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日本手工艺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柳宗悦
译者:
张鲁 译
/
徐艺乙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这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的。因此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素朴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缘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传。本书对于国内民艺界、设计界人士,尤具参考价值。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豆瓣 Goodreads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8.8 (5 个评分)
作者:
Edward R. Tufte
Graphics Pr
2001
- 1
The classic book on statistical graphics, charts, table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of data graphics, 250 illustrations of the best (and a few of the worst) statistical graphics, with detailed analysis of how to display data for precise, effective, quick analysis. Design of the high-resolution displays, small multiples. Editing and improving graphics. The data-ink ratio. Time-series, relational graphics, data maps, multivariate designs. Detection of graphical deception: design variation vs. data variation. Sources of deception. Aesthetics and data graphical displays.
This is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Recently published, this new edition provides excellent color reproductions of the many graphics of William Playfair, adds color to other images, and includes all the changes and corrections accumulated during 17 printings of the first edition.
This book celebrates escapes from the flatlands of both paper and computer screen, showing superb displays of high-dimensional complex data. The most design-oriented of Edward Tufte's books, Envisioning Information shows maps, charts, scientific presentations, diagrams, computer interfaces, statistical graphics and tables, stereo photographs, guidebooks, courtroom exhibits, timetables, use of color, a pop-up, and many other wonderful displays of information. The book provides practical advice about how to explain complex material by visual means, with extraordinary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information displays. Topics include escaping flatland, color and information, micro/macro designs, layering and separation, small multiples, and narratives. Winner of 17 awards for design and content. 400 illustrations with exquisite 6- to 12-color printing throughout. Highest quality design and production.
Visual Explanations: Images and Quantities, Evidence and Narrative is about pictures of verb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echanism and motion, process and dynamics, causes and effects, explanation and narrativ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examples include statistical graphics, charts for making important decisions in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technical manuals, diagrams, design of computer interfaces and websites and on-line manuals, animations and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s, techniques for talks,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rate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print, presentations, and computer screens. The use of visual evidence in deciding to launch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is discussed in careful detail. Video snapshots show redesigns of a supercomputer animation of a thunderstorm. The book is designed and printed to the highest standards, with luscious color throughout and four built-in flaps for showing motion and before/after effects.
This is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Recently published, this new edition provides excellent color reproductions of the many graphics of William Playfair, adds color to other images, and includes all the changes and corrections accumulated during 17 printings of the first edition.
This book celebrates escapes from the flatlands of both paper and computer screen, showing superb displays of high-dimensional complex data. The most design-oriented of Edward Tufte's books, Envisioning Information shows maps, charts, scientific presentations, diagrams, computer interfaces, statistical graphics and tables, stereo photographs, guidebooks, courtroom exhibits, timetables, use of color, a pop-up, and many other wonderful displays of information. The book provides practical advice about how to explain complex material by visual means, with extraordinary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information displays. Topics include escaping flatland, color and information, micro/macro designs, layering and separation, small multiples, and narratives. Winner of 17 awards for design and content. 400 illustrations with exquisite 6- to 12-color printing throughout. Highest quality design and production.
Visual Explanations: Images and Quantities, Evidence and Narrative is about pictures of verb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echanism and motion, process and dynamics, causes and effects, explanation and narrativ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examples include statistical graphics, charts for making important decisions in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technical manuals, diagrams, design of computer interfaces and websites and on-line manuals, animations and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s, techniques for talks,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rate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print, presentations, and computer screens. The use of visual evidence in deciding to launch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is discussed in careful detail. Video snapshots show redesigns of a supercomputer animation of a thunderstorm. The book is designed and printed to the highest standards, with luscious color throughout and four built-in flaps for showing motion and before/after effects.
外部空间设计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 3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全书共四章。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豆瓣
作者:
马炳坚
科学出版社
2003
- 1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天书 豆瓣
作者:
韩美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呕心沥血,从事着一件鲜为人知而具有重大意义的事——34年间,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地,从甲骨、石刻、岩画、古陶、青铜、陶器、砖铭、石鼓等各种古代文物上搜寻记聚了几千个符号、记号、图形和金文、象形文字,有一些是至今仍没有破译的古代文字。他用了几年的时间,以书法形式进行了临摹和整理,汇集成册,称为《天书》。
这些难以参透的“天书”古朴而现代,雄浑而灵动,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于研究和热爱文化艺术的人士,是一本图文双至的精美图书;对于从事美术、书法和设计的专业人员,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也是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这些难以参透的“天书”古朴而现代,雄浑而灵动,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于研究和热爱文化艺术的人士,是一本图文双至的精美图书;对于从事美术、书法和设计的专业人员,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也是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中国和欧洲 豆瓣
作者:
韩琦
/
[意] 米盖拉 编
商务印书馆
2008
《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收集了这次讨论会的论文。研讨会的计划是在北京与法国专家们一起合作才形成的,它肯定了交流的丰富与多样性。作为简短总结,我要说,重新回顾研讨会的过程,我们要感谢的人很多,这也是友谊的证明。我们在此仅能列举一些主要组织机构,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他们支持了这个项目,并在善本部这个久负盛名的地方承办会议,这里对于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是多么有象征意义啊。另外,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一直努力使活动取得成功。在此,我们向所有人表示诚挚感谢。最后,这项工作并不会以这些论文出版而结束,这些论文标志着我们共同进行的新的交流和研究的开端。
世纪设计提案 豆瓣
作者:
[日] 黑川雅之
译者:
王超鹰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 8
《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充满智慧,同时出现了很多有强烈的人性化的文章。当读者在字字珠玑中浮想连翩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浪漫遐想,它们不断冲击着我们脑海中的创意细胞。我们似乎可以透过i-MAC的透明外壳听到哈雷摩托车的轰鸣;在褶皱装的线条中领悟时尚前沿的色彩,也可以向卫星导航系统和隐形战斗机的驾驶员一样享受准确定位的乐趣;在扫描一段又一段的文字信息中,这些创意的设计思想,放大并构筑成了我们脑海中交织的网络轨迹,使我们在一个超越文字与平面的信息宇宙中自由翱翔。
当然,在解读和翻译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难以逾越的屏障,大师们精彩的造诣往往很难用现有的语言来进行直译,而回味无穷的观点,也有可能被规范的词句所约束冲淡。我企图去突破,但有限的能力最终也无法将所有的清彩一一呈现,因此,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希望通过《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能够为中国的设计界提供一些来自于日本设计专家们的精辟见解,通过相互交流,使我们对人类未来设计的大趋势增加更多的理性认知。
当然,在解读和翻译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难以逾越的屏障,大师们精彩的造诣往往很难用现有的语言来进行直译,而回味无穷的观点,也有可能被规范的词句所约束冲淡。我企图去突破,但有限的能力最终也无法将所有的清彩一一呈现,因此,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希望通过《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能够为中国的设计界提供一些来自于日本设计专家们的精辟见解,通过相互交流,使我们对人类未来设计的大趋势增加更多的理性认知。
圓與方 豆瓣
作者:
向井周太郎
/
[日本] 松田行正
译者:
黃碧君
漫遊者文化事業
2007
日本知名的平面與書籍裝幀設計師松田行正,以圓形和四方形為主題,在本書彙集了81組、520個延伸圖案,包括:與西洋鍊金術相關的護符、宇宙圖像、中國和日本的古老護符、20世紀前衛藝術與具象詩的作品;其中多半屬於接近於形狀的文字,或是和文字相關的圖案。閱讀本書,彷彿踏入語言和符號交錯的迷宮群,既是前衛的視覺衝擊,也透出濃厚的象徵氛圍。
本書特別收錄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學科創設人、日本設計與藝術史研究評論家向井周太郎的專文,解說20世紀初由未來派發展而成的前衛美術運動,演變至1950年代的具象詩運動,以及對日本所產生的影響。
本書特別收錄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學科創設人、日本設計與藝術史研究評論家向井周太郎的專文,解說20世紀初由未來派發展而成的前衛美術運動,演變至1950年代的具象詩運動,以及對日本所產生的影響。
什么是文字设计 豆瓣
作者:
戴维·朱里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 8
《什么是文字设计》内容简介:要点: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语,是我们基本的信息传播工具。总的来说,语言的这一功能被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仍然有许多因素影响信息的成功传播。《什么是文字设计》探讨了字体的形式结构及其受欢迎的各种变化,保证读者能够了解到最多的信息。同时,《什么是文字设计》还展示了文字设计师、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和信息设计师研究文字设计领域和应用研究成果的种种方法。
具体分析:《什么是文字设计》解构了文字设计的各个组成元素,着眼于各个工具、工序、信息组织方法、字体结构以及排列和显示字体的各种方法。最后,书中介绍了选取的媒介以及相应的再创作方法是如何巩固了文字设计的方方面面的。
文字设计作品:文字设计师可以单枪匹马地工作,也可以加入大公司:文字设计师还可以充当作家、编辑、校对、出版商和企业家的角色。《什么是文字设计》包括对一些优秀文字设计师作品的分析。他们的作品显示了文字设计涵盖的宽度、丰富性和高标准。
具体分析:《什么是文字设计》解构了文字设计的各个组成元素,着眼于各个工具、工序、信息组织方法、字体结构以及排列和显示字体的各种方法。最后,书中介绍了选取的媒介以及相应的再创作方法是如何巩固了文字设计的方方面面的。
文字设计作品:文字设计师可以单枪匹马地工作,也可以加入大公司:文字设计师还可以充当作家、编辑、校对、出版商和企业家的角色。《什么是文字设计》包括对一些优秀文字设计师作品的分析。他们的作品显示了文字设计涵盖的宽度、丰富性和高标准。
古代字体论稿 豆瓣
作者:
启功
文物出版社
1999
- 3
启功先生对汉字字体进行研究已长达数十年之久。他的《古代字体论稿》于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著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在1978年再版的20年之后,1999年,启功先生再次对此书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对记者说:“随着汉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字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字体问题在汉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字字体的研究。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启功先生这部《论稿》会更加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它又一次修订再版,也很好地满足了学术界研究的需求。”
谈到这本书的写作缘起,米寿老人启功先生谈兴仍浓。他说:“汉字有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其字体演变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那时,我自己在写字、看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比如大篆、小篆、籀文、隶书,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等等。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费了好大劲儿。我想把这些问题都记下来,所以1961年我开始写,在写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往往又会带出另一个问题,后来渐渐地,就形成了这本书。”
“费了好大劲儿”的说法,是启功先生惯用的谦逊随和的表述,但这句话也恰恰透露了《古代字体论稿》一书的深厚功力。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该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含量极为丰富深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董琨说:“启功先生对汉字字体发展中种种缠杂不清、甚至相互抵牾的说法进行了逐一的清理,并且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套用一句老话,称得上是‘老吏断狱,铁案如山’。他是真正地把字体方面的很多问题搞清楚了。”
《古代字体论稿》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董琨指出,启功先生的“实物与文献互证”的科学方法和他辩证、发展的历史观,以及他尊重前贤而不迷信成说的治学精神都是具有启
发意义的。正因为运用了科学的方法,所以启功先生能够得出带有科学预言性质的推论。例如,在六十年代初没有出土资料可以证明的情况下,他就推论秦代有汉隶样或接近汉隶样的文字,这一预言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得到了证实。
淡泊谦逊的启功先生一再强调:“书无足论,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修订和补充,这里的材料没有什么遗漏和空白了。”的确,《古代字体论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字体发展的文献资料。书中近百帧各历史时期的字体图版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形象的历史长卷。而最令启功先生欣慰的,就是那两种新出土的材料战国中山石刻
和秦律简的补充。启功先生的字体研究和材料搜集工作成就斐然,其过程无疑是艰辛而寂寞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张恩和教授倡言:“启功先生这部书虽名《古代字体论稿》,实应正名为《古代字体论纲》。因为在这部书中,启功先生实际上已经为‘汉字字体学’架构了体系,勾画了轮廓,指出了方向。他不是静态地说明大篆、小篆、隶书、八分等字体各是什么,而是动态地解释了这些字体的形成、发展和流变。同时,
他结合时代、地域、作者、工具等诸多因素来考察字体的流变,很多问题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都可以形成专著。这明,建立汉字字体学这一学科,已经具备基本条件了。”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也指出,《古代字体论稿》是一部汉字史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书法学兼汉字学的论著。它提出了“字体”概念的多元内涵,将字体风格与字形结构一同纳入了汉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当中。她说:“字形结构是外部形式的问题,眼睛可以观察,分
析容易操作,描述可以具体;而字体风格却是内在的问题,目治未能竭尽,很多因素的把握要凭心领神会,描述起来也难以具体,非有相当的识字、写字、观字、辨字的造诣,是难以做出可信服的结论的。启功先生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是书法学家,自然兼为文字学家,他在《古代字体论稿》中所总结的字体理论,是在考察了汉字发展史上诸多字体现象后总结出来的,又是凭着他书法家的眼光观察和体验出来的。”关于启功先生字体研究的丰富内涵,王宁教授总结说:“他的字体研究阐明了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规律,可以称作‘字体历史学’;同时他还论述了汉字字体分类和命名中的诸多现象,可以发展出一门‘字体分类学’;此外,他以汉字字体描述的方法,构建一套汉字字体描述的术语系,可以称为‘字体描述学’。所以,说《古代字体论稿》中包含着一整套科学的汉字字体学,是绝对不过分的。”
谈到这本书的写作缘起,米寿老人启功先生谈兴仍浓。他说:“汉字有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其字体演变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那时,我自己在写字、看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比如大篆、小篆、籀文、隶书,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等等。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费了好大劲儿。我想把这些问题都记下来,所以1961年我开始写,在写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往往又会带出另一个问题,后来渐渐地,就形成了这本书。”
“费了好大劲儿”的说法,是启功先生惯用的谦逊随和的表述,但这句话也恰恰透露了《古代字体论稿》一书的深厚功力。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该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含量极为丰富深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董琨说:“启功先生对汉字字体发展中种种缠杂不清、甚至相互抵牾的说法进行了逐一的清理,并且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套用一句老话,称得上是‘老吏断狱,铁案如山’。他是真正地把字体方面的很多问题搞清楚了。”
《古代字体论稿》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董琨指出,启功先生的“实物与文献互证”的科学方法和他辩证、发展的历史观,以及他尊重前贤而不迷信成说的治学精神都是具有启
发意义的。正因为运用了科学的方法,所以启功先生能够得出带有科学预言性质的推论。例如,在六十年代初没有出土资料可以证明的情况下,他就推论秦代有汉隶样或接近汉隶样的文字,这一预言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得到了证实。
淡泊谦逊的启功先生一再强调:“书无足论,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修订和补充,这里的材料没有什么遗漏和空白了。”的确,《古代字体论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字体发展的文献资料。书中近百帧各历史时期的字体图版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形象的历史长卷。而最令启功先生欣慰的,就是那两种新出土的材料战国中山石刻
和秦律简的补充。启功先生的字体研究和材料搜集工作成就斐然,其过程无疑是艰辛而寂寞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张恩和教授倡言:“启功先生这部书虽名《古代字体论稿》,实应正名为《古代字体论纲》。因为在这部书中,启功先生实际上已经为‘汉字字体学’架构了体系,勾画了轮廓,指出了方向。他不是静态地说明大篆、小篆、隶书、八分等字体各是什么,而是动态地解释了这些字体的形成、发展和流变。同时,
他结合时代、地域、作者、工具等诸多因素来考察字体的流变,很多问题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都可以形成专著。这明,建立汉字字体学这一学科,已经具备基本条件了。”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也指出,《古代字体论稿》是一部汉字史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书法学兼汉字学的论著。它提出了“字体”概念的多元内涵,将字体风格与字形结构一同纳入了汉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当中。她说:“字形结构是外部形式的问题,眼睛可以观察,分
析容易操作,描述可以具体;而字体风格却是内在的问题,目治未能竭尽,很多因素的把握要凭心领神会,描述起来也难以具体,非有相当的识字、写字、观字、辨字的造诣,是难以做出可信服的结论的。启功先生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是书法学家,自然兼为文字学家,他在《古代字体论稿》中所总结的字体理论,是在考察了汉字发展史上诸多字体现象后总结出来的,又是凭着他书法家的眼光观察和体验出来的。”关于启功先生字体研究的丰富内涵,王宁教授总结说:“他的字体研究阐明了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规律,可以称作‘字体历史学’;同时他还论述了汉字字体分类和命名中的诸多现象,可以发展出一门‘字体分类学’;此外,他以汉字字体描述的方法,构建一套汉字字体描述的术语系,可以称为‘字体描述学’。所以,说《古代字体论稿》中包含着一整套科学的汉字字体学,是绝对不过分的。”
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 豆瓣
作者:
王立军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 7
目录
------------------------------
绪论
第一章 宋代雕版楷书的字样分析
第一节 字样关系的判断
第二节 字样主形的择定
第三节 宋代雕版楷书字样的基本面貌
第二章 宋代雕版楷书的构形系统
第一节 构形分析的基础、方法与原则
第二节 宋代雕版楷书的直接部件
第三节 宋代雕版楷书的基础部件
第四节 宋代雕版楷书的构形模式与构形层次
第三章 宋代雕版楷书的书写特征
第一节 宋代雕版楷书的书写单位(笔画)
第二节 楷书书写中的让就现象
第三节 楷书书写中的力学原则
第四节 楷书书写与部件的形变规律
第四章 宋代雕版楷书的理据状况
第一节 形体变异对构形理据的影响
第二节 构形理据对形体变异的影响
第三节 宋代雕版化书构形理据的保留程度
第四节 书写和理据的关系与汉字优化
第五章 宋代雕版楷书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雕版载体形式对宋代雕版楷书的影响
第二节 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对宋代雕版楷书的影响
第三节 外部影响与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的综合平衡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绪论
第一章 宋代雕版楷书的字样分析
第一节 字样关系的判断
第二节 字样主形的择定
第三节 宋代雕版楷书字样的基本面貌
第二章 宋代雕版楷书的构形系统
第一节 构形分析的基础、方法与原则
第二节 宋代雕版楷书的直接部件
第三节 宋代雕版楷书的基础部件
第四节 宋代雕版楷书的构形模式与构形层次
第三章 宋代雕版楷书的书写特征
第一节 宋代雕版楷书的书写单位(笔画)
第二节 楷书书写中的让就现象
第三节 楷书书写中的力学原则
第四节 楷书书写与部件的形变规律
第四章 宋代雕版楷书的理据状况
第一节 形体变异对构形理据的影响
第二节 构形理据对形体变异的影响
第三节 宋代雕版化书构形理据的保留程度
第四节 书写和理据的关系与汉字优化
第五章 宋代雕版楷书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雕版载体形式对宋代雕版楷书的影响
第二节 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对宋代雕版楷书的影响
第三节 外部影响与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的综合平衡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