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违宪审查与权力制衡 豆瓣
作者: 陈力铭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 9
本书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我国法学前沿,就目前讨论的违宪审查模式的选择提出创见性见解。本书从多种角度对混合均衡理论、国家权力职能的交叉行使、权力制约中各部门的协调、各种违宪审查模式弊端及、建设我国有限的司法审查制度等问题进行了了分析,对我国目前正在讨论中的违宪审查制度问题,有积极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又要借标……原因我知。不过从书本身看,列举有余论证不足,平庸的博士论文。违宪审查与民主制的平衡
学位论文 宪法 民主
知识产权私权论 豆瓣
作者: 金海军 人民大学 2004
知识产权究竟什么?如何对待知识产权制度?怎样使之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当前中国现代化与世界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显,本书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历史考察及其作为一种制度文明的功能分析,试图从古今中外的社会演进和变化中获得有关对知识产权基本特质、基本原理的解释与证成。本书借助系统论、控制论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家特定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分析,考察知识产权在其中的产生、发展、功能等。其主要观点是,知识产权在近代社会的产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并随着社会结构的功能耦合状况而发挥作用,才能产生其作为私权(财产权)的激励效果。同时。本书还着意于对我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不同社会结构的比较,并针对不同时期的相关理论观点分别进行了评价。
法律的界限 豆瓣
作者: 陈景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内容提要:
法律,无疑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有关“法律是什么”的争论始终是法律理论永恒不变的主题。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不但会影响到理解法律的方式,而且也会牵涉到如何看待法律实践的过程与性质。与此相关,法律实践问题争议的背后,实际上也隐含着法律概念问题的矛盾立场。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而言,都必须慎重地对待“法律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然而,由于这个问题本身的开放性以及具体问题形态的多变性,使得相关讨论不可能漫无边际的展开,它必须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有这样做,才能进一步明晰所要讨论的主题与范围,并排除与主题无关的领域。在我看来,对于理论史的研究恐怕是最好的问题限定方式。这是因为:其一,由于理论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理论的问题史,所以法律理论的历史同样展现为那些衍生自“法律是什么”的系列问题相互争斗的历程。在这个去芜存精的过程中,很多追问被淘汰的同时,另外的追问却可能始终维持一贯的中心地位。
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法律理论史的主题,这也意味着,执着于那些已经被淘汰的问题将是无意义的。其二,不可否认,问题的提出方式其实已经隐含了回答这些问题的基本路向。如果研究者能够清楚地明白是什么样的问题在困惑着你,那么你也就知道应该到这里、而不是那里寻找解除这些困惑的线索。
————————————————————————————
l 导论
l 一、基本设问:问题间的传承
8 二、题目解释·I:法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哲学
11 三、题目解释·Ⅱ:命题的功能与意义
13 四、论证结构
16第一章分离命题:实证主义的基础命题
17 第一节实证主义的兴起
18 一、传统自然法的世俗化:本质一神谕一理性
25 二、知识论的转变:事实与价值的=分
28 三、主权论、民族国家与实在法地位的变化
30 四、Hobbes的命令理论
30 第二节经验与规范:实证主义最初的理论模型
33 一、John Austm的经验实证主义
43 二、Hans Kelsen的规范实证主义
50 三、分离命题与制裁中l心的法律概念:两个理论模型的比较
54 第三节 精致的实证主义:H.L_A.Hart的理论模型
50 一、行动中的语言:对定义研究方法的批判
57 二、对原有法律理论的批判
63 三、义务观念与内在观点68 l
64 四、双重规则理论与承认规则的属性
72 五、分离命题与最低限度自然法
74 第四节 何谓实证主义:分离命题的功能与意义
74 一、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分离命题
76 二、分离命题的内涵
80 三、分离命题与主权者、基本规范、承认规则
84 第二章社会来源命题与道德安置命题
85 第一节 规则模式与承认规则的缺陷:Dworkin的批判
86 一、规则模式:Dworlin对实证主义理论的总结
88 二、法律原则与承认规则
98 三、社会规则理论与承认规则的属性
106 四、小结
106 第二节Joseph Raz的社会来源命题
107 一、Raz论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115 二、社会来源命题
1 20 三、小结
120 第三节道德安置命题
121 一、David Lyons对于德沃金的批判
126 二、Jules coJeman的积极与消极实证主义
133 三、wil Waluchw的强与弱实证主义
137 四、小结
137 第四节包容性实证主义与排他性实证主义
137 一、两种实证主义的分野及其名称的确定
141 二、两种实证主义的共同点
145 三、实证主义的实证观念
148 第三章社会惯习命题
149 第一节Dworkin对惯习命题的挑战
150 一、参与者观点、法理学性质与法律观念
154 二、理论争论与经验争论
158 三、法律的语义学理论与语义学之刺
161 四、两种惯习命题及其缺陷
168 五、整体法理论的缺陷与本节小结
170 第二节 实证主义的反驳与哈特的惯习主义转向
171 一、理论研究者的观点与法律理论的基本属性
176 二、语义学之刺与实证主义
18l 三、Hart的一惯习主义转向
186 第三节构成性惯习与合作性惯习
187 一、惯习与法律
190 二、构成性惯习
198 三、合作性惯习
208 第四节 实证观念与惯习命题
208 一、实证观念与社会事实命题
210 二、惯习命题及其对于Dworkin批判的化解
213 三、排他性实证主义与惯习命题
215 第四章权威命题与实践差异命题
216 第一节权威命题与法律概念
217 一、J0seph Raz的权威理论
226 二、权威命题与法律概念的联结
230 三、权威与排他性实证主义
236 四、小结
238 第二节实践差异命题
240 一、一般规范性判断与规则的区别
246 二、法律理论与规则指引
250 三、规则指引功能与实践差异命题
254 四、政治道德与实践差异
259 五、小结
260 第三节 包容性实证主义对于权威性命题的批判
261 一、权威性与断然性的分离:Waluchow的理由
270 二、正当性权威与法律概念:Coleman的回应
277 三、法律对于正当性权威的要求:Himma的反驳
282 第四节包容性实证主义对于实践差异命题的批判
282 一、包容性实证主义的充分成分与必要成分
285 二、必要成分、充分成分与实践差异命题
289 三、法律的功能与实践差异命题
292 四、本章小结
298 第五章综合讨论:法律的界限
299 第一节各命题间的关系
299 一、四个命题群间的传承
310 二、命题之间的对抗
312 第二节 法律的界限与权威
312 一、包容性实证主义的优越性
317 二、可分离命题、道德论证与法律的界限
320 三、包客性实证主义与法律的权威性
322 四、法律、道德与实践推理:仍需澄清的问题
324 第三节 法律理论的属性与价值判断
325 一、哈特的描述社会学
326 二、德沃金的参与者观点与规范性理论
328 三、描述性法律理论与价值判断
332结论
334参考文献
347后记
2020年3月6日 已读
看的博士论文,印象中两者差别不是很大。野心很大,完成度也很好,基本代表了成文之时大陆法理学界对实证主义理解的最高水平。而且很适合当工具书用!但是很多地方文字确实在弯弯绕,而且很多内容也容易被批评为“搬运”。文中不少地方存在错字、漏字不知道出书之时有没有修正。
学位论文 法理学 陈景辉
法律规范性的基础 豆瓣
作者: 马驰 法律出版社 2013 - 10
近年来,国内法学界已经开始注重对西方法律理论,对当代法律实证主义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推动了对包括规范性难题在内的法哲学基本问题探索。但之于法律的规范性,相关研究比较零散,缺乏专门性和系统性。马驰编著的《法律规范性的基础以法律实证主义的演进为线索》的特点是有三:其一,对法律的规范性含义本身从元理论的角度上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区分了语义维度、实践维度、理论维度三重意义上的规范性。其二,以规范性为线索,对已有的经典理论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在此基础加以批评。其三,直接引入了制度事实理论这一哲学理论资源,在挖掘已有惯习理论正确性的基础上,对规范性难题提出了具有一定新意的解释方案。
2019年12月31日 已读
还不错的博士论文,考虑了几位思想家对法律规范性的论述与问题,也做了自己的努力。但是对于法律规范性的界定以及作者自己为此所做的区分,让人挺困惑。实质性突破不多。
学位论文 法律出版社 法理学
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 豆瓣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CANTOPOP : A STUDY OF HONG KONG POPULAR MUSIC(1949 - 1997)
8.5 (8 个评分) 作者: 黃霑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3 - 5
黃霑2003年在港大的哲學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霑叔結合自己親歷的整整半個世紀的歷史,盡述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現在看來,霑叔為文時決不是僅作為學位論文,而是對整個香港樂壇的思考和回復,乃是為給後人留下印記。
近年粤語流行曲面對很大的挑戰,在數位歌星及音樂創作人離世後,彷彿更 加失去重心。黃霑遺留下來的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 -1997)》,提出粤語流行曲在歷史的洪流中,失去了影響力,慢慢在本土的普及文化中消失,結論教人惋惜。無論黃霑的論文結論正確與否,它留下一 個問號供我們反思——粤語流行曲與我們何干?
2019年9月1日 已读
个中高手,出手自是不凡。不足在于前粤语流行曲的篇幅略多,显得90年代几乎无甚可谈的样子。
学位论文 港乐 黃霑
東漢生死觀 豆瓣
View of life and death in later Han China
作者: 余英時 译者: 侯旭東 / 伍志萍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本書是英時先生對於東漢民間生死信仰的考察,尤其是以「魂升天,魄入地」為代表的靈魂觀念,並強調中國人並不是等到佛教傳入才產生地獄觀念的。
導言
一、 思想史及其若干問題
二、 方法與目的
三、 材料
第一章 生與不朽
一、 生的重要性
二、 長壽和不朽
三、 求仙的世間轉化
四、 民間思想中的「神仙」觀念
五、 小結
附錄:漢代專有名詞中的長壽類用語
第二章 養生長壽
一、 士人中的養生風氣
二、 養生術與求仙
三、 人的「命」與「壽」
第三章 死與神滅的爭論
一、 死亡的自然主義態度
二、 死後生活的流行信仰
三、 神滅的爭論
參考書目
Ⅱ. 早期中國來世觀念的新證據——評魯惟一的《通往仙境之路:中國人對長生的追求》(1981年)
Ⅲ. 「魂兮歸來!」——論佛教傳入以前中國靈魂與來世觀念的轉變(1987年)
複禮
魂和魄
來世信仰
陰間:魂和魄的各自住所
仙的出現和來世的重建
2018年12月11日 已读
「如Forke正確指出的,變形起源很早,他引用了(頁336)古代中國著作中提到的雀入水後變為蛤的觀念。」难怪他那么长寿
问题都讲得很清楚,仅此而已,这样就够了!何况研究方法还给人挺大启发。
余英时 学位论文 宗教 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