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
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 豆瓣
Why Not Socialism?
作者: [英] G. A. 科恩 译者: 段忠桥 人民出版社 2011 - 3
在《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中,作者科恩先描述了一种“野营旅行”的环境,并指出在这一环境中,大多数人会强烈地赞成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他接着论证说,有两个原则在野营旅行中得以实现,一个是平等原则,一个是共享原则,而这两个原则正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他接下来集中讨论了在他看来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如果说社会主义者的志向是在一个国家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实现野营旅行的原则,那社会主义还是可欲的吗?社会主义会是可行的吗?对这两个问题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科恩虽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却提出一系列令人沉思的见解。
2021年5月8日 已读
其实吧,第一句话就觉得怪怪的:你、我和一大群其他人去野营旅行。很容易想到,你我都是比较外向的人,也许有过一起旅行的经验,并且重要的是,你、我和一大群其他人应该关系不错。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揭示社会主义为何是可欲的是存在这样的难题的:国家的民众之间并不都是朋友,所以野营中的原则不一定就能够适用。作者在后文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是表示这并非全有或全无,并似乎通过可欲性回答了这个可行性的问题。作者认为过往的马克思主义者轻视了可欲性论证的重要性,所以这是他的重点。不过我觉得通过拉踩很容易凸显出一个尚未出道的存在于想象中的练习生相对于油腻过气秀星的优越性,所以最好想想怎么出道,之后才好比实绩看舞台接代言上封面拼数据,那么问题来了,在一个并非「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时空中,野营旅行的论证有多大效力?
A. G. 人民出版社 政治哲学 社会主义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21年4月23日 已读
看的带红字版。这是关于记忆的著作,其将妇女的记忆而非国家政策置于考察的中心,因此在形式上很多时候是妇女叙述作为正文而官方信息作为该叙述的脚注;同时这也是关于性别的著作,尽管关于社会性别的直接分析不多,但是在种种叙述、议论中无不体现了妇女劳动的重要但又被轻视的状况。在官方叙事之下,是革命将妇女从家庭领域中解放出来,摆脱当初恓惶的现状,但是在旧时代社会其实并无法保障妇女能够顺利被禁锢在家庭中,在新时代,因为对家庭劳动的忽视以及工分制度的推行,很难说这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新的负担。“她们记得歌唱自主婚姻的时刻,表演地方戏的时刻,或在秋收的时候挨家挨户地动员她们的邻居去加夜班扬谷的时刻。她们将最初的革命时刻记忆成是讲述她们自己的热情和发现自身可能性的地方”
人民出版社 历史 女性 海外中国研究
国家与革命 豆瓣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революция
9.5 (8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列宁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2001 - 4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列宁在书中阐述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不仅教育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劳动群众,为他们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支部结合本国个体实际解决本国的革命问题具有指志意义。十月革命后,列宁总结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的思想。
2020年11月12日 已读
读的是49年那一版。不管赞同不赞同,都是很有意思的。社会--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消亡)-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到那时就能把各尽其能、按需分配打在公屏上。有一条注释很有意思,恩格斯经常批评新时代,因为它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后来恩格斯逝世,它变修正主义,再之后开始宣传社会沙文主义了,23年它就停了……以前看黄宗智的书,他说中国学生有一个优势就是全都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他还是太naive了,头脑空空也比一堆教条好。杨奎松把这本书作为现代史参考书目不是没有原因的。
人民出版社 列宁 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豆瓣
9.8 (16 个评分) 作者: 佩里·安德森 译者: 高铦、文贯中、魏章玲 人民出版社 1981
2020年1月3日 已读
娓娓道来。就像开篇与结尾引用的列宁的话,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即理论家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梳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程,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从哲学、政治经济学退缩到哲学再退缩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悲观,但也因为六十年代的风起云涌而看到一丝希望,尽管这种希望在80、90年代就彻底破灭了。不管怎么说,这个世界需要马克思主义,因为劳动群众需要好的生活,只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也需要走对路。
人民出版社 佩里·安德森 马克思主义
形式逻辑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金岳霖 人民出版社 1979 - 10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浙江诸暨人。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考取官费留学生。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到英国学习。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只凭三本著作,林岳霖就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其中《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2019年5月1日 已读
之前粗略看过,今日又翻一遍。看完后(后半部分有些迷迷糊糊的)愈发觉得我们大学本科、高中不开设逻辑学真是瞎眼,或许是害怕人民懂道理、讲道理吗?不过因为年代关系,有些内容过于意识形态化了,但是无妨,因为学好逻辑本身就可以祛除意识形态的荼毒,而且也可以把那些东西作为概念、判断进行思考,看是否符合逻辑,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如果当时大部分人懂逻辑,那时还会是那么狂热吗?
人民出版社 逻辑学 金岳霖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人民出版社 1986 - 3
本书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部精神。本书并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