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此岸彼岸 豆瓣
韦嘉. 钊子
发布日期 2010年3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密宗文化与时尚音乐的激情碰撞
传世唐卡与天籁之音的完美融合
由北京天合天仁文化有限公司制作并出品的音乐专辑【此岸彼岸】于2010年3月1号正式出版发行。
专辑以崭新的理念,现代的手法,融合了来自遥远秘境密宗上师念唱的经咒、唯美飘渺的天籁女声与动感时尚的现代音乐为一体,并在专辑内页展示了十余幅精美、极富震撼力的传世唐卡图画,用音乐全新演绎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化。是一张出离你想象的音乐天碟。
静坐,聆听,轻盈美妙,余音缭绕。闭上双眼,如同飞翔一般。这声音,带领你至云巅,仿佛置身于世外。几千年神秘天籁之音,重新回到耳边。如青海湖水的清澈,如布达拉宫的巍峨庄严,如你眼眸般清澈透明。千年的玛尼堆旁,千百次重复于沉默的行走。指引前方苍老的手,在纳木措蓝色的映照里,徘徊良久。是谁在唱,如水流淌,融化我内心的彷徨。淡淡的,点亮了繁星,穿透了黑暗,回响在那远山。随着对你的畅想,于自在轮回中徜徉。
我在此岸,谁在彼岸.我至彼岸,谁又此岸.彼此为岸罢……到达另一端的时候,还须回眸么?超然于此身,如唐卡细绘的坛城.在自己的头顶俯瞰我在世间的行走.往来俱般若,如是皆我闻.三千成一念,明灭证涅磐.菩提、菩提!那摩、那摩…
听风的歌 豆瓣 Spotify
9.7 (19 个评分) Urna Chahar-Tugchi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KlangRaume
Urna Chahar-Tugchi(乌仁娜)
从小生长在蒙古草原的乌仁娜,直到十六岁前往上海音乐学院就学之前,都过著纯朴的游牧生活,连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后来随同为音乐家的夫婿 RobertZollitsch 旅居德国,并继续从事创作及演唱。
Urna展露她音乐的才能和天赋是在学习扬琴的那段时间,那时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正访问呼和浩特。十八岁那年,她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离开内蒙到上音求学。当时她连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讲,她的家人也对上海知之甚少,连位置哪里都不知道。这次远行对Urna的生活和事业产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一位俄罗斯音乐评论家称Urna和另外一位Tuvan歌手Sainkho为“亚洲女高音双姝”。2003年夏天,在得到德国RUTH奖最佳国际艺术家称号之后,在欧洲人眼里Urna奠定了世界音乐的重要贡献者的地位。
唱片音响购买指南1996年主笔年度CD首选推荐
「挑起了血缘深处的感动与共鸣,小品式的曲子却有撼大树的力量,比古典音乐更令人动容」
唱片圣经 刘总编榜单入选100张专辑单
「……老实说,我必需坦承,我会将这张CD选入榜中最大的原因是歌声太令我感动了,反而,录音效果是其次的考虑。您一定看不懂这张唱片的标题与演唱者,但是看唱片封套上的人物又是东方面孔。告诉您,她是蒙古人,而她唱的歌是蒙古草原的歌与即兴演唱。乐器伴奏只有二个人,一个人弹吉他或曼陀铃;另一个则弹像类似鲁特、吉他的Zither拨弦乐器。您一定猜想蒙古草原的歌一定很豪壮,刚好相反,她唱的是非常柔美、非常轻声、非常委婉、非常欢悦的蒙古草原情歌。与「拉普人之歌」相比,拉普人是苍凉悲壮的,而蒙古情歌则羞人答答、情长意浓。当然,人声与乐器都录得非常非常的自然……」
-----摘自 唱片圣经 刘总编榜单入选100张专辑单
是的,乌仁娜(Urna Chahartugchi)的歌声就是有这种感动人心的特色,各位乐友可能会想本站这一二年来已介绍了乌仁娜三张专辑,但为什么没有她最感动人心的「听风的歌(前一任代理翻译成蒙古之歌)」呢?
好吧,白头宫女话当年,有时候我们因一张优秀的音乐专辑深受感动后,很热心的在网站和店里推荐半天,结果买气甚差,「听风的歌」在1995年时期就是这样,连搬出「唱片圣经 刘总编榜单入选100张」都没用,所以当初台湾代理是因为「乏人问津」才不再代理的。至於「听风的歌」当年对台湾乐友的缘份没有那么深,原因之一当然是……封面,请诸位乐友看一下右边的专辑封面吧,有时候封面设计的确是会左右不是那么资深的乐友初次购买慾望的。
感谢电视主流媒体广告的力量,SONY DCR-PC350的DV摄影机「西藏篇CF配乐」那感人无比、赚人眼泪的广告中(乐音小林按:DCR-PC350我个人很想买来拍我家小朋友,但最近又想买CANON EOS-350D数位单眼……),就是採用乌仁娜「听风的歌」中一首"Hödöö",此广告在电视上大打特打之后,全省都有乐友疯狂询问各大唱片行(好久没有遇到这种盛况了),问什么呢?大家不是问SONY那台DV在那里买,而是在问这广告中的女声是谁?是那一张专辑等等。至於本店也不例外,前一阵子接全省乐友的电话接到手软,但我都一一告之曰:不要急,这么红的专辑一定有代理商会再度引进的……云云。
那么这一张因SONY DV摄影机「西藏篇CF配乐」广告而让乌仁娜演唱的 "Hödöö" 红遍香港、大陆、新加坡、台湾的 "Tal Nutag"专辑,其实是乌仁娜1995年在西方世界发表的首张作品。
从小生长在蒙古草原的乌仁娜,直到十六岁前往上海音乐学院就学之前,都过著纯朴的游牧生活,连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后来随同为音乐家的夫婿 RobertZollitsch 旅居德国,并继续从事创作及演唱,近年来,已成为欧美人士心目中重要的东方音乐代表女声之一。
基本上我个人偏爱推荐歌手的前一二张专辑,尤其是因知名度不够,製作成本不高时所製作出来的专辑。个人认为那时以佛家论点是--最不著相,以厨师的论点是只为了做好吃的餐点给顾客。所以一位值得推荐的歌手,其前二张专辑往往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
乌仁娜这种初次在欧美发声的东方女歌手,我想也是同样的情形,前一二张专辑的製作费不可能是天价级的,所以由她丈夫负责齐特琴、古箏、吉他,另一名乐手则担纲吉他、弦乐、曼陀林,极其简单的乐器编制,围绕著乌仁娜高亢清澈、纤美却又生命力十足的嗓音,勾勒出属於游牧民族极简的生命情境、乐天单纯的生活哲学、以及无可抗拒的音乐美感。
其中被选为SONY DV广告曲的 "Hödöö",更是一首旋律酷似「兰花草」,民谣风十足的作品;而乌仁娜在其他歌曲中,也展现了相同的温柔美感,以及她嗓音的多变与张力。而贯穿整张专辑的,却仍是那来自大地、温暖又坚强的生命力;一种微风扫拂过山巔、扫过草原,坐看云起日落的豁达。悠然如草原微风的嗓音,静謐幽远的意境,使得这位来自蒙古的创作女歌手,悄悄潜入渴求慰藉的现代人心底。
讲到这里,在网络上有人说SNOY那广告不是她唱的,是新加坡那里请人翻唱云云,其实我想广告应不用如此麻烦,而且蒙古语可不是「翻唱」这么简单,还要唱得感动人呢。以我个人认为是在做广告配乐的时候,在「声音平衡度」上有做些手脚而已,各位乐友不妨再仔细比较看看。
至於录音好不好,以这一张专辑来说,本来就是一张能感动内心的专辑,以我来说是不在意录音好不好的,但还是不能免俗的先说一下——
本店认为这一张不是什么「超顶级」录音,但是要说也是一张蛮考验音响系统之感情詮释能力、重量感、速度感、密度感、声音质感和房间有无驻波的一张专辑。
只要您觉得本专辑乐器形体像「毛球」一般毛边大盛,听不到空间里很短但自然的残响,乌仁娜的声音轻到过份、受不了、吊在半空中很难过......那么贵府的音响系统,应和上段所列的问题有关。
失落的道家琴声 豆瓣
8.9 (7 个评分) 卢家炳 / Lo Ka Ping
发布日期 2002年2月26日 出版发行: Arbiter
《失落的道家琴声》出品人说明
偶然和机遇可能会开启非凡和遗失传奇的大门。卢家炳的录音失而复得,正是如命运的反复无常。已故的特里斯.斯特(Teresa Sterne)在“无以匹敌排行榜”雄踞超过十年,是一位令人敬爱的朋友和同事。直至于2000年不幸离世,她是“阿比特出版社”(world Arbiter)台前幕后的指路明灯。在60年代后期,她创造和引入了“世界音乐”的观念,并因此在音乐上冠以“国际性”的种类,然而命运又一次慢慢沉寂下去。认识她的人都被她广博的学识震惊,在她家里,许多神秘的箱子和大量到处放置的文件----其中记载着她为其曾经编辑的艺术家制作成的回忆录。可惜的是,疾病摧毁了她的恢复力和非凡的毅力。当她长眠之后,我收拾整理她的遗物,她在遗嘱中特别说明把她的文件发往各种不同的目的地,其中发现了几个小盒子中,有几盒录音带,需要寄给那些使她的计划得以实现的人。崔斯(Tracey)曾回想起一盒由年老的达格兄弟(dargar brother)制作的一盒试音带,(杰出的印度dhrupad歌唱家)其传奇内容不大,但意义却无限深远,它们是刚刚兴起的,只是一些小曲目,不足以用以出版,太可惜的一些宝贝,我送给认识的人。另一盒来自香港,由一位来自中文大学浸会学院的美籍教授寄来,我把这些神秘的录音带带回家作研究之用。
中国的音乐文化常常被著名的京剧(戏曲)所支配,流行音乐作为每天的活动背景,然而当真正的传统音乐被放送时,通常被认为是过分高估和缺乏鼓舞的。在其中一个盒子内放着一位充满活力的老人的照片(被作为封面照)在门前的琴台上摆放着几种不同形状的香炉,老人正要他弹奏一种罕见的乐器----古琴。在这些小磁带旁,放着一封充满爱意的电报,其中写道:1970年5月31日
亲爱的斯特小姐(MISS Sterne):
在你3月2日的来信中提到,你想支持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传统古琴的项目在你的“探索者”系列当中,自从那时起,我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并有一些实质的东西给你。
我有一盒录音带,其中第一面是4首传统曲目,第二面是4首原创曲目,是一位家住香港的老琴家所作,我准备寄给你一式两份这些试听带,但没有提供文件证明材料,浪漫的中文文字,所有这些随后送给你。
随录音带附上一张卢老先生的照片,这你可能会考虑作为录音带的封面,并有一些卢收集的明、清时期的古琴照片(彩色)
只要你想要,我的注释内容或可详尽或可简约,因为我现在正在做有关古琴的注释、录音和分析工作。
你所透露有关古琴的录音工作,将会是对国际音乐界的一次颇具价值得贡献,并拓宽了这一领域。由你提供的目录引起相关的兴趣,在这一时期,好的古琴表演是极其罕见的。
如果你决定参与这次录音制作,我们可以讨论相关的条款,然而,倘若你不希望参与这次录音制作计划,请将相关的录音带和照片寄还给我。
谢谢你的支持
祁伟奥 Dale A Craig
我们不得而知TRACEY放弃这项计划的原因,或为什么她却还要保存这些录音带,因为她是极为勤勉和认真的。她为什么这样呢?
那是一种动人心弦的艺术。布赖。怀利。约翰逊(Blind wille johnson)对这些由明代古琴演奏的音乐第一印象是:在浓密的琴音旋律中,如同看到水墨画在眼前舞动,在琴声中获得生命力,各种各样的自然意境在琴的和声中释放。手指在丝弦上所发出的声音如同琴的呼吸。卢的《雁落平沙》一开始对基本音调的无主题运用,与印度维那琴所弹的RAGA曲调很相似,这使人联想起这种演奏最早源自印度佛教僧侣。
琴直接受佛教徒的影响,其中许多琴师都是著名的僧人,如唐朝的颖师,宋朝的义海和梁渔(音译LIANG YU),当一些佛教人士来到中国,并随之带来了类似琴的乐器,而中国的学者既研究中国的琴又研究这些外来的琴。我们发现,如宋代的著名诗人欧阳修在诗中赞赏知白大师用印度弦琴(可能是印度七弦琴)的演奏。(大约出现在公元1007---1072年)。
古力(GULIK)指出了仪式和自我线化的方面:这使演奏古琴成为一种神秘的活动,一种与神秘力量交流的沟通方式,我认为,这毫无疑问是直接受冥想的影响。
由佛教影响出现的结果是,一首名为《释谈章》的琴曲,表现一种禅定的奇妙方式,一种佛教的戒律。这种音乐的`旋律是纯印度式的,一些颤音和滑音产生了不断的装饰音。这种佛教的咒音的梵乐唱法到今天在中国、日本也有。文字也有记录,相当一部分转录在复杂的梵文里---通常为佛教戒律的语言,正如许多旧式的开篇,向佛,法,僧三宝敬礼一样。
斯特对录音带不刻意的保存,让这种录音能幸存至今。然而与博士祁伟奥在信中日期显示,三十年时光转眼即逝,却只有十八分钟的录音保留了这位稀有艺术家的作品。是他通过琴韵阐明了中国学问的灵魂。
卢家炳在哪里?祁伟奥教授在哪里?不断与他的同事联系也毫无结果,学院的同事提供有出入的线索,然而可以确定祁伟奥博士离开香港有30年,可能到了西澳。与杰出的音乐家罗伯特加菲(ROBERT GARFIAS)谈论此事,他提供一位在香港的同学,其建议联系在香港的唐健垣教授和唐世璋(JOHN THOMPSON),一位琴家,学者和研究者。他的网址是[
]。他有大量古琴的资料。
为了研究古琴的方便,打了许多电话,祁伟奥第二天早上从北加利福尼亚洲打来电话,他担心没有卢家炳的录音幸存,他建议我联系三蕃市的中国文化中心,因为那里有卢家炳的手稿和遗物。但在档案管理处的搜寻是徒劳无功的,正如由祁伟奥八年后寄存的手稿不知去向一样。
再次听到这些70年代的录音带时,祁伟奥写道:“现在我可以再一次确定他是一位几乎在完全隔离状态下获得成就的大师。30年之后,我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倾听这种与印度锡塔琴相类似的音乐,这种纯粹的琴音体现了丰满和富于表现力的内涵,难道这种象钟声一样的琴音不美妙和谐吗?
“我找到了一些卢家炳所弹的曲目:《归去来辞》,《平沙落雁》,《凤鸣丹山》,《释谈章》,(传统曲目)《月下吟》,《孤鸿》,《逍遥游》,《午夜焚修》(卢家柄的自作曲)。它们在1970年3月至5月灌录而成,其中4首在录音带上,我寄给你的朋友,我现在不知其余4首在哪里。我猜想我的`太太把它们从澳洲带到落杉机了,多么大的遗憾啊!”
祁伟奥博士在他的阁楼中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三寸长磁带,有《水仙》和《碧云深》。唐世璋(JOHN THOMPSON)有一盒质量很差的录音带,因为这盒录音带是1971年在卢家炳家中录的。其中包括古力(GULIK)推荐的《释谈章》。其中仅两首可以收录。其中的`都收复无望。有一盒中有1971年在香港港九大会堂表演晚会上,卢家炳的独奏表演,这是祁伟奥再次检查自己的阁楼而发现的,所以祁伟奥相信这一次是卢家炳本人一生中唯一一次公开的表演。唐健垣教授回忆到卢家炳在古琴发展史上虽然仅有一次公开演出,可惜没有录音。
卢家炳享年84岁,(至1981年)根据唐健垣说,他的家人自他去世后或在加拿大或在美国定居。我们希望这些磁带,包括他的私人藏品得以公诸于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种音乐。
有迹象表明卢家炳是如何走上弹奏古琴之路吗?祁伟奥写道:“不,他从来没有提起过,但我认为他是自然而然的,作为一种智慧和道德约束,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会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选择了古琴,还是古琴选择了我?这个问题也许他也碰到过。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只在公共场合演奏了一次,我想是因为我的热情和我们的友谊促成的。而且他是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但他已垂垂老矣,想给更多的听众最终留下一些东西。”
以下由祁伟奥博士所写的文章(即广州音乐家---卢家炳),是对他的作品以及对这种独特乐器感兴趣的人所作,其目的是通过卢家炳的琴音表达一种道家思想。
卢家炳的传奇恰恰说明他是一个学者型的琴家,如郑隐荪(zheng ying sun)和徐元白一样,是一个少有的例子,他们两人的作品在40年代录音带和唱片里有保留。查阜西是一个杰出的琴家,他正是这种独特音乐的记录者,他在 1946年至1948年作为一个高级空军飞行员到达美国,并且从中国广播电台带来了这些公开的录音资料。他回到了中国,并拒绝了蒋介石邀请其加入台湾空军。为了表彰他投诚的义举,毛泽东政府准许他从事有关古琴的出版研究工作,并委派他负责整理琴谱工作。
-----Allan Evans(艾伦 爱瓦斯)2001年
翻译---李永欣 润饰---许海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