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号话务员 - 标记
哈维尔文集 Goodreads
9.3 (6 个评分) 作者: Václav Havel 译者: 崔卫平 内部交流 2003 - 1
瓦茨拉夫·哈维尔,出生于1936年10月5日,捷克的剧作家与异议人士,于1993年到2002年间担任捷克共和国的总统。他不到两年半,希特勒的铁骑就占领了他的祖国;十二岁的时候,也就是一九四八年,发生了二月革命。因此,哈维尔 一生迄今为止六十二年的时间绝大部分都是在右的和左的极权主义之下度过的。 虽然他几乎没有过过比较正常的生活,但是由于良知,由于他相信“潜藏于人民心底的人道的与民主的传统”,他还是能够对极权社会作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为争取真实的生活而奋斗。他坚持不懈地这样做了,终于成功了。
目录
序一:无权者的权力和反政治的政治
序二:存在的意义和道德的政治
第二口气
给胡萨克的公开信
说出真实总是有意义
宪法第202条
无权者的权力(上)
无权者的权力(中)
无权者的权力(下)
论“七七”宪章的意义
狱中书简
政治与良心
故事与极权主义
回忆弗朗蒂塞克·克瑞杰
1990年新年献词
政治、道德和教养
我相信什么
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堪培拉国际出版俱乐部的讲演
谒见(独幕剧)
误会(独幕剧)
对沉默的解剖
给奥尔嘉的信
后共产主义的奇特纪元
我们变化着的时代与人的新尺度
全球化之祸福
人权高於国家主权
全球文明、多元文化、大众传播与人类前途
论国家及其未来地位
向政治告别
捷克总统哈维尔告别演说
2025年10月27日 在读 「人们也感觉到应该团结起来,互相支持;意识到了自由的整体性,懂得了对某个人自由的侵犯也就是对所有人自由的践踏。假如在某人受迫害时大家都袖手旁观,那么最后谁也不能逃脱受压迫的厄运。」
这是写的七七宪章发表前的社会,但是在今天的中国似乎恰恰相反,今天大部分人认为(尽管没有明说甚至没有意识到)「某个人获得自由也就是对其他人自由的践踏」,所以可以看到郑智化在要求对残障人士有尊严地对待时,大家是那样群情激愤,「你在要特权!」「你把自己当作大明星而不是普通人」,而完全忽略了所谓的普通人其实指的是没有面目的牛马,而这里说的大明星仅仅是一个希图拥有自己自尊的普通人。如果今天有人要再推出零八宪章的反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The Left in China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Ralf Ruckus Pluto Press 2023 - 2
'Does a great service by shifting our attention to the oppositional movements of Chinese workers, peasants, students, and women who have contested inequality and exploitation' - Manfred Elfstrom Tracing the history of left-wing, subversive and oppositional forc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ver the last seventy years, Ralf Ruckus pulls back the curtain on Chinese politics. He looks at the labour strikes in the 1950s, the rebel uprisi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1960s, the democracy movement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struggles of urban and migrant workers since the 1990s and 2000s, and women's forms of resistance until today. Each of these struggles inspired left-wing groups and movements that criticised or challenged the regim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rom Mao Zedong's rule to the regime under Xi Jinping. Is the country still socialist toda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 left-wing organisation, and the leadership indeed Marxist? The book sorts out the confusion by presenting the fascinating history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left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up to the present day.
2024年1月4日 在读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豆瓣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9.5 (21 个评分) 作者: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1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是由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著,张卜天译,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它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通过深入探讨奥卡姆、彼特拉克、路德、笛卡儿、霍布斯等人的思想及其内部争论,《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表明,要想化解现代性危机,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是如何起源的,现代性并非如传统看法所说是用理性战胜了宗教迷信,而是源于提出一种新的融贯的形而上学或神学的一系列尝试。《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能够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文化处境。
2024年1月4日 在读
死在南方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马来西亚)黄锦树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 - 1
这是海外著名华人作家黄锦树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精选了最能代表其创作水准和特色的中短篇小说十多篇。他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文风绵密厚实,叙事奇诡惊人。对于中国大陆读者而言,读黄锦树的小说定会获得全新的阅读经验,会有繁花蓦然绽放之感,也会有老树盘根郁结之意。这正让人看到了海外华文文学可能达到的高度和可以开拓的空间。
黄锦树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文风绵密厚实,叙事奇诡惊人。他的小说无疑会满足、提升中国内地读者的南洋期待,然而触目所及的热带雨林风情带来的不是异域情调的沉迷,而是历史、命运的警醒,作品弥漫的雨林乡愁由此具有了生命的本源意义。黄锦树比诗人还要敏锐、丰裕的南洋感觉证实了他的“南洋之子”身份。
2023年10月2日 在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8.7 (12 个评分) 作者: 景跃进 / 陈明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1
由景跃进、陈明明和肖滨三位教授联合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致力于从经验层面系统分析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组织结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及历史发展。本书从理解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关键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及中国共产党本身入手,进而在横向维度上分别阐述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统一战线重要内容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中央人民政府、作为“刀把子”的政法系统、作为“笔杆子”的宣传系统,以及作为“枪杆子”的军事系统,在纵向维度上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治理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还探讨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及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变迁和发展。
本书是一部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及中共中央编译局的13位学者组成的作者团队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全书具有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第一,将中国共产党作为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钥匙,将“党政体制”作为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关键词,并且认为,应当处理好宪法与党章、法律与党规、国家机构与党的组织、正式制度与政治惯例之间的互补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强调历史脉络对于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重要性,并主张应以内在发展和演化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政府与政治。
2023年9月25日 在读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六版)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英)本·法恩 / (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 译者: 王娟 / 邱海平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22 - 10 其它标题: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6版典藏版)(精)/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卡尔·马克思非常重要的著作《资本论》的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的经典阐释,自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并多次修订再版,成为学习《资本论》的重要入门读物。 本书基于马克思的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又生动易读的介绍。本书涵盖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解释了马克思的分析结构和《资本论》中关键范畴的含义,有助于读者准确地把握《资本论》的理论主旨和精髓。同时,全面地分析了《资本论》对经济、政治和人类历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从而有利于读者深化对《资本论》历史地位的认识。第六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理解及其时代性话题的引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性和时代性。此外,作者通过大量实例,对马克思的方法和术语进行细致探讨,力图减少理论的抽象性,使之更具现实性和可读性。
2023年9月11日 在读 读了几十页,不读了,没多大意思,不深入
历代状元文章汇编 豆瓣
作者: 洪钧 2015 - 11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为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漫长的一千多年历史中,“状元及第”成为了无数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终身理想。古代的学子们要通过郡试、乡试、会试等多级考试,取得资格者,最后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在金殿上主持举行,高中名者,便称为状元。殿试试题经过了一个从策问到诗赋,再从诗赋到策问的过程。“策问”指皇帝在经史、政事、时事等方面设问,由应试者“对策”,用来考察应试者的学术水平和对国家政务的理解能力。
殿试的文体不限于八股文,应试者多采用散文的文体答卷。殿试结束后,一般不黜落考生,参加考试者均能取得进士身份。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们得以自由发挥,其中产生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试卷。本书将这些的文章汇编成册,繁体字化为简体字,异体字改为通行简化字,根据现代标点符号用法统一进行了标点,以便当今读者的阅读与欣赏。
2023年7月30日 在读 跳着看,蛮有意思的
全唐诗典故辞典 谷歌图书
作者: 范之麟 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9
2023年7月20日 在读 2500+,感觉很容易半途而废,先标记下用来以后鞭尸
晶片戰爭 豆瓣
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
8.8 (5 个评分) 作者: 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 译者: 洪慧芳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2023 - 3
2023年7月10日 在读
其实也就是讲故事,而芯片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不过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可能半拿铁播客的这系列节目更好,毕竟是音频又有那么多俏皮话,讲故事的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何为真正生活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7.6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8 其它标题: 何为真正生活
哲学家如何理解青年?
又如何理解“真正的生活”?
如果可以,79岁时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本书包含《何为真正生活》和《我如此了解你们……》两部分。
《何为真正生活》收录了阿兰·巴迪欧面向年轻人的三个讲座,探讨了当代青年与真正的生活之间的关系。
《我如此了解你们……》很大程度上是《何为真正生活》的延续,巴迪欧在其中探讨了年轻人如何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2021年7月12日 在读
不想读了
先秦诗鉴赏辞典 豆瓣
作者: 庞坚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 1
《先秦诗鉴赏辞典》(精装)是本社文学鉴赏辞典系列之一。收录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和其他上古歌谣。《诗经》、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两大源头,其他一些古歌如《石鼓文》等也具有重要意义,都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着探本溯源、展示中国文学丰富宝藏的目的,我们特编选这部《先秦诗鉴赏辞典》,以与本社先期出版的其他鉴赏辞典合为全璧。因先秦时代流传至今的诗作不多,故将《诗经》和楚辞(汉代以前之作)全部收入,其中楚辞《卜居》、《渔父》虽非诗体,但有诗的韵味,且与其他楚辞篇章有联系,仍予收录。
2021年5月23日 在读
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2005)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林怡君 / 吴清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2005)》内容简介:我的母亲陶晓清是资深广播人,打从1970年代便是美国权威音乐杂志《滚石》(Rolling Stone)的订户。父母卧室的床头和地上,常常摊着他们读到一半的书。父亲那边是杂文、小说、古籍;母亲这边,枕头底下便经常压着一本《滚石》。我自己是到上了中学,认真听起摇滚乐,才慢慢感觉《滚石》的厉害。尽管以我当时的英文程度和音乐知识,大多文章只能半读半猜,却也很长了不少见识。
1987年,信箱收到一本特别厚的《滚石》特刊:他们广邀各方乐评,选出1967年以来最伟大的一百张专辑,作为创刊二十周年特别企划。当年自然没有网络这种东西,此类资讯极为珍罕,消息传播也远不如现在迅速,这份“百碟榜”的效应,竟持续了好几年:若干台湾杂志曾经抄列这份榜单,唱片行也常把它张贴在店头,作为顾客采购指南。一时之间,自诩精进的乐迷人手一份,人人都在盘点自己听过几张,仿佛那是一份“摇滚学力测验”的考卷。
2021年5月2日 在读
法学方法论 豆瓣
作者: [德]卡尔·拉伦茨 译者: 黄家镇 商务印书馆 2020 - 7
本书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拉伦茨的一部重要著作,亦是法学理论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主要介绍了十九世纪初至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德国的法学理论及方法论。本馆曾引进中国台湾五南公司陈爱娥译本,引进版面世后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和学术口碑,但陈爱娥版本是针对学生的节略本,而此次引进德文第六版全版,可以使国内读者全面了解拉伦茨的法学思想。
2021年3月2日 在读
香港: 本土與左右(思想26)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思想編委會編著 聯經 2014 - 10
本期的專題是「香港:本土與左右」,共收錄6篇文章。這幾年,香港興起了本土意識的話題,也出現了不少訴諸本土意識和香港人族群身分的新興社會運動。身分政治占據了香港的文化及政治舞台。香港人的身分政治在「回歸」前後引起永不休止的爭論,根源來自1997香港的主權治權移交中共的過程中,「香港人」一直都缺席,香港前途談判中,中、英雙方也無意讓任何有「香港人代表」身分的人參與談判,可以說沒有代表香港整體的民意。
本期的訪談對象吳思先生,長期思索中國的政治轉型課題,提出「用特赦換憲政和民主」的思路,主張中國共產黨應啟動、主導政治體制改革,並主動轉型為憲政制度下的社會民主黨。
致讀者
最近香港爆發的公民街頭運動,一如今年三月在台灣發生的太陽花學運,所涉及的問題需要從跨越了運動本身的宏觀視野來掌握。運動之所以出現,當然有明確具體的當下原因。不過在這兩個運動的背後,似乎均有幾個共同的歷史趨勢在發生作用,為運動提供了豐沛的動力與特定的方向。這包括了一、中國崛起對於周邊社會所造成的衝擊日形強大,迫使港台社會必須從維護自主性的角度思考與中國大陸的互動方式;二、這些社會內部的政治支配結構(代議體制與主流政黨)凍結在上一個階段的記憶中,無法反映社會的多元動態與新生的訴求,從而很難凝聚共同體的意志與決策;三、年輕世代業已形成新的價值觀,嚮往一種個人化而摻雜了美學情調與道德想像的自我感覺方式,對於嬰兒潮世代價值體系的運作方式感到壓抑與疏離。這三方面的問題都很複雜棘手,但既不可能迴避,也是這些社會中的宏觀思考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今年年初開始規劃本期的「香港:本土與左右」專輯時,我們當然不可能預料後來事態會如何發展。不過不言而喻,香港正面臨一個其來有自的歷史時刻,需要歷史與結構性的分析與展望。「本土與左右」這個主題,呈現了幾位作者探討香港問題的共同焦點。本期的香港專輯並不是時事評析,而是從香港百餘年積累下來的身份認同問題著眼,回顧香港的歷史、社會、文化,以及族群、階級等多個面向之間的糾結。如今,學運之後的局面仍然混沌,香港的政治面貌還在蛻變之中,但香港的自我意識畢竟發生了重大的質變。值此之時,這個專輯對於理解當前香港的困局有其可觀的啟發。
在此或可預告,針對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本刊在未來一期也將推出專輯,邀請多位作者提出檢討與反思,相信讀者們會有興趣。
本期《思想》除了聚焦香港,還有文章分別梳理中越邊界的戰爭記憶、探討馬華文學中的身分認同問題、也介紹了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考的一些糾結之處。此外,秦暉先生對比分析「綠色」(環保)議題在中國與西方所處的政治脈絡之不同,問題意識獨特,見解犀利,對關心環境議題的讀者會很有啟發。
《炎黃春秋》是一份馳名海內外的重要刊物,其總編輯吳思先生則以《潛規則》一書,為中文創造了一個傳神而耐咀嚼的概念兼流行新詞。在陳宜中先生對吳思的訪談中,讀者可以認識到「潛規則」這個概念的來由、含意,以及它所涵蓋、說明的廣泛現象。吳思對中國政治轉型的看法也很獨特,並不贅詞於民主的應然,而是強調民主轉型的成本與利益,寄希望於既得利益者「算通利害關係」。這種想法不免會引起爭議,不過吳思先生對中國各層級的政治均積累了深厚的認識,思路踏實而又敢言直言,讀者可以取為參考。
2020年10月5日 在读
剑桥中国隋唐史 豆瓣
8.7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崔瑞德 (Twitchett Denis) / (美) 费正清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2020年9月3日 在读
乳房的历史 豆瓣
作者: (美)玛莉莲・亚隆 译者: 何颖怡 华龄出版社 2001 - 11
本书被美国报刊称之为丰富的乳房历史之旅,处处充满惊奇!
作为女性身体象征的乳房,在人类的想象里拥有特别的地位.不同的历史时空里,特定的乳房意义会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支配我们对乳房首度成为基督教性灵滋养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与诗人为乳房涂上情色意象:十八世纪的欧洲思想家则将乳房打造成公民权利的来源。然而不论是文学、艺术与文献记载,都是经过男性眼光折射之后的想法;男人与制度,不断企图将女人的乳房据为已有。
女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乳房,不仅是个人自我评价的指标,也是女人总体地位的象征。二十世纪,女人终于夺回乳房的所有权。主流妇女杂志持续报道乳癌与乳房美容的最新资讯,女性主义的杂志与月历则企图打破美国人对乳房的执迷。我们对自己的乳房日感焦虑,正如我们忧心世界的未来一样。乳房再度以新的活力现身于历史舞台,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新世纪的今天走势强劲。
2020年8月18日 在读
往事与随想 豆瓣
БЫЛОЕ И ДУМЫ
9.5 (19 个评分) 作者: [俄] 赫尔岑 译者: 项星耀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9
俄国文学的伟大纪念碑
在历史激流中把握命运,伸张人的善与自由
◎ 编辑推荐
◆ 赫尔岑是俄国反沙皇专制的伟大斗士,影响了俄国、欧洲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与革命者。
◆ 全书所述历史含括广泛,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别林 斯基、恰达耶夫、巴枯宁、马志尼 、蒲鲁东、拿破仑三世等人物纷纷登场,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 本书不仅讲述历史,剖析人性,同时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为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推崇。
◆ 赫尔岑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曾影响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往事与随想》也可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细细品味。
◆ 项星耀的译本,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并得到巴金等权威的称赞。
◎ 内容简介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 世纪 40 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 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 19 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 1848 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不乏启示与激励的。
◎ 名人推荐
◆ 他的自传是俄国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
—— 以赛亚·伯林
◆ 星耀同志:二十六日来信收到,知道赫尔岑的“回忆录”即将发排,我十分高兴。您的全译本仍用“往事与随想”的译名,我当然同意,而且我应当感谢您替我偿还了一笔欠了几十年的大债(我一九二八年就计划翻译这部大书!后来又有朋友们帮忙,您也是其中之一,我只译出五分之一,而且“随想”二字还是采用一位读者朋友的建议。)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但几年来我疾病缠身,写字吃力,有话写不出,也无力写,只好等我身体养好点,或者您的译文出版时,再拿起笔写出我的喜悦。再一次感谢您。
—— 巴金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自传经典,可与卢梭、司汤达、吉本、托尔斯泰和亨利·亚当斯的自传并列,甚至有人会加上托洛茨基、丘吉尔,像赫尔岑一样,他们知道怎么把个体置于历史当中。
—— 德怀特·麦克唐纳(《往事与随想》英译者)
◆ 他的观察力极其出色,以伟大记者的俭省笔墨讲述故事。他的天赋在于不仅了解人们本身,还了然于他们在历史中的处境。这位不懈而又诚实的观察者在书中给出的观察——运动中的人们经受了什么——我们最好自己去发现。
—— V.S.普利切特(英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 赫尔岑的这本回忆录是十九世纪一部纪念碑式巨著,是重要的文献,更是出色的文学作品。
—— 菲利普·汤因比
2020年7月11日 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