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等待野蛮人 豆瓣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8.6 (5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文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几十年来,治安官一直是帝国的忠实仆人,管理着一个小小的边境要塞的事务,对即将到来的与野蛮人的战争视而不见。然而,当帝国的审讯专家到来,他目睹了帝国对战俘残酷而不公的待遇,这让他对受害者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反叛行为,而这带来了一系列他无法预料的结果……
--------------------------------------------------------------------------------------------
“库切的洞察直入人类的神经中枢,看到了多数人自己终其一生都无法了解的真相;带着一位伟大作家的叙述张力和文采,他把这写成了故事。”
——纳丁·戈迪默
“库切以简洁明快的方式阐明了当代人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理解残酷和不公背后的心态。”
——安东尼·伯吉斯
如同康拉德《黑暗的心》,本书讲述了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如何打开了通往恐怖的大门。
——诺贝尔基金会
2022年2月20日 已读
主人公是一个会关注天气的人,“我站在窗前,额头抵着冰凉的玻璃倾听屋檐间的呼啸,屋顶上松动的瓦片被刮得颠起颠落”,这是他无聊的地方,但也许也是他与众不同、敢于保卫野蛮人的地方。如果能注意到风吹动了院子里某一片树叶,那么就无法不意识到铁链套在颈上的疼痛。对帝国的反抗其实并不难,每一个能感受到疼痛的人都能做;但也并不容易,正如最后主人公发出的疑问一样“对我来说不过是个很简单的念头,想把她送回自己家去,可怎么能让他们理解这件事呢?”,如果习惯了写作排比句、习惯了说**性**性,也许真的意识不到这疼痛。“帝国造成了历史时间。帝国不让人们以顺天应时的方式过自己的小日子,而偏要制造大起大落的动荡让人们记住它的存在”,动荡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惜取眼前人、做好手头事。
南非 小说 库切 文学
鄙视 豆瓣 Goodreads
Il disprezzo
8.1 (126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7
婚后两年,丈夫在工作、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妻子的鄙视成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惩罚。他时时揣摩自己为什么被妻子鄙视,却把妻子越推越远,一桩原本幸福的婚姻即将轰然崩塌。
“我鄙视你,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

★意大利的“鲁迅”
★20世纪意大利国民作家◈犀利审视时代的精神症候
★15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入选法国《世界报》20世 纪百大图书。
★由新浪潮名导戈达尔翻拍成《蔑视》,成为影史标杆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唯一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
·
我们的意大利朋友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
·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最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
·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厌倦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导读戈达尔》作者)
·
在他的小说中,爱情几乎总是受苦而不是享受。不管是在最不忠诚、最热烈的时候,还是在讨论夫妻关系的时候,它很少能解除一种咬牙切齿的疏离感,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在惊讶、困惑的不同阶段中互相凝视。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是具有启发性的。他把强迫性的思考和梦幻般的情节展开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完全个人化的世界观,迫使我们把书翻到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既一致又难以捉摸的心理结构,以至于读者会在未来数周——我身上则是数年——思考它,重新考虑它。如此,我对一本书没有更多要求。——提姆·帕克斯(《鄙视》英文版导读作者)
·
莫拉维亚笔下的里卡尔多跟其他几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都在与现实抗争,竭力想征服现实,因为他们感到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斥,无法融入现实生活”。小说《鄙视》就是从一对普通的夫妇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沈萼梅(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鄙视》又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却特别贴近当今中国的生活。故事讲一个在罗马寻求发展的剧作家里卡尔多的遭遇,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接了一些收入颇丰的工作之后,买了房子和车子,却遭到妻子的鄙视,两人关系破裂。他为付月供蝇营狗苟,妻子也沦为制片商的情妇。莫拉维亚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经济发展时期的夫妻关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里卡尔多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丧失尊严,沦为工具的过程。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也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反复探讨的问题。——陈英(意大利文学翻译,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一个局外人的严厉而敌视的目光,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些状态又主要与他所创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紧密相关。在小说《鄙视》当中,影评人里卡尔多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迎合制片人的要求,甚至被妻子怀疑有意将她献给制片人,并因此遭到妻子的鄙视。这个形象正是莫拉维亚创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中的一个,而小说的书名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文学史上一位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小说家。——《共和国报》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本世纪继皮兰德娄之后在全世界最受推崇和赞赏的作家”。——《新闻报》
·
尽管是让-吕克·戈达尔将莫拉维亚的《鄙视》改编成电影,贝托鲁奇导演了《同流者》,但莫拉维亚真正的精神亲属是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纽约时报》
·
莫拉维亚如今被忽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这种道德目的和艺术完整性的罕见结合曾经使他跻身于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之列。我认为,现在是重新评估的时候了,也是他的作品推出新版本的时候了。——《卫报》
·
莫拉维亚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他那个时代原始而尖锐的现实主义,自他充满挑衅意味的处女作《冷漠的人》(1929)出版后,就一直如此。——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陈琪(MIchele Cecchi)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第四章的时候我们才知道男主也就是故事叙述者的名字,奥德赛的运用似乎太直给了,后面几章也显得无力,前面的心理描写倒是很有意思。之所以对鄙视生气,或许是因为这个人是自己的妻子,也因为这个人是自己鄙视的人吧。
小说 意大利 文学
魔女宅急便 豆瓣
魔女の宅急便
9.5 (8 个评分) 作者: (日)角野荣子 著 / (日)林明子 绘 南海出版社 2007 - 7
宫崎骏《魔女宅急便》原著
飞到屋顶上方三米的高度,琪琪觉得心情畅快无比,
仿佛连空气都带着一点蓝天的味道。
好想飞到更高的地方,更高,更高……于是,她决心要成为真正的魔女。
十三岁的月圆之夜,魔女琪琪离开父母,带着黑猫吉吉降落在海边的柯里柯镇,用自己唯一擅长的飞行魔法,开了一家魔女宅急便。在完全陌生的大镇子里,琪琪将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独立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呢?
【获奖情况】
IBBY优秀文学作品奖
日本安徒生奖
野间儿童文学奖
小学馆文学奖
路傍之石文学奖
2021年4月29日 已读
琪琪有一只黑猫、一把扫帚、一个收音机,琪琪因为是魔女,所以有魔法,会飞。但是琪琪也只是个普通的孩子,十三岁离开家的时候也会迷茫害怕,做事情容易没信心半途而废,总是出一些岔子,独立生活了一年,琪琪依然会时常感到不安“我真的能行吗”。作者说的很对,「琪琪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用她唯一的魔法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之路」,正是在寻找过程中她才慢慢充满了自信和自豪,她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受到了舒诺、蜻蜓和其他小镇居民的喜爱。她指着大海的方向,那是她的目的地。
南海出版社 文学 日本 角野荣子
坡道上的家 豆瓣 Goodreads
坂の途中の家
8.4 (91 个评分) 作者: [日] 角田光代 译者: 杨明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新手妈妈里沙子,被选为了一名陪审员,接受审判的是一名杀害幼女的“恶母”。随着庭审的深入,里沙子却发现被告和自己是如此相似……
为了育儿放弃职业生涯,却因此失去了最后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再多的辛苦都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丈夫帮忙再少都会被外界赞扬;育儿中有无数的疑问和困难,却只会被敷衍“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里沙子开始怀疑:“是不是每个母亲,都有可能因为这些遭遇,变为被告席上的嫌犯?”
~~~~~~~~~~~~~~
我是妈妈,是女儿,是妻子,可是我也想做自己。
年度女性发声之作,你不得不读的5大理由:
1.新京报、界面文化、澎湃等主流媒体刷屏报道
2.武志红、反裤衩阵地、萝严肃等KOL大号争相热议
3.Sir电影、独立鱼、乌鸦电影等影视公号相见恨晚
4.同名改编剧作蝉联豆瓣微博话题榜,数十万网友齐声打Call
5.郝景芳、侯虹斌、库索、张怡微等七位文化女性走心推荐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是世界对女性最大的恶意。
揭露丧偶式育儿困局,探究女性生存真相。
~~~~~~~~~~~~~~
郝景芳 —— 作家
现代社会往往鼓励母亲、赞扬母亲,却鲜少有人看到并理解女性的孤独和倦怠。家庭内部的日常琐碎而繁复,社会的压力无形而持续,而这些本不该由她们独自背负。
侯虹斌 —— 媒体人、作家
虽然说的是日本的故事,但是,中国女性仍然心有戚戚。水穗和里沙子这样的人生,表面光鲜漂亮,实则压抑、窒息、绝望,无从逃脱。年轻妈妈们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库索 —— 旅日作家、媒体人
现代社会把“母亲”和“妻子”默认为一种义务劳动,普通女性想要摆脱这两个标签的束缚而拥有自己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比起社会环境的不宽容,让女性更为崩溃的是家庭和职场的不兼容。
张怡微 —— 作家、学者
《坡道上的家》带着平实的情感和真诚的困惑提醒年轻女性,人生目标的设定、亲密关系的沟通、自我教育的准备不应只做到婚前为止。生活的考验静水流深,幸福的旅程是漫长的上坡路。
顾湘 —— 作家、画家
生活真是又苦又累啊。为什么不能叫苦叫累呢?哪怕是叫一叫,或者只是听见同样的别人叫一叫,心里也会好过不少,才能够继续活下去吧。有时候听不见别人的声音,自己也叫不出声,就在寂静里面坏掉了。
戴潍娜 —— 作家、诗人
世上没有天生的母亲。那些犹疑的笔触所带出的,婚姻和育儿生活中难于澄清,却无处不在的微妙的“不公感”,令人毛骨悚然。
匡匡 —— 作家、日文译者
这部小说不是什么恶母的故事,是所有女性从同类的苦难中照见和救赎自身的洞口。
2021年3月8日 已读
据说有个女性觉醒三部曲,这部可比金智英强多了。很疲劳的一次阅读。书里存在很多声音,因此读起来很累,有不同证人、被告陈述时相互冲突的声音,有女主和被告之间遥相呼应的声音,有女主和各个家人之间的声音,还有主观视角之下女主说出与未曾说出的声音,此外,还有我作为一个男性从文本中抽离出来发出的声音。很喜欢女主和另一位陪审员的几次见面,两人随便聊聊却发现无论怎样最后都会和审判的事情有关;一起喝点酒,回家才有自信和丈夫说当陪审员喝酒是一件正常的事;两人几次在评议时结成小小的同盟。这意味着女性的声音是普遍的声音,是需要支持否则被压抑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声音。女主及家人之前总期待着审判结束一切就会恢复如常,但是后来终于意识到不可能,性别的眼睛一旦睁开就不可能闭上。看完只觉得婚姻这种东西我是应对不来。
女性 文学 日本
失明症漫记 豆瓣
Blindnes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葡] 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海南出版社 2002 - 1
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势。政府在惊恐中将失明的男男女女关进了废弃的“疯人院”,以期在隔离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与无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伙盲人强盗入院后以武力垄断了食品的分配权,更惨无人道地强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足智多谋的少妇,逆来顺受的丈夫,炽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恶棍,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人性中的恶与善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0年5月4日 已读
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心中永恒的道德准则。但是如果是一个盲人呢?睁开眼或许很累,但我们不能放任自己的盲目。
小说 文学 海南出版社 范维信 萨拉马戈
遥远的星辰 豆瓣 Goodreads
Estrella Distante
8.4 (112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张慧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故事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维德尔的"传奇生平"。开篇讲与我同是文学社的维德尔给人的感觉睿智得体相貌出众自学成才,与人保持距离相当神秘,但没人不妒忌他,因为只有他征服了文学社的两位女性。遗憾的是姐妹最后终结于死亡。我因入狱得已目睹维德尔首次空中写诗表演,于是开始娓娓到来维德尔及其身边人物的故事,大家的经历、找寻以及各自的结局。最终只有我再次见到并认出维德尔,只不过这是一次赏金行动。
2019年12月4日 已读
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天上遥远的星辰在坠落,落到山的那头。尽管这时已经是冬天、山上都光秃秃的,我还是不能知道星辰落到了何方。我想:若是喜爱这星辰,看着它们沉沦恐怕也不好受,一切朦朦胧胧的也挺好。咦?前面有人朝我招手,像是要叫我一起上山去。因为背着光,我不知道他是怎样一副表情,但是我知道一切都在走下坡路,遥远的星辰也是。
2016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说 拉美 文学
爬出窗外并消失的百岁老人 豆瓣
Hundraåringen som klev ut genom fönstret och försvann
9.1 (9 个评分) 作者: [瑞典]约纳斯·约纳松 译者: 徐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3
在经历了充满传奇又匪夷所思的漫长一生后,阿朗·卡尔松栖息于他以为即将成为他在地球上最后一站的老年公寓。问题是,他的健康却不肯屈从。一天,他居然活到了三位数的年纪。
华丽的庆典在等待着他,市长和本地的报纸都已就位。阿朗却不想看到这样的场面,他临时起意,从窗口爬出去,逃离了自己的生日聚会。仓促间,阿朗偶然得到一个旅行箱——原本他只需看管一下,可转眼间,他就成了小偷和警察们追寻的目标。
《爬出窗外并消失的百岁老人》娓娓道来的是一场针对阿朗和他的临时结识的伙伴们展开的追踪,足迹遍及整个瑞典,历时一个月。而与此同时,这本书也讲述了一趟穿越20世纪的旅行——无忧无虑的阿朗·卡尔松的人生之旅。
阿朗怎会救下了佛朗哥,还跟即将成为总统的杜鲁门共进晚餐?他为何搭上了前首相邱吉尔的便车,又被扔进中国的国共两党之争?此外,他是如何度过翻越喜马拉雅山的那几个月的?
尽管阿朗对政治和宗教完全不感兴趣,可是上个世纪绝大多数的全球重大事件,似乎他都现身其中并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一百年间,只要阿朗·卡尔松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被搅得不太平。
而现在,他又不见了……
2019年12月1日 已读
「“呃,可是……这是真的吗,外公?”我们这些孙辈吃惊地问。“那些只会说真话的人,他们的故事是不值得倾听的。”外公回答说。」
这才是真正的传奇,西方的哪一个国家我没有去过,我和东方西方哪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是谈笑风生!
读小说时数十次笑出声来,这样的脑洞真是excited!
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 文学 瑞典 约纳斯·约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