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等待野蛮人 豆瓣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8.6 (5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文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几十年来,治安官一直是帝国的忠实仆人,管理着一个小小的边境要塞的事务,对即将到来的与野蛮人的战争视而不见。然而,当帝国的审讯专家到来,他目睹了帝国对战俘残酷而不公的待遇,这让他对受害者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反叛行为,而这带来了一系列他无法预料的结果……
--------------------------------------------------------------------------------------------
“库切的洞察直入人类的神经中枢,看到了多数人自己终其一生都无法了解的真相;带着一位伟大作家的叙述张力和文采,他把这写成了故事。”
——纳丁·戈迪默
“库切以简洁明快的方式阐明了当代人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理解残酷和不公背后的心态。”
——安东尼·伯吉斯
如同康拉德《黑暗的心》,本书讲述了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如何打开了通往恐怖的大门。
——诺贝尔基金会
2022年2月20日 已读
主人公是一个会关注天气的人,“我站在窗前,额头抵着冰凉的玻璃倾听屋檐间的呼啸,屋顶上松动的瓦片被刮得颠起颠落”,这是他无聊的地方,但也许也是他与众不同、敢于保卫野蛮人的地方。如果能注意到风吹动了院子里某一片树叶,那么就无法不意识到铁链套在颈上的疼痛。对帝国的反抗其实并不难,每一个能感受到疼痛的人都能做;但也并不容易,正如最后主人公发出的疑问一样“对我来说不过是个很简单的念头,想把她送回自己家去,可怎么能让他们理解这件事呢?”,如果习惯了写作排比句、习惯了说**性**性,也许真的意识不到这疼痛。“帝国造成了历史时间。帝国不让人们以顺天应时的方式过自己的小日子,而偏要制造大起大落的动荡让人们记住它的存在”,动荡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惜取眼前人、做好手头事。
南非 小说 库切 文学
鄙视 豆瓣 Goodreads
Il disprezzo
8.1 (126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7
婚后两年,丈夫在工作、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妻子的鄙视成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惩罚。他时时揣摩自己为什么被妻子鄙视,却把妻子越推越远,一桩原本幸福的婚姻即将轰然崩塌。
“我鄙视你,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

★意大利的“鲁迅”
★20世纪意大利国民作家◈犀利审视时代的精神症候
★15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入选法国《世界报》20世 纪百大图书。
★由新浪潮名导戈达尔翻拍成《蔑视》,成为影史标杆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唯一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
·
我们的意大利朋友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
·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最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
·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厌倦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导读戈达尔》作者)
·
在他的小说中,爱情几乎总是受苦而不是享受。不管是在最不忠诚、最热烈的时候,还是在讨论夫妻关系的时候,它很少能解除一种咬牙切齿的疏离感,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在惊讶、困惑的不同阶段中互相凝视。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是具有启发性的。他把强迫性的思考和梦幻般的情节展开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完全个人化的世界观,迫使我们把书翻到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既一致又难以捉摸的心理结构,以至于读者会在未来数周——我身上则是数年——思考它,重新考虑它。如此,我对一本书没有更多要求。——提姆·帕克斯(《鄙视》英文版导读作者)
·
莫拉维亚笔下的里卡尔多跟其他几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都在与现实抗争,竭力想征服现实,因为他们感到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斥,无法融入现实生活”。小说《鄙视》就是从一对普通的夫妇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沈萼梅(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鄙视》又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却特别贴近当今中国的生活。故事讲一个在罗马寻求发展的剧作家里卡尔多的遭遇,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接了一些收入颇丰的工作之后,买了房子和车子,却遭到妻子的鄙视,两人关系破裂。他为付月供蝇营狗苟,妻子也沦为制片商的情妇。莫拉维亚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经济发展时期的夫妻关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里卡尔多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丧失尊严,沦为工具的过程。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也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反复探讨的问题。——陈英(意大利文学翻译,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一个局外人的严厉而敌视的目光,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些状态又主要与他所创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紧密相关。在小说《鄙视》当中,影评人里卡尔多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迎合制片人的要求,甚至被妻子怀疑有意将她献给制片人,并因此遭到妻子的鄙视。这个形象正是莫拉维亚创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中的一个,而小说的书名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文学史上一位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小说家。——《共和国报》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本世纪继皮兰德娄之后在全世界最受推崇和赞赏的作家”。——《新闻报》
·
尽管是让-吕克·戈达尔将莫拉维亚的《鄙视》改编成电影,贝托鲁奇导演了《同流者》,但莫拉维亚真正的精神亲属是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纽约时报》
·
莫拉维亚如今被忽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这种道德目的和艺术完整性的罕见结合曾经使他跻身于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之列。我认为,现在是重新评估的时候了,也是他的作品推出新版本的时候了。——《卫报》
·
莫拉维亚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他那个时代原始而尖锐的现实主义,自他充满挑衅意味的处女作《冷漠的人》(1929)出版后,就一直如此。——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陈琪(MIchele Cecchi)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第四章的时候我们才知道男主也就是故事叙述者的名字,奥德赛的运用似乎太直给了,后面几章也显得无力,前面的心理描写倒是很有意思。之所以对鄙视生气,或许是因为这个人是自己的妻子,也因为这个人是自己鄙视的人吧。
小说 意大利 文学
百年孤独 Goodreads 豆瓣
Cien años de soledad
9.5 (1029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7 (26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前面似乎讲的是一个伊甸园的故事,不过那个园子里不仅有上帝、有撒旦,还有耶稣,摆在亚当面前有两条路,绝对服从上帝的命令,或者接受魔鬼的诱惑。最后在耶稣的引导下,亚当决定成为自己,那毒果,若是我想吃则吃,若是不想吃就不吃,与上帝无关,与撒旦无关。而如果从这一角度看,这个基督就是反基督的,因此与其把他看作亚伯,不如看作该隐。这一部分的心理描写特别好。但是到了德米安的母亲出场,我就看不明白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说 德国 黑塞
天平之甍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井上靖 译者: 楼适夷 作家出版社 1963
2020年11月15日 已读
蠢愚如我,以前竟以为鉴真六渡日本,是往返六次,实在是对大海一无所知。不过这本书的主角真的是鉴真吗?全书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章这批留学僧离日及初登大唐还有最后这批留学僧中硕果仅存的普照返回日本。戒融走遍大地,最终似乎还是动了回家乡的念头,玄朗放弃了留学僧的使命,留在了大唐,荣睿一心促成鉴真东渡却客死异乡,唯有普照顺利回到日本普及佛法,但他也不过因缘际会的偶然。或许能从中读出众人追寻理想的顽强,但我只见无常。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正是这山川和风月,葬送了多少人的性命。不知多年以后,他们还能否记起刚到洛阳城的那个上元夜的灯火?
井上靖 作家出版社 小说 日本 楼适夷
鲁宾逊漂流记 豆瓣
译者: 叁壹 2011 - 10
《鲁宾逊漂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取材于真实故事。
《鲁宾逊漂流记》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水手鲁宾逊因船只失事而流落荒岛孤独求生的故事。作者笛福以自叙的方式表现了鲁宾逊的传奇经历,他在进退无路、悲观失望之余,开始想办法自救——做木筏,造房子、修田地、种粮食、养牲畜……竭力投入到与人自然的抗争中去。最终,他靠自己的双手,凭自己的智慧,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把荒岛建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2020年11月1日 已读
有很多种解读空间。不过今日看来,最无聊的是鲁滨逊在岛上进行的各种制作创造以及作者对这一切的详尽描写。假如鲁滨逊未曾流浪到绝望岛,或许他会和我是一样的想法。而且,上帝啊,那样一个鲁滨逊,早已和其他品德败坏的水手厮混在一块,是怎么也不会坐下来读这本书的。但是这些制作创造又是他那一时期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事情,而我的厌恶或许是因为“文明人”早已丧失了对自然的亲近感,因此才会对人类从与自然交流中创造的各种天才之物不屑一顾,而能够保持这种亲近感的或许是还存有赤子之心的她和他。
小说 笛福
猴杯 豆瓣
8.2 (60 个评分) 作者: 张贵兴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7
华语文学魔幻现实经典 新结局增修版
时报文学奖、开卷十大好书得奖作品
马华文学超重量级作家张贵兴代表作 初次引进
▼编辑推荐
张贵兴是堪与李永平相提并论的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他的文字密实华丽、浸淫漫漶,在港台及海外华文严肃文学创作者中,像他一样对于文本细节极致雕琢,又能 驾驭一整个宏大长篇故事的华文小说写作者,屈指可数。
《猴杯》是张贵兴继《赛莲之歌》《群象》两部小说之后,“雨林三部曲”(黄锦树语)的终章,也是他的生涯代表作。他以故乡风物为背景、以魔幻现实的笔调书写家族史,在极尽曲折的四代情仇之下,《猴杯》令人惊艳的,应是他笔下浓墨重彩描绘的雨林意象,华丽文字将暴力、情欲投射在犀牛、蜥蜴、猴子、猪笼草、丝绵树……种种野兽草木之中,超越历史与现实,打造出了一个狂野暴虐的传奇舞台。
《猴杯》故事的时空背景位于二十世纪的马来西亚砂拉越,涉及到华人离开故土、身处“异国”的离散情绪。但在张贵兴笔下,汉字的运用不拘于“中州正韵”的规范,而能将故乡的“贫乏”,幻化转写成奇诡魔性的一片天地,与身处“中心”的大陆、台湾华文书写相对照,相映成趣,颇能开拓读者对于华文创作的眼界。
▼内容简介
被开除教职的雉从台湾回到故乡马来西亚砂拉越,追踪抱着刚生下婴儿不知去向的妹妹丽妹进入雨林,受到当地土著达雅克人的热情款待,并与达雅克女孩亚妮妮之间产生了情感纠葛……在作者华丽奇诡的文字下,一段段牵涉到殖民者、开拓者、侵略者、土著,持续了家族四代,血腥阴暗、摄人心魄的恩怨情仇逐渐浮现。
▼名人推荐
他(张贵兴)与同样出身于婆罗洲的李永平之对出生地之戒慎恐惧不同,却和出身高密东北的莫言类似,持续地淬炼一己的故乡梦土,全心全意扑向婆罗洲热带雨林……张的梦土织锦却更上层楼,这回相当充分地开展了那在台湾尚未被充分展开却被表演者虚耗糟蹋掉的魔幻现实主义……相对于莫言之“食草家族”而描绘状写出一则“猪笼草家族”的传奇。
——作家 黄锦树
《猴杯》追溯华人垦殖者的罪与罚,时间跨度都延伸到当代……则从国族认同转移到人种与人/性的辩证,借着进出雨林演绎杂种与乱伦的威胁。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猴杯》对我辈小说选手而言可说是一本“鼎天之书” ,某部分张贵兴其实也深深影响了我。张贵兴的小说写得非常鬼气,写刀写到出神入化,藏身各处细节的鸟雀、犬、蛇、鳄鱼,万物生死互缠的运镜,其灵性、解析度皆不可思议。
——作家 骆以军
阅读《猴杯》,让我们经历了雨林魔幻的残酷美学,也仿佛目睹掠食性的热带人文,它也让我们逼问自己潜藏的兽是否就要苏醒,因之,也是读者心灵溯源之旅,经由殖民情欲的挑动。
——作家 瓦历斯·诺干
到了《猴杯》,张贵兴极尽夸张之所能,以砂拉越华人的垦荒史为轴,再密实地编织出生命力极旺盛又充斥颓败衰亡的婆罗洲热带雨林。
——作家 李宣春
▼获奖记录
☆ 2001年时报文学奖小说推荐奖
☆ 2001年开卷十大好书奖
☆ 2001 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作者曾获:
☆ 2019 年台湾文学金典奖年度大奖
☆ 第 43 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 2019 年台北书展大奖
☆ 第 15 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
☆ 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奖决选读者票选奖
☆ 时报文学奖小说优等奖、中篇小说奖
☆ 博客来年度选书
☆ OPENBOOK 年度好书
☆ 亚洲周刊十大小说
☆ 第七届联合报文学大奖
2020年8月31日 已读
首先扑面的是特殊的表达「争先恐后叙述…用词累赘华丽,语法拖泥带水…用了二十多种比喻描述」(185)「不知周之梦为胡蝶欤?胡蝶之梦为周欤?」可以视作对其语言和内容的提示,离奇的故事和夸张的用字很容易想到庄子,在那里庄子和蝴蝶不知谁梦见谁,在本书中,大量出现的各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比喻同样如此,难说谁像谁、谁征服谁,可以从动植物的遭际发现人的命运,也可以从人的动态捕捉动植物的面容。猴杯所象征的是欲望,是人作为动物的一员所无法去除的欲望,性欲、权力欲、征服欲、杀戮欲、复仇欲…但是猴杯又能够解渴、忘忧,是冒险者的灵丹妙药。工业文明的推进或许摧毁雨林,但是「我看见台北高楼大厦里的猪笼草空着肚皮流口水,捕不到虫,食不到肉,光洁滑亮,灵肉分离,徒留一袋臭皮囊」(218)叫人如何不回到老地方?
后浪 四川人民出版社 小说 张贵兴 马华文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3 (288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大雨无边无际,召唤南洋胶林深处的情感与记忆
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黄锦树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雨》是2017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得奖作品,同时也是 2018年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收录了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得奖作品《归来》。作者黄锦树是马来西亚华文重量级作家,曾获台湾重要文学奖 — —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雨》是黄锦树作品首次以原貌引进大陆。
☆ 不管在创作领域还是研究领域,黄锦树在当代马华文学(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代表性都毋庸置疑。梁文道曾说:“马来西亚的作家的一种特质,这个特质就在语言文字的经营上格外用心。坦白讲甚至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我们所谓的中州正韵的原生地,同代的许多的小说家都不一定有他们那么地圆熟,那么地精巧。”
☆ 黄锦树以创作、立论对抗历史的遗忘,寻觅马华文学的出路。他的创作参照在故乡的生活经验,承接以往几近于失传的“异史”,经营一个幻魅的历史叙事学,以文学的方式使人重新省视过去,扣问未来该何去何从。
☆ 本书笔调魔幻,刻划细致,读着让人迷失在潮湿溽热的南洋雨林深处中,同那个小家庭一起畏怖惊惧,一起轮回转生。
...................
※内容简介※
离开故土下南洋的一个小家庭,栖身并扎根于马来半岛胶林间,四周环伺着凶猛的野兽、怀有异心的外人及徘徊不散的亡灵。伴随着家庭成员突如其来的失踪、离奇的死亡,缓慢而抑郁的步调积累到了某一天,迸发出爆裂性的奇诡突变,暴雨带来的洪水有时通向彼岸,从死神的指掌间他们脱离了现世,旋即变为异物投向下个轮回,不断循环往复。
...................
※名人推荐※
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就像沈从文诉说他的湘西故事……但黄锦树不是沈从文。沈从文面对天地不仁,却能经营一种抒情视野……黄锦树的作品有杀气。不论讽刺白描或乡愁小品,你都感觉字里行间溅着血光。……这倒令我们想起了鲁迅的风格。“我以我血荐轩辕”,写作是拼命的事业,闲人最好莫近。我们的文坛假情假意惯了,突然来了个拼命三郎,当然求之不得。
——文学评论者 王德威
自卡夫卡以来的现代小说,从精神到样貌,总是跋涉。现在读了锦树的小说,竟是迅速之诗。可说来辛酸,能够迅速,正是因为马华文学的文化资产欠缺,甚或没有。……他本属学界,那几本核量级的文论(我读了不止一次《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即使没读过,方圆内也感受得到辐射能。才华有余,他写着小说,故而比他的任何一位马华同行都洞察着这个没有,并戮力善用之,那成为他的“变形记”体。
——台湾作家 朱天文
非常厉害,非常美的一组短篇小说。……这本小说集里对读者熟悉的雨林,文字上更精致,画面的显影解析更历历如绘,故事里的人物因为不是为一个之后要发动的魔术或叙事的妖怪吞噬而存在,故而更在故事里五官清晰,置身的场景愈栩栩如生。
——台湾作家 骆以军
2020年8月21日 已读
「落雨时乳汁被水迹吸引而沿着树皮呈网状漫开」(69),这便是《雨》的封面。就像朱岳所说,归来一篇和其后的雨八篇就像是八爪鱼的头和触手一样,这个八爪鱼让人想到《你一生的故事》,两本书都非常注意处理时间这个概念,「它不是只会流逝,还会回卷,像涨潮时的浪」(28),初读不解,读到后面会觉得确实如此。整个故事萦绕不去的就是封面暗示的那样,雨和胶的关系。「割胶人都怕雨,天一变色就紧紧张张,赶着收胶」(143),每个故事虽然相同又不同,但是终究会迎来一场大雨轰地落下,然后事情开始起变化。在彼时彼地,这样一场大雨是逃不掉的,「大地何处未遭雨」,每个故事无论主角如何扭转腾挪,终究不会有一个好结局,这是命。就像是那个名为希望实为绝望的实验一样(194),尽管有光有出口,但是就是逃不出去,最后只剩下蜷曲的尸身。
后浪 四川人民出版社 小说 马来西亚 黄锦树
瓦地的小号 豆瓣
作者: 迈克尔 译者: 李慧娟 南海出版社 2009 - 4
《瓦地的小号》内容为:以色列,瓦迪。基督徒家庭喜欢阅读诗歌的阿拉伯姑娘赫达,过着宁静刻板的生活。楼上住进一位新的房客,一位来自俄罗斯的犹太异乡人。一天,楼上响起一曲悠扬感伤的小号,赫达心中顿时泛起万千涟漪。希望。爱情。梦想。在两个打得你死我活的民族之间,何处有一片绿洲?战火燃起,“异乡人”被送上战场。在赫达的痴痴守望中,她唯一的“小号”能否再次响起?
复明症漫记 豆瓣
Ensaio sobre a Lucidez
9.2 (36 个评分) 作者: (葡)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2
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为一生签署了契约,
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姊妹篇•中文版首度面世
《复明症漫记》是民主制度下的《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专制制度下的《复明症漫记》
一部彻底、冷酷又精准的政治寓言。——《纽约观察家》
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可与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比肩。——哈罗德•布鲁姆
------------------------
这样的天气投票,太糟糕了。大雨瓢泼直到下午三点才止住。四点钟,既不早也不晚,选民们纷纷涌向各自的投票点。选票堆积如山,凌晨才统计完:无效票极少,弃权票也极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都是空白选票。
混乱、惊愕,还有嘲弄和讥讽,一时间横扫全国。各方调查毫无头绪,舆论压力之下,政府撤出首都。直到一封告密信指出:在四年前那场席卷全城的白色瘟疫中,有一个女人没有失明。
2020年5月10日 已读
同样是白色、同样是瘟疫,号称是前作的续集,但是我直到本书过半处才发现呼应的地方(提到广场,以及广场上标识的本市的地图)。如果上一本专注的是黑暗中的一点光亮,那么这一本就指向的是“如果用刀子去割的话,这黑暗足以让最锋利的刀刃变钝”的处境。死得都很干脆利落。现在正是阅读本书的最好时节,趁着模糊的记忆还未完全湮灭:全网接力传哨、杀人凶手大谈悼念表彰……
南海出版公司 小说 萨拉马戈 葡萄牙
失明症漫记 豆瓣
Blindnes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葡] 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海南出版社 2002 - 1
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势。政府在惊恐中将失明的男男女女关进了废弃的“疯人院”,以期在隔离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与无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伙盲人强盗入院后以武力垄断了食品的分配权,更惨无人道地强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足智多谋的少妇,逆来顺受的丈夫,炽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恶棍,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人性中的恶与善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0年5月4日 已读
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心中永恒的道德准则。但是如果是一个盲人呢?睁开眼或许很累,但我们不能放任自己的盲目。
小说 文学 海南出版社 范维信 萨拉马戈
不成问题的问题 豆瓣
8.9 (31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4
【内容简介】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原载1943年《大公报》,故事发生在抗战重庆树华农场,农场管理者丁场长管理能力不行,但哄人能力一流,精通人情世故,在他治理下,大家整日偷鸡打牌,混日子。树华农场颓势一片,冒牌青年艺术家秦妙斋也掺和进来。留学归来尤主任接管农场后,开始整治作风,大家感到了自律和科学带来的愉悦……
全书收录《不成问题的问题》、《微神》、《断魂枪》、《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五篇,篇篇皆为经典中的经典。
【编辑推荐】
中国老舍研究会推荐
改编电影斩获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制片厂官方授权合作
【名人推荐】
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
据我接触到的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朱光潜
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独特的下层生活经验,使得老舍对北京市民的性格和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老舍作品中的爱与恨同市民社会中的爱与恨是一致的。
——陈思和
老舍显然已经认定,在一个病态社会里,要改善无产阶级的处境就得要集体行动;如果这个阶级有人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求发展,只突然加速他自己的灭亡而已……毫无疑问,老舍是把社会批判当做小说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夏志清
老舍与钱钟书,沈从文不同,49年后他以自己的民间性,底层性,世俗性与主流意识形态达成默契。现在还有谁,具有老舍那极端的笔墨情趣呢?——章诒和
江湖人怎么说话,看看老舍的《断魂枪》就知道了。——宁财神(编剧)
毫无疑问,老舍的《断魂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武侠短篇小说——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读老舍《月牙儿》,写得真好。老舍还就是老舍啊。尽管后来有些御用之作,他的写作才能还是不容小觑。——李银河
完全是被书里贯彻的那种温柔敦厚打动:那种乱世里,明知道个人完全无能为力,明明看透了人性里所有的坏和脏,却仍然温柔凝视,不舍不弃,肃穆庄严。——绿妖(作家)
(《月牙儿》)这是老舍最有新意的创造之一,至少这个小说整体叙事话语充分践行了德勒兹和米勒所谓的“重复与差异”战术,比诸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过之而无不及。——肖涛(文学评论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
Brief einer Unbekannten
8.6 (337 个评分)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亦按时间顺序收录了《火烧火燎的秘密》、《马来狂人》等名篇,作者的创作历程一目了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一个女子暗恋男主人公18年,直至临死才决定向他告白。
2020年4月20日 已读
这世上多的是不理性但是我们又一往情深去做并至死不悔的事。「也许命中注定我一生就是得这样,站在你从来未曾为我敞开的生活前面空等待。」
上海译文出版社 奥地利 小说 茨威格
你一生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8.9 (1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特德·蒋 译者: 王荣生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2
这本短篇集收录了特德·蒋迄今为止发表的全部小说。
《你一生的故事》讲述了人类与外星人的交流,着力于最基本的地方:语言。科幻小说界,从来没有人把语言表现得如此细致而富有魅力。在作家笔下,外星人的语言仿佛是有生命的活物。出乎意料、却又早已注定的结局给读者以极大的冲击。
《七十二个字母》创造了一个用“名字”驱动一切世事的世界,这里的科学完全以“名字”为基础,与我们的科学大异其趣。这个另类科学世界要解决的却是最重大的问题:避免人类灭绝。
《领悟》描写了人类智力发展到极致时的所思所想,以及这种超级智慧的终极目的。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则描写天使下凡对人世的影响:火灾、意外、伤亡,用最客观,同时又是最出乎意料的角度描写天堂和人间……
2020年4月17日 已读
《你一生的故事》《巴比伦塔》是很有趣的故事,值得五星。「“但经过要求,它们是不是更可能把我们想要的东西当成交换礼物?”韦伯上校问。他对这场演出的脚本一无所知,但仍旧把自己角色的台词说得分毫不差。」妙语!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小说 特德·蒋 科幻
乡村生活图景 豆瓣
תמונות מחיי הכפר
7.7 (13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16 - 6
★《爱与黑暗的故事》之后,阿摩司•奥兹 “辉煌生涯最优秀的作品”
★《卫报》2011年十佳短篇小说集
★ 《纽约时报》年度关注作品
《乡村生活图景》被公认是阿摩司•奥兹继《爱与黑暗的故事》之后小说创作的新高度,迄今已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
故事发生在具有百年历史的以色列乡村,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掩盖着令人不安的事实:陌生人的来访打破了蔡尔尼克的平静生活,深埋心中的怨艾如潮翻涌;女医生久等外甥不至,明知一个电话就能弄清真相,却选择追至司机家中查看,在孤独中想象外甥正在前来的路上;房产中介跟随少女参观老宅,在欲望和良心的挣扎中陷入被囚地窖的危险;村长收到妻子的便条,心生疑窦,果然,妻子仿佛人间蒸发……故事中每个人都在追寻,但始终一无所获。
2020年4月12日 已读
和国内写乡村的小说对比就很明显,国内大多写的是某种模式的乡村人的生活状况,奥兹写的没有其他,只有人,一个个鲜活的人。不夸张地说,我以前从来分辨不出一串英文单词组合在一起,什么是写得好的,什么是写得差的,但是奥兹的小说却让我情不自禁感叹真美!(尽管英语已经是译文了)但是似乎中文和英文对于文字的评判标准又不同,或许忠于原著,但是失去了美感。
Oz 小说 译林出版社
桑青与桃红 豆瓣
作者: [美] 聂华苓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0 - 1
看完了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原本讲的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的故事,所以看得时候就尤其地痛苦,似乎都能听见自己脑袋分裂的声音。

现在看书还是会像小时候那样来个二分法,好人和坏人,男人和女人,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喜欢好人不喜欢坏人。。。),或者说,悲剧喜剧,等等等等。这个讲一个精神分裂女子的故事的故事,却给了我难题,虽然一直处于分裂中,却分不出我更喜欢谁,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桑青代表了传统的中国女子道德观念。桃红,看看这个香艳的名字就知道,它和桑青是对立的。但是桃红就一定隐喻是“美国梦”吗?我觉得它更多地是一个女子要求自由的意愿吧。

就好像一根丝线,即使再坚韧,由桑青和桃红两个力量在两端猛力地拉扯,再坚强的神经也会绷断的。

我喜欢桑青。我赞美中国传统女性的含蓄,矜持。很清楚,我自己有时候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或者说,不用刻意要求,许多时候这些东西都是写在血液里传承下来的。

我也喜欢桃红。我渴望自我意志不被阻拦,向往自由的状态。很清楚,这些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

我也很明白,桑青和桃红即使不是二元对立,在很多情况下也并不是相容的。一个分裂的女子,先是三从四德克己复礼,后来自我意志膨胀逐渐爆发,你说这是喜是悲呢?

如果换个角度来讲,她先是桃红,后来变成桑青,那还会是个大家认为的悲剧吗?是不是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从良”了?(当然从良这个字眼很不确切。。。以后再删改)

倒是羡慕桃红四处漂泊的所见所闻,因为我是没有勇气像桃红那样毫无顾忌的做她想做,或者说,她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姑且就把这个故事,看作两个人的故事吧,也就没有了“分裂”的痛苦。她的裂变虽然是逐渐生成的,但是也难以说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从三峡,和那男学生的一夜?)抑或,她出生在桑青的家庭,却流着桃红的血液,这种分裂是与生俱来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哪个人没有这样分裂的倾向呢?至少我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坦率地讲,是非常有共鸣的。如果我也毫无顾忌,如果我也能有什么都不顾忌的资本(就是没有任何可以牵挂),那我也愿意去尝试一把桃红的生活。虽然我仍然很清楚,自己现在,将来也很可能一直是,做一个桑青而已。

发现了自己想做演员的意愿了,呵呵。

除了文化冲突,在我看来,这种分裂更着重于人自身内在的种种冲突。
古都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印刻 2002 - 6
延續了貫穿《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中關於記憶與死亡的主題,是近年完成的最精彩作品,1997年出版時引發讀者與學界的熱烈討論,並由日本北海道大學國際傳播媒體研究科及語言文化部助教授清水賢一郎翻譯,於2000年發行日文本。
書中包含5個中、短篇小說作品。〈威尼斯之死〉以反諷中帶有嬉謔的語氣描寫作家充滿偶然、虛實掩映的創作情境;〈拉曼查志士〉像是〈預知死亡紀事〉的續篇,虔敬地銘刻一生一次的死亡儀式;〈第凡內早餐〉大張旗鼓地鋪陳一個簡單的消費行為,凸顯高度資本化社會中一名上班族女性卑微的自我滿足(或者說被催眠)慾望;〈匈牙利之水〉藉氣味與記憶的結合,抒情地紀錄對死亡充滿焦慮、兩個相濡以沫的老靈魂;〈古都〉則以空間、時間、人物上相互對照的敘事手法,探討共同記憶的荒謬,可說是城市書寫的經典之作。
書中散布的典故與學院知識目的並不在令讀者汗顏,那些其實是老靈魂不被理解的焦慮,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不被相信的預言,朱天心的書寫既非想要消去也非置換所有人的記憶,而是像清水賢一郎所形容:「類比式」的儲存方式,留下重疊的塗改痕跡。以背對讀者的寫作方式展現對讀者的尊重,朱天心執著面向過去,堅持選擇眼中所見的差異為題材,以文學捕捉人生中最真實的片段。她正站在邊緣,用最孤單但有力的筆向群眾發聲。
北极风情画 豆瓣
作者: 无名氏(卜乃夫)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7
《北极风情画》这部现代言情小说在被禁毁20年后居然奇迹般的复活在最疯狂的文 化大革命中,成为当时万千青年为之泪洒的手抄本。是什么力量使得该书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答案就在书中……
2020年3月26日 已读
故事挺流畅,但是单纯的爱情故事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不过说到在那个特殊时期走红,倒挺正常的:动荡、压抑、纯粹而又悲剧收尾的爱情,当时的人们一定感触良多。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 小说
将军底头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施蛰存 上海书店 1988
四篇历史题材小说:《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石秀》、《阿褴公主》。
2020年3月24日 已读
只看了同名小说。到结尾迎来高潮,故事还挺好看的。但是这个语言文字……虽然时代不同不能同样要求,但是从一开始我就感觉和【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的成果颇为相似。。。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 小说 施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