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 豆瓣
作者: 罗克辛 译者: 蔡桂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第2版)》包含了论及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之关系的两篇中文译作。这两篇作品在产生时间上跨越了四十年。第一篇作品以纲领性的方式,努力将刑法总论的体系建立在刑事政策的指导思路上:构成要件所遵循的是法的明确性原则;违法性则依照各种特定的秩序原则。利用正当化事由来解决社会冲突;而答责性所考虑的是可罚性,它要接受罪责和为预防所需的刑罚幅度的双重限制。第二篇作品描摹和批判性地点评了20世纪刑法体系思想的演变,并以刑事政策为基础讨论了法益保护、客观归属、不法和罪责及答责性等内容。
2020年7月29日 已读
第一篇四星,第二篇五星,翻译三星(你知道在文章开头就读到“您们”造成的冲击有多大吗?),先读第二篇更好。对于当前中国来说,重要的不是超越李斯特鸿沟,而是构建李斯特鸿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刑法学 法学 罗克辛
新刑法总则 豆瓣
新刑法總則(2006年9月初版)
作者: 林钰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新刑法总则》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以我国台湾地区2006年7月起施行的新“刑法”总则为本所撰写的教科书,并收录、归纳及评释截至同年月为止的新法文献与最新裁判,让读者掌握我国台湾地区“刑法”总则的新脉动。全书编排皆从具体案例出发,辅以数十则图表,细说“刑法”总则的体系结构与基础知识。除了着重近年来本土的知名实例以外,《新刑法总则》论述兼及刑法国际化的发展,让读者窥见跨国性刑事法与人权法整合的新趋势。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豆瓣法学类图书有10.0分的,印象中还有王泽鉴的《不当得利》,林山田的《刑法通论》(上),哈特的《the concept of law》(the third edition)。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刑法 林钰雄
道德的理由 豆瓣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作者: 斯图亚特·雷切尔斯 译者: 杨宗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
《道德的理由(第5版)》讲述人应该怎样生活?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这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人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更需要知道“为何应该”,如何思考“应该”。没有对“应该”的理性思考,就没有对它的认同,“应该”也就难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的指导。《道德的理由》以追问道德理由的思考方式,展现了人类对道德问题思考的历史。它让读者理解“道德判断必须基于充足的理由(good reason);还要公平地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读者会从书中发现那个曾经困扰你的问题,也许会发现自己坚守的一些价值观并不总是合理的。无论如何,你该读一下这《道德的理由》!因为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道德哲学涉及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还因为,作者在给我们娓娓讲述一个个生动故事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理性思考的乐趣。
2019年10月21日 已读
四星半。很优秀的导论,但是因为太阅读太流畅了所以读者没法认真对待(恐怕是每一本优秀的导论性著作的缺陷)。适合每个中国人读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道德哲学
知识产权法(第五版) 豆瓣
作者: 刘春田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制度与有关知识产权的主要国际公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法导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在联系我国现行立法与司法实践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各部门法原理与我国立法制度,讲述有关工业产权、著作权和邻接权的主要专门国际公约以及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并根据相关法律最新修订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充实,以方便教师与学生使用。
法社会学教程(第二版) 豆瓣
作者: 郭星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法社会学教程》是国内第1本由社会学学者编写的法律社会学方面的教科书,主要内容分为三编:
第一编 理论脉络与研究方法。主要从学术梳理的角度介绍了法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发展史。法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概念体系和理论脉络,也有其特有的基本研究方法。从学术发展史角度来梳理法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对于掌握法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编 法律运行与社会秩序。主要从法律的运作实践来探讨法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法律运行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实践社会理念。通过法律运行达成社会秩序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选择。在社会秩序形成过程中,影响法律运行的因素有很多,本书选取了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若干个重要因素来综合探讨法律运行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三编 社会转型与法治建设。主要研究社会转型时期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本土性、现实性问题。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试图 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社会转型与法治建设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2018年12月13日 已读
规规矩矩的教科书,搬运多于阐释。涉及法律问题时论述显得捉襟见肘,而对于社会学方法的介绍(第六章)又“太社会”了,另外丧葬话题占那么多篇幅,著作中多见,教科书似乎不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社会学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豆瓣
作者: 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一部在广度、深度和简约度上皆超越“常规”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论著兼教科书。它基于对大约500年里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方面、演化脉流和内在机理的深切理解,在大致隐含的、首先是关于国际体系与其要素和演进动能的国际关系理论性思考襄助下,浓缩地展示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巨型历史图景,尤其侧重于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多维度复杂画面,同时揭示和阐释其中的动态机理和深层逻辑。
本书以富含哲理和技能地论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开篇,继之以主题集中、表述简约和内涵深邃地阐述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现代国际权势斗争和现代国际体系演变。在多维度地揭示和说明19世纪孕育的20世纪基本趋势之后,本书分别以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大众政治/新技术/新国际规范为四大分支性主题,阐述和论说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历史。全书以论说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基本问题与现时代主要特征框架内的中国崛起结尾,而近乎每页都附的脚注展示了在研习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方面可资利用的大量文献,包括多种精粹的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