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一点儿北京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李涵 / 胡妍 2013 - 9
《一点儿北京》是当代北京最细致优美的城市绘本,全书包含三本主题分册和一本建筑读本。作者以建筑师的方式,用电脑软件绘制了北京最有趣时髦的三个地方:三里屯、七九八和南锣鼓巷。
全景式的轴测图将三里屯、七九八和南锣鼓巷复杂的城市空间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它们是三维的地图,复杂如同迷宫。连环画部分讲述了30个关于场所的小故事,配以麻辣点评;建筑素描通过组合典型的建筑图纸,将民间自然生长出的小建筑以立体派的原则呈现;单幅绘本是对现场氛围的艺术加工,让真实的场景充满童话般的色彩。
本套书既可以作为优美的绘本来欣赏,也可作为另类的旅行指南来使用。作者在书中描绘的30多个地方正是当下北京年轻人常去休闲娱乐的场所。吃饭购物,观展看剧,内容丰富,景点集中。作者用“生于斯长于斯”的多年体验,为读者开列了一份北京最文艺的、小资的、时尚的、地道的微旅行清单!
主题分册的文字部分包含6篇文章:《从记录开始》偏向于城市记录和建筑表现的理论分析;《南锣叙事》与《胡同列传》以通俗的记叙手法描写了城市的变迁;《戏台》《身体的记忆》《七九八》三篇杂文是思想的片段与场地的碰撞。
建筑读本《虚构》里包含有6个小故事和6张虚构建筑的图画。建筑在此成为玩笑、讽刺、恶搞和不靠谱的商业点子。
随书附赠3张精美海报。
现代主义艺术20讲 豆瓣
作者: 马永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 10
马歇尔·杜尚曾经说过:“我不相信艺术。我相信艺术家。”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反传统和反美学偶像在这里表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艺术”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迷信“艺术”是永恒性或者以固定不变的概念来限定“艺术”的行为都是愚蠢的。这种观念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出现以来一切艺术变革的潜在动力。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主义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一直以一种革命的性的姿态,不断地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艺术家们试图推翻原了“艺术”的定义,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之内。
大多数人全然无法喜欢现代艺术,每一个社会阶层都十分普遍地表面了这一精神障碍。因为一般说来,人人都有循规蹈矩;现代艺术扰乱了他们的传统感和安全感。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代艺术,它以表达主观性、紧张感和危机感而真正开始。
就像有人所说,现代艺术很快就会过时:事实上,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仅“代表它的时代”,这一事实反而增加了它的价值。换言之,艺术总是现代的。
美国城市的文明化 豆瓣
Civilizing American Cities: A Selection of Frederick Law Olmsted's Writings on City Landscape
作者: (美)F.L.奥姆斯特德 译者: 王思思 译林出版社 2013 - 4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纽约中央公园、斯坦福校园和国会大厦广场等著名景观设计者F.L.奥姆斯特德对人居环境与城市文明的思考。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撰写导读。
本书《美国城市的文明化》收集了奥姆斯特德对于纽约、旧金山、布法罗、蒙特利尔、芝加哥、波士顿、伯克利校区和伊利诺斯州Riverside郊区的景观设计提议。从中可以看到奥姆斯特德因地制宜,结合自然与人文需要进行城市社区建设的设计智慧。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公园寄予的民主平等的希望,是奥姆斯特德在景观设计中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俞孔坚为中文版撰写导读,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时代中出版此书,希望能够启发人们对城市未来的积极思考与对话。
奥姆斯特德被认为是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园设计者。他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真正从生态的高度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当推奥姆斯特德。他主张在城市心脏部分应引进乡村式风景,使市民能很快进入不受城市喧嚣干扰的自然环境之中。他的设汁方法是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性”。——《中国园林》
恋爱中的建筑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中村拓志 译者: 金海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2
在平日里与建筑实际接触中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远比各种主义和主张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性力量。 在谈论建筑与人的关系时,应该主动放弃抽象论述, 以日常使用的生活语言和心态来面对它。 在建筑的语境里,“恋爱”不是个人的事情, 而是普遍存在的对待建筑的思维方式之一。
——中村拓志[日本新生代建筑设计师]
本书是由2005年至2007年连载于月刊MACPOWER上的专栏“建筑之心”的内容,经过作者添改整理而来。系统而感性地介绍了的中村拓志的建筑设计并总结了他本人对建筑的想法和思考方式。
将“恋爱”与“建筑”联系起来,是本书最特别的视角,也是中村拓志看待建筑与人类在情感层面微妙联系,并实践于他每个项目的观念内核。他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就是在揣摩那些居住在建筑里的人、在那儿工作的人、到访的客人,对建筑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与感觉出发,为了拉近人与建筑的关系而对建筑进行设计。他深信,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人们才能切身体会到与建筑的亲密关系。对于当代建筑界来说,这种思考方式,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画眼 豆瓣
作者: 吴冠中 文汇 2012 - 3
《新民文库•夜光杯文丛•个人专辑:画眼》为作者的随笔集。书中主要收录了“双燕”、“金桂花”、“落红”、“高桥”、“都市之夜”、“长日无风”、“夜航”、“太湖鹅群”、“南京长江大桥”、“鱼之乐”、“红灯笼”、“鼓浪屿”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赏析。
像建筑师那样思考 豆瓣
作者: [美国] 豪·鲍克斯 译者: 姜卫平 / 唐伟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7
为使自己倾心倾力建造的东西真正成为建筑,是雇用建筑师?
还是成为建筑师?抑或是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三种选择虽道理各异,却皆为享受优雅生活,书中自有阐释和解构。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豪·鲍克斯教授的经典之作,十六封信函,言真意切,娓娓道出建筑的真谛、设计的味道、建筑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