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
The French Revolution 豆瓣
作者: William Doy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1
Beginning with a discussion of familiar imag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garnered from Dickens, Baroness Orczy, and Tolstoy, as well as the legends of let them eat cake, and tricolours, Doyle leads the reader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we are still living with developm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such as decimalization, and the whole ideology of human rights. Continuing with a brief survey of the old regime and how it collapsed, Doyle continues to ellucidate how the revolution happened: why did the revolutionaries quarrel with the king, the church and the rest of Europe, why this produced Terror, and finally how it accomplished rule by a general. The revolution destroyed the age-old cultural, 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 France and beyond. This book looks at how the ancien regime became ancien as well as examining cases in which achievement failed to match ambition. Doyle explores the legacy of the revolution in the form of rationality in public affairs and responsible government, and finishes his examination of the revolution with a discussion as to why it has been so controversial.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三星半。主体部分,也就是关于法国大革命(1789前夕到执政府)的介绍不咋地,在短小的篇幅里这么多东西全抖出来实在显得琐碎又无趣。但是最后关于法国大革命对于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等的影响还不错,后辈历史学人的阐释史也挺好,加半星。还有点遗憾是,对于大革命的反思没怎么写。最后,我国少数几次露面的形象都不太好啊,尤其是最后写亲罗伯斯比尔的学者正准备弱化terror在大革命中的位置时,我国的助攻着实让他们哑口无言啊!
OUP 法国大革命
带一本书去巴黎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3 (127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四星半。内容是足够五星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法国大革命。每一章节都是从巴黎的景点谈到那时的人事再回到眼前的风物,整本书也是从雨果开始,谈及大革命时期那些脍炙人口的人物、事件、时刻、地点,最后又回到了雨果。结构安排上颇似诗经中的重章叠唱,将大革命的恐怖、历史的严肃融化于景点之间的流连忘返。林达夫妇的文字我觉得也是比国内绝大部分学者强的。尤其厉害的是,这本书既可以做导游手册,还是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录,并且每一章处处又有对中国历程的反思。这是一本启蒙性的读物,虽不像传统蒙学那样要从娃娃抓起,但我还是希望二十岁之前的自己能读到,是以降半星。
三联书店 林达 法国大革命
巴黎刽子手 豆瓣
Der Henker von Paris
作者: [瑞士]克洛德·库埃尼 译者: 沈锡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这是一群在我们视野中消失了的人。先人大多对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敬而远之,刽子手麻木不仁,似乎只是死亡的代名词。但是,谁会在意他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他们才是拥有最强大心志的人。
桑松家族是高贵的,他们接受国王的亲自任命,被赋予至高无上的特权;桑松家族是猥琐的,众人时刻提醒他们 :“你是贱民!”;桑松家族是神秘的,他们建立了坚不可摧的庞大的血缘体系;桑松家族是善良的,压缩死亡的恐惧是他们唯一的道义。
桑松家族面对鲜血与死亡,或麻木、或疯癫,或心生厌恶、或虔诚慈悲。书中不寒而栗的酷刑描写让人绝望;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法国民众对断头台的追捧让人慌张;刽子手对将死之人的尊重让人看到些许虚弱的人文光芒。
我祖父是夏尔-亨利•桑松,法国大革命时期伟大的刽子手。人们毕恭毕敬地尊称他为“巴黎先生”。他跟我说过所有的一切。我父亲几乎对此毫无兴趣。历史将他遗忘。可我的祖父,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
——亨利-克莱芒•桑松
媒体评价
务必购买。绝对真实可信,扣人心弦,史料翔实。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它远超出当时的历史事件之外,涵盖了哲学和启蒙运动时代,展示了一幅残酷无情却又真实可信的十八世纪画卷。
——德国文学批评网
克洛德•库埃尼凭借《巴黎刽子手》一书,成功地创作了一部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而又残暴血腥的长篇小说,它包含了大量的细节,涉及政治、社会以及刽子手阶层,却没有显出啰嗦累赘。“巴黎先生”使人着魔,人们马上对他产生了好感,全然不顾他的职业,并且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内心矛盾。一部真正值得推荐的小说。
——德国历史小说沙发网
2019年4月10日 已读
是我喜欢的大革命题材了!从巴黎先生的手稿出发(现在网上还能找到!),结合当时的报道、历史所创造的一部小说,从主人公一人的眼光“反思”法国大革命,书中很多地方都与历史无差,关于主人公对自己的命运、爱情、工作、所处的时代的思索很有意思。这个铡断路易十六和罗伯斯庇尔的男人,值得更多关注!对我个人而言不足的是,1789年来得太快,不是很自然,而且罗伯斯庇尔不是号称“不可腐蚀者”吗,怎么在书中就只是残暴这一个模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说 法国大革命 瑞士
九三年 豆瓣
9.0 (53 个评分) 作者: [法] 维克多·雨果 译者: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九三年》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革命法制和审判 豆瓣
作者: [法] 罗伯斯比尔 译者: 赵涵舆 商务印书馆 1965 - 6
作者为法国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的罗伯斯比尔(1758—1794)。本书是作者从1783年至1794年所发表的一部分重要论文和演说的合集。全书共有二十三篇,按发表的时间先后排列。在本书中,作者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出发,首先对专制制度和专制法律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其次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法制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最后是他关于死刑和革命恐怖问题所提出的主张。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伯斯比尔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世人了解其政治观点和研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