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维多利亚人 豆瓣
作者: 戴维斯 2007 - 6
General Editor's Preface
List of Figures
A Note on References
Introduction
1. Rural to Urban 1830-1850
Ⅰ. A NewWorld
Ⅱ. The Challenge to Thinking
2. Nature
Ⅰ. Darwin and the Impact of Science
Ⅱ. Cosmologies and Anthropomorphisms: Darwin,Spencer, and Ruskin
Ⅲ. Beyond Nature and After Religion: The Future in J. S. Mill and T. H. Huxley
3. Religion
Ⅰ. 1830-1850: Evangelicalism, the Broad Church,and Tractarianism
Ⅱ. The Mid-Victorian Change
4. Mind
Ⅰ.'The New Psychology': Psychology as a Branchof Science
Ⅱ.'Psychology is pre-eminently a philosophical science'
Ⅲ. Psychology, the Unconscious, and Literature
5. Conditions of Literary Production
Ⅰ. The Literary Profession, the Book Trade and Culture
Ⅱ. The Rise of Prose
Ⅲ. New Voices
6. The Drama
7. Debatable Lands: Variety of Form and Genre in the Early Victorian Novel
Ⅰ. Post-Aristocratic: Bulwer-Lytton, Disraeli,and Kingsley
Ⅱ. Post-Aristocratic: Thackeray versus Dickens
8. Alternative Fictions
Ⅰ. The Sensation Novel
Ⅱ. Fairy Tales and Fantasies
9. High Realism
Ⅰ. Two Novels of the 183os and their Legacy
Ⅱ. Trollope and George Eliot
10. Lives and Thoughts
Ⅰ. Life-Writing
Ⅱ. Writings about Life
11. Poetry
Ⅰ. The Form in Difficulties
Ⅱ. Long Poems and Sequence Poems
Ⅲ. From May to September: Poetry and Belief
Conclusion
Author Bibliograpbie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本书迥异于一般文学史写作遵循年代顺序的模式,以对整个社会和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的若干重大主题为线索,分析、归纳和总结了1830-1880年这一历史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及成因,此外,书的卷末附有数十位维多利亚作家小传,并介绍了其作品的可靠版本及相关的评论专著。本书史料丰富,见解独到,不仅是颇具特色的文学史,亦可作为通论维多利亚社会历史文化的专著,实为不可多得的上佳之作。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维多利亚人》,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为新世纪策划的十三卷英国文学史系列中的第8卷,也是最早出版的分卷之一。作者大学英文教授菲利普·戴维斯。本书打破了在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中常见的思维定式,以社会和文化背景为主线,分析、归纳和总结了1830-1880年这一历史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及成因。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 豆瓣
作者: 王佐良 / 何其莘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 2
本书是多卷本《英国文学史》的第二卷,所涉及的范围是1500――1660年,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本卷的编写原则一如已在先出的第五卷(二十世纪卷)序中所阐明的,包括下列几点: 1.读者对象:我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一般文学爱好者。 2.着重叙述性,以说清事实为主。评论包含在叙述之中,要有中国观点。 3.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4.着重作品本身,因而较多地引用原文段落,加以翻译。 5.写法也要有点文学格调,文字清楚,简洁。 至于史的本身,则既要有大的发展脉络,主要是文学品种发展的脉络,又要有足够的具体细节;重要作家和问题则作“特写式”处理,专章讨论。 总起来说,就是想写出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 这当然只是一个奋斗目标。实行起来,困难很多,目标究竟达到了没有,或达到什么程度,都有待读者检验。不过有目标还是比没有好,可以使努力有个方向。 具体到本卷,我们面对的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关键的一个发展时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两大巨人都在里面。作为编写人,我们时时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写出的东西多少对得住这个伟大的文学时代,而又对我国读者有点帮助? 由于这个时期的文学牵涉广,需要掌握的材料也多,我们时感学养之不足。然而我们也作了努力,大致是在下列方面: 1.由于这是一个意识形态上斗争激烈的时期,我们把文学史的范围略为扩大,谈到了社会、政治、宗教、哲学、科学的兴起等问题。 2.突出文学品种的演进,诗剧的兴衰一连用八章叙述,使其有首有尾,发展的轨迹明显。 3.诗也占八章,把“黄金时代”各家及其后的两大诗派都包括了,又加弥尔顿一个整章。 4.各体散文占七章,其中十七世纪占五章,覆盖面广。 5.这也是一个翻译繁荣的时期,也有一整章专门论述。 执笔者二人的分工是:戏剧部分11――12、14――18章由何其莘担任;戏剧的第13章即莎士比亚章和全书的其余部分,即1――10与19――26章由王佐良担任。两人时时交换意见,并互相审稿,虽然各人所处理的文学品种不一,因而写法也不尽一致,但由于事先有总规划,又在叙述中注意联系,相信全书仍是一个整体。 卷中引文甚多,除有关语言本身的几则外,一般都有译文,译文部分由执笔者自译,部分来自下列各书: 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卞之琳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杨周翰著《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王佐良主编《英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