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新工具 豆瓣
Novum Organum
作者: [英国] 培根 译者: 许宝骙 商务印书馆 1984 - 10
新 工 具
序 言
有些人自认把自然界的法则作为已被搜寻出来和已被了解明白的东西来加以规定,无论是出于简单化的保证的口吻,或者是出于职业化的矫饰的说法,都会给哲学以及各门科学带来很大的损害。因为,他们这样做固然能够成功地引得人们相信,却也同样有效地压熄了和停止了人们的探讨;而破坏和截断他人努力这一点的害处是多于他们自己努力所获得的好处的。另一方面,亦有些人采取了相反的途径,断言绝对没有任何事物是可解的——无论他们之得到这种见解是由于对古代诡辩家的憎恨,或者是由于心灵的游移无准,甚至是由于对学问的专心——他们这样无疑是推进了理性对知的要求,而这正是不可鄙薄之处;但是他们却既非从真的原则出发,也没有归到正确的结论,热情和骄气又把他们带领得过远了。较古的希腊人(他们的著作已轶)则本着较好的判断在这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对一切事物都擅敢论断,另一个极端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敢希望了解——之间采取了折中的立场。他们虽然经常痛苦地抱怨着探讨之不易,事物之难知,有如不耐性的马匹用力咬其衔铁,可是他们仍毫不放松尾追他们的对象,竭力与自然相搏;他们认为(似乎是这样)事物究竟是否可解这个问题不是辩论所能解决的,只有靠试验才能解决。可是他们,由于一味信赖自己理解的力量,也不曾应用什么规矩绳墨,而是把一切事物都诉诸艰苦的思维,诉诸心灵的不断动作和运用。
至于我的方法,做起来虽然困难,说明却很容易。它是这样的:我提议建立一列通到准确性的循序升进的阶梯。感官的证验,在某种校正过程的帮助和防护之下,我是要保留使用的。至于那继感官活动而起的心灵动作,大部分我都加以排斥;我要直接以简单的感官知觉为起点,另外开拓一条新的准确的通路,让心灵循以行进。这一点的必要性显然早被那些重视逻辑的人们所感到;他们之重视逻辑就表明他们是在为理解力寻求帮助,就表明他们对于心灵的那种自然的和自发的过程没有信心。但是,当心灵经过日常生活中的交接和行事已被一些不健全的学说所占据,已被一些虚妄的想象所围困的时候,这个药方就嫌来得太迟,不能有所补救了。因此,逻辑一术,既是(如我所说)来救已晚,既是已经无法把事情改正,就不但没有发现真理的效果,反而把一些错误固定起来。现在我们要想恢复一种健全和健康的情况,只剩有一条途径——这就是,把理解力的全部动作另作一番开始,对心灵本身从一起始就不任其自流,而要步步加以引导;而且这事还要做得像机器所做的一样。譬如,在机械力的事物方面,如果人们赤手从事而不借助于工具的力量,同样,在智力的事物方面,如果人们也一无凭借而仅靠赤裸裸的理解力去进行工作,那么,纵使他们联合起来尽其最大的努力,他们所能力试和所能成就的东西恐怕总是很有限的。现在(且在这个例子上稍停来深入透视一下)我们设想有一座巨大的方塔为了要表彰武功或其他伟绩而须移往他处,而人们竟赤手空拳来从事工作,试问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要不要认为他们是疯了呢?假如他们更去招请较多的人手,以为那样就能把事情办妥,试问这位旁观者岂不要认为他们是疯得更厉害了么?假如他们又进而有所挑选,屏去老弱而专用精壮有力的人手,试问这位旁观者能不认为他们更是疯到空前的程度了么?最后,假如他们还不满足于这种办法而决计求助于体育运动的方术,叫所有人手都按照运动方术的规则把手臂筋肉抹上油,搽上药,前来办事,试问这位旁观者岂不要喊叫出来,说他们只是在用尽苦心来表示自己疯得有方法、疯得有计划么?而人们在智力的事情方面亦正是这样来进行的——也正是同样作发疯的努力,也正是同样求无用的并力。他们也是希望从人数和合作中,或者从个人智慧的卓越和敏锐中,得出伟大的事物;是的,他们也还曾力图使用逻辑来加强理解力,正如用运动方术之加强筋肉。但是他们的一切这些勤苦和努力,在一个真正的判断说来,只不过是始终使用着赤裸裸的智力罢了。实则,每一巨大的工作,如果没有工具和机器而只用人的双手去做,无论是每人用力或者是大家合力,都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提出这些前提之后,我还有两件事情要提醒人们不要忽视。第一点,当我想到要减少反对和愤慨,我看到可幸的结果是,古人们所应有的荣誉和尊崇并未由我而有所触动或有所降减;而我是既能实现我的计划又能收到谦抑的效果的。假如我是宣称与古人走同一道路,而我却要产出较好的事物,那么,在我和古人之间就必然会在智慧的能力或卓越性方面发生一种比较和竞赛(无论用什么技巧的词令也是不可避免的)。虽说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合法或什么新奇之处(如果古人对于什么事物有了错误的了解和错误的论定,我又为什么不可使用大家所共有的自由来和它立异呢?)但是这一争论,不论怎样正当和可恕,以我的力量来自量,终将是一个不相匹敌的争论。但是,由于我的目的只是要为理解力开拓一条新路,而这条新路乃是古人所未曾试行、所未曾知道的,那么情事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门户派别的热气是没有了;我只是作为一个指路的向导而出现,而这又是一个权威很小的职务,依赖于某种幸运者多,依赖于能力和卓越性者少。这一点是仅关于人的方面的,就说到这里。至于我所要提醒人们的另一点,则是关于事情本身的。
希望大家记住,无论对于现在盛行的那种哲学,或者对于从前已经提出或今后可能提出的比较更为正确和更为完备的哲学,我都是绝不愿有所干涉的。因为我并不反对使用这种已被公认的哲学或其他类似的哲学来供争论的题材,来供谈话的装饰,来供教授讲学之用,以致来供生活职业之用。不仅如此,我还进一步公开宣布,我所要提出的哲学是无甚可用于那些用途的。它不是摆在途中的。它不是能够在过路时猝然拾起的。它不求合于先入的概念,以谄媚人们的理解。除了它的效用和效果可以共见外,它也不会降低到适于一般俗人的了解。
因此,就让知识中有双流两派吧(这会是对二者都有好处的);同样,也让哲学家中有两族或两支吧——二者不是敌对或相反的,而是借相互服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简言之,有一种培养知识的方法,另有一种发明知识的方法,我们就听其并存吧。
谁认为前一种知识比较可取,不论是由于他们心情急躁,或者是由于他们萦心业务,或者是由于他们缺乏智力来收蓄那另一种知识(多数人的情况必然是这样),我都愿意他们能够满其所欲,得其所求。但是如果另外有人不满足于停留在和仅仅使用那已经发现的知识,而渴欲进一步有所钻掘;渴欲不是在辩论中征服论敌而是在行动中征服自然;渴欲寻求不是那美妙的、或然的揣测而是准确的、可以论证的知识;那么,我就要邀请他们全体都作为知识的真正的儿子来和我联合起来,使我们经过罪人所踏到的自然的外院,最后还能找到一条道路来进入它的内室。现在,为使我的意思更加清楚并以命名的办法来使事物变得熟习起见,我把上述两种方法或两条道路之一叫作人心的冒测,而另一个则叫作对自然的解释。
此外,我还有一项请求。在我自己这方面,我已决定小心和努力,不仅要使我所提出的东西是真实的,而且还要把它们表达得在不论具有怎样奇怪成见和奇怪障碍的人心之前都不粗硬,都不难受。但对另一方面,我也不能说没有理由(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学术和知识的复兴工作当中)要求人们给我一种优遇作为报答,而这就是:假如有人要对我的那些思考形成一种意见和判断,不论是出于他们自己的观察,或者是出于一大堆的权威,又或者是出于一些论证的形式(这些形式现在已经取得了像法律一样的强制力),我总请他不要希望能够于顺路一过之中来做这事;请他要把事情彻底考察一番;请他要把我所描写、所规划的道路亲身小试一下;请他要让自己的思想对经验所见证的自然的精微熟习起来;还请他要以适度的耐心和应有的迟缓把自己心上根深蒂固的腐坏习惯加以改正:当这一切都已做到而他开始成为他自己的主人时,那就请他(假如他愿意)使用他自己的判断吧。
2020年3月26日 已读
emm第二卷实在看不下去,四星半吧。之前对培根的印象主要是“知识就是力量”,看完后觉得再贴切不过,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当排除过去的偏见,跟着正确的向导像蜜蜂般增长我们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化为改善我们生活的力量,这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也是我们有希望实现的。即使我们失败了,不也是替人类的权力和伟大把基础打得更坚固么?我们为后世播下一些较纯的真理种子,自己尽到了开创这伟大事业的责任,这样已是很足够。
哲学 培根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知性改进论 豆瓣
Tractatus de Intellectus Emendatione: Et de via, Qua Optime in Veram Rerum Cognitionem Dirigitur
8.0 (10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巴鲁赫·斯宾诺莎 译者: 贺麟 商务印书馆 1960 - 2
斯宾诺莎(1632—1677)是荷兰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理性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知性改进论》是斯宾诺莎最早的一部著作,篇幅不大,副标题为“并论最足以指导人达到对事物的真知识的途径”。斯宾诺莎在书中探讨了寻求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指出真理和实在的系统一贯性,并力图把十七世纪发展起来的新的力学和数学的精神推广应用到研究存在的认识的整个领域。
新系统及其说明 豆瓣
Systeme Nouveau et les Eclaircissements de ce Systeme
作者: [德国]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译者: 陈修斋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本书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663-1671年的“哲学作品”;第二部分标明为1677-1702年“莱布尼茨尼反对笛卡尔及笛卡尔学派”;第三部分则为1684-1703年的“哲学论文”。本书各篇为第三部分的后半即Ⅴ至Ⅷ各组,其中Ⅴ包括本书中“新系统”本文直至“新系统说明”各篇只是原书“新系统初稿”是放在“新系统”正文之前,而本译则移置其后;Ⅶ包含“说明(四)”至“说明(六)”;包含“说明(七)”至“说明(八)”。
2020年3月21日 已读
四星半。追随江老师,也读了《单子论》。莱布尼茨的文字其实很形象,但是大哥啊,多写写自己的文章,少去搞什么论战啊!很喜欢这段:「他们在这个伟大国家不属于牢骚满腹者,他们在克尽自己的义务之后便听凭天意安排,他们欣赏一切善良事物创造者的完美,所以也为此而热爱他和仿效他。因为真实、纯粹的爱的本性使我们为所爱者的幸福而喜悦。这种情况使智者和有德者孜孜追求所有一切看似与猜想的或者前已发生的上帝意志相符合的东西,虽然他们对于上帝借助他秘密的、后续性的或者决定性的意志所实现的东西已感到满足」。
哲学 商务印书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莱布尼茨
谈谈方法 豆瓣 Goodreads
Discours de la Méthode
8.8 (64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笛卡尔 译者: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2000 - 11
本书是笛卡尔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处女作。全书分六部分:一、对各门学问的看法;二、作者寻求该方法的几条原则;三、从该方法中引导出的几项行为准则;四、作者用来证明神的存在,人的灵魂存在的理由;五、作者研究过的一系列物理问题;六、作者认为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使自然研究更进一步,以及促使其撰写此书的理由。本书被公认为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
2020年3月12日 已读
很喜欢那个作战的比喻,做学问如同作战,弄错一个地方容易在其他地方也吃败仗,而取得一处胜利,则可以壮大兵马,攻克下一座城池也更容易。
哲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笛卡尔
笛卡爾與《沈思錄》 豆瓣
Descartes and the 《Meditations》
作者: Gary Hatfield 译者: 周春塘 五南 2009 - 4
序言
代譯序
書名縮寫和引文資料
第一編 總覽和提要
第一章 笛卡兒的計畫
第二章 怎樣閱讀《沈思錄》
第二編 六篇沈思的議論
第三章 讓心靈獨立於感官之外
第四章 心靈本性的發現
第五章 真理、上帝,和循環性推理
第六章 判斷、錯誤,和自由
第七章 物質、上帝,和二論循環推理
第八章 自然世界和心身的關係
第三編 超越《沈思錄》之外
第九章 笛卡兒的新科學----物理、生理,和情理
第十章 薪傳和貢獻
附錄
引文目錄
代譯序
《沉思錄》與現代科學:笛卡兒思想傳承的回顧
笛卡兒生於一個科學革命蘊釀時代的前期,有關自然世界駭人聽聞的新發現日有所聞,頗有掃蕩數世紀以來知識信仰的趨勢。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笛卡兒增添了不少他個人的貢獻,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他還提出了一個翻新全盤形而上學的規劃,替這場科學革命帶來了新生的氣息。這個結合數學、物理學、人心、上帝,以及真理觀念的規劃,便是笛卡兒傳承中最饒意義的一章,影響了他身後數百年間的思想,尤其是有關數理和人心的研究,包括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在這些領域中,他最成功的是物理學。笛卡兒心目中的宇宙是一部「雄偉的機器」,這個形象既新穎,又簡單,還充滿了無限的啟發性。他保證像這樣一個宇宙中的物理現象,都可以用一套尋常的邏輯和數學作為探索的工具,而他本人還為這套工具盡了一番打造的心力。這個機械而又數學化的宇宙觀,經過後世的改進,已被現代的科學家們普遍接受,並且視為當然。
單憑這個成就,便足以使笛卡兒永垂不朽。但他的貢獻遠不止此,最令人注目的,是他的《沉思錄》。在書中,他企圖把知識變成有如數學一般的可靠和精確,並且深入人的心靈,尋找靈魂和物質間的關係。在這個視野中,他懷抱著極高遠的理想。不過他的斬獲,卻還有待證明。事實上,他提出的若干問題,儘管經過後人不斷的努力,至今還沒有獲得解答。
讓我們首先觀察一番他對數學真理的熱愛。醉心于數學知識的精確性和它具有解釋物理現象的功能,笛卡兒建議說一切物質都具有「擴延性」,或者空間,如此一來,物理學在本質上變成了幾何學,也就是數學的一個部門。當然,這個確實的觀念也曾經過不少次數的修正,但從他開始,物理學和數學有了密不可分的觀念,直到今天還是一種金科玉律。後繼者有如牛頓,?了要了解運動中物質的物理現象,發明了一套全新的數學,亦即微積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基本上也是一種數學上的演繹,從少數幾個簡單的前提出發,他替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概念。隨後跟進的量子力學,跟數學也有緊密而平行發展的趨勢。
然而,以尋找真理的基礎為由,笛卡兒決心要追究到底。假如物理學依賴數學,那麼數學依賴的又是什麼?無可懷疑地,數學也是人類心靈的一種產物,那麼我們也能信賴數學嗎?在《沉思錄》中,笛卡兒用懷疑的手法對我們心靈是否可靠的問題作出了猛烈的挑戰。最終他還給了心靈一個肯定的信任。他所借重的推理,是上帝不會騙人的假設,和我們「明白而清晰的知覺」。他認為這便是求取真理時必不可少的條件。他的想法歷來進展如何?不錯,人類求真的慾望從來便不曾衰退。一位舉足輕重的思想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我追求真理的熱忱,有如追求宗教的真理。」這話便是笛卡兒數世紀前大聲疾呼的回響。不過,羅素說的是一種希望。他心下明白,二十世紀中許多新的發現,已讓數學的知識蒙上濃厚的陰影,和在尋求絕對真理時所給與的約束。最可注意的是,數學家庫特‧戈德爾(Kurt Godel) 在1931年的宣稱:數學的規範,以及與數學有關的系統,已不再能為真理做任何充分的見證。這無疑是給企圖利用系統觀念或者數學的結構來解決問題的人,有如笛卡兒和羅素者,一個當頭棒喝。更多的失望來自一九七○年代一個新興的數學支派名為「混沌理論」(chaos theory)的。它認為數學能為現實世界所做的預言,已越來越不可靠。不用說令人氣餒的氣象預告,即使幾個世紀以來眾以為不可一世的科學大躍進,也都給潑上了冷水。笛卡兒絕對知識的完美夢想,既然植根於數學,也難免落了空。
至於笛卡兒的另一目標,即:解釋人的靈魂以及它與身體和外在物質間的關係,又怎樣呢?恐怕笛卡兒自己也被這個龐大的任務嚇倒了。他從未完成這項工作,這些問題到今天也還沒有答案。在這個目標中,他心中懷著一個雙重的計劃。首先,正與他物質的觀念一致,他想證明人的心靈大體上可以用機械的方式得到了解。他相信他假想中的神經系統和大腦應能正常配合,而且也符合生理上的實況。整體說來,笛卡兒最可笑的錯誤便出現在這裡:他把大腦中一個細小的部門叫做「松果腺」(pineal gland)的東西,賦予一個重大的責任,認為那便是靈魂的所在地。他的結論來自大腦的自覺性相當統一的事實,而松果腺正好位於大腦的中央,它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結構。他同時代的人便不同意這個說法。今天我們十分清楚,松果腺主要是一個內分泌的器官,它分泌的麥藍通寧 (melantonin ,一種有控制睡眠作用的荷爾蒙),與精神功能全無關係。幸而這種細微的機械論並不是《沉思錄》的焦點。相反地,《沉思錄》要把人的心靈和肉體分離為兩種不同的「物質」。這便是笛卡兒心目中的第二個計劃。然而這個計劃,在現代思想家的眼中,卻是笛卡兒犯下的又一大錯。笛卡兒認為心靈和肉體含有兩種不同的物質,現代科學家卻相信心靈和身體屬於同一種物質,雖然具有兩個不同的層面。今天有人取笑笛卡兒的「二元論」,覺得他所謂的心靈,中間暗藏了一個擁有魔法的精靈,能超越物質的世界,逃開理性的制裁。我們(應當)慶幸沒有接受這個迷信的玄想。事實上,在笛卡兒的著作中,我們完全看不見任何值得取笑的地方。他的許多思想跟今天有相當的接近:人們精神的狀態和身體之間有一個極其微妙的關係;在科學的領域中,這是一個不容蔑視的話題。最重要的是,他所看見的樸索迷離的自覺性,跟他所相信冷漠無情的機械世界全然不同。這個話題蘊藏了道德的含義。這些能主觀地對欲望、快樂和苦難有所感受的生物,絕不是冷漠無情的機器,只有他們才值得同情。
雖然笛卡兒在他的二元論中並沒有提出倫理上的問題,他的哲學相當凸顯了人類心靈獨一無二的品質。
很不幸的,這個獨一無二的心靈,其撲索迷離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笛卡兒的時代。 儘管今天腦神經科學家對大腦的機械功能已做了不少的研究,我們至今仍然不了解,?什?許多不同的大腦活動會進入我們自覺的天地。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只能讓我們對這些問題感到更多的神祕。今天的電腦已經可以做高難度的表演(例如世界級的棋賽),這些我們向來認為屬於人類心靈的功能,迫使我們思考機器是否也能擁有自覺的特性。雖然見仁見智,眾說紛紜,這個問題要得到解答,看來為時還很遙遠。另外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包括湯麥士‧奈格耳(Thomas Nagel),設想動物也有自覺性,雖然笛卡兒早已否定了這個觀念。還有一些哲學家,有如大衛‧查末爾士(David Chalmers),認為自覺性不能再以慣用的語言來解說;它應當別樹一幟,成為一個獨立專門的學問。查末爾士還說,自覺其實是一種資訊的傳遞,它可以呈現於人類的大腦,或者動物,和機器的身上。這個當然不是笛卡兒的念頭,但跟其他的問題一樣,答案不會在短期內到來。在本書的末章中,海特斐教授把心靈和身體的探討視為是笛卡兒一份「最具活力的遺產」。一點不錯,四個世紀過去了,這些來自笛卡兒的疑問,依然還在種種不同情況的思考中反復地迴響。
周啟廉
哈佛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學博士、笛卡兒「意識觀念」專家
序於美國國家衛生署藥物管理局
2020年3月12日 已读
在不熟悉文本(不限于沉思录)的情况下谈文本细读是可笑的。
五南 哲学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 豆瓣
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
9.3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笛卡尔 译者: 庞景仁 商务印书馆 1986 - 6
《第一哲学的沉思》是笛卡尔运用与《谈谈方法》提出的方法原则对上帝、灵魂等形而上学问题所作的更深入探讨。
笛卡尔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是1628年写成的《指导心灵的规则》(Rules for the Direction of the Mind)。这部著作规定了笛卡尔哲学的发展方向,是他后来一切哲学奥秘的真正发源地。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尔不但将追求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作为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认识论置于哲学的中心地位,而且还确定了从方法入手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途径。他认为,关于精神、物质的形而上学知识是必须弄清楚的,因为它们是其他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但是要获得可靠的形而上学知识,必须首先确定获得这些知识的正确方法,这是一切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关键。笛卡尔后来的主要著作《谈谈方法》、《第一哲学的沉思》等也遵循了同样的思路。比如《谈谈方法》(全名《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科学中寻求真理的方法》)的书名已经清楚表明了该书的主旨;[②]而《第一哲学的沉思》按笛卡尔所说,则是运用与《谈谈方法》同样的方法原则对上帝、灵魂等形而上学问题所作的更深入探讨。
2020年3月12日 已读
四星半。想起我刚开始明白读书是怎么一回事时,也是因为读《联邦党人文集》和《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两本书。ps.伽桑狄活脱脱鲁豫:先生,看到你谈得这样认真,并且相信你说的都是老实话,我看我再也没有别的话可说了(331)
哲学 商务印书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笛卡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