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还要新的标签
The Polaroid Book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Hitchcock Taschen 2008 - 5
50多年来,宝丽莱公司收藏的相片集是世界上最棒的宝丽莱相片。本书是影像产品库Polaroid 宝丽莱的照片集,展示了Polaroid在过去50年摄影中的选出的400多件精美案例。当你第一次接触Polaroid收集时,那些图象的多样化以及它的 品质给人很深的印象。本书开始于Polaroid 宝丽莱的创始人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和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收集册广泛,全世界许许多多的摄影师,包含了许多艺术家如David Hockney、全世界最著名的时尚摄影大师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法国时尚摄影师杰鲁普.西埃(Jeanloup Sieff)以及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创重要作品。在当代很多事情者是瞬间而逝的,尤其是图图片,数码相机永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 和他的宝丽莱公司第一次为平凡的我们创造了“瞬间摄影”,在自己人手心中从照片中看我们的变化感,以及拍照时富有创意及技术调节都有是 一种很惊奇的新技术!过去的许多年里,传统的摄影显著的发生变化,而Polaroid 继续还是富有独特见解和意识的重要的、敏感的富有表现的材料。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8.1 (305 个评分) 作者: [澳]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 译者: 席玉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欧洲,为什么老是抢第一?”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本书中的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 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哲学思维、民主制度的渊源、政治权力的传递、甚至是医学、生物学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这种种欧洲因素不断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各种特质,使欧洲遥遥走在现代世界的前列。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Essays In Love 豆瓣
作者: Alain de Botton Picador 2015 - 1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heila Heti
A unique love story and a classic work of philosophy, rooted in the mysterious workings of the human heart and mind.
Perhaps it is true that we do not really exist until there is someone there to see us existing, we cannot properly speak until there is someone who can understand what we are saying in essence, we are not wholly alive until we are loved.
A man and a woman meet over casual conversation on a flight from Paris to London, and so begins a love story - from first kiss to first argument, elation to heartbreak,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Each stage of the relationship is illuminated with startling clarity, as de Botton explores emotions often felt but rarely understood.
With the verve of a novelist and the insight of a philosopher, Alain de Botton uncovers the mysteries of the human heart. Essays In Love is an iconic book - one that should be read by anyone who has ever fallen in love.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 3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内容简介: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就能把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李娟散文集。有关“童年”、“成长”、“青春”、“改变”以及种种“瞬间”的事。她用独特的视角写生活中的悲喜,评判心中的情感与得失,了悟人生的悲苦与孤独。她的文字,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任何一个小情节,总能在她的笔下活泼自然地以原貌展现。在她的世界里,一直有我们久违了的朴素情感和梦想。孤独困苦并不可怕,只要有希望,一切都不算差。
在这本《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里,李娟就是你身边人群里最普通不过的一个年轻人,她和你一样,内心丰富,汹涌澎湃,敏感又清晰。她写生活,从生活中透露出来的欢愉、伤悲、无力、感悟,心里的伤悲和淡漠以及生活中深深浅浅的东西,直指人心,叫人颤抖。
牡蛎男孩忧郁之死 豆瓣
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 and Other Stories
7.7 (7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蒂姆·伯顿 译者: 李斯 / 李尼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 - 11
好莱坞著名导演蒂姆•伯顿唯一一本图文故事集
你一生灾难之总和,也比不上本书的荒谬与悲惨
黑暗奇幻的狂想,悲惨绝仑的童话
23个古怪角色联 手上演惨绝人寰、痛彻心扉的故事
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蒂姆•伯顿的电影原型,都在本书中
永远的乡愁 豆瓣
作者: 贝尔纳·弗孔 译者: 笛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5
2014年3月,最世文化将携手贝尔纳•弗孔(饮誉国际的法国摄影家、“构成摄影”和“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推出其全新图文摄影集——《永远的乡愁》和《时间男孩》。
该书囊括弗孔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其中多幅作品是第一次面向中国读者,既反映了上世纪当代艺术观念的 变化,也反映了欧美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本身的某种深刻变迁。作品以对时间的追溯和对家乡的眷恋为主题,读者在其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弗孔所创立的“执导摄影”所独有的视觉张力和微妙色彩感触,还可以一览其亲自书写的诗样文字。
2016年12月7日 已读
非常喜欢爱之屋,金之屋,偶像与祭品。喜欢他的场景胜于他的文章然后胜于他的注解。然而最后他选择了图像的终结:写在身体上,语言覆盖了胶片。
没想到还要新的标签
时间男孩 豆瓣
作者: 贝尔纳·弗孔 译者: 笛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5
《时间男孩》囊括了贝尔纳·弗孔创作生涯的代表作。最世文化携手贝尔纳·弗孔推出了其全新图文摄影集——《时间男孩》和《永远的乡愁》。弗孔是饮誉国际的法国摄影家、“构成摄影”和“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该书其中多幅作品第一次面向中国读者。上百幅极具震撼力的摄影作品配以贝尔纳.弗孔书写的文字所独有的魅力,既反映了上世纪当代艺术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欧美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本身的某种深刻变迁。以对时间的追溯和对家乡的眷恋为主题,读者在其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弗孔所创立的“执导摄影”所独有的视觉张力和微妙色彩感触,还可以一览其亲自书写的诗样文字。无论是文字或摄影作品,都震撼、惊艳无比!
一次・图片和故事 豆瓣
Einmal:Bilder und Geschichten
8.6 (3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维姆·文德斯 译者: 崔峤 / 吕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有一次……”童话总是这么开头的。文德斯的这部图片日记简洁、优美,读起来犹如随意的抒情诗歌。二百多幅充满生命力和灵感的照片,四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文德斯在旅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记录下的各种经历与随感,寻常或不寻常的;诸如500年历史的阿尔卑斯山农庄小屋、街头流浪儿、废弃的汽车影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还有许多他与电影、艺术同行们,如黑泽明、戈达尔、马丁・斯科塞斯、大岛渚、滚石乐队等交往或偶遇的有趣故事。...
亲爱的生活 豆瓣
Dear Life
7.8 (4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 姚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 - 5
★ 《亲爱的生活》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最新作品,讲述了别离与开始、意外与危险、离家与返乡的故事,被认为是门罗最丰富、最完美、最具个性的“集大成之作”。
★ 我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我的小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艾丽丝•门罗
★ 艾丽丝•门罗是非常稳定的作家,所有作品都很出色,但我还是向读者推荐《亲爱的生活》。这是一部最具门罗个性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
★ 她的小说有种独一无二的现实感。——村上春树
★ 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A.S.拜厄特
------------------------
这是关于生活,你能说出的一切。
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一直以如此善意对待的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
亲爱的,生活。
------------------------
门罗迄今最棒的作品。——《费城问询报》
近乎完美……再也没有一位作家能用这么短的文字表达这么多的东西。——《芝加哥论坛报》
《亲爱的生活》的故事破坏了既定的写作规则,再一次展示出了门罗短篇小说中心理感受的锋利感、脆弱感以及门罗的大师技艺。——《华盛顿邮报》
充满智慧,令人难以忘怀。《亲爱的生活》是一个精彩的礼物,提醒着我们门罗为什么可以青史留名。——《波士顿环球报》
艾丽丝•门罗是公认的加拿大文学财富。这一部新作,有历史的投射、自传性的素材、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偶尔的怀旧和愉悦的讽喻,再一次证明她名不虚传。——《华盛顿时报》
艾丽丝•门罗不只应该被敬重,更应该被珍惜……《亲爱的生活》与她的前作相比,更丰富、更震撼。——《纽约书评》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不只是在我们的时代,而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16年11月20日 已读
“我们会说起某些无法被原谅的事,某些让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事。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她笔下的生活有点像夹杂着尖锐的混沌
没想到还要新的标签
观念的水位 豆瓣 Goodreads
8.2 (205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1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3 (55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2016年5月24日 已读 初中吃饭时候看 饭菜显得索然无味 最近做饭时候听 饭粒都一颗颗高兴起来
没想到还要新的标签
进化的大脑 豆瓣 Goodreads
The Accidental Mind: How Brain Evolution Has Given Us Love, Memory, Dreams, and God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J·林登 译者: 沈颖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林登博士向公众普及脑科学知识的富于趣味性的读物。作者认为人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组织系统而不是刻意设计的产物,因此将脑比作可以叠加新成分的甜筒冰淇淋。以这一思路为主线,作者介绍了大脑的构成、基本发育、感觉和感情等,进而描述脑如何支配学习、记忆和个性,如何决定性行为和性倾向,以及脑在睡眠和梦中的活动机制,还尝试性地阐述了脑功能与宗教的关系。书中穿插了不少趣事并有近50幅插图。
Cognition, Brain, and Consciousness 豆瓣
作者: Bernard J. Baars Academic Press 2007 - 6
在线阅读本书
A textbook for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pre-medical students, and everybody interested in the neuroscience of cognition. A wave of new research is transform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mind and brain. Many educational fields now requir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topic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However, available textbooks are written more for biology audiences than for psychology and related majors. This text aims to bridge that gap. A background in biology of neuroscience is not required. The thematic approach builds on widely understood concepts in psychology, such as working memory,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Edited by two leading experts in the field, the book guides the reader along a clear path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findings. A support website at http://textbooks.elsevier.com provides all figures in electronic format with export to Powerpoint, as well a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including movies and support material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note: support website will be available after June 10, 2007) FEATURES * Written specifically for psychology, pre-medical, education and neuroscienc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 The thematic approach builds on on accepted concepts, not presuming a background in neuroscience or biology * Ancillary material includes a companion website and Learning Guide for students * Includes two Appendices on brain imaging and neural networks written by Thomas Ramsoy and Igor Aleksander * Introduces the brain in a step-by-step, readable style, with gradually increasing sophistication * Richly illustrated in full color with clear and detailed drawings that build the brain from top to bottome, simplifying the layout of the brain for students * Pedagogy includes exercises and study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including drawing exercises
* Written specifically for psychology, pre-medical, education and neuroscienc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 The thematic approach builds on on accepted concepts, not presuming a background in neuroscience or biology * Ancillary material includes a companion website and Learning Guide for students * Includes two Appendices on brain imaging and neural networks written by Thomas Ramsoy and Igor Aleksander * Introduces the brain in a step-by-step, readable style, with gradually increasing sophistication * Richly illustrated in full color with clear and detailed drawings that build the brain from top to bottome, simplifying the layout of the brain for students * Pedagogy includes exercises and study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including drawing exercises
我的视觉日记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慧 学林出版社 2001 - 9
旅德摄影艺术家王小慧以文字伴随摄影的形式——视觉日记,完整地记录了自己旅居德国十五年来的亲身经历。书中的17个章节,既有缠绵的爱的誓言和浓烈的亲情,也有超前的艺术实践,更有无私的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关怀……凡此种种,王小慧都用她犀利的目光——照相机镜头永恒固定。
2016年3月30日 已读 妈妈要我读的书,最后用podcast听了。写得矫情,虎头蛇尾,或是因为只有前几篇有许多共鸣。王小慧的照片还是很打动人的。我不能丢下的也是照相机和日记本,只有这样才不会忘记经过的所有。妈妈的想法,大概是宁愿女儿做艺术家,也不要做科学家吧…然而这两样都要天分,我都没有。
没想到还要新的标签
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 豆瓣
6.5 (13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2
《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是“信陵公子”张佳玮的短篇小说,以及诸多“闪耀着钻石般灵光”、童话般温柔的小故事集合。
这些文字多取材于中西方古代传说,语言幽默,令人莞尔。融入了童话、传奇等文学体裁的特征,缥缈充满想象力的文字凝结成的却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心情。
★ “看完你会忍不住分享”的成人童话,转发率99%的萌系故事
★ 豆瓣、天涯、知乎,万千粉丝喜爱的暖心文艺男神——张佳玮才华凝结之作
★ 每个行走的人都会渴念着有那么一天,一切都将不同。仿佛只要有了“那一天”,
现在经历的苦痛都会结束,努力终有成效,孤独随风而去,忧伤永不相见——
可你不知道,“那一天”就是“每一天”;“那一天”即使到来,或者不来,人生也并没有大的不同。你的笑还是因为你笑了,你的泪还是因为你哭了。
不知不觉中,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那么终该明白了,那些温柔的、暖暖的、窝心的、令你止不住嘴角上扬,甚至噗的一声笑出来的故事啊,就在我们身前身后,枕边梦里。
★ 据说/人类有隐形的尾巴/看到足够萌化的故事/就会忍不住摇起来……
建议阅读时间:工作日的7:30~9:00,休息日的22:00~23:30.
猜火车 豆瓣
Trainspotting
8.0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欧文·威尔士 译者: 石一枫 重庆出版社 2010 - 7
住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没落小镇雷斯的年轻人,瑞顿、西蒙、丹尼和卑比,靠领取和诈骗救济金为生,生活中除了毒品,就是酒精、暴力和女人;生活周遭,不是失业者、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人,就是臭味相投的小混混。
瑞顿虽然一心一意要戒毒,但总是没戒多久就又毒瘾发作而放弃;西蒙爱吸安非他命,但是更爱性,生活中除了安非他命,就是女人;丹尼个性懦弱,不愿伤害别人,却总是被人伤害;卑比是个暴力狂,爱充老大,总是领头做坏事
这四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同伴,经历过好友罹患艾滋病、朋友吸毒而截肢、兄长从军误中陷阱被炸死等事件之后,决定联手干一票大买卖,打算分赃之后,各自过自己梦想中的美好人生。没想到,最受大家信赖的瑞顿,竟然背叛了多年好友……
《猜火车》小说版的文字比电影版更猛。   看了电影版而没看小说,或是因为没看电影版所以不敢看小说,都很可惜:对于当前英文俚语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就是《猜火车》。   ——台湾著名作家纪大伟   风趣、大胆、锥心、真实、原创、一针见血,而且震撼人心 这是一部真正的另类作品,你会强迫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阅读这本小说。   本书为虚构小说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纪。   ——纽约《Time Out》杂志   激烈又生猛的趣味,别因为你看过了电影,就错过了阅读这本书。   《猜火车》非常值得一读,不仅因为很少有作家尝试涉猎独特的英,国年轻人文化,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作家能像本书这样,对此领域探讨得如此深刻。   ——《纽约时报》   欧文•威尔士将会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   他的写作结合了风格、想象、智慧和力量 本书的腔调和风格,让对当今小说倒尽胃口的读者耳目一新   ——《泰晤士报》   有史以来最棒的书,这本书的销售量,超越《圣经》也不为过。   ——苏格兰反文化刊物《叛逆公司》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豆瓣
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
7.3 (13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于是 新星出版社 2010 - 7
1985年惠特布莱德奖获奖作品
英国英语系学生必读的经典读物
入选《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改编成BBC热门剧集,荣获戛纳最佳剧本等多项大奖
讲述每个人都会有的爱、悲伤和愤怒
一部温暖、机智、有趣的成长小说
张悦然作序推荐 《鲤》杂志首次参与策划
————————————————————
二十年来我读到的最有意思的作家。
——戈尔•维达尔(美国作家)
珍妮特•温特森是这类题材的大师,一个极具天赋的作家。
——穆里尔•斯帕克(英国作家)
她不会装腔作势,只想坦诚地书写她想写的,我认为这很有启发性。
——萨拉•沃特斯(英国作家)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无疑是温特森小说世界的入口,故事从这里开始。而所有的故事,其实也都在这里了。与她的其他小说一样,这是本聪明而有趣的小说。
——张悦然(作家)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
7.7 (30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0
“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那时,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十六年的彷徨迷惑,换来一场决然的巡礼之年,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重回完满的正五边形,剩下最稀薄的人,重建大地。
人若真的受伤,通常会无法直视伤口,想隐 藏它忘却它,把心 门关起来。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要成长,伤痛就得大一点,伤口就得深一点。——村上春树
------------------- ---------------------------------------------------------------------------------
在名古屋上高中时,多崎作有四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男两女,他们的姓氏都带有色彩——“赤”、“青”、“白”、“黑”,唯独多崎作的姓名中没有色彩,也只有他离开名古屋到东京读大学。大二假期返乡之际,多崎作突然被四位朋友告知要绝交,对原因没有任何说明。他深受打击,几至形销骨立,许久许久才恢复过来。
十六年来,他们始终没有见面.如今已经三十六岁的多崎作,在女朋友的劝告下,终于下决心去拜访抛弃自己的四个朋友,弄清真相。由此开始他的“巡礼之年”。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谜底揭开,十六年前的秘密、十六年间的变化,以及十六年后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伤痛。
2015年2月17日 已读
出现得恰是时候,谢谢惠理。我们是曾经的我们的事,绝不是没有意义的。而疼痛与疼痛,脆弱与脆弱,让彼此的心相连。那儿还有那座有色彩的车站,人潮汹涌,车来车往。 许久不读村上,摆脱了林少华感觉更好了。
没想到还要新的标签
西方文化史 豆瓣
作者: 徐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8
《西方文化史》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
西方一个不同寻常的社会,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形成的。它的文化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西方文化史》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询时,着重对它的起源,它的形成,它的发展,它的面貌特征进行了有特色的概述。其内容包括组成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理性和艺术、希伯来宗教、罗马法律、以及汇合成西方文化之流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西方文化史》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现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的思想、运动和成就 。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历史、社会形态、思想、影响社会发展的科学成就,与文学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艺术等无不包含其中。阅读本书无疑将扩大视野,有助于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特别的视野、高度的概括、独特的评说、精美的图片构成了《西方文化史》的基本特色。
英国病人 豆瓣
The English Patient
8.4 (3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丁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0
迈克尔•翁达杰代表作 奥斯卡9项大奖电影原著
暌违中国读者15年的布克奖经典作品 全新译本
————————————————————————
迈克尔•翁达杰用优美而抒情的笔触,描绘了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个伤心人的因缘际会。他们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景中,却无法享受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与安宁。
在战争中失去父亲与孩子,身心俱疲的安娜,固执地照顾着自己最后一个病人。卡拉瓦乔,因偷窃技能成为战争英雄,也因此失去了双手的拇指,他只能通过吗啡来重新想象自己是谁。印度士兵基普,聪明、机警,在这个除了他自己任何东西都不安全的地方拆除地雷和炸弹。全身被烧焦的英国病人,终日躺在病床上,陷于回忆和幻觉之中。为了拯救爱人,他担当卖国之名,深入大沙漠,但他整整迟到了三年……
————————————————————————
我一直很喜欢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读到《英国病人》这部小说时,我觉得它非常美,像一首诗,所以我就想把它改编成剧本。
——安东尼•明格拉
应该给《英国病人》戴上三重冠。这本书深邃,优美,触动心灵。
——托妮•莫里森
杰作……一部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小说。
——唐•德里罗
一部激情之作,神奇,标新立异,可以让人一直读下去。
——理查德•福特
梦的交织,罕见,诱人。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