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艺出版社
豆瓣
Foe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王敬慧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3
《福》是对英国传统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大胆反拨与颠覆,与《鲁滨逊漂流记》有很强的互文性。有人把它看作是“南非状况”的寓言。小说以苏珊作为个体对事件的亲身经历,以一种小历史去反拨那个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宏大历史,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本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一条解构历史的路径。
2020年12月5日 已读
有些地方读不懂。foe因为拿到贵族头衔成为了Defoe,然后写了《鲁滨逊漂流记》,而库切要做的就是就是把de的部分补回来重新变成foe,从细节看这个故事比鲁滨逊的故事更加真实(尽管这并非重点)。但即便在foe这里我们仍然只能看到苏珊的人生/故事、苏珊的看法,星期五依然是沉默的,像一缕黑烟一样躺在文字之间,也许我们应该期待一个叫做e的小说?可这仍是徒劳的,割掉舌头之后没法再长出来。即便星期五写出了他的故事又能如何?他不过是用英语把自己再次变成故事里的存在、观看的对象,他的人生依然是一个谜。
库切 浙江文艺出版社 非洲
十八春 豆瓣
8.9 (21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10
世纪文存·摩登文本。
《十八春》所着力表现的还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都市男女情感纠葛。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往事,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睽隔中阴差阳错。世钧的良善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还有曼璐的自私,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栩栩如生。书中的主要角色,体验了乱世的甜酸苦辣,最后为拥护新政权、贡献新国家在东北大团圆。虽然有情人都未成眷属,令人惋惜,却各有所配,从此走向新生。全书共十八章,男女主角和相关人物也离离合合了十八个春天,正暗合传统京剧《汾河湾》的旧典。
《十八春》表现的固然是儿女私情,却也明显纠缠着政权更替国家重建的大历史叙述。因此,或可说《十八春》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时代灵感照耀的作品,是宗法“苍凉”、主张“参差的对照”、一直致力于杂陈“破烂”历史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处理虚构叙述与历史进代关系的一种新尝试。以至有论者认为《十八春》联结着两个时代,联结着两个张爱玲;一个以往的张爱玲和一个可能有的新有张爱玲。
2019年8月22日 已读
四星半。男男女女的情爱,本是张爱玲的本色当行,尤其是一大帮青年聚在一起时,自然精彩更多。但叫人惋惜的是,时政背景就像是菜市场一着西装的男子,怎么看都不相宜,忽的就上海沦陷,很快又抗战胜利,没几句迎来解放,淑惠去到解放区更是没有什么来由,弄到最后,所有人心中都只有一个声音“到东北去”。这是又一部小说让我想要冲入小说群像中,为我们心爱的主人公寻得一些人世的慰藉。
小说 张爱玲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七个被绞死的人 豆瓣 Goodreads
9.3 (34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列耶夫 译者: 靳戈 / 戴骢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8
《七个被绞死的人》是俄国作家安德烈耶夫的小说集,精选作者不同创作时期的11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名篇《红笑》《七个被绞死的人》《墙》等。

安德烈耶夫的小说杂糅多种艺术风格,笔触深入广袤的社会现实内里,在对人物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冷峻描写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流动着纤细的诗 意。安德烈耶夫笔下刻画的人物多为社会边缘人和浮世畸零人,故事罕见、离奇;其叙述风格在俄国作家中也独树一帜,呈现为一贯的紧凑、细腻、迷离,笔墨浓重,直指人心。生活的梦魇、人生的荒诞、天性的孤绝,以及纠缠于其思想里的许多“该死的问题”,促使安德烈耶夫始终探求无意义中的意义。

◎◎◎◎◎◎◎◎◎◎◎◎◎◎◎◎◎◎◎◎◎◎◎◎◎◎◎◎◎◎◎◎

★入选法国《理想藏书》俄罗斯小说前30部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经典书目推荐

★鲁迅受安德烈耶夫影响,创作名篇《药》

★托尔斯泰、契诃夫、勃洛克、高尔基等伟大作家一致赞赏

安德烈耶夫继承并发展了俄国文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且不拘泥于单一流派,博采众家而糅合创造出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高尔基赞誉安德烈耶夫“在俄国文学史上将永远占有自己的一席”。

◎◎◎◎◎◎◎◎◎◎◎◎◎◎◎◎◎◎◎◎◎◎◎◎◎◎◎◎◎◎◎◎

●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安德烈耶夫)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

——鲁迅

●(安德烈耶夫)是从残酷的人生悲剧里见到人道之光的,是从反对消极一方面写出人道之声的,所以见得最为真切,写得最为沉痛,且能感人深远。

——郑振铎

●(安德烈耶夫的)直觉惊人地锐利。对于生活的黑暗面,对于人类灵魂里的种种矛盾,对于本能领域里的种种纠缠,他有不可思议的透视力。

——[俄]高尔基

●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的作品我在莫斯科就读了;后来在来雅尔塔的一路上接着读。他真是一个好作家,如果他写得更多一些,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读者早晚会习惯的,他将是个大作家。

——[俄]契诃夫(1904年4月11日,致奥•克尼碧尔信中)

●(安德烈耶夫)真是纷扰时代的真儿子。十九世纪末俄国人心理上的烦闷与生活的暗淡都在安德烈耶夫的作品(里)表现出来。他著作的描写点极广;对于人类生活的根本问题,一一苦思以求解决。……他的一生正当俄国经历了外交失败革命被压之后数年间的失望时期;这几年中灰色的人生,契诃夫带着隐哭声的假笑以诙谐的口吻描画出来,安德烈耶夫则用冷嘲与热泪描写出来。

——茅盾

●(安德烈耶夫:)“我们的不幸,便是大家对于别人的心灵,生命,苦痛,习惯,意向,愿望,都很少理解,而且几于全无。我是治文学的,我之所以觉得文学可尊者,便因其最高尚的功业,是在拭去一切的界限与距离。”这正是他(安德烈耶夫)文学上的宗旨,也就可以代表俄国人道主义的文学者,作他们的宣言。

——周作人

●安德烈耶夫是第一个沿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向、沿着后来的存在主义艺术家们——首先是加缪和萨特——将走的道路前行的人。

——[俄]阿列克谢•波格丹诺夫

●(安德烈耶夫)具有丰富和鲜明的联想,具有在自己身上随意唤起大量鲜明的幻觉的才能,……天才的大小在这方面是同这种幻觉的数量和鲜明性以及如何善于描绘这种幻觉成正比的。

——[俄]卢那察尔斯基

●安德列耶夫早期的怀疑主义是非常迷人的,因为这是淡淡的、非刻意的、赋予其短篇小说以必要的锋芒的怀疑主义,这样的怀疑主义后来发展成了“宇宙性的批判”,发展成了对存在意义的否定。

——[俄]巴辛斯基

●我觉得这就是安德烈耶夫的可贵之处——他总是提出这个问题,每次都提得正确,因为现在俄罗斯这个大孩子向文明提出的正是这个问题,可是谁也不能够做出圆满的回答,以便使他不再紧跟着提出有些冷漠又有些顽皮的问题——“为什么?”。……安德烈耶夫由衷地、不懈地、又是无意识地提出这个问题。时间越久,他就越发有意识地思考这个问题,他自己不只一次可以最成熟地而又最愚蠢地做出回答。

——[俄]勃洛克
2019年6月11日 已读
四星,五星留给十年之后的自己来打。很典型的俄国作家,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了作者荷担人类罪恶几十载,一朝放下,刚舒一口气就来动笔。不过白银时代的作家还是不同于之前的阅读,有了很多象征主义的手法。个人暂时最喜欢墙 沉默 地下室 **的一生。
俄国文学 安德列耶夫 浙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