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假性亲密关系 豆瓣
7.5 (26 个评分) 作者: 史秀雄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9
每个人都身处亲密关系的网络,却鲜有人知道,亲密也有假象。
你生气,他逃避,你抓狂,他更沉默……明明相爱的你们,为什么会陷入无法沟通的死循环?
你希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丰富,但面对陌生人群,却有种不自觉的恐惧?
你渴望与父母亲近,但对于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你却无力改变,继而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每一段食之无味的关系背后,都有着难以跨越的情感障碍。是什么,让看似亲密的你们产生隔阂、误会,甚至无休止的伤害?
史秀雄(Steve Shi)在《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通过深入探讨与恋人、自我以及父母的关系,详细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大量案例,引导那些在情感关系中有困惑却无解的人,走进隐秘的内心世界,正视苦痛的根源,由此揭开假性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洞察自我关系疏离的成因,及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我认知,让自己身处的亲密关系网络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固。
2021年3月20日 已读
正如封面所说,本书作者在知乎获14万+点赞,的确是不错的知乎文章。
中信出版社 心理学
愚昧者的愚昧 豆瓣
The Folly of Fools: The Logic of Deceit and Self-Deception in Human
作者: [美国] 罗伯特·特里弗斯 译者: 孟盈珂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
当我们坐在驾驶舱中准备奔赴战场,或是身处一段爱情关系,一场办公室纠纷中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机会欺骗和自欺,虽然我们也能意识到这么做有多么脱离现实,会带来多么可怕的灾难。但是我们还是会这么做。这本书主要是写自欺如何为欺骗打掩护的,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2021年2月19日 已读
夸张的描述可以是第一章说明了本书的主题,后面每一章作者都像獭一样,摆出无数的鱼,看呐,我多博学。此外,自欺何以成立的问题并没有说清楚。本书书名包括愚昧与自欺两个词语,但是我们一般不会将二者连用,不会认为一个能自欺者是愚昧的或者认为一个愚昧者其实是在自欺;愚昧者蠢所以会被骗,自欺者坏所以欺骗愚昧者;书中很多例子似乎可以归入认知错误……
心理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逃避自由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刘林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8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2020年6月16日 已读
少有的读书拍案叫绝时刻:「消灭自我,并进而试图克服无法忍受的无能为力感,这只是受虐冲动的一个方面。它的另一面是企图成为自己之外的一个更大更强的整体的一部分,融入它并分享它。这个权力可以是人、机构、组织、上帝、国家、良心或心理强制。由于成为一个权力的一部分,他便有种无法动摇的强大、永恒及兴奋感,他分享了它的力量与荣耀。他交出了自我并放弃了所有与之相联的力量与自豪,他不再是个完整的个人,他献出了自由;但在他与之相融合的权力中,他获得了新的安全与自豪。他也获得了避免怀疑折磨的安全屏障。受虐者,无论其主人是自己之外的权威,还是内在化的良心或心理强制,在做决定,在为自己的命运承担最终责任,也在怀疑要做任何决策方面得到了拯救。他再也用不着怀疑自己生命的意义或“他”是谁,他得救了。」
弗罗姆 心理学 权威 自由
对权威的服从 豆瓣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
9.0 (7 个评分) 作者: 米尔格拉姆 译者: 赵萍萍 / 王利群 新华出版社 2013 - 1
196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永远地改变了我们对个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
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实验者招聘了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告诉他们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他们充当“教师”,在实验者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
米尔格拉姆改变实验的要素,做了19个独立实验,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这一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重复了这一实验,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在《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中,米尔格拉姆完整记录了这19个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以及部分受试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级社会中服从权威现象的社会及心理原因。
阅读这本《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将引导我们每个人思考这样一个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上级的命令与我们的良心相冲突,我们该怎么办?
2020年2月23日 已读
看过一百个权威理论都不及一个实验震撼。本来是作为理论著作学习,但是却发现和现实密切相关:关于基层计生人员、关于豆瓣审核删帖、关于吹哨人……为什么他们接到明显不合理的指令后依然会贯彻执行?为什么他们目睹受害者的惨状依然不会收手?为什么事后他们否认自己的责任而主张「我只是执行命令」?在批判之前我们更需要理解,理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事实上,看完书后再用「他们」已经不适当了,因为服从并作恶的正是「我们」。只是我希望这不是「我们」,而是「他们」。
大屠杀 心理学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新华出版社 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