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日本手工艺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柳宗悦 译者: 张鲁 译 / 徐艺乙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这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的。因此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素朴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缘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传。本书对于国内民艺界、设计界人士,尤具参考价值。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2015年4月25日 在读 作者自序里也说了,因为一开始是打算面向青少年的,各方面都难免粗浅。作为柳宗悦系列的入门还算不错。
文化 民俗 设计
黄河 (1987) 豆瓣
其它标题: Yellow River
紀錄探索隊從黃河源頭至渤海的艱險旅程,將沿途的大自然景象、文化遺產、歷史事蹟及風土民情呈現眼前。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哺育了億萬炎黃子孫,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黃河》由日本放送局NHK及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聯合製作。
人类学定位 豆瓣
Anthropological Locations : Boundaries and Grounds of a Field Science
作者: [美] 古塔 / [美] 弗格森 译者: 骆建建 / 袁同凯 华夏出版社 2005 - 8
《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修订版)》内容源于一次名为“人类学与田野:学科构成的界限、范围与基础”的学术会议,这一会议于1994年2月19至20日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召开。这次的会议主要由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文化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主办,但同时还受到了斯坦福大学艺术和科学院、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人类学系以及社会科学学院的资助。我们衷心感谢这些支持,并特别感谢人类学系主任George Collier先生、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Anne peck。
这是一本成功的,引人入胜的关于人类学的著作。《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修订版)》通过田野概念的恰当分解和聚合,对过去和现在的田野思想进行了深刻而有刺激性的研究和探讨,指出了人类学作为一个概念和一个成长中的学科要努力的方向。全书内容尽管有着直接的、尖锐的批评,但仍不失为是建设性,故此它是真诚关心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者们必读的一《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修订版)》。
百年衣裳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袁仄 / 胡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8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其变化之速、之烈,是以往各世纪难以企及的。在此期间,中国人的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垂衣裳而治天下”,中国历朝严格的服饰制度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满清入关,直接带来了中国服饰的重大变化,20世纪的前十年,男人还是长袍马褂为主,女人则是满汉融和的清式服装。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服制》法令,西式服制列入法令,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纪元。20年代,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他常穿一种新式服装,既以他命名的“中山装”,同时,服装出现了精彩纷呈的迹象。而真正出现精彩纷呈的,是30年代,尤其是女装,过去的旗装,成为有腰身的旗袍,还有学生装、西装、连衣裙……50年代,终止了原来的服装进程,建立了一种新的“时尚”,简朴服饰和审美意识影响了以后几十年……改革开放以后,蓝灰人流发生了重大改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作者在谈服饰变化时始终与时代变换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们审美与历史的关系,还知道许多我们不知或从注意过的东西。
图像中国建筑史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英文原著 / 费慰梅 编 译者: 梁从诫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 1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豆瓣
作者: 艾克 古斯塔夫 / Ecke,Gustav 译者: 薛吟 地震出版社 1991
本书有上百件明式家具的珍品照片,数十幅精美准确的测绘图纸,高水平的论文,是艺术与技术兼融的珍贵资料。
绝版长江 豆瓣
作者: (美)凯尔 译者: 龚格格 / 张春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绝版长江》拍摄的这些高清晰珍贵照片.缘于一条铁路的修建。它们分别收录在1918年5月1日和1919年9月15日,美国裕中公司向北洋政府交通部呈递的关于周襄铁路建设的可行性报告里。清末民初.无论是照片还是著述,西方人视野里对中国时有不同程度的歧视.《绝版长江》却体现了观察记录这片土地的独特眼光。通过今人所编译的这些图片和文字.我们似乎又可以回到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及重庆当年的山脉、田野、河流、可以看到大山中成片成片的林木、田地里郁郁葱葱的庄稼、河道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更可以看到长江三峡那壮丽的绝版风景……
作者GA凯尔(GAKyle)等人,1910年代美国裕中公司负责从中国信阳至成都线路勘测的工程师。编者张远航,任职于中共中央编译局。译者龚格格与张春颖,分别任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
望长安 (2009) 豆瓣
导演: 周亚非 / 周亚平 演员: 高峰
《望长安》是一部用优美影像探索陕西 历史文化的大型人文纪录片,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联合摄制。8月3日至7日,这部系列片将作为《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10集系列片《望长安》是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项目精品工程,该片详尽、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时期所创造的灿烂的文化,讴歌了那些历史年代给今天的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所带来的博大、深远的影响。“长相思,在长安”。这部电视纪录片,首次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陕西地区的文化风貌,深刻思考了陕西文化的原创力、开放性、交融度和辐射力,及其对中华文化之形成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深层原因,并通过对陕南、关中、陕北三地众多历史细节的诠释,演绎了一个个文化故事,为三秦大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也是我省首部全面、系统、深入反映人文陕西的大型系列节目,也是首部以文化视角深度解读陕西人文历史的电视系列片。如此大规模、全景式、理性与激情并存的反映三秦往事及秦人风骨的电视纪录片,不能说绝后,但可谓空前。诸多专家观后均称好。
该片拍摄制作周期历时两年,采访了国内30多名著名文化历史专家。该片的解说由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担纲,诗意绵长,蕴涵丰厚。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题写片名。
该系列片共10集,每集30分钟。包括秦砖汉瓦、盛世之光、中国原点、长治久安、有容乃大、雁塔题名、古调独弹、鼓舞风神、圣地延安、西望长安。据悉,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打破常规编排,晚间6小时内连续两次滚动播出。具体播出时间为8月3日到7日,首播17:55,23:00重播。
“长相思,在长安”。
这部取意于李白诗歌的电视纪录片,贯彻着对陕西文化的原创力、开放性、交融度和辐射力的深刻思考,首次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陕西地区的文化风貌,探寻了陕西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之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望长安》,一部旨在用优美影像探索陕西历史文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由国内顶级制作团队,运用高端影像设备,花费三年时间精心完成。共分为“秦砖汉瓦”、“盛世之光”、“中国原点”、“长治久安”、“有容乃大”、“雁塔题名”、“古调独弹”、“鼓舞风神”、“圣地延安”和“西望长安”等十集。
摄影大师郎静山 豆瓣
作者: 郎静山 / 陈申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3 - 7
金波泛筏
三清道士
吴门归棹
寒风岚光
万瓦层层
华溪盐井
千手观音
古刹扫尘
桅影轻舟
静观自得
山径归樵
临流独坐
虎视耽耽
春江水暖
绝嶂回云
春树奇峰
坐看云起
晓汲清江
雁荡鸣春
芦岸轻舟
晓风残月
烟波摇艇
孤亭
2011年5月4日 已读 装帧,印刷皆不佳。
文化 艺术
消失中的江城 豆瓣 Eggplant.place
8.9 (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吳美真 久周文化 2006
我在四個月內完成<消失中的江城>的初稿。我沒有理由寫得這麼快,沒有合約或截稿日期催促著我。我原來可以慢慢來,享受久違的美國生活。但是每一天,我早早動筆,晚晚收筆。記憶驅使我加速寫作,因為我擔心會失去涪陵生活的即時感。此外,未來也驅策著我:我想記錄我對於一個即將面臨巨大變化的城市印象。
在過去二十年,這種轉變感──經常的、無情的、勢不可擋的變化感──一直是界定中國的一個特色。你很難相信,中國曾經給人恰恰相反的印象:根據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家里奧帕德.范.蘭克(Leopold Von Ranke)的說法,中國是「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現在,這是一種最不正確的說法,而作家所面臨的一項挑戰就是:筆根本跟不上改變的腳步。在<消失中的江城>的第一頁,我寫道:
涪陵沒有鐵路,這裡向來是四川省一個貧窮的所在,而道路路況十分惡劣。如果你想去哪兒,只能搭船,但是你多半哪兒也不去。
但是,當本書在二○○一年出版時,一條通往重慶的超級高速公路已經完成了,幾乎再也沒有人搭船沿著長江前往涪陵了,而一條鐵路幹線正在興建中。涪陵欣欣向榮,來自終將被三峽大壩淹沒的低窪城鎮移民刺激它的成長。我以前經常去用餐的小麵館經營者黃家已經開了一間網咖。我教過的學生分散在全國各地:西藏、上海、深圳、溫州。但是<消失中的江城>──一部永遠停滯不前的書──並沒有提到這些。
在一九九九年春天回到中國後,我一年至少去涪陵一趟。由於有了高速公路,現在去涪陵比以往容易多了,而我在北京的作家新生活使我可以自由旅行。我經常去拜訪涪陵,然後沿長江順流而下,前往三峽的核心。
在我加入和平工作團的那兩年,三峽大壩一直像是一個抽象物──一個模糊的應許、一個遙遠的威脅。但是每次我回去,它就變得稍微更加具體。到了二○○二年,移民城已大有進展,地貌明顯地劃分成過去和未來,在江岸附近,舊的濱江城鎮和村莊幾乎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儘管中國其他地方都在一股腦兒地進行興建,在江水必然會上漲的地方建造任何東西是沒有意義的。當局任由這些低窪城鎮和村子衰敗,直至一切都荒廢了:破損的磚、骯髒的瓷磚、布滿塵垢的街道。注定毀滅的城鎮和新城形成一個對比,新城是由水泥白瓷磚建造而成的,高高座落於河流上方的山丘上。每當我搭船朝長江下游而去,我可以在一系列的水平帶狀結構中,一眼看出地貌的演變史:江邊屬於過去的陰暗村落、一段將被水庫淹沒的綠色農田,以及上面高處一簇簇展望未來的白色建築物。
我在水壩完成之前的最後一趟旅行,是在二○○二年秋天展開的。我和一位朋友帶了帳篷和睡袋,沿著將近一百年前鑿在江邊峭壁上的古老小徑徒步旅行。天氣好極了,而小徑上的風景令人屏息。有時我們高高位於長江上方,我們所在的峭壁垂直落入三十公尺下的江水之中。每走一段路,我心裡就想:這將是我最後一次看見這條小徑。
我們朝長江上游前進,而且不急著趕路。在小徑走了一星期後,我們參觀了正被拆毀的濱江城鎮。舊城巫山剛剛被拆除,我漫步於瓦礫中,拾荒者在那兒揀任何可能賣錢的東西:磚和鐵絲、草和木頭、釘子和窗框。一群人聚集在一堆營火旁邊,周圍是一棟大型建築物的破牆,然後,我認出了一塊半毀的招牌:他們正在紅旗旅館的大廳紮營,一九九七年我第一次前往長江下游時,曾住在這間旅館。
所有我最喜歡的濱江城鎮都處於各種不同的毀滅階段。大昌的四分之一已消失了,裴市只留下回憶,大溪已走入歷史。有時,我在拾荒者搜刮過後經過一個村子,在寂靜中,我審視被留下來的東西。在大溪,我看到一張加了相框的富士山照片,照片的前景是一大片盛開的櫻花。在清市,我經過了一張墊料加厚的紅椅、一個舊的籃球框,以及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面的刻文是上個世紀完成的。一棟被拆去屋頂和窗的房子仍然有一扇閂上的門。在裴市,我向一對夫妻買礦泉水,他們所住的臨時棚子完全是由揀來的門和窗框搭成的。也許這是一個道教的謎語:住在一間由門搭成的房間意味著什麼?
當我到達涪陵時,舊城區大部分已被拆毀,新建的住宅區擠在高高的山頂上,城市龐大的堤防差不多已完成了,而烏江對岸的師範專科學校也正在擴張和改變。老幹部們已退休了,新幹部對外國人比較開放。幾年前,我和亞當抵達涪陵時,最先迎接我們的那位友善年輕人亞伯特,現在已是英文系的系主任。當我去他的辦公室拜訪他時,他拿出我一年前送給學校的精裝本<消失中的江城>。
「你可以看出許多人讀了這本書,」他說。書的封面已經破損,且沾滿茶漬;翹起的角落已經難以壓平,翻書的手指留下了髒兮兮的灰色痕跡。在我手中,這本書顯得十分沈重,像是一個手工製品。我怎麼可能寫出一本看起來如此陳舊的書?
就某方面而言,改變的步調似乎讓當地人比較容易接受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所描繪的世界已經顯得十分遙遠。我的中文家教老師孔明在暑假時把這本書讀完了,使用字典一字一字地讀,因為他不太會說英文。他告訴我,讀到許多勾起美好回憶的那部分時,他笑了。在我拜訪涪陵期間,當學校的官員在當地一家餐館設宴款待我時,他們把我對於昔日宴會的描述取笑一番。「我們不想讓你喝太多酒!」一個幹部說:「你在你的書裡提到我們強迫你喝太多酒。」
「那不是一個大問題,」我說。
「我們當然不想再那樣做!」另一位幹部說。但是另一個人插嘴:「你要不要再喝點白酒?」
在那幾天,我在城裡逛,拜訪老朋友。在銀行那兒,我停下來看錢曼麗,那位我住在涪陵時,唯一與我「約會」過的漂亮年輕女人。那是一個短短的插曲,因為約會一小時後,我就發現她已經結婚了。現在她已經有一個兩歲大的孩子,她說了每次我回到涪陵時一定會說的話。
「你不認得我了,對嗎?」她問:「我比以前胖多了。」
我說:「妳看起來和以前一模一樣。」
當書中的一個人物變胖了,作者該怎麼辦?「妳看起來很好,」我說,然後我就不再說什麼了。
當三峽大壩的第一階段工程完工,而閘門終於關閉時,我回到巫山。那是在二○○三年六月,在<紐約客>裡,我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一個家庭對於河流上漲的反應。他們已經盡可能地等待了,等在江水上漲之前採收了蔬菜。
二○○三年七月。
傍晚六點,在周家終於將電視、一張書桌、兩張桌子和五張椅子搬到路旁的南瓜田裡,我在江邊立起了磚柱。在新的巫山地圖上,這一片水域叫作滴翠湖。但是,這些地圖是在湖出現之前印製的,事實上,水呈混濁的棕色,而所謂的湖其實是長江的一個入口,在過去一星期,這個入口已漲到三峽大壩後面。周濟恩下一回從他家的竹架棚屋出來時,背上扛著木造的碗櫥。他是一個個子矮小的男人,有一個漂亮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在最近之前,他們一直住在龍門村。新地圖上並沒有這個村子。接下來,周家的一個朋友抱著周家那座以電池供電的時鐘走出來了。和我的腕錶一樣,那時時鐘指著六點三十五分。磚柱周圍的水已經上升了五公分。
看著江上漲就像追蹤時鐘短針的進度:幾乎是無法察覺的。沒有明顯可見的水流,沒有奔騰的水聲,但是每過一個小時,水就上升十五公分。這種變動似乎來自內部,在某種程度上,對於逐漸縮小的江岸上的每一個活動而言,這是一件神祕的事。甲蟲、螞蟻和蜈蚣從江邊成群呈幅射狀散開來。水包圍住磚柱後,一群昆蟲狂亂地爬上乾燥的柱頂,在牠們的小島被水淹沒時,拚命地試圖逃脫。
有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水以每小時十五公分的速度上升。這些細節吸引我,直至我把相機的焦距調準了,把鏡頭縮小了:我分分秒秒注意著磚柱上的昆蟲的動靜。當一切都結束時,我登上船,離開巫山。河流已變成湖。
自此我就不曾回去了。這不是我的計畫,而我不確定我為什麼耽擱。也許這是因為我想完成我的第二本書,我擔心舊地重遊會讓我分心。或者,也許三峽大壩的不可改變性讓我感到難過。
但是,我看得出對於異國產生懷舊之情的危險,當這個地方曾被稱為「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的家鄉,這種懷舊之情尤其危險。如果當你看到一片地貌改變了,讓你認不出來了,你會感到難過,那麼,當你待在一個不會改變的地方,你會感到更難過。我以前的學生威廉?傑弗遜?佛斯特在畢業後離開他偏遠的家鄉,就像中國各地一億多個鄉下人一樣,他變成一名移居者。他前往東岸繁榮的城市,當一所私立學校的英文老師,步上成功之途。有一年,在假期中回去控望他的父母後,他寫給我一封有關他的家鄉的信。威廉那一代的人幾乎都離開了,他的村子似乎毫無生氣。
回到家時,一切都一如往昔,道路依然崎嶇不平,人們都變老了。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找不到我以前認識的熟人或朋友。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如果不選擇經常性的改變,就得選擇貧窮、惡劣的道路和慢船。我是一個在一九九六至一九九八年期間學會喜愛涪陵的外國人,所以,我很感激我有機會為那兩年留下紀錄,而我懷念我認識的地方。但我也因為大部分的涪陵人對於未來都感到十分樂觀而心懷感激。再度航行於長江之上將是一件愉快的事,即使舊日江水的湍急水流已變成回憶。
——二○○五年十月於北京
甲骨文 豆瓣 Goodreads
9.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盧秋瑩 久周出版 2007 - 5
一個生長於四川偏遠鄉下、渴望背井離鄉的年輕學生;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於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誌》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誌》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裡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海斯勒,《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的最後一名剪報員,在平凡無奇的剪報工作中,寫下在中國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這些人帶他到許多地方──有些在中國,有些在美國,甚至是新疆或台灣,從他們的故事裡,他慢慢的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鏡頭裡的景色可以是任何國家的景色,而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則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歷史脈絡。
★大陸學者李雪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新新聞》總編輯楊照 強力推薦!
彼得.海斯勒用甲骨文精心佈置了一場令人目眩神搖的遊戲。─《紐約時報》,史景遷
海斯勒深入挖掘了一些從未人知的故事……每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
《甲骨文》是由海斯勒收集來的故事所鬆散串連而成的隱喻,當放在一起讀時,能使我們預卜今日的中國以及它的未來走向。─《華盛頓郵報》
海斯勒描述了不斷轉變的現代中國……這是一部重要且具教育性的作品;對於中國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點。 ──《書訊》
一段卓越的旅行紀錄,以提供一個國家少許的瞭解。 ──《科克斯書評》
《甲骨文》榮獲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的提名,實在難得,這當然也代表了本書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認可度。──李雪順(長江師範學院大學外語部主任)
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隱喻拼圖之書,它是中國大變化時代的浮光掠影,……我相信憑著此書,作者無疑的已將晉身為新一代美國最佳中國通之列。──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能手,他的作品像是日常真人實事的浮世繪,……彼得.海斯勒的《消失中的江城》與《甲骨文》讓我驚艷,手不釋卷。──陳浩(中天書坊節目主持人)
艺术的用途和滥用 豆瓣
The Use and Abuse of Art
作者: [美] 雅克·巴尔赞 译者: 严忠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是巴尔赞的主要著作之一。讨论了一系列人们关心的艺术文化现象。视角独特,论点犀利、凝练。作者挖掘了艺术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从艺术的两面性对生活的启迪这一主题出发,展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的形象”。
目录:
第一讲:我们为何应该质疑艺术?1
第二讲:作为宗教的艺术的兴起 28
第三讲:起到破坏作用的艺术58
第四讲:艺术的救赎作用92
第五讲:艺术与起到诱惑作用的科学123
第六讲:信仰真空中的艺术156
神话考古 豆瓣
作者: 陆思贤 文物出版社 1998
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极其丰富,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考古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作者从普遍存在於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中的图腾崇拜现像、祭祀和岁时观测活动入手,探讨了远古时代东西南北中方位的测定及其分配为四方、四季、年、岁、月等神话的内容,抓住了古代神话创作的一根主线,力图合理地解释中国古代神话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科学内容,揭示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本书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天文学、教学、气像学、民俗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强的研究叁考价值。
偷闲要紧 豆瓣
作者: 思果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 10
去读《国际金融》,去读《国际会计》,甚至《家政百科》。是的,只有后者才能为我明天的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利益。人文精神并不足以使我在下一轮谈判中窥伺出对手的弱点,也不能使我把自己的“小狗窝”布置得更舒适。
说趣味,说性情,原是每个知识者生命中不可少之事。但是归根到底,它又不可太多,也许还不能占一个人生活的主体部分。写到这里,生活的逻辑在向我们提示:您该适可而止了。
金枝(上下册)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J·G·弗雷泽 译者: 徐育新 / 汪培基 新世界出版社 2006 - 9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容斋随笔(上下) 豆瓣
作者: 洪迈 京华出版社 2004 - 1
南宋文学家、著名学者洪迈,《宋史》本传称他“才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其《容斋随笔》七十四卷,涉及诗文典故,轶闻异说,天文地理,考订博录,在历代考订笔记中最负盛名;经史艺哲,卓有独见,常令后人拍案叫绝。毛译东曾精心研究些书,直到临终前十三,仍要索阅。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的宗旨,最新图文版《容斋随笔》,化邓深为浅显,熔译注于一护,配图画求释义,更好地使广大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名著的全貌。
春江花月痕 豆瓣
作者: 朱子家 米樂文化 2010 - 9
內容簡介
上海是一個通商大埠,有愛情上的角逐,也有政治上的鬥爭。期間刺探敵情,肆行謀略,女色是最好的利用工具……
動物有三種火燄最為可怕,飢火、怒火而外,是慾火,而尤以慾火為最難壓制。連聖人都不得不承認「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這就是說:男女之事,非但是慾,而且還是大慾。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都市;是人人熟知的地方;又為東南財富的寶庫;全國文化的中心,然而十里洋場,無非一篇混賬。
上海花事之盛,南朝金粉,自是別有風情,除了舊京八大胡同的「清吟小班」而外,即使是金陵的「秦淮笙歌」,揚州的「珠簾十里」,也恐難追其萬一。
上海正式的妓院,最高等的俗稱「長三」堂子,又名「書寓」,次一級的喚作「么二」堂子,「堂子」是滬語妓院的俗稱。
上海曾經有過一句話,叫作「三鳥害人,鴉、雀、鴇」,旅館就具備了這害人也悅人的三害。
上海是一個充滿色情的社會,遍地都是路柳牆花,為了營業上的競爭,也可以說是為了生死的掙扎,不能不別出心裁,爭奇鬥勝……
假如上海而沒有女人,莫說不會有那樣繁榮,儘管處處崇樓傑閣,家家積玉堆金,內心裡一定會像沙漠那樣地荒涼寂寞,男人好似是為了女人而纔有活著的興趣。
川島芳子也來到了上海。她與佐籐及田中,都先後發生了不尋常的關係,因為她實際是中國人,而且又是一個女性,就被他們所利用,為日軍部去作間諜工作。為了掩護她的身份,她投身到愛多亞路的大華舞廳做舞女。她美麗而又妖媚,雖然下海不久,已經豔名四佈。
北欧神话故事 豆瓣
作者: 萧风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1998
本书部分目录为:序;宇宙万物之起源;神族之战;众神之王欧丁;众神之后芙丽嘉;雷神瑟尔;战神铁尔;美神布拉琪;春之女神伊童;夏冬之神尼尔德伉俪;光明及黑暗之孪生神;丰饶之神弗雷尔;森林这神威达尔;海神伊吉尔;爱神芙丽雅;真理与正义之神福尔赛提;命运女神诸诺恩;火神洛基;守望之神海姆达尔;战争女朗瓦尔基丽雅;死亡女神海尔;神之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