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 豆瓣
6.7 (7 个评分) 作者: 梁启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晚清新小说开山之作! 梁启超借小说预言六十年后(1962年)之中国繁荣富强,百业俱兴,万国来朝。不仅实现了君主立宪,且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新中国未来记》初载《新小说》第一、二、三、七号,后收入1936年出版之《饮冰室合集》。书中以倒叙方式,叙自1902年以来六十年间中国历史的发展,旨在“发表政见,商榷国计”,主干部分记述改良派与革命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驳诘往复达四十四段,几乎囊括了20世纪初关于“中国往何处去”论争之基本要旨。
2022年1月15日 已读
更多是借小说的壳表达自己对革命和改良的看法,所以其实对于未来的景象、路线描绘并不是很多,更多是思想观念的表达。不过一些细节倒是蛮有意思的,似乎整体的历史叙事是,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党还是在上海成立的),并且梁任公设想中的国父要是受南海康先生和湖南的谭嗣同影响的、取得牛津学位的人。因为更多是思想观念上的表达,所以即使对于今天中国的一些思想动态,也是可以形成对照。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梁启超 / 校注 陆胤 译者: 夏晓虹 / 陆胤 校订 商务印书馆 2011
本书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等校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有题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清华学校讲义”一册,现存第一至十二讲(第十二讲未完)内容,经过与当时听讲者回忆的对照,应即为梁启超在清华学校的讲义原本。(以下简称“讲义本”)
该书部分章节,在出版单行本前,曾在报刊上发表,计有:
(一)《清代政治之影响于学术者》,即第二、三、四讲“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中)、(下),原载1923年12月1日出版的《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
(二)《清学开山祖师之顾亭林》,即第六讲“清代经学之建设”中有关顾炎武之部分,原载1924年3月2日至6日《晨报副镌》。
(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相当于单行本第十三至十五讲,原载1924年6月至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第21卷第12、13、15-18号。
(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包含第一至十二讲全部内容,自1924年4月(实则7月以后)至1925年10月(实则11月以后),连载于东南大学史地研究会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史地学报》第3卷第1、2合期、第3-8期;经比对,该种即为转载前述“清华学校讲义”本。(上述四种,以下简称“报刊本”)
1926年7月,上海民志书店刊行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首个单行本,至1929年10月已发行至第四版(以下简称“民志本”)。1936年,林志钧主编的《饮冰室合集》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在“专集”部分收入该书,并将报刊本及民志本所用新式标点改为旧式断句,成为此后该书较为通行的版本(以下简称“《合集》本”)。可能由于成书仓促,这两种单行本均有较多印刷错误。
“清华学校讲义”为本书最初版本,亦可视为民志、《合集》两种单行本的母本。早先发表于《东方杂志》等报刊的部分,在收入民志、《合集》二本时稍有增删,但整体内容变化不大。讲义本、报刊本虽为梁氏未定稿,较之后出单行本,错误反而较少。故本次校订,遵循早出讲义本、报刊本为先的原则:
(一)第一讲至第十二讲,见于“清华学校讲义”的部分,以讲义本为底本,参校报刊本及民志、《合集》二本;国图藏讲义本有缺页,补以《史地学报》转载本。
(二)第十三讲至十五讲,见于《东方杂志》的部分,以报刊本为底本,参校民志、《合集》二本。
(三)其余部分,则以较为完整的《合集》本为底本,参校民志本。
具体凡例如下:
1、底本无误者,参校本有异同一般亦不出校记。
2、底本及参校本皆误者,直接在文中修正:拟改之字以[ ]表示,拟增之字以【 】表示,衍字以{ }表示。明显错字、借字,如“已”、“己”、“巳”混用,“很”作“狠”,“著”作“箸”之类,径行在文中改正。
3、参考底本所用标点,转换为现行标点符号;繁体字、异体字改为简化字。底本以“□”表示待补字,“(?)”表示存疑,连续星号(*)表示段落区隔,均予保留。
4、为存梁氏定本面貌,凡后出单行本对讲义本、报刊本有大段增删处,以及章节划分、章节名有更改处,仍依《合集》本为底本,参校民志本,并在校记中说明。但该部分个别字句的增删,则以讲义本、报刊本为主。
5、该书征引前人著作,或转引他书,或仅凭记忆,或隐括大意,与原书字句往往相异。为存梁氏著作风格,除非影响文义或出现知识性错误之处,其他引文与原书字句有出入者,一般不加校改。
2020年4月23日 已读 虽然只读了前十二讲,虽然里面提到的人大多不认识,虽然书里明白写着「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虽然是世界读书日,但是梁启超也说了门外汉也可以读,虽「不敢下批评,而且不能述要领,但举其论治学方法之言,以见其学之所自而已」,我也觉得书里摘些语录出来还挺受用的,以及,在读书日get了颜习斋怎么回事……讲义比著书更能显现先生音容笑貌,书中有一处显示讲课时大笑了三声「哈哈哈」,但是在同样的今日,我是笑不出来,眼泪都在肚子里打转。
商务印书馆 梁启超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豆瓣
作者: 张灏 译者: 崔志海 / 葛夫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 1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作者张灏通过支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很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勾画出它们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梁启超塑造的一代“新民”,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联系,要比五四“新青年”更具有代表性。《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不愧为继李文森之后国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
2020年4月20日 已读
很久没读中国历史的书,但是读起来自然就有一种家园感,读这些文字、思想能够感觉到它们和脚下的土地以及自己的身心有一种联系,也正是这种家园感推动着梁启超著书立说、四处考察。很好地呈现了梁启超思想中的犹豫与变易,但是总觉得「中国思想的过渡」这部分没有很好的呈现。关键词:外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群、修身与经世、经学。
历史 张灏 梁启超 江苏人民出版社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