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闫红读名著 豆瓣
作者: 闫红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11
闫红对经典作品的独特解读,
于字缝间发现世事的有趣之处。
《水浒传》作者到底是不是厌女症患者?林冲为什么总是那么憋屈?武松真的是盖世英雄吗?假如《简爱》里的疯女人有发言权她会说什么?白瑞德是不是个好恋人?《飘》里的斯嘉丽若遇上《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会是怎样的场景… …闫红读名著,仔细梳理字里行间,入情入理,洞察幽微,言常人之未言,乍一看脑洞大开,仔细看,皆是世故人心。
2020年8月17日 已读
中规中矩的顺滑得无需过脑的合格专栏作品。纸媒门户博客都纷纷萎缩了,一想到这种程度的轻松小品文因没什么刺激性也难见容于自媒体时代。我又作老人哀叹状。
随笔
插花地册子(增订版) 豆瓣
作者: 止庵 新星出版社 2016 - 4
止庵的《插花地册子》是一部奇妙的书,他的往事是他的阅读史,七十年代是反胃与呕吐的历史,他对那个错位的阅读时期感到愤怒。有评论认为他“想掀翻人们已码放整齐的书柜,让那些已戴好冠冕的人和作品露出破绽,同时一些被掩去的作者与书要站到前排。”他一改过去学术味道颇重的风格,写得恬淡随意,对嗜好读书的人来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关于书的《随园食单》。
2020年4月9日 已读
七年前标记旧版想读。当时候年少气浮,刚接触到许多书,不知读什么、怎么读。故此爱看书话。现在好像略有一点知道自己感兴趣什么、选择读什么,只是没什么时间了。而且想到自己也曾写过类似的东西,属实羞恶难当。[2013.07.12]
随笔
午夜之门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北岛的随笔集,写于世纪之交。
穿行于纽约、巴黎、布拉格、拉马拉、加沙……游走于各种国际诗歌节,遭遇到身份各异的诗人、学者。北岛描写了他与世界的相遇,有见闻、有人物、有故事,信笔写来均轻松诙谐,超然跳脱,宛如简笔勾勒的素描;而他对生命与世事的慨叹却如影随形,有时尖锐的疼痛又会不期而至。
我们会在书中认识个性充沛的德国学者顾彬、丹麦批评家博鲁姆、南非作家布莱顿巴赫、比利时诗人杰曼、鹿特丹诗歌节创办人马丁……但我们更会体味他深情怀念故人时的用心与笔力:师傅、家楷、刘伯伯。正是有这些人存于心底,他才能在漂泊中与世界坦诚相见。
2019年8月14日 已读
「2019.33」一直有种很奇怪的感觉,后来看Luke老师评论说,「警句太多」,恍然大悟,难免聪明外露,过于油滑。国际文坛交际录,也很难不失于鸡贼。少年弟子江湖老哦。
随笔
新腔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张怡微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8 - 8
世间是轻若浮云的琐碎,亦是重如断骨的告别。
书里的爱情为什么变成了历史?
戏台氍毹,伤心故事,为什么成为了萦绕我们心头的深情往事?
新腔一曲,低唱闲愁……
《新腔》为上海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张怡微最新的随笔评论集。
书名“新腔”取自黄庭坚诗“时时能度曲,秀句入新腔”,以全新的视角重诠经典,旧文新读、故事新解。在文学、戏曲、电影的细读比较中,探寻文学艺术审美的时代新曲。
辑一“爱情为什么变成了历史”,重读王安忆、张爱玲、白先勇、苏童、毕飞宇、严歌苓、金宇澄、蒋晓云、琼瑶、威廉·特雷弗、村上春树等经典著作,爬梳情与史的辉映。辑二“往日闲愁今日止”,从话本小说与古代戏曲中重探中国文学的情理因缘。辑三“戏台与枷锁”,细读经典影剧,打捞通俗剧中世情练达背后的纹理。
“新腔”是文学生活中流动的斯文、奇境的联想,是世俗人间有情人多走的二十年远路,跋涉过千里江陵的内心。是时间的游戏,也是心事的重省。世间是轻若浮云的琐碎,亦是重如断骨的告别。
2019年6月17日 已读
「2019.27」触感真是敏锐,写得真好,不能更好啦。
随笔
树犹如此 豆瓣 Goodreads
8.3 (103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树犹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纪念亡友的《树犹如此》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两篇写友人的新作:画家奚淞修佛之旅《寻找那一棵菩提树》,救助上万艾滋孤儿的杜聪《修菩萨行》。可见白先勇近年心中所系。
书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桥曾“惊讶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发瞬息灿烂”。写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平实中蕴藏波澜壮阔,人间悲悯。桂林、上海、南京、台北,文化乡愁叠加,难觅归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白先勇以文会友,情笃一生。他也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困境,艾滋病患的挣扎和勇气。生命繁华之欢喜,伤逝消亡之不舍,白先勇的天真执着和无可奈何,在散文中化为真实的有情世界。
2019年1月23日 已读
「2019.04」《树犹如此》好,别的都不大好。随手翻过,命题作文。不过是我同时在读朱天心的《三十三年梦》,比那本还是好五倍的。“怜我怜卿,经风经雨,闲生闲死。”[2013.08.11想读][回忆录201901]
回忆录 随笔
杀人石猜想 豆瓣
作者: 罗新 中华书局 2010 - 4
《杀人石猜想》内容简介:深具学者人文情怀的散文书对我来说,这就是大景观。黄土高原瞬息之间就沉没进了黄河的万古河床。这就像壮士陈安爆炸般雄浑的生命忽然结束,刀锋撕裂夜空的一闪,骏马的长嘶汇入朔风,骤然间一切便了无踪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古老的问题一再地响起。只有心灵清澈的时候,这个问题才充满生命意义。
最后的对话 Ⅰ 豆瓣
Conversations, Volume 1
8.5 (8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 [阿根廷] 奥斯瓦尔多·费拉里 译者: 陈东飚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是拉美文坛泰斗博尔赫斯生前最后的、也是最大规模的对谈录,对话者是同为拉美文学名家的费拉里。18篇涉及不同话题的平等对谈,不同于市面上所有单调、短小的博尔赫斯“采访稿”。
对话集是了解一位哲学家、作家思想最直白、最坦荡的方式。在博尔赫斯生前的最后三年,阿根廷国立电台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要义。他们策划了一档连续时间长达三年的对话节目,不同于以往流于形式的记者采访,这次他们请来的是深受博氏影响的拉美文坛后起之秀——奥斯瓦尔多·费拉里,与博尔赫斯展开针对学术甚至生活领域的各个话题的对谈,并集结成册付梓。
对话的电波始自1984年,历经三年,到1986年博尔赫斯溘然长逝而戛然终止。这是博氏生前最后的声音,也是他的遗作,集其最后的人生哲思于大成。
★ 中文版首次引进:拉美文学之父、一代巨匠博尔赫斯在生命最后三年的隽永对话
★ 媲美《理想国谈话录》的智慧诤言,荡涤心魂
★ 博尔赫斯生前最大规模的对谈,涉及话题空前辽阔,引领读者穿越大师的文学迷宫
★ 原版火遍拉美,千万博尔赫斯迷奉若至宝
1.媲美《歌德谈话录》……在坊间流传的诸多与博尔赫斯的对话中,没有一部足以与此相提并论。 ——诗人 豪尔赫·安德烈斯·派塔
2.从他的宇宙,一个文学的宇宙之中,他对我向他提出的问题尽情畅谈。哪怕讲的是哲学、神秘主义、政治等等,也总是从文学出发的,因为那里是他的天才之所寄,因为他相信自己是为此而生的,这就是他的命运。
——对谈合著者、作家 奥斯瓦尔多·费拉里
3.第一次阅读博尔赫斯,就像在字母表里发现新的字母,从音阶里跳出新的音
符。 ——BBC
最后的对话 Ⅱ 豆瓣
Conversations, Volume 2
作者: [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 [阿根廷] 奥斯瓦尔多·费拉里 译者: 陈东飚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是拉美文坛泰斗博尔赫斯生前最后的、也是最大规模的对谈录,对话者是同为拉美文学名家的费拉里。118篇涉及不同话题的平等对谈,秒杀市面上所有单调、短小的博尔赫斯“采访稿”。
对话集是了解一位哲学家、作家思想最直白、最坦荡的方式。在博尔赫斯生前的最后三年,阿根廷国立电台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要义。他们策划了一档连续时间长达三年的对话节目,不同于以往流于形式的记者采访,这次他们请来的是深受博氏影响的拉美文坛后起之秀——奥斯瓦尔多·费拉里,与博尔赫斯展开针对学术甚至生活领域的各个话题的对谈,并集结成册付梓。
对话的电波始自1984年,历经三年,到1986年博尔赫斯溘然长逝而戛然终止。这是博氏生前最后的声音,也是他的遗作,集其最后的人生哲思于大成。
★ 中文版首次引进:拉美文学之父、一代巨匠博尔赫斯在生命最后三年的隽永对话
★ 媲美《理想国谈话录》的智慧诤言,荡涤心魂
★ 博尔赫斯生前最大规模的对谈,涉及话题空前辽阔,引领读者穿越大师的文学迷宫
★ 原版火遍拉美,千万博尔赫斯迷奉若至宝
1.媲美《歌德谈话录》……在坊间流传的诸多与博尔赫斯的对话中,没有一部足以与此相提并论。 ——诗人 豪尔赫·安德烈斯·派塔
2.从他的宇宙,一个文学的宇宙之中,他对我向他提出的问题尽情畅谈。哪怕讲的是哲学、神秘主义、政治等等,也总是从文学出发的,因为那里是他的天才之所寄,因为他相信自己是为此而生的,这就是他的命运。
——对谈合著者、作家 奥斯瓦尔多·费拉里
3.第一次阅读博尔赫斯,就像在字母表里发现新的字母,从音阶里跳出新的音
符。 ——BBC
谁此时孤独 豆瓣
作者: [奥]里尔克 译者: 林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里尔克说:一个诗人手上必须有两支笔,一支写诗,一支写信。二者不能混用。《谁此时孤独》收录了诗人里尔克人生最后几年的近百封往来书信,展现了诗人在作品之外少为人知的一面。
★在穆佐的几年中,诗人用写信的笔,记下自己在山间的生活、描述自己头脑里的所思所想,向友人倾诉困惑,也给出自己对外部世界问题的解答。
★翻译家林克妙笔巧译,还原诗人书信中独有的雅致、温情与忧郁。
【内容简介】
1921年,经历了十年漂泊的里尔克来到瑞士,偶然间发现瓦莱山区的穆佐城堡,一见倾心,定居于此。在穆佐,里尔克迎来了创作生涯的最后一个高峰,完成了《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等一批重要作品。同时,在湖光山色之间,他也写下了众多书信。
里尔克说:一个诗人手上必须有两支笔,一支写诗,一支写信。二者不能混用。
于是他用写信的笔,记下了自己在山间的生活、描述了自己头脑里的所思所想,向友人倾诉困惑,也给出自己对外部世界问题的解答。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如他的诗一样,穆佐六年间的书信至今仍让人心动、让人流泪、让人叹息。有人说,要是把里尔克的文字比作一件华丽的衣袍,那么书信就是衬里,这衬里实在精致,叫人有时忍不住翻过来穿。
【名人、媒体评价】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茨威格
要进入里尔克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光得读他的诗,更应该读读他的书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天才诗人艰难的成长,他的孤独,寂寞和彷徨。——《书城》
夏与西伯利亚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倪湛舸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7
★ 《人间深河》《黑暗中相逢》12年后,全新随笔集
★ 我总是偏爱热血燃尽后的冷漠,或是厌世者偶尔按耐不住的深情。
◎ 内容简介
《夏与西伯利亚》是旅美学者倪湛舸的最新随笔集。书中评论石黑一雄、帕蒂·史密斯、乔纳森·弗兰岑、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等时兴作家,也介绍像 米兰·迪奥迭维奇这样杰出而我们却陌生的诗人,谈论经典及其衍变,也谈论神话、宗教、科幻乃至亚文化,视野辽阔,探究深远。
这些文章背后是受 过严格训练的学术眼光和对世事人心的洞察,她的文字戳破文艺幻象,让人看到文学如何是一套与现代社会共同生成的概念、话语与体制,但也让人知道文学是对所有被伤害被剥夺的人补偿,平衡了社会与历史、心灵与性情双重的考量。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些是在“吃的盐和读的书一样多了之后”,写下的文章。
破格 豆瓣
The Broken E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
9.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7
玛丽安•摩尔评论休•肯纳的话——“大胆,他可能过于大胆了,但我们需要他”——也同样可以用在詹姆斯•伍德身上。正是过度的能量和好辩的冲动让伍德读起来很提神,我们常常接受他的教诲,有时也想一驳为快。
——威廉•H•普理查德,《纽约时报书评》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私货》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破格》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一部批评集,同时讨论文学和宗教。
“书中讨论的一些作家——梅尔维尔、果戈理、勒南、阿 诺德、福楼拜——文学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很清楚,而常常是一种莫大苦恼……然而,总有作家伟大到足以在宗教冲动和小说冲动之间腾挪,区分两者 ,但又奇迹 般地两面受益。梅尔维尔和福楼拜是这样的小说家,乔伊斯和伍尔夫亦然。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来说,十九世纪的变乱已过去五十来年,而作为一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的女儿,宗教信仰并没有拘于传统的痛苦。难关已经闯过。对她来说,一种宗教信仰或神秘的信仰与文学信仰轻柔地调和在一起——然而,对她来说,小说仍然保留着怀疑、质询的功能。在她的写作中,小说表现神秘,不过是为了展现我们无法抵达神性,因为神性已然消失。在她笔下,小说以宗教之心,行怀疑之实。 ” (黄远帆)
詹姆斯•伍德以其独有的激昂的声音,推进了一些最困难的议题:小说和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可以是什么样子。他是那种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饱含深情而热衷争论的批评文章在对象的范围和道德的严肃性方面激动人心。
——苏珊•桑塔格
目前没有几个批评家……可以提醒我们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若能为这种谈论加上激情、精确和丰富的阅历,那便是一份罕见而珍贵的才能:我们的好消息是伍德有这种才能而我们有伍德。
——加布里埃尔•乔西波维奇,《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伍德是一个天才的细读者。这部批评集里妙笔贯穿始终,时而甘美多汁,时而刚毅雄健,时而据理力争,时而倨傲冷嘲,激情四溢又不失细节方寸。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时报》
日本画记 豆瓣
The Silent Traveller in Japan
作者: [美] 蒋彝 译者: 梁贝特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2
20世纪60年代,旅居英美数十载的蒋彝带着他的乡愁行至日本。
抛开所有对这片土地的固有印象,他的足迹远超大多数日本国人之所及。
去东京观看国际大都会的繁华演绎;
到古都奈良寻找千年前的一株八重樱;
在河口湖畔等待云消雾霁后富士山的笑靥;
于十和田的风雨里探访传说中耶稣的坟茔。
兴之所至,
雍容古雅的伊势神乐信手成诗;
华丽摩登的宝冢歌舞挥笔成画。
蒋彝用他中国传统文人的行游方式,
一程又一程地描绘这个国度的别样风情。
是为《日本画记》。
--------------------------------------
扁脸;鼻子没有什么鼻梁;头发乌黑,夹着几丝白发;双眼微微地斜着,往下而不是朝上;身穿英国五十先令定制的灰色外套;走路不像英国人;兴许是个白痴,因为他两眼不眨地久久盯着一棵小枫树,盯着湖上的三只白鸭,看的时间更长;漫步而行,仿佛大病住院了多年似的。 ——蒋彝“自画像”
--------------------------------------
他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科学院艺术学院院士。
他是饮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书法家,受到西方学界和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贡布里希盛赞他“才华洋溢又迷人”。
他交游广阔,朋友圈里有杨联陞、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熊式一、萧乾、叶君健、吴世昌、铃木大拙、华兹生……
他在旅行中喜欢沉默不语,抛开政治、战争等因素描绘异乡的风景人文,一系列隽永的画记却成功打通中西文化成为经典,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重读他这些出版于上世纪中叶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解一个遥远国度的文化历史背景,更在于享受那份行走观察中淡然的快乐,体悟文化与人生的心境,重新认识周遭的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
尽头 豆瓣
8.9 (27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
作家唐诺,将萦绕多年的念头付诸笔端,以独有的诗性而思辨的语言,铸成四十五万字的鸿篇巨制。关于远方,关于写作,更关乎我们身处的现实。
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在这里,一次一次的,最终,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的种种真实处境。——唐诺
我们一家人 豆瓣
作者: [美国] 谢尔盖·多甫拉托夫 译者: 刘宪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3
作者通过生花妙笔,以轻松诙谐的口吻幽默地再现了十三位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亲人,通过他们看似平常却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命运反映了俄苏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画面,在寻常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经历背后,对于人性、道德、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青灯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北岛的随笔集,写于世纪之交。
穿行于纽约、巴黎、布拉格、拉马拉、加沙……游走于各种国际诗歌节,遭遇到身份各异的诗人、学者。北岛描写了他与世界的相遇,有见闻、有人物、有故事,信笔写来均轻松诙谐,超然跳脱,宛如简笔勾勒的素描;而他对生命与世事的慨叹却如影随形,有时尖锐的疼痛又会不期而至。
我们会在书中认识个性充沛的德国学者顾彬、丹麦批评家博鲁姆、南非作家布莱顿巴赫、比利时诗人杰曼、鹿特丹诗歌节创办人马丁……但我们更会体味他深情怀念故人时的用心与笔力:师傅、家楷、刘伯伯。正是有这些人存于心底,他才能在漂泊中与世界坦诚相见。
2018年6月10日 已读
2018-20 我有江苏文艺的版本,是在豆瓣书店买的第一本书。结果在图书馆读完了这个。北岛很惆怅的,“只有我身份不明”/“我卖的是乡愁,而这个世界上乡愁是一文不值的。”/“我当时年纪尚小,对人类的苦难与欢乐一无所知”都可以入诗……与为逋客,宁作累臣,也是奢望。这些书,提到那年,以后还会再版吗?本来已经删节了。
中国 随笔
秦淮之夜 豆瓣
7.5 (20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徐静波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3
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堪称中国版的《阴翳礼赞》,在山水衣食中细品“中国趣味”
————————————————————————
“日本文坛的骄子”,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钟情于“中国趣味”,两次亲自访问中国,详细描写“中国体验”
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中国文坛往来通信,促进中日文坛交流
————————————————————————
《秦淮之夜》收录了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谷崎润一郎于1918、1926年两次游历中国后,写作的游记、日记、散文等作品。这些文字生动优美、引人入胜,展现了谷崎润一郎在散文方面的独特风貌。这些游记,有的如《西湖之月》《苏州纪行》,对江南水乡的风景人物进行了唯美的描摹,反映了谷崎润一郎或者一般日本作家的趣味喜好;有的如《上海交游记》《上海见闻录》,记录下谷崎润一郎和田汉等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往来细节,是了解当时中日文坛交流史的第一手材料;还有的如《中国观剧记》《中国的菜肴》《中国趣味》,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当时的戏剧、美食等文化介绍、评论,这些观点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的视角,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并引起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本书也是谷崎润一郎经典散文《阴翳礼赞》的补充。
————————————————————————
**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在中国的土地上描写“中国趣味”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他以《细雪》《阴翳礼赞》《痴人之爱》等作品为中国读者熟知,其作品《细雪》《春琴抄》《刺青》等更因改编为电影而广为人知。作为一位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始终主张“中国趣味”,正如他在本书中所说:“今天我们这些日本人看起来差不多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西欧的文化,而且被其同化了,但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中国趣味依然顽强地根植于我们的血管深处,这一事实很令人惊讶。”本书中收录的中国游记,集中传达和展现了谷崎的这种“中国趣味”。
**和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初识和来往,记录早期中日文坛的友好往来
本书所收录的《上海见闻录》和《上海交游记》两篇,是谷崎润一郎回忆自己1926年和上海新文学、新文艺的文化名流往来的回忆录。谷崎润一郎通过这次来往,了解了中国新文学界对日本文坛的兴趣;通过和内山书店老板的交流,记录下中国青年读者对新知的阅读兴趣情况;他还通过见面会、消寒会等活动,认识了郭沫若、谢六逸、田汉、方光焘、任矜萍等文化界名人。他们交流了中日电影、杂志、文学上的发展情况,并建立了友好的联系。这些联系极大促进了中日文化界的来往,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后来一些日本作家就是在谷崎润一郎的介绍下来华交流访问的。
————————————————————————
明治至今的文学兴隆之中,谷崎是最豪华、最成熟的一大朵,百花之王牡丹花。
——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
这位日本文坛的骄子,完全是一个温蔼亲切而又多礼的法国风的作家,除了谈起日本文学时自然而然的在谦逊中流露出目中无人的气概外,丝毫不摆文豪的架子。
——中国文学评论家 陈西滢
谷崎润一郎对中国文化入迷,一生都不能走出这种迷恋。他是岛国上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更是东方文明本质上的传承者和诠释者。
——中国作家 张炜
记一忘三二 豆瓣 谷歌图书
7.8 (24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中华书局 2017 - 6 其它标题: 记一忘三二
《记一忘三二》是作家李娟的新作。书写近几年的点滴生活,有趣有味。
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作品《羊道》获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自由的老虎 豆瓣
7.5 (37 个评分) 作者: 沈诞琦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 - 4
从菲茨杰拉德、冯·诺伊曼、艾伦·图灵、乔治·凯南到约翰·纳什
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一群照亮人类历史的天才,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一个中国女孩进入普林斯顿,用详实的档案与第一手采访资料,铺写出他们挣脱束缚、追寻内心自由与价值的动人故事。
写作靠的大半是坚持和耐心。在大学毕业后,人所作的选择往往更重要。我很高兴你的书快出版了。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Peter Hessler 彼得·海斯勒 (作家、纽约客记者,著有《江城》、《甲骨》、《寻路中国》)
离开普大已很久,但校园常萦绕在我心头。优雅的环境,杰出的师友,高尚的人格和学术精神使我深得教益, 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本书作者是普大的后起之秀,以清新平朴的文笔描述莘莘学子中的数位。我忝列其间,深感荣幸和惶恐。望作者继续创作,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大校友的人生。
—— 许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这本书的文风活泼、清晰、易读,是对书中所采访和研究的人物的忠实呈现。作者努力让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我很高兴能成为采访对象之一,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普林斯顿著名学者和校友的文章。
——Paula Chow 宝拉·邹(普林斯顿大学戴维斯国际学生中心Davis International Center创始人)
在普林斯顿我交了许多患难知己,我的意思是,在我穷困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替我付饭钱。有三四年的时间我每天饭钱不超过三美元。为了度日我常常只吃麦片。所以我十分感激那些永远支持着我的室友和好朋友们……谁知道当初普林斯顿招生办为什么会看上我。但是我很高兴他们录取了我。我汲取了这所学校的所有精髓。
——Christina Gelsone克里斯蒂娜•吉尔森(美国大苹果马戏团小丑)
我在普林斯顿度过的岁月是生命中珍贵的一部分,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回到当年:那些由睿智的教授所主持的小研讨会、惊喜地发现班上有比我更聪明的学生、在横穿校园的静谧小道上散步、还有我的初恋……
——Alan Lightman 艾伦·莱特曼(作家、天体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大学科学写作项目创始人)
在意大利的大学,学生被放在最末位,学生要见教授非常困难。所以对我来说普林斯顿好极了,教授敞开大门,待学生如朋友。这些源源不断的智性资源是普林斯顿给我的最珍贵礼物。
——Giovanni Olivei 乔万尼·奥利维(美国联邦储蓄所波士顿分行副主席)
我要通过传记钻进采访对象的皮肤。
——A. Scott Berg 斯科特•伯格(普利策奖(传记类)得主、所著传记包括飞行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好莱坞巨星凯瑟琳•赫本等)
如果你足够关心这世界,世界将展示给你那些文学性的瞬间。在那个瞬间,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
——Michael Lewis迈克尔•刘易斯 (作家、著名金融记者、《名利场》杂志编辑,著有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牌》、《弱点》、《点球成金》等)
2017年7月31日 已读
17-27 读了。似乎也是曾经的人人网一批早期会自我包装的学生,大概。写得不坏,看得出有下心思的去学习节奏和表达。但是格调真是低啊。那废心尽力要把“我”从文本之后拉到前台,所有的采访者都是布景,想写的只有自己。诚然如此不如,直接为自己书写也蛮好。自恋又不是过错,遮遮掩掩的。
随笔
读库1104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11 - 8
2016年12月15日 已读
2016.34 太烂了,这个编排,前面半本书真够无聊的。即使是作为NGO发展史来看,也毫无意义,蜻蜓点水。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