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
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 豆瓣
If You're an Egalitarian, How Come You're So Rich?
作者: [英] G. A. 柯亨 译者: 霍政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展示的是G.A.柯亨于1996年在爱丁堡大学发表的“吉福德”演讲。柯亨关注马克思主义与罗尔斯派自由主义,并在这些思想体系与塑造个人生活的选择之间找到了联系。就马克思主义而言,相关的生活经历源自他本人: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蒙特利尔共产主义社区,这一成长背景使他笃信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理念。就罗尔斯自由主义而言,柯亨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他指出,平等主义的正义,不仅像罗尔斯派自由主义所教导的那样,事关确定社会结构的规则,而且事关个人的态度。
2021年5月26日 已读
翻译有些许问题,不过不影响。略微标题党,因为大部分内容恐怕和标题关系不大,不过最后还是很分析地处理了这个问题,尽管我觉得大多是excuse而不是justification。中间从马克思主义跳到对罗尔斯的反驳有点突兀。不过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还是有点意思。
北京大学出版社 平等
刑法总论教科书(第六版)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 译者: 蔡桂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法律科学是一门规范科学。刑法上的规范分为举止规范和制裁规范。举止规范的目的在于保护生命、身体、财产等各种法益,制裁规范则旨在维护举止规范的效力。当举止规范被违反时,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而未为举止规范所要求的行为,成立刑法上的不法;当事人能够形成避免违反举止规范的相应动机,而却没有形成,则有罪责。 金德霍伊泽尔教授以规范理论为基础,对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犯罪的一般学说以及构成要件、违法性、罪责、错误、力图、过失犯、不作为犯、参加、竞合等犯罪论各基本领域进行了深入、平实、简易、全新的阐述。 德国刑法是世界刑法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刑法制度为很多国家所借鉴。本书由当代德国著名学者金德霍伊泽尔撰写,是一本以传授德国刑法总论的基本知识为目标的教科书,也是德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频繁引用、实现德国刑法教义学创新的极为重要的著作。本书内容完备,资料翔实,形式活泼,每节设有相应的问答题目,附有各种类型的案例,便于中国读者了解德国刑法的基础知识。
书  评:
著名学者推荐:
学术上的缜密,亦须与针对实践的清晰、简洁相结合,金德霍伊泽尔领会到了这一点。(《法学综览》,2007年第7期,第306页)
--德国学者格塞尔(Gossel)博士、教授
尤为出色的是该书在第三版中确立,并在第四版中继承的教学法。无论是对初学刑法者,还是对进阶者,我都无保留地推荐他们阅读或参考该书。(《犯罪学档案》,2011年第1、2期,第58页)
--德国学者贝尔斯特(Berster)博士
金德霍伊泽尔教授的《刑法总论教科书》在我国的翻译出版,使我们多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德国刑法学的视窗。
--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
2020年7月18日 已读
和看过的上一本书差不多,不过此书只有犯罪论的部分,在其他方面相较上一本基本都更加深入,没有那么友好的图表,语言相较台湾人更是聱牙不少。由于对德国法学、德国法哲学、德国刑法学的陌生,相当一部分内容看不明白。
刑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学
社会学基本概念 豆瓣
Essential Concepts in Sociology,second edition
8.9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 [英]菲利普·萨顿 译者: 王修晓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社会生活变动不居,社会学亦不可停滞不前。今天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极为多元,研究议题广泛多样,方法也不拘一格。在这一领域中,最为核心的是基本概念及观点的运用。这些概念和观点能够帮助社会学家理解社会,尽管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本书介绍了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基本概念,其中一些概念过去帮助塑造了社会学,如今也在不断影响其发展,另一些新近出现的概念则反映了最近几十年这个世界的剧烈变化。除了简短的定义外,作者对每个概念都进行了扩展讨论,将其置于历史和理论背景中,探讨了其在使用中的主要含义,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批评,并为读者指出了其在当代研究中的演变和理论化。
本书由十个主题组成,通过一些基本概念,如全球化、现代性、可持续发展、消费主义、社会流动、生命历程、身份认同、社会自我、越轨、公民权等,提供了一幅关于社会学的图画。对于社会学的入门者以及想为快速变化的世界找到可靠地图的人来说,这将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材料。
2020年6月25日 已读
建议各学科都搞这么一本,供大学各年级学生使用。要该学科的大佬执笔最好,当然,我说的是外国的大佬,毕竟这种基本概念入门书,参考文献还是外国的好,如果全是中文著作和论文,那恐怕就没有读的必要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2
这部《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终结的标志,将“西方现代哲学”不仅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而且作为一个与“传统”相对应的表示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理论性概念,描述了黑格尔之后,即从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众多的思想、观点、理论、流派,通过哲学史料的排比,重新建构富于思辨性的哲学论证过程。
法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of Law
作者: 安德瑞·马默(Anderei Marmor) 译者: 孙海波 / 王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内容简介
“法律是什么”一直是数个世纪以来法哲学领域中备受争议的难题,法律仅仅是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吗?法律和道德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不借助于一种“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道德观念的条件下,我们能否全面地描述和界定法律?我们对于法律的理解是否必然蕴含着对法律的解释?法哲学是有关描述“法律是什么”的理论,还是有关规定“法律应当是什么”的理论?安德瑞·马默教授在这本著作中对有关“法律基本性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全面的分析。
马默教授主张,由法律的事实性和规范性特征所引发的种种难题,实际上都取决于一种还原的可能性,亦即法律范畴是否可以根据其他一些性质上更为基本的范畴来解释和描述。除了探讨当代法律思想中的主要问题之外,本书还对在过去数个世纪主导该领域的学者及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对于那些以法律为业或对法律的性质等基本问题感兴趣的人来讲,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2019年12月31日 已读
马默的很私人的一本法哲学,不过因为他关心的问题和所作的回答都很正宗,所以很有阅读价值。语言简练、用词考究,翻译也很流畅。但是总给我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在每一章以及全书结尾处。封面的法离哲学怎么那么远啊……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安德瑞·马默 法理学
夜话港乐2 豆瓣
作者: 何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夜话港乐》回望粤语歌的光辉岁月:泰迪•罗宾和许冠杰、顾嘉辉与黄霑,谭咏麟,张国荣,黄家驹,陈百强,梅艳芳,四大天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记录着很多人的青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首粤语歌,埋葬 了大半个青春的故事。
似水流年,情怀未变,对半个世纪的香港流行乐坛致以最温情的总结与敬意。
2019年7月28日 已读
还不错啦,适合随便翻翻,看看词人的风格,瞧瞧歌手的经历,但是歌手收的有点少,语言确实市井,不值得深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港乐
法社会学讲义 豆瓣
Sociology of Law: Visions of a Scholarly Tradition
作者: (美)马修·戴弗雷姆 译者: 郭星华 / 邢朝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8
从另一个角度看法律,你会看到一幅截然不同的法律画卷,这里没有生涩费解的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条文,没有繁冗芜杂的程序,也没有矜持刻板的教条,这个角度就是法社会学。从这个角度看,你会发现:法律其实很生动、很生活。 本书是中文出版物中第一本由社会学家撰写的法社会学教材。作者在法社会学的学术长河里纵横捭阖,将各位先贤的思想育至最所的研究成是都囊括书中,展现了一幅幅学术源流和理论体系的优美画卷,必将为读者提花一种阅读上的享受。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法学、社会学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2019年5月2日 已读
之前读过,今日又翻翻。本书对社会学法学与法社会学进行了区分,而且在书中还能看到彼德拉日茨基这种一般见不到的名字,并且分析一直延续到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从“学术脉络与理论体系”看,比同类书籍要略胜一筹。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杨善华 主编 / 谢立中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7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以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亚历山大等人的“新功能主义”、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理论、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福柯和布希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鲍曼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等为主要代表,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各种“新综合”理论,以及与“现代性”、“后现代性”争论有关的社会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评论,适合用做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及研究生参考读本,也适合其他高学历的人士阅读。
2019年4月30日 已读
科尔曼还行,新功能主义很无聊(以后看到谢力中我就躲),后面的都很值得看,不过,鲍曼和布希亚是不是太玄乎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善华 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杨善华 / 谢立中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2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从时代背景、学术渊源、现实关怀、基本观点、思想演变和历史影响等不同方面对托克维尔、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齐美尔五位经典社会学大师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的介绍与评论,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事社会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既有一定学术深度也有较高质量的社会学理论教材。
2019年4月30日 已读
三星半。托克维尔的写得富有激情,让人想读原著,韦伯还行,涂尔干和齐美尔就无聊,马克思那部分直接看不下去。ps.尾注真的很难受。。。ps.看看尾注其实也就知道作者是在认真写,还是凑字数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善华 社会学
我的阅读史 豆瓣
作者: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回想与叙述。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等著作的作者,在这本书里,他摆脱了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穿行于个人经验、情感流脉和时代细节,展示了自身性格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个人小叙事”是对“文学史大叙事”的补充和阐释,是个人的“精神史”、“生命史”,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具生命感的文学史叙述。
2019年4月3日 已读
四星半。作者十几篇文章的集合,主要关切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但是也包含了对历史、人事、观念的反思,行文十分真诚朴实,最喜欢其中谈丸山、加缪、契诃夫、日瓦戈医生的篇章。阅读史其实不仅是专门谈的那几篇,还要包括那些注释。「然而,除了一些学养深厚、精力旺盛者(这样的人当然不少)外,我们已经在或明或暗地走向衰败。词就是那几个词,句子总是那些句子。内心的喜悦、怨恨、缠绵、悲伤都已十分淡薄。“回忆”也因为没有鲜活体验的激发而落满灰尘。许多书,已经没有精力去读。许多路,已经无法去走。也去旅游,却难有这样的期待:“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风景,有我所不曾认识的人在等待着我,那才是岁月赐给我的圣餐。”那些说不出名字的事物已经不能让我们“疼痛”。面对壮丽的景色我们也会静默,但已分不清是内心的震撼,还是内心的毫无反应。」
北京大学出版社 洪子诚
法哲学 豆瓣
作者: 舒国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法哲学:立场与方法》内容简介:《走出概念的泥淖》着力考察汉语中“法哲学”、“法理学”两概念并用的成因,它们所代表的学问传统以及中国法哲学发展可能遭遇的难题。
《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基于知识社会学,对1949年以降的中国法理学发展过程、样态以及趋向进行梳理,尤其是对“制度区隔”在法理学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从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根据“法学内的法学”和“法学外的法学”之分梳,强调法律论证理论在法学发展中的意义,并且尝试对“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向何处去”的问题进行解答。
《寻访法学的问题立场》对“法律公理体系”之法学建构的努力进行反思,主张法学应回到实践学问和问题立场,通过菲维格的“论题学法学”思想的讨论,提出建立“兼容论题学与公理学思考之法学”的观点。
《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对1945-1995年德国法哲学的发展作了勾勒,意在为中国法理学的立意寻求借鉴和方位。
《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述评》和《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思想述评》两篇文章,分别对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和拉德布鲁赫的相对主义法哲学思想作了评述。
2019年3月24日 已读
前三篇算是些许感想,其多年治学心得颇值得后学思索;后三篇是硬的抽象法学理论。虽非经典之作,但也值得一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理学
与社会学同游 豆瓣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9.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伯格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6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18年11月7日 已读
像是在社会学大池中游泳,刚敢下水的人可能会觉得水草丰美、眼花缭乱,但是上岸之后可能只是发现喝了很多水、脑袋木木的;那些已经会游泳的人,也感兴趣那些水草,但是水草去得太快,分布太散,也一无所获。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
唐诗宋词十五讲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葛晓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样式。作者以深湛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最绮眩精微的部分。
2018年8月24日 已读
还行。以时间为序、以作家为着力点梳理唐诗宋词的发展轨迹。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作家,关于生平、历史定位、历史评价的内容较少,作品呈现较多,而囿于篇幅赏析难以展开,看来让人应接不暇,反倒收获不夥。
中国古典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议程设置 豆瓣
作者: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 译者: 郭镇之 / 徐培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在关于影响力的学术图谱中,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最著名、记录最完备的成员之一,这也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的主题。很少有理论刚诞生就羽翼丰满。它们通常始自一种简明扼要的洞见,然后经由许多人的多年探索,才逐渐清晰起来。议程设置理论的形成正是这种情形。这个理论始自一个简单的假设,这个假设描述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由此,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又融入许多新的命题,如关于产生这些效果的偶发条件、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媒介信息中具体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个议程设置过程的各种结果。这样,议程设置理论成为关于大众媒介议程及其效果的一张详细图谱。
目录
序言
第1章 影响舆论
我们关于世界的图画
当代的经验证据
积累的证据
原因与结果
小结
注释
第2章 现实与新闻
怪异的图画
议程设置效果的角度
更早年代的议程设置
小结
注释
第3章 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
议题议程的演化
效果的时限
报纸与电视新闻
小结
注释
第4章 议程设置为什么发生
关联性与不确定性
程设置效果的发生
公众议题的亲身经验
个体差异、媒介使用和议程设置
小结
注释
第5章 我们头脑中的图画
政治候选人的图画
全国选举中的候选人形象
地方选举中的候选人形象
媒介对候选人形象的影响
议题属性
环境议题的属性
媒介对议题属性的影响
显要性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
注释
第6章 属性议程设置与框架
属性与框架
界线
雄辩论据
其他雄辩论据
小结
注释
第7章 塑造媒介议程
总统与全国议程
补助媒介议程
占领媒介议程
三个选举议程
地方选举中的媒介议程
第8章 议程设置的后果
第9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
结语
2018年5月18日 已读
喜欢提出一些大词概念,理论分析不足,经验材料有余,对于一个单纯想了解理论本身的外行不那么友好
传播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