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黄泉下的美术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施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维京人――强盗与水手 豆瓣
作者:
(法)Yves Cohat
译者:
张容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866年,丹麦的维京人由领袖伊瓦尔带领,越过北海,踏上英格兰,远行俄国,陷 法国于血海,处决了英王爱德蒙,屠杀百姓,掠夺土地……本书叙述了这一曲沾满血的史诗 ,也描写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与崇拜的英雄和神。
西汉亡魂--马王堆汉墓发掘之谜 豆瓣
作者:
岳南
新世界出版社
1998
- 2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豆瓣
作者:
岳南
新世界出版社
1997
- 1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个兵马俑发现、发掘的详细经过,并以兵马俑军阵所展现的线索,全景式地探寻了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秦始皇及臣僚妃嫔的不同命运,再现了秦始皇本人及他亲手创造的中华帝国那盖世绝伦的神奇风采。
三峡考古记胜 豆瓣
作者:
編者 / 高蒙河、黃穎
中華書局
三峽考古記系列
隨著三峽水利工程完工日子的日漸逼近,不少古蹟、遺址將會長淹水下不見天日,後人將無法造訪這片千百年來養育著三峽百姓的土地。有鑑於此,6位上海考古學者決定透過一系列文字及圖片,為讀者揭示一闋闋真實動人的三峽考古見聞。整個系列包括:
‧三峽古物記奇
‧三峽考古記勝
‧考古新手記趣
本书内容:
作者透過精練的文字與豐富的圖像,記述他們在三峽地區進行田野考古時的所見所聞之餘,亦娓娓道出考古人應具備的條件和日常遇到的種種困難。除此之外,他們更採擷了不少關於三峽地區的民風、民俗等資料,例如“趕集”、“喜喪”、“背簍”以至成千上萬的“棒棒軍”等三峽地區獨有的現象。因此,本書除了是喜愛考古人士的必備讀物之外,也是認識三峽地區民情與風俗的一部佳作。
隨著三峽水利工程完工日子的日漸逼近,不少古蹟、遺址將會長淹水下不見天日,後人將無法造訪這片千百年來養育著三峽百姓的土地。有鑑於此,6位上海考古學者決定透過一系列文字及圖片,為讀者揭示一闋闋真實動人的三峽考古見聞。整個系列包括:
‧三峽古物記奇
‧三峽考古記勝
‧考古新手記趣
本书内容:
作者透過精練的文字與豐富的圖像,記述他們在三峽地區進行田野考古時的所見所聞之餘,亦娓娓道出考古人應具備的條件和日常遇到的種種困難。除此之外,他們更採擷了不少關於三峽地區的民風、民俗等資料,例如“趕集”、“喜喪”、“背簍”以至成千上萬的“棒棒軍”等三峽地區獨有的現象。因此,本書除了是喜愛考古人士的必備讀物之外,也是認識三峽地區民情與風俗的一部佳作。
武梁祠 豆瓣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9.0 (6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译者:
岑河
/
柳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第一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礼仪中的美术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郑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8
本书选译了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31篇论文。这些论文;围绕着”礼仪美术”(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 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学界中,这些文章对近年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已产生重要影响。本书是国内首次对巫鸿教授学术成果的系统介绍。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及古代美术沿革。书后附有访谈录、论文出处。书中插配古代美术品照片、拓片、线图,地图等图像600余帧。
在西方学界中,这些文章对近年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已产生重要影响。本书是国内首次对巫鸿教授学术成果的系统介绍。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及古代美术沿革。书后附有访谈录、论文出处。书中插配古代美术品照片、拓片、线图,地图等图像600余帧。
故宫退食录(上下) 豆瓣
作者:
朱家溍
北京出版社
2000
- 1
《故宫退食录》一书按性质归类分为十二组,大致是:一、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二、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三、先世遗泽,四、书序,五、清宫礼俗,六、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包括影片)正误,七、宫庭和贵胃演戏情况,八、四时府邸园林,九、记先贤,十、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十一、京剧及一些名演员,十二、方言及饮食。内容多,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记琐闻于备掌故之外,还多有风趣,是这本《故宫退食录》一书的一大特点。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书法、名画、碑帖、法琅、瓷器、掐丝法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治、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篇篇开卷有益,非常耐读。
中国纹样史 豆瓣
作者:
田自秉
/
吴淑生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1
《中国纹样史》是一部关于我国古代传统纹样的著作,共分十二章,为原始时代的纹样、夏商的纹样、西周的纹样、春秋战国的纹样、秦汉的纹样、魏晋南北朝的纹样、隋唐的纹样、宋代的纹样、元代的纹样、明代的纹样以及清代的纹样,按历史发展顺序,系统叙述了纹样的产生和发展衍变、各个时代的代表纹样、其释义以及民俗含义等各方面的内容,使读者能了解纹样的发展概貌和艺术特点,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对弘扬祖国传统工艺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提供了大量纹样的形象资料,可为当代美术工作者在新的设计中,提供创作参考。本书可供高师本专科生及同等学力教育美术爱好者使用。
本书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提供了大量纹样的形象资料,可为当代美术工作者在新的设计中,提供创作参考。本书可供高师本专科生及同等学力教育美术爱好者使用。
野人献曝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北京出版社
2005
- 5
对于《野人献曝: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大家小书》的题目,沈从文这样解释道——近年来我写的东西实在太少,做的工作也不够多,这个小书能够出版,既欣喜且深深惭愧,真近于古人说的野人献曝,东西不足道,意思却还好。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