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
逃避自由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刘林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8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2020年6月16日 已读
少有的读书拍案叫绝时刻:「消灭自我,并进而试图克服无法忍受的无能为力感,这只是受虐冲动的一个方面。它的另一面是企图成为自己之外的一个更大更强的整体的一部分,融入它并分享它。这个权力可以是人、机构、组织、上帝、国家、良心或心理强制。由于成为一个权力的一部分,他便有种无法动摇的强大、永恒及兴奋感,他分享了它的力量与荣耀。他交出了自我并放弃了所有与之相联的力量与自豪,他不再是个完整的个人,他献出了自由;但在他与之相融合的权力中,他获得了新的安全与自豪。他也获得了避免怀疑折磨的安全屏障。受虐者,无论其主人是自己之外的权威,还是内在化的良心或心理强制,在做决定,在为自己的命运承担最终责任,也在怀疑要做任何决策方面得到了拯救。他再也用不着怀疑自己生命的意义或“他”是谁,他得救了。」
弗罗姆 心理学 权威 自由
为无政府主义申辩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沃尔夫 译者: 毛兴贵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2
把书题名为《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只需要肆无忌惮,而写得漂漂亮亮需要高超才智。沃尔夫教授恰恰智勇兼备。无政府状态通常被扔进了意识形态的垃圾堆,或者被抓去当做社论大放劂词的素材,如此蒙尘已久,早须给予明智的再审视。沃尔夫的力作殚精竭虑,志在于此,从他对“传统民主学说”的天真信仰开始,现身说法,带领读者走过了一段政治苦路。
相较于之前作为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烈反弹而产生的乌托邦式无政府主义理想,沃尔夫的无政府主义更倾向于从学理上论证合法权威的不可能,并没有多少现实关切。中译本同时收录沃尔夫论证无政府主义的另一篇论文和法兰克福批驳沃尔夫观点的文章,以期使读者对沃尔夫的无政府主义理论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2020年2月24日 已读
叫《对合法权威说不》更贴切。上一本书似乎是告诉我权威之下无所逃,这本书就是拼的一身剐、敢把权威拉下马,但是似乎不是那么好拉。核心的内容在于自律,涉及到作者对于人的形象的认识,自律是否是人的首要义务,一定程度违背自律是否必然不正当(评论文章有区分绝对自律和相对自律)。一切论证都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但是作者却对这个基点着墨不多。附录《论暴力》虽然激进些但是启发挺多,评论文章一般。
政治哲学 无政府主义 服从 权威 江苏人民出版社
对权威的服从 豆瓣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
9.0 (7 个评分) 作者: 米尔格拉姆 译者: 赵萍萍 / 王利群 新华出版社 2013 - 1
196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永远地改变了我们对个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
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实验者招聘了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告诉他们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他们充当“教师”,在实验者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
米尔格拉姆改变实验的要素,做了19个独立实验,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这一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重复了这一实验,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在《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中,米尔格拉姆完整记录了这19个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以及部分受试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级社会中服从权威现象的社会及心理原因。
阅读这本《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将引导我们每个人思考这样一个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上级的命令与我们的良心相冲突,我们该怎么办?
2020年2月23日 已读
看过一百个权威理论都不及一个实验震撼。本来是作为理论著作学习,但是却发现和现实密切相关:关于基层计生人员、关于豆瓣审核删帖、关于吹哨人……为什么他们接到明显不合理的指令后依然会贯彻执行?为什么他们目睹受害者的惨状依然不会收手?为什么事后他们否认自己的责任而主张「我只是执行命令」?在批判之前我们更需要理解,理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事实上,看完书后再用「他们」已经不适当了,因为服从并作恶的正是「我们」。只是我希望这不是「我们」,而是「他们」。
大屠杀 心理学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新华出版社 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