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21年4月23日 已读
看的带红字版。这是关于记忆的著作,其将妇女的记忆而非国家政策置于考察的中心,因此在形式上很多时候是妇女叙述作为正文而官方信息作为该叙述的脚注;同时这也是关于性别的著作,尽管关于社会性别的直接分析不多,但是在种种叙述、议论中无不体现了妇女劳动的重要但又被轻视的状况。在官方叙事之下,是革命将妇女从家庭领域中解放出来,摆脱当初恓惶的现状,但是在旧时代社会其实并无法保障妇女能够顺利被禁锢在家庭中,在新时代,因为对家庭劳动的忽视以及工分制度的推行,很难说这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新的负担。“她们记得歌唱自主婚姻的时刻,表演地方戏的时刻,或在秋收的时候挨家挨户地动员她们的邻居去加夜班扬谷的时刻。她们将最初的革命时刻记忆成是讲述她们自己的热情和发现自身可能性的地方”
人民出版社 历史 女性 海外中国研究
姐姐 (1996) 豆瓣
9.0 (76 个评分) 导演: 李玉
一对双胞胎即将出世,剖腹产前的家庭会议上,大家认为女孩可以多照顾男孩,决定先拿她出来,赋予她姐姐的名义和随后需要承担的义务。十几年后,小女孩对这种身份提出了质疑,在一个晚餐时间,她终于爆发,无数遍地对自己母亲哭诉:“你不喜欢我了!”
第一次是叫嚷;
第二次声音降了下来,哽咽着说;
再往后则是暴哭。
这是李玉在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里做的一期节目。原本领导安排李玉去拍摄一个刑警的故事,她来到刑警的家里“做功课”,却把刑警放在一边不管,将摄影机对准了刑警的小女儿——一个和弟弟一起诞生于剖腹产,并由父母强行冠以“姐姐”头衔的小女孩。李玉敏锐地从这个小女孩的身上捕捉到了很精彩的情感纠葛,于是诞生了她的记录片《姐姐》
姐姐》是一部跟刑警的工作和生活毫不相关的记录片,却通过小女孩的倔强展现了一种儿童生活,影片粗剪版本名为〈成长的烦恼〉(1996年12.30日和12.31日连续播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影视纪录片创作〉一书以〈姐姐〉为例,讲述了纪录片拍摄前期准备题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姐姐〉可以说是中国新记录片从选材到拍摄手法上的一次电视尝试,也是后来拍故事片的李玉的拍摄经验积累。
2021年4月16日 看过
看回避型依恋的书时,我想到一个很好的词用来描述,就是“懂事”,因为懂事就不会有很多情感要求、不会想要爸爸妈妈赔、不会想要争夺电视机、不会闹脾气,这就懂事了。很有意思的一场戏是看电视,爸爸在厨房,妈妈和弟弟在沙发上观看,而姐姐杵在电视旁,别说观看,连被观看都没有,而姐姐站到电视机前渴望被关注时,她只能是水平躺在地上、乃至于成为被杀的对象。妈妈爸爸说的很对,少数服从多数,这是公平的:妈妈从小也被压抑自己的喜好,面对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她怎么可能不喜欢足球,儿子作为爸爸接班人,他怎么会不喜欢足球,爸爸作为警察、男人,他喜欢的节目当然是足球。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姐姐频繁出岔子闹脾气,所以终究是女的不行。
1996 女性 李玉 纪录片
坡道上的家 豆瓣 Goodreads
坂の途中の家
8.4 (91 个评分) 作者: [日] 角田光代 译者: 杨明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新手妈妈里沙子,被选为了一名陪审员,接受审判的是一名杀害幼女的“恶母”。随着庭审的深入,里沙子却发现被告和自己是如此相似……
为了育儿放弃职业生涯,却因此失去了最后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再多的辛苦都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丈夫帮忙再少都会被外界赞扬;育儿中有无数的疑问和困难,却只会被敷衍“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里沙子开始怀疑:“是不是每个母亲,都有可能因为这些遭遇,变为被告席上的嫌犯?”
~~~~~~~~~~~~~~
我是妈妈,是女儿,是妻子,可是我也想做自己。
年度女性发声之作,你不得不读的5大理由:
1.新京报、界面文化、澎湃等主流媒体刷屏报道
2.武志红、反裤衩阵地、萝严肃等KOL大号争相热议
3.Sir电影、独立鱼、乌鸦电影等影视公号相见恨晚
4.同名改编剧作蝉联豆瓣微博话题榜,数十万网友齐声打Call
5.郝景芳、侯虹斌、库索、张怡微等七位文化女性走心推荐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是世界对女性最大的恶意。
揭露丧偶式育儿困局,探究女性生存真相。
~~~~~~~~~~~~~~
郝景芳 —— 作家
现代社会往往鼓励母亲、赞扬母亲,却鲜少有人看到并理解女性的孤独和倦怠。家庭内部的日常琐碎而繁复,社会的压力无形而持续,而这些本不该由她们独自背负。
侯虹斌 —— 媒体人、作家
虽然说的是日本的故事,但是,中国女性仍然心有戚戚。水穗和里沙子这样的人生,表面光鲜漂亮,实则压抑、窒息、绝望,无从逃脱。年轻妈妈们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库索 —— 旅日作家、媒体人
现代社会把“母亲”和“妻子”默认为一种义务劳动,普通女性想要摆脱这两个标签的束缚而拥有自己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比起社会环境的不宽容,让女性更为崩溃的是家庭和职场的不兼容。
张怡微 —— 作家、学者
《坡道上的家》带着平实的情感和真诚的困惑提醒年轻女性,人生目标的设定、亲密关系的沟通、自我教育的准备不应只做到婚前为止。生活的考验静水流深,幸福的旅程是漫长的上坡路。
顾湘 —— 作家、画家
生活真是又苦又累啊。为什么不能叫苦叫累呢?哪怕是叫一叫,或者只是听见同样的别人叫一叫,心里也会好过不少,才能够继续活下去吧。有时候听不见别人的声音,自己也叫不出声,就在寂静里面坏掉了。
戴潍娜 —— 作家、诗人
世上没有天生的母亲。那些犹疑的笔触所带出的,婚姻和育儿生活中难于澄清,却无处不在的微妙的“不公感”,令人毛骨悚然。
匡匡 —— 作家、日文译者
这部小说不是什么恶母的故事,是所有女性从同类的苦难中照见和救赎自身的洞口。
2021年3月8日 已读
据说有个女性觉醒三部曲,这部可比金智英强多了。很疲劳的一次阅读。书里存在很多声音,因此读起来很累,有不同证人、被告陈述时相互冲突的声音,有女主和被告之间遥相呼应的声音,有女主和各个家人之间的声音,还有主观视角之下女主说出与未曾说出的声音,此外,还有我作为一个男性从文本中抽离出来发出的声音。很喜欢女主和另一位陪审员的几次见面,两人随便聊聊却发现无论怎样最后都会和审判的事情有关;一起喝点酒,回家才有自信和丈夫说当陪审员喝酒是一件正常的事;两人几次在评议时结成小小的同盟。这意味着女性的声音是普遍的声音,是需要支持否则被压抑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声音。女主及家人之前总期待着审判结束一切就会恢复如常,但是后来终于意识到不可能,性别的眼睛一旦睁开就不可能闭上。看完只觉得婚姻这种东西我是应对不来。
女性 文学 日本
印度的女儿 (2015) 豆瓣
India's Daughter
8.7 (113 个评分) 导演: 雷思丽·尤德文 演员: 阿莎·德维 / 巴德里·辛格
其它标题: India's Daughter
此纪录片围绕2012年12月震惊世界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23岁的Jyoti Singh在车上遭轮奸和殴打最终因此死亡,四名成年被告被判死刑,纪录片采访了其中一位强奸犯Mukesh Singh、他的律师和受害者的父母。
2020年7月26日 看过
我记得案件出来之后看到报道,从那以后我就对印度这个国家有些许偏见。这里面很多论调,我会觉得他是在模仿引用或者是嘲讽地说或者是一种表演,因为我不觉得会有正常人真情实感地说这些狗屎。影片里的法官、警察、主席之类的公职人员似乎都是追求公义的,我觉得很不可信,如果政府都是这种人,印度也就不会如此不堪了。看他们抗议被水枪驱赶,我想起来看过的鹅组的一个帖子「都进来看!水炮真的好准啊哈哈哈哈哈哈」,当然那是针对另一件事,怪我过度联想了。不过我相信印度社会很多人(甚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们抗议相当无聊,是没事找事,其中的暴力冲突更显示了这就是一帮暴民?
2015 BBC 印度 女性 纪录片
殺夫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李昂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3 - 11
李昂,台灣最受矚目的小說家。
「殺夫」獲七十二年聯合報中篇小說首獎,發表之時,引起正反兩方的極度爭議,作者因此廣受矚目。
「殺夫」以台灣農村生活為背景,探討人性的不可捉摸,尤著眼於人與獸之間剃刀邊緣的掙扎,寫作手法細膩而深刻,無論人物造型或情節結構,均有其獨到處,營造出極強的文字感染力。本書德文譯本已出版,李昂亦因此書而入世界文壇之林,喜愛小說的讀者不可不讀。
2020年3月3日 已读
杀猪仔其实像是一头猪,霸道粗蛮,睡得像死猪,最后被一刀封喉开膛破肚的也是他,杀夫之时第一刀像是砍向那个日本军人,第二刀就像是砍向猪。林市更是猪,生活由人摆布,日日食的是嗟来之食,甚至还会故意被饿,不得不四处乞食,当杀猪仔在她上面一阵摆动之后,血液流出正像是杀猪的程序。不过,前者是自己活得像猪,后者是不得不像头猪,其实她更想做一只无忧无虑的鸭。为何一切如此?都归结为她命不好,不该生而为女人,不该生而为底层人,更不该无依无靠。归结为命运终究是一种托辞(譬如说将杀猪仔的死归结为鬼祟,不过是真正的杀人者用来掩盖的说辞),一个女人、一个人,要想不成为猪做一个人,这时就只有拿起杀猪刀结果了骑在身上的猪/人。不适合半夜一个人看。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 女性 小说 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