毕加索,
一架自如穿梭时光的哲思云梯,一段生动、辉煌的艺术文学史,一次“原样派”的先锋之旅
《品味之战》是一部颇具先锋气质的文艺史,它挑战了传统的年份叙事安排,以文学和艺术中的“情色”为基点,重新发现并分析了那些持有自由思想的 文学先驱者和引领当代潮流的艺术家们的内在联系。索莱尔斯的用意在于让现代人重回经典,通过构建一段真实、生动、分类清晰的艺术史与文学史,以此 对抗当下不断平庸化的“品味”潮流。
波普启示录 豆瓣
作者: [美]安迪·沃霍尔 译者: 张馨月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安迪·沃霍尔,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作为20世纪波普艺术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他“歪曲或包装”过毛泽东,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以及美元。代表作《安迪沃霍尔的哲学》于1975年首次出版,是他唯一的非正式性自传,在此书中他阐释了对待爱情,死亡等多项主题的看法,放在30年后的今天来看,依然引领着这个世界的潮流。
抵抗的群体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何佩桦 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7
“我们的交流强化了我们每个人的信念,坚信今天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不对的,所说的相关话题往往是谎言。”
——约翰·伯格
★新版《抵抗的群体》对文章配图进行了全面更新,图幅数和图片精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从法国史前艺术,到像米开朗琪罗、伦勃朗这样的古典艺术大师,再到像布朗库西、莫兰迪、弗里达·卡洛这样的现代艺术名家,伯格在这本书中的发言起始于整个西方艺术史,他立场鲜明、反向思考、大胆评判,并最终将落脚点放在对正处于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当下的批判之上。对此他积极建议,人们应该以“群体”的形式,来“反抗(这个)溃败的世界”。
★约翰·伯格曾在访问中提及,这是近几年少数几本十分迫切、非出不可的一本书。
【内容简介】
《抵抗的群体》是一本收录了英国著名作家约翰·伯格24篇书写古代及现代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演讲评论集。这些文章分别是他在苏黎士、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评论,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
书中包括了伯格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古典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20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等人作品的评述,及相关的历史社会分析。在经济狂飙的今天,约翰·伯格始终警觉社会对艺术的欠缺理解与现代艺术本身乏善可陈,而《抵抗的群体》则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本权威敢言且殷切提醒之书。
【专家、媒体评论】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约翰·)伯格写的所有东西——散文、小说、批评、剧本——都充满了他对此前所谓“人类的状况”的热情关注。这个前提出现在他写作的每一页上,不论是在他召回安东尼奥·葛兰西的耐心时,还是在他讨论德加创作的裸体画时。当伯格年轻的时候,他紧迫的左翼政治立场有时会将他推入一个挑衅者的角色之中。现在,虽然他依然致力于将隐藏的东西可见化,但他的感知已变得更为宽阔和深入。(书中)他对发现于十八世纪晚期的法扬肖像之于我们的意义的解释,是尤其敏锐的。伯格是少数能回答我们不知道去问的问题的作家之一。
——《纽约客》
艺术可以在艺术家和在他(她)在画布上再现的对象之间,或者是在艺术的爱好者和一幅画作之间,亦或者是读者和伯格的文章之间建立抵抗的关系。这个特别的书名,指的就是这种抵抗组成的一个“群体”(pocket)。抵抗的对象是什么?对伯格政治上的左翼立场来说,那毫无疑问是他所不赞同的、当下这个已经几乎被普遍资本主义化了的世界。……在论及伟大艺术家的文章中,伯格总能给出一些顿悟。德加,我们得知,他对人类身体的痴迷是第一位的;他的艺术几乎只是一个副产品。相似地,伯格将博斯画作中的宗教象征主义视为一种预言,把博斯对空间和线条的使用转变为他自己对全球主义的评论。
——《科克斯书评》
伯格既敢言且独特,其散文风格在于一种不加渲染的放声思考……而当中的艺术,让人永久牢记。
——《华盛顿邮报》
艺术经久不衰的神秘性与相关性;活生生的经验,包括自由的,还有被压迫的;通过对这些趣味的结合,伯格的写作超越了艺术批评这个体裁,变成了一种相当稀少的东西——文学。
——《新共和》杂志
莫迪里阿尼 豆瓣
Modigliani
作者: [英] 道格拉斯·霍尔 / Douglas Hall 译者: 沈逸人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8
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05 莫迪里阿尼
才华横溢、比肩毕加索的意大利艺术天才
◎ 编辑推荐
☆ 莫迪里阿尼英年早逝,但他自成一派的艺术作品却感动了包括毕加索在内的无数观众。国内知名收藏家刘益谦曾花十亿巨资购藏他的名作《侧卧的裸女》。本书带你探索他用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人风 格和纯粹的艺术理念构筑的世界。
☆ 全书配有87幅插图,其中48幅为精美的大幅彩色 图版,为了解这位艺术家提供了高品质的素材。
☆ 专业名家解读,为艺术从业者和艺术爱好者了解莫迪里阿尼的艺术理念提供了不二之选。
☆ 作为费顿出版社畅销50年的艺术史入门图书,彩色图书馆系列久经时间考验,全方位呈现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
◎ 内容简介
本书向读者展现了意大利艺术家莫迪里阿尼在漩涡中短暂又迷人的一生,挑选了极具代表性的48部雕塑和绘画作品逐一进行解读。他那些雕塑中的简约之美和原始主义特质,绘画中“为了透进光”的留白人像双眼、修长的脖颈、拉长的面庞等强烈的个人印记,迸发出一种拷问灵魂、产生文化冲击的视觉表达。通过对莫迪里阿尼不同时期作品的深度解读,读者可以看到他如何执着地维护自己的梦想,如何他用精湛的技艺、强烈的风格和悲情的故事印证了艺术家应有的纯粹而灿烂的人生。
本书为全球知名费顿出版社的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系列之一,丛书目前已出版46本,大开本设计,精选38位艺术家和8大流派,每本内含48幅大尺寸全彩代表作的精美插图,以及相关领域权威学者们的专业鉴赏和解读。
春之祭 豆瓣
Rites of Spring: The Great War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Age
8.7 (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译者: 李晓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环球邮报》《纽约时报》优秀图书
☆延龄草图书奖获奖作品
☆华莱士•K. 弗格森奖获奖作品
☆著名历史学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力作,反思自由与反叛、艺术与战争,重新理解社会思潮与世界大战的关联。
☆揭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叩问深陷焦虑与动荡的今日世界。
《纽约时报》 《环球邮报》 《出版人周刊》……全球顶尖媒体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春之祭》匠心独运,用诙谐而敏锐的手法发掘已被历史抹去的图案,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在这本极为出色的书中,作者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借助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第一部畅销书《西线无战事》出版等事件,记叙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
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一部文化史,它重新定义了我们看待我们过去和未来的方式。
【本书获誉】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的《春之祭》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抓住了那场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战争与当时的社会、智识及文化诸运动之间令人痛苦的相互影响。它既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这是我多年来读过的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引人入胜的解读,这样一本书应该可以修正我们一直抱有的有关现代的最主要的创伤的认识。我觉得它已经改变了我的认识。
——罗伯特•考利(Robert Cowley),《军事史季刊》
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在许多问题上都极具启发性,而且它读起来非常有趣,令人钦佩。作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埃克斯坦斯就和他作为学者一样才华横溢。
——艾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一部非常令人兴奋的书,它对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纪中的许多混乱和矛盾做出了解释,值得人们广为阅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春之祭》带给我们的不是对我们整个世纪的追溯……而是一段新的历史的开端。
——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roll)
埃克斯坦斯对自己渴望理解的事情充满了激情;他的写作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对智慧的爱。
——《多伦多星报》
应当和保罗•福塞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现代记忆》以及约翰•基根的《战斗的面貌》一同摆在书架上。
——《纽约时报》
构思奇妙,写作精彩……任何想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的人,都必须读一读。
——《图书馆杂志》
石挥谈艺录:把生命交给舞台 豆瓣
作者: 石挥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2
话剧皇帝石挥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著述辑录
全面思考话剧行业文化生态
折射中国话剧发展历程
多份石挥谱曲作品首次公开
...................
※编辑推荐※
出身名门,家道中落,自小混迹京城天桥,少时饱尝世态炎凉。
投身艺术,自成一派,未竟十载名扬四海,成为影剧 无冕之王。
黄佐临与他亦师亦友,称他为稀有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给他宝贵指导,看了他的表演动容落泪。
张爱玲读过他的小说,把他与高尔基相提并论。
老舍与他是莫逆之交,艰难时刻给他精神支持。
他是享誉上海的话剧皇帝(代表作《日出》《原野》《秋海棠》《大马戏团》)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表演大师(代表作《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腐蚀》《夜店》《艳阳天》)
他执导的电影堪称影坛珍宝(代表作《关连长》《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我这一辈子》)
------------------------------------------------------------------------------------------------
☆ 锁线精装
☆ 首次公开4份石挥谱曲作品
☆ 首次公开7篇石挥接受报社记者访谈的文章
☆ 首次公开石挥与人合著的戏剧剧本《双喜临门》
☆ 完整辑录30篇石挥关于戏剧发展的文章,按发表时间重新整理
☆ 35张罕见图片,包括话剧剧照、演出本事、演出说明书、剧院旧貌、生活照、工作照
☆ 1937—1956年间京沪话剧发展的一手资料,包括剧团介绍、剧院分布、剧人素描、戏剧刊物
☆ 3篇文章重点描述石挥眼中的唐槐秋与曹禺,是了解唐槐秋与曹禺重要的文献资料。
☆ 依最初发表之样貌保留旧时体例,按文章类型与发表时间重新整理
☆ 遍览京津沪多家图书馆,搜求齐备,校勘精当,注释详尽
...................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了石挥1937年至1956年公开发表在《新闻报》《文汇报》《369画报》等报刊上的文章、图片、访谈、曲谱、会议发言,以多种形态展现石挥对话剧所作的贡献。
这些文字重点围绕当时戏剧活动最丰富的京沪两地,从题材策划、编剧技巧、导演技法、演员制度、舞台装置、剧团经营、演剧经验、剧人素描等多元视角,全面系统地思考话剧作为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而从侧面呈现了中国话剧的历史演进。其真知灼见,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
※名家点评※
石挥演的鲁贵,比我写的都好。
——曹禺
有几个人能够像高尔基像石挥那样到处流浪,哪一行都混过?
——张爱玲
他的《秋海棠》是契诃夫式的《天鹅哀歌》,演出了哲学意味。
——赵丹
一个演员,能够在角色身上把人物与自我融化得如此之协调,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在众多人物身上都取得了这种和谐,不能不说是个具有艺术魅力的、技巧娴熟的天才表演艺术家。
——黄佐临
我崇敬石挥,他拍的作品我都喜欢。他的表演艺术理论和实践,对我启发很大。他是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创作充满了灵气的人。前辈当中还有许多大艺术家都值得我去学习继承。
——黄磊
我深深地感觉到,石挥在演戏的时候,有非常强烈的享受……尽管演的是不同的人物,但是他其实很会抓所谓戏的那部分,也就是人失控的部分,而人失控的部分往往是暴露本质的时候。
——姜文
梅兰芳看了石挥的表演忍不住落泪,说:“我忘了我这是在看戏了。”
劫掠欧罗巴 豆瓣
The Rape of Europa:The Fate of Europe’s Treasures in the Third Reich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作者: [美] 林恩·H·尼古拉斯 译者: 刘子信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6
在纳粹的疯狂行动和二战的轰鸣炮火中,追寻西方艺术珍品惊心动魄的经历
.....................
※编辑推荐※
在纳粹分子的疯狂、战争的炮火面前,油画、素描、雕塑,这些艺术品何其脆弱。虽然很多艺术品在二战期间被毁或至今下落不明,但是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古迹 救护官、神职人员、打包工、卡车司机等人的几番努力,根特祭坛画、《抱白鼬的贵妇》、《圣母与圣子》等很多西方艺术品最终保存了下来,我们现在仍可在博物馆、在教堂中看到它们。本书将用紧凑的情节带我们回顾这些珍贵艺术品在二战前后的跌宕经历。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和丰富的档案资料,详细解说了“二战”前后纳粹掠夺者对欧洲艺术珍宝的巧取豪夺,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盟国全力解救这些艺术品的细节。本书用紧凑的情节,叙述了纳粹分子对“堕落艺术”的清洗、纳粹高官在被占领国的艺术品购买狂欢、纳粹分子对犹太人所有的艺术品的无情夺取;讲述了在面对劫掠和轰炸威胁时,欧洲各国博物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转移、庇护艺术品以及古迹救护官维护艺术品的经过;讲述了各方在战后对公共和私人收藏的追索、返还过程;描绘了希特勒、戈林、画商之间的艺术品竞争以及盟国救护官和各方人士之间的博弈。
本书出版后深受好评,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后本书被改编为纪录片《劫掠欧罗巴》。
.....................
※媒体推荐※
一部读来犹如扣人心弦的冒险故事的学术著作。
——《华盛顿邮报》
因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悬疑之感,此书立即变得引人入胜且令人惊惧。
——《洛杉矶时报》
令人入迷……情节紧张……一个关于在纯粹邪恶面前的道义勇气和伟大品格的骇人故事。
——《休斯敦纪事报》
就像任何军事历史学家透彻地了解其战场一样,尼古拉斯透彻地了解艺术世界……她的作品值得在那些自称文明开化之人中广为传阅。
——《纽约时报书评》
细节丰富、讲述传神……书中充溢着关于逃亡、阴谋、背叛和牺牲的故事,这些故事触动人心又意义重大。
——《旧金山纪事报》
幻园 豆瓣
作者: 曾仁臻(鱼山饭宽)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 - 1
作者缘起于建筑师的身份,因惑于园林项目实践中的判断标准,而希望从中国园林中求得。从手绘设计稿用于表意的写意画到白描,从思考绘画与设计的关系,到园林中最核心的问题——身体感受的认知,作者在研习山水画的同时,创作了自己的小画,着重思考了以下几点:细致生动的人物活动,更合居游之意的山水,空间的表现和表达,何为曲折尽致、连绵不绝……这就是“幻”系列小画。
而基于作者为自己设定的一个绘画研习的递进关系:山水画—园林—建筑,最终在“红”房子这一系列画作中探索了是基于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当代人的居住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