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号话务员 - 标记
上课记 豆瓣
8.0 (3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2020年7月5日 在读
修道院紀事 豆瓣
Memorial do Convento
作者: José Saramago 译者: 史寬克 時報 2011 - 9
小說開場為1711年,當時雖然已經邁向啟蒙時代,但還是在宗教裁判所掌控的環境當中。
.
以興建瑪弗拉修道院的歷史故事為線索,以斷臂士兵巴達薩與通靈姑娘布莉穆妲的愛情故事引導,借助奇異的想像和寓意,揭露教會的陰暗、權力和壓迫,呼喚正義。
.
國王(若望五世)求子心切,許願建修道院償願;同時間,羅倫索神父(帕德雷.巴赫托羅繆爾.羅倫索)則著手飛行器的製造工程。
.
愛情穿插在舊制的專制與科學的啟蒙思想中震盪,虛實交錯,貴族與平民雙線鋪陳。最後巴達薩與布莉穆妲在宗教法庭的火形柱下魂魄結合。
.
有好色的修士;熱情的遊行隊伍;倒楣的水手被當練習箭靶;身穿華服的女性,觀看行為失檢的改宗者與巫師被處火刑。
.
也有在宗教裁判所與瘟疫的恐怖中,一對表面不相配的愛侶卻發現了愛的奇蹟。
.
這個詩意的傳奇,講究歷史細節,充滿魔幻與冒險,是一幅人類愚蠢與意志的織錦。這本小說的成就耀眼,也是薩拉馬戈所有作品中最受喜愛的一部。
.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傳世傑作
葡語文學最高獎項「卡蒙斯文學獎」得獎作品
魔幻時代中一則冒險與宗教的華麗傳奇
.
台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專文導讀
2020年5月10日 在读
人性论(全两册) 豆瓣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9.6 (9 个评分) 作者: 休谟 译者: 关文运 商务印书馆 1980 - 4
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休谟的重要哲学著作。他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本书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
2020年4月18日 在读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Hume on Knowledge 豆瓣
作者: Harold W. Noonan Routledge 1999 - 8
David Hume (1711-1776) is one of the greatest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philosophy. Of all Hume's writings, the most profound is undoubtedly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The first book of the Treatise, in which he outlines the epistemology and metaphysics underpinning his system,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o be his greatest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 Hume on Knowledge provides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a map to Book I and sets out principal ideas and arguments in a clear and readable way. Any reader coming to the Treatise for the first time will be able to easi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and intricacies inherent to Hume's thought.
2020年4月17日 在读
新数字秩序的革命 豆瓣
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
作者: 戴维·温伯格 译者: 张岩 中信出版社 2008 - 11
《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一书中,戴维·温伯格引领我们踏上了一条缤纷绚烂的多彩世界之旅。他探讨了为什么杜威十进制分离法如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大卖场如何通过模仿网上商店来提高营业额,为什么老师们不再要求孩子们记忆事实了,还有为什么音乐的数字化以及播放列表不仅改变了音乐产业的格局还堪称是未来每个行业经营模式的样本……
戴维·温伯格勾勒出了数字无序世界中的新规则,它们重塑了商业、教育、政治、科学和文化。而这些变化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当信息被堆成一个巨大的数字信息“堆”并且交由用户自己进行过滤和组织的时候才最有价值。
各个热情的用户群体如今已经不再依赖专家,而是创造出了自己的方式来发现自己都知道些什么、想要些什么。
聪明的公司不再将信息看作是需要严加“看管”的资产,而是会放松对它的控制,任其随意混合,并借此来赢得市场认知度和顾客忠实度。
最后,戴维·温伯格向我们展示了为什么通过“变得多彩多姿”,我们都可以从现代工作和生活的信息洪流中获益。
从A到Z,万事万物都是多彩多姿的,这《新数字秩序的革命》必将彻底改变我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
人类总是贪婪的汲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一直在收集、标注和组织数据。但是,今天,从实体世界向数字世界的转化正在撕裂、焚烧和混杂我们的生活,将它变得支离破碎。过去,每一事物都具有唯一的存在性,这正是实体世界的客观要求,然而,如今,万事万物都拥有了多个存身之处:多重分类、多处上架。突然之间,万事万物都变得多姿多彩了。
2020年4月15日 在读
伦理学导论 豆瓣 Goodreads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程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它旨在厘清人们以往对伦理学的误解,真正地从学理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何谓伦理学?何谓伦理的生活?
伦理学是提供关于如何做人和怎样行事的学说。具体地讲,伦理学关心道德价值和正确的行动。一门伦理理论需要系统地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最好的?如何判定行为对错的标准?哪些品格是最值得拥有的?本书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伦理学的目标、问题领域、主要流派以及它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真正显示了伦理学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并对生活的意义作出哲学的解释。
本书有如下特点:(1) 准确:对各种理论的介绍是基于原著的。(2)全面: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得到反映。(3)前沿:提出当代正在激烈争论的核心问题,供读者进一步思考。
2020年3月21日 在读
西方哲学史(第四卷) 豆瓣
作者: 周晓亮 凤凰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是八卷本《西方哲学史》之第四卷,系统阐述了欧洲近代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及其英国哲学的发展情况。作者从文本出发,一改传统的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界的简单分析法,全面介绍了其时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思潮,体现了近年来中国研究西方哲学的最新学术成果。
第四卷“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周晓亮主编。本卷以16—18世纪的欧洲理性主义哲学和经验主义哲学,以及英国哲学的其他发展为主要内容,对此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哲学特质、主要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的思想观点,都做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不但突出了当时认识论主流,也对政治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的发展做了客观细致的评述。对国内以往研究较为欠缺的赫伯特的哲学、剑桥柏拉图学派、苏格兰常识学派、英国理神论等也做了认真的评介。
2020年3月13日 在读
人论 豆瓣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甘阳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2020年1月30日 在读
合法性 豆瓣
Legality
作者: 斯科特·夏皮罗 译者: 郑玉双 / 刘叶深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6
《合法性》一书是耶鲁大学法学院夏皮罗教授思考了近十年的成果,代表了他对法律的本质和合法性问题的系统观点。本书对法理学的许多重大而富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颇具独创性的看法。在这本书中,夏皮罗针对哈特的实践理论和德沃金的解释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规划理论,尝试超越哈特所发展的规则的实践理论。法律的规划理论对法律的本质做出了更为精致的解释,同时捍卫了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本书出版以后,在英美法哲学领域引发持续反响,被视为自德沃金的《法律帝国》以来最重要的法哲学著作。
2020年1月30日 在读
卡尔·马克思 豆瓣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8.8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李寅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2020年1月5日 在读
价值、尊重和依系 豆瓣
Value, Respect, and Attachment
作者: 约瑟夫•拉兹 译者: 蔡蓁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人类价值具有普遍性吗?价值的普遍性与价值的多元性相冲突吗?本书对这些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作出了批判性的反思。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试图理解哪些是价值的普遍性真正所蕴涵的内容,并借用《小王子》中的故事生动地表明合法的差异性,尤其是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的依系关系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也并不构成对“价值普遍性”的威胁。本书对社会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简明、精辟,而富有吸引力的人性化的解释,对法律、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将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2020年1月2日 在读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1
王家衛是九十年代以來,在香港備受爭議、在海外力受追捧的香港導演。
2004年出版的《王家衛的映畫世界》由多位香港資深影評人編寫,是由香港觀點出發的王家衛專論集,是認識王家衛作品,認識香港電影文化的必讀本。事隔十年,慢工出細貨的王家衛完成了兩部長片:《藍莓之夜》(My Blueberry Nights,2007)和《一代宗師》(2013),但此期間修復並重新剪輯了《東邪西毒終極版》(2009),還拍了多部短片和廣告片。《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在原書的基礎上,對結構和內容重做整理,討論這十年來的新作。
本書從不同角度分析王家衛電影的重要性及藝術性。第一部份「橫移綜論」暢談貫穿王家衛作品裡的題旨、風格特色及其成功的背景;第二部份「大寫特寫」從首作《旺角卡門》到最新的《一代宗師》,細論每套電影。第三部份「面對面」,王家衛現身說法,杜可風、張叔平、譚家明、劉鎮偉、徐皓峰細談合作之道,梁朝偉、潘廸華、張曼玉、章子怡憶述傳奇的背後種種。
2019年12月30日 在读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豆瓣
作者: [英] B.威廉斯 译者: 陈嘉映 商务印书馆 2018 - 11
作者威廉斯(1929—2003),英国哲学家,以其在伦理学、古典学、知识论领域的研究,以及对于哲学一般问题的系统反思而著名。本书提出,哲学研究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反思性的概括能力以及具有理性说服力的论证风格。现代生活更是以“反思性”为其基本特征。然而,在威廉斯看来,这种以“反思性”为特征的现代哲学必定彻底地破坏了我们对于世界的客观认识和我们对于伦理生活面貌的素朴把握。而以反思性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理论,则以功利主义和康德哲学为代表,认为哲学可以通过阐释道德的概念来提供对其的证明。威廉斯认为,这样的一种证明是非常可疑的,理性辩护和道德说服必定不是伦理生活的全部,对于这些基本能力的过度使用只会破坏我们伦理生活的基本面貌。
2019年12月25日 在读
规范性的来源 豆瓣
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
作者: [美]克里斯汀·科尔斯戈德(Christine M. Korsgaard) 译者: 杨顺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规范性的来源》内容简介:义务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伦理学即是一门指导人们行动的学说。一般来说,一切伦理学说都应当是规范性的,但是,这些规范性要求对我们具有的权威来自哪里?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分析了现代道德哲学家所主张的关于规范性来源的四种不同的解释:唯意志论、实在论、反思性认可和诉诸自律的理论,并以自己修改了的康德主义解释作为全书的结论。
这《规范性的来源》是作者在1992年于剑桥发表的关于人类价值的泰纳讲座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同时收录了G·A·柯亨、雷蒙德·戈伊斯、托马斯-内格尔和伯纳德·威廉斯对她讲演的评论,以及她对这些评论所做的回应。这种以论争的形式出现的著作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在相互辩驳中寻求真理、在相互碰撞中推进学术的发展”这一学术的本质。
2019年12月23日 在读
到灯塔去 豆瓣
To the Lighthouse
9.1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瞿世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
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2019年11月24日 在读
道德原则与政治义务 豆瓣
Moral Principles and Political Obligations
作者: [美]A·约翰·西蒙斯 译者: 郭为桂 / 李艳丽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9
本书对互竞的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理论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洛克、休谟、哈特、罗尔斯、诺齐克等哲学家理论的评介,试图回答政治哲学的古老命题:政治义务究竟能否自外于道德原则?本书作者认为:政治义务首先是一种道德义务,政治义务产生于道德要求。
2019年11月23日 在读
自然宗教对话录 豆瓣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
作者: XIU MO 译者: 陈修斋 / 曹棉之 商务印书馆 2002 - 4
《自然宗教对话录》是十八世纪英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者休谟(1711—1776)的晚年重要著作。全书共十二篇,都系对话体裁,通过论辩方式,披露他对宗教、神的存在等问题的看法。书前附有校者序言一篇,可供读者了解《自然宗教对话录》内容作参考。
2019年10月29日 在读
The Lawless Roads 豆瓣
作者: Greene, Graham/ Rieff, David (INT) Penguin USA 2006 - 6
Now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David Rieff, "The Lawless Roads" is the result of Graham Greeneas expedition to Mexico in the late 1930s to report on how the inhabitants had reacted to the brutal anticlerical purges of President Calles. His journey took him through the tropical states of Chiapas and Tabasco, places where all the churches had been destroyed or closed and the priests driven out or shot. The experience provided Greene with the setting and theme for one of his greatest novels,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金瓶梅 豆瓣
(明)兰陵笑笑生
8.3 (12 个评分) 作者: 兰陵笑笑生 齐鲁出版社 1991
本书由王汝梅与李昭恂、于凤树校点。
2019年10月15日 在读
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 豆瓣
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Western Culture
作者: [英] 克里斯托弗·道森 译者: 长川某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 7
《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以考察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为着重点,详尽地追溯了西方社会自罗马帝国的衰亡到文艺复兴这段上千年的历史,论述了其间各种基督教运动和基督教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城市国家的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等的创造性影响,从而阐明了,宗教是理解文化的关键,“甚至一种很明显地属于彼岸世界的,似乎是否定人类社会的所有价值和标准的宗教,也仍然会对文化产生刺激作用,并在社会变革运动中提供推动力”。
2019年10月2日 在读 翻译不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