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k
O 豆瓣
9.1 (302 个评分)
Damien Rice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Vector Recordings
Damien Rice的首张专辑「O」自2002年发行以来引发广大的回响,在家乡爱尔兰都柏林,专辑销售获得3张白金唱片认证,赢得3项爱尔兰音乐奖提名,在英国,乐评界热情推荐的喝采始终没停过,让专辑一路挺进到英国金榜第8名。而在专辑登陆美国作发行之前,Damien早以爆满的巡回演唱征服了老美的耳朵,Damien接着成了Coldplay演唱会的嘉宾。整个2004年,Damien总计获得了全英音乐奖最佳国际性男歌手的提名,以及NME杂志奖最佳独唱歌手的提名,同时也赢得了爱尔兰传媒Hot Press读者票选大奖中的最佳男歌手与最佳词曲创作者两项奖座,此外,专辑「O」还赢得了2003年的Shortlist音乐奖。
虽然Damien不太想将自己的音乐归类,也不想知道自己唱的歌曲的感觉是否太强烈了,不过,不容否认的,专辑「O」中有许多关于描述挫折的歌。专辑开场的两首歌 "Delicate" 、 "Volcano" 在极为沉静的气氛中,慢慢的让歌曲的伤痛感觉自然蔓延,紧接着映入听觉的 "The Blower's Daughter" 则是让大提琴与歌声忘情的交换着彼此的哀愁,然后是非常民谣感觉的弹唱曲 "Cannonball" ,而带有独白味道的 "Older Chests" 则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录下刚从教堂走出来的小孩的声音,营造出街头民谣的感觉, "Amie" 里的弦乐适时的出现将前几首歌曲的沉痛气氛导入非常戏剧性的情境,到了 "Cold Water" 时,寂静的情绪再度笼罩,只是这回多了绝望、失落与宗教上的救赎,终场的 "Eskimo" 再长达15分钟多的时间里,Damien大胆的加进了歌剧女高音的吟唱,还让歌曲在留白两分钟后,来段即兴的心情摇滚大实验,将专辑的情绪调到最高点,最后再以 "Silent Night" 巧妙收尾,剎那间,让专辑里的情绪回归到情绪的原点。
2004年岁末,随着茱莉亚罗勃兹、裘德洛主演的电影【偷情】选用 "The Blower's Daughter" 作为影片开场与片尾的主题曲,Damien Rice的歌曲情绪再度引起另一波的高潮,专辑「O」特地重新加上8首B Sides歌曲再度登场,加量的歌曲,更多的感动,你怎舍得跟他的歌擦身而过呢?
英国独立报:「引人入胜的首张专辑…年度最棒的情歌都在这里」
洛杉矶时报:「艺术性格风采跟Jeff Buckley、Thom Yorke并驾齐驱」
纽约客杂志:「一张满是低调珍品的专辑」
新闻周刊:「一张超棒的专辑,充满着有如面对开心手术时纯真、毫不做作的情感」
虽然Damien不太想将自己的音乐归类,也不想知道自己唱的歌曲的感觉是否太强烈了,不过,不容否认的,专辑「O」中有许多关于描述挫折的歌。专辑开场的两首歌 "Delicate" 、 "Volcano" 在极为沉静的气氛中,慢慢的让歌曲的伤痛感觉自然蔓延,紧接着映入听觉的 "The Blower's Daughter" 则是让大提琴与歌声忘情的交换着彼此的哀愁,然后是非常民谣感觉的弹唱曲 "Cannonball" ,而带有独白味道的 "Older Chests" 则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录下刚从教堂走出来的小孩的声音,营造出街头民谣的感觉, "Amie" 里的弦乐适时的出现将前几首歌曲的沉痛气氛导入非常戏剧性的情境,到了 "Cold Water" 时,寂静的情绪再度笼罩,只是这回多了绝望、失落与宗教上的救赎,终场的 "Eskimo" 再长达15分钟多的时间里,Damien大胆的加进了歌剧女高音的吟唱,还让歌曲在留白两分钟后,来段即兴的心情摇滚大实验,将专辑的情绪调到最高点,最后再以 "Silent Night" 巧妙收尾,剎那间,让专辑里的情绪回归到情绪的原点。
2004年岁末,随着茱莉亚罗勃兹、裘德洛主演的电影【偷情】选用 "The Blower's Daughter" 作为影片开场与片尾的主题曲,Damien Rice的歌曲情绪再度引起另一波的高潮,专辑「O」特地重新加上8首B Sides歌曲再度登场,加量的歌曲,更多的感动,你怎舍得跟他的歌擦身而过呢?
英国独立报:「引人入胜的首张专辑…年度最棒的情歌都在这里」
洛杉矶时报:「艺术性格风采跟Jeff Buckley、Thom Yorke并驾齐驱」
纽约客杂志:「一张满是低调珍品的专辑」
新闻周刊:「一张超棒的专辑,充满着有如面对开心手术时纯真、毫不做作的情感」
林一峰:思路 豆瓣
林一峰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林一峰:思路》一峰的第九张作品集,秉承其一贯吟游诗人的气质,交出出道七年来最极致最完整的音乐概念专辑。和前一张国语双CD“思生活”不同,“思生活”表达的是日常生活的光明和黑暗面,自嘲式的自恋对自虐式的自省;“My Lonely Planet”要说的是离家和回家。是林一峰最彻底将香港与世界连结在一起的一次。整张专辑由两张CD组成,共有二十二首曲目,是一张以思想游历为中心思想的概念唱片,分别以“去路”和“归途”整合,从《维多利亚》以爱情故事形式道出香港百年沧桑的宫廷式华尔兹开始,游遍世界,由纽约到洛杉矶的迷失爵士,到维也纳延至都柏林的痛心情歌,由澳洲红沙漠到中国大陆的公路故事式城市民谣,最后以《老榕树》温暖敦厚的管延乐作结,十七首完整歌曲加上五首音乐,二十二首曲目组成有关人、家和旅途的拼图。一峰以他细腻独有的笔触及演绎考妙地连接了他十二年的思路,对旅行、感情及家进行深度思考,以双唱片的形式展现出他内心深处最完整的概念:“到处走,是为了寻找停下的理由。”
CD 1 去路
01 维多利亚
02 游子意
03 鼓浪雨
04 思路–达尔文黄昏
05 从百乐门到百老汇
06 Last exit to Brooklyn
07 Lost in L.A
08 思路–琉森清晨
09 心雪
10 都柏林
11 签证·时差·飞行哩数
CD 2 归途
01 不属于我的乡愁
02 红沙漠
03 思路–爱丁堡午后
04 稻草人
05 双子
06 春夏秋冬
07 小白船
08 思路–柏斯夜晚
09 下一站香港
10 游子魂
11 老榕树
CD 1 去路
01 维多利亚
02 游子意
03 鼓浪雨
04 思路–达尔文黄昏
05 从百乐门到百老汇
06 Last exit to Brooklyn
07 Lost in L.A
08 思路–琉森清晨
09 心雪
10 都柏林
11 签证·时差·飞行哩数
CD 2 归途
01 不属于我的乡愁
02 红沙漠
03 思路–爱丁堡午后
04 稻草人
05 双子
06 春夏秋冬
07 小白船
08 思路–柏斯夜晚
09 下一站香港
10 游子魂
11 老榕树
If We Make It Through December 豆瓣
8.6 (7 个评分)
Phoebe Bridgers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20年11月23日
出版发行:
Dead Oceans
玉珍 豆瓣
8.9 (74 个评分)
福禄寿FloruitShow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9年12月27日
出版发行:
北河三音乐
”玉珍“是我们外婆的名字,这一首是我们写给外婆的歌,只有外公会这样温柔地呼唤她。外婆把我们三个人从小带大,我们记忆里的外婆永远那么慈祥。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她总会做好了饭等我们放学回来,外婆也是所有的亲戚里唯一能把我们三个分清的人。我们相信你们的外婆也对你们一样好,我觉得大家对于外婆的情感就是要用歌来表达。只是我们的外婆现在已经去了天上,我们很想她。在发表这首歌之前,我们也征集了很多网友和自己外婆或者奶奶的故事和照片,让我们很感动。我们想不论你的外婆是否在你的身边,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唱起这首歌,当你在想着她的时候,她也一定在想着你呢。
How Much Works 豆瓣
Sweet Whirl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20年5月29日
出版发行:
Chapter Music
溪水吞没船架 豆瓣
8.3 (6 个评分)
Iron & Wine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ub Pop
Iron and Wine:独立民谣时代的都市乡愁- -
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是美国最南部的大都市。上个世纪晚期,加勒比海流域大批移民涌入,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经济飞速发展的春天中止,这里似乎与欣欣向荣的南部其他地区割断了联系。在这样的城市里出现身患都市怀乡病的Iron and Wine,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Iron and Wine其实是Samuel Beam一个人的乐队,或者说,只不过是他的艺名。这个大器晚成的男人成名之前是一名电影老师,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1999年Beam有了一台四轨机,于是躲在卧室里捣鼓一些lo-fi小玩意儿成了他的一大爱好。一开始这只是个消磨时光的法子,跟其他人看电视一样,继而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有那么多的歌要写,灵感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以至于四轨机报废了,不得不添置一台电脑。
假如没有Sup Pop公司一次偶然的聆听,Iron and Wine也许至今仍在他的卧室里自娱自乐。作为专业的乐迷,Sup Pop的高层人士彻底被征服了,出于职业的敏锐,他们立刻明白这也是大众寻找已久的声音。经过几个月苦口婆心的劝说,Beam终于将自己积攒的,足够两张专辑长度的作品寄给了Sop Pop。公司最初的想法是将小样按原样做成两张CD发行,仍旧是出于职业的敏锐,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似乎对乐迷太过慷慨。在Beam的协助下,十二首感觉互相契合的曲目被精心挑选出来,于是有了Iron and Wine02年的处女作“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
Beam带气声的演唱、轻轻拨动的原声吉他、偶尔一点滑棒和班卓琴就是“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的全部。没有任何灿烂的乐句,也无心刻意给音乐罩上朦胧的面纱,Iron and Wine是如此淡薄自然,那来自简单歌曲内核的美倾泻而出,Beam拥抱这些音符,让它们背后的悲伤轻轻在半空中飘荡。开场曲“Lion’s Mane”立刻就将你的呼吸带走,因为Beam的声音那么纯洁,那么美。一首接一首,一个找到了内心与外部世界平衡点的男人平静地讲着生活的琐屑,抚摸曾经疼痛的伤口。“Upward over the Mountain”是一封杜撰的写给母亲的声泪俱下的信;“Weary Memory”是对逝去的爱情微带疼痛的回首;“Rooster Moans”领我们重温清爽的阿帕拉契民谣;“Muddy Hymnal”有着Neil Young式的亮丽的调子……一个自然主义者发掘人与世界的关系,伏在你的耳边告诉你蕴藏其中的希望。这是一张怀旧的唱片,个人与公共记忆的混合,共同还原出古老的美国南部风情画。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情境、心照不宣的族群礼仪,所谓传统价值在轻柔、催眠的音乐与犀利、深刻的歌词所形成的巨大张力间突显无遗。Iron and Wine要重新找回美丽的南方丢失的崇高。
与“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同时期的其他一些作品,被集结成EP “The Sea and the Rhythm”于2003年秋天发行。闪光的旋律,令人心醉神迷的美,五首歌都好得足以出现在正式专辑中。“Beneath the Balcony”和“Jesus the Mexican Boy”有着牵动你每根神经的旋律,后者更成为Iron and Wine最受欢迎的曲目;而“Someday the Waves”的悠扬能够紧紧将你握起,余音不绝,绕梁三日。二十一分钟安静而甜蜜的痛楚,“The Sea and the Rhythm”让苦苦等待Iron and Wine下一张专辑的乐迷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2004年的“Our Endless Numbered Days”是Iron and Wine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它意味着Beam完成了从业余爱好者到音乐家的转变。专辑的音色干净,简洁的编配让Beam的声音和歌词成为听众关注的焦点。精良的技术手段丝毫没有干扰“Our Endless Numbered Days”发自内心的简单澄澈,Beam像是收起翅膀的天使,停在你的肩头娓娓道来。“Naked as We Came”依然是Iron and Wine招牌式的动听旋律,Beam的妹妹Sara贡献了悦耳的和声;兄妹二人生来和谐的声线在“Fever Dream”中珠联璧合;“Radio War”是一曲爱的挽歌,听得人心窝生疼;“Sodom, South Georgia”让人想起Smog、Palace这些Slowcore高手的作品,Iron and Wine足以与他们抗衡。在其他音乐家的协助下,这张专辑有了比“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更加丰富的音乐语汇,无数精致的小细节激活听觉末梢,让人又惊讶又感动。到底是大学教师,Beam看似不着痕迹的遣词造句凝练而深刻,坦白、持重的语句摒弃了任何一点矫揉造作。Iron and Wine不是那种听一耳朵就能让你欣喜若狂或者号啕大哭的音乐,它慢慢流进你的心田,渗透下去,灌溉你,滋养你。
2005年,Iron and Wine推出全新EP “Woman King”。不要以为Beam又回到卧室DIY起来,这次非但不lo-fi,Iron and Wine的音乐听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满,制作也更加精良。丰富的和声,大量的打击乐、班卓琴、小提琴、钢琴,而Beam一贯醇美的嗓音也变得更为确定、有力。圆熟的编配,流畅的器乐演奏完美地配合了Beam的演唱,他写出的悠扬的旋律被乐队精妙地固定下来。在Calexico等乐队乐手的协助下,Iron and Wine听上去完全是一支正二八经的乐队了,更大气的音乐避免了以往作品中偶尔流露出的偏狭与孤立。不要担心先进的技术会损伤细枝末节的美,即便是到外太空录音也不会改变Iron and Wine音乐的深挚淳厚。也许不能就此断言“Woman King”是Iron and Wine艺术生涯的里程碑,因为它实在太短了,但它给了我们期待的理由,艺术家今后的价值趋向初露端倪。
“Woman King”有点概念专辑的意思:EP中的六首歌关注的都是世间最神秘最美丽的生命——女性,其中的女主角甚至可以在Beam身边找到原型。然而他自己解释说,这纯粹是个巧合。Beam是个高产的音乐家,这些关于女性的歌分散在手头一大堆的素材中,当他写出EP同名曲“Woman King”时,他忽然意识到似乎可以给这些作品归纳出一个潜伏主题,于是这张事后概念EP问世。
值得一提的是,辞去教师职务专职从事音乐创作之后,电影依然没有从Beam的生活中退出,甚至继续在他的音乐中扮演重要角色。Iron and Wine的作品在电影界颇受亲睐——“Garden State”的原声中收录了多首他的作品,“Woman King”中的“The Trapeze Artist”就是为电影“In Good Company”而写。平面设计与摄影专业出身的Beam已经为自己的三首歌拍摄了MV,希望今后能继续拍更多。
很难说清楚Iron and Wine的音乐风格。蓝草和另类乡村的根基,田园牧歌般的沉思默想,从某种程度上与Nick Drake、Sparklehorse遥相呼应。以诗意隽永的语言表达极为个人化的生活感受,思想的内向性、深刻性让人想起Conor Oberst和Elliot Smith的都市民谣。“在我大量接受采访之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给我的音乐归类”,Beam说道,“我想我喜欢‘民谣’这个标签。我最近意识到民谣是除了古典音乐之外的一切音乐,无论说唱还是摇滚乐都一样,民谣就是来自民间的音乐。”
事实上给音乐归类只是一个类似于乐迷入门指南的东西,当Iron and Wine不落窠臼的音乐响起,相信你会有自己的判断。音乐好,管它何门何派?凉爽的夏夜,满天繁星照耀下宁静的海滩,这就是第一次听Iron and Wine时我的感受。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释放情感的地方,有些细腻、脆弱的情怀仍然能够得到抚慰。幸好有音乐,这一刻,泛起的不只是音符,还有似曾相识的乡愁。
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是美国最南部的大都市。上个世纪晚期,加勒比海流域大批移民涌入,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经济飞速发展的春天中止,这里似乎与欣欣向荣的南部其他地区割断了联系。在这样的城市里出现身患都市怀乡病的Iron and Wine,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Iron and Wine其实是Samuel Beam一个人的乐队,或者说,只不过是他的艺名。这个大器晚成的男人成名之前是一名电影老师,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1999年Beam有了一台四轨机,于是躲在卧室里捣鼓一些lo-fi小玩意儿成了他的一大爱好。一开始这只是个消磨时光的法子,跟其他人看电视一样,继而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有那么多的歌要写,灵感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以至于四轨机报废了,不得不添置一台电脑。
假如没有Sup Pop公司一次偶然的聆听,Iron and Wine也许至今仍在他的卧室里自娱自乐。作为专业的乐迷,Sup Pop的高层人士彻底被征服了,出于职业的敏锐,他们立刻明白这也是大众寻找已久的声音。经过几个月苦口婆心的劝说,Beam终于将自己积攒的,足够两张专辑长度的作品寄给了Sop Pop。公司最初的想法是将小样按原样做成两张CD发行,仍旧是出于职业的敏锐,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似乎对乐迷太过慷慨。在Beam的协助下,十二首感觉互相契合的曲目被精心挑选出来,于是有了Iron and Wine02年的处女作“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
Beam带气声的演唱、轻轻拨动的原声吉他、偶尔一点滑棒和班卓琴就是“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的全部。没有任何灿烂的乐句,也无心刻意给音乐罩上朦胧的面纱,Iron and Wine是如此淡薄自然,那来自简单歌曲内核的美倾泻而出,Beam拥抱这些音符,让它们背后的悲伤轻轻在半空中飘荡。开场曲“Lion’s Mane”立刻就将你的呼吸带走,因为Beam的声音那么纯洁,那么美。一首接一首,一个找到了内心与外部世界平衡点的男人平静地讲着生活的琐屑,抚摸曾经疼痛的伤口。“Upward over the Mountain”是一封杜撰的写给母亲的声泪俱下的信;“Weary Memory”是对逝去的爱情微带疼痛的回首;“Rooster Moans”领我们重温清爽的阿帕拉契民谣;“Muddy Hymnal”有着Neil Young式的亮丽的调子……一个自然主义者发掘人与世界的关系,伏在你的耳边告诉你蕴藏其中的希望。这是一张怀旧的唱片,个人与公共记忆的混合,共同还原出古老的美国南部风情画。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情境、心照不宣的族群礼仪,所谓传统价值在轻柔、催眠的音乐与犀利、深刻的歌词所形成的巨大张力间突显无遗。Iron and Wine要重新找回美丽的南方丢失的崇高。
与“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同时期的其他一些作品,被集结成EP “The Sea and the Rhythm”于2003年秋天发行。闪光的旋律,令人心醉神迷的美,五首歌都好得足以出现在正式专辑中。“Beneath the Balcony”和“Jesus the Mexican Boy”有着牵动你每根神经的旋律,后者更成为Iron and Wine最受欢迎的曲目;而“Someday the Waves”的悠扬能够紧紧将你握起,余音不绝,绕梁三日。二十一分钟安静而甜蜜的痛楚,“The Sea and the Rhythm”让苦苦等待Iron and Wine下一张专辑的乐迷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2004年的“Our Endless Numbered Days”是Iron and Wine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它意味着Beam完成了从业余爱好者到音乐家的转变。专辑的音色干净,简洁的编配让Beam的声音和歌词成为听众关注的焦点。精良的技术手段丝毫没有干扰“Our Endless Numbered Days”发自内心的简单澄澈,Beam像是收起翅膀的天使,停在你的肩头娓娓道来。“Naked as We Came”依然是Iron and Wine招牌式的动听旋律,Beam的妹妹Sara贡献了悦耳的和声;兄妹二人生来和谐的声线在“Fever Dream”中珠联璧合;“Radio War”是一曲爱的挽歌,听得人心窝生疼;“Sodom, South Georgia”让人想起Smog、Palace这些Slowcore高手的作品,Iron and Wine足以与他们抗衡。在其他音乐家的协助下,这张专辑有了比“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更加丰富的音乐语汇,无数精致的小细节激活听觉末梢,让人又惊讶又感动。到底是大学教师,Beam看似不着痕迹的遣词造句凝练而深刻,坦白、持重的语句摒弃了任何一点矫揉造作。Iron and Wine不是那种听一耳朵就能让你欣喜若狂或者号啕大哭的音乐,它慢慢流进你的心田,渗透下去,灌溉你,滋养你。
2005年,Iron and Wine推出全新EP “Woman King”。不要以为Beam又回到卧室DIY起来,这次非但不lo-fi,Iron and Wine的音乐听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满,制作也更加精良。丰富的和声,大量的打击乐、班卓琴、小提琴、钢琴,而Beam一贯醇美的嗓音也变得更为确定、有力。圆熟的编配,流畅的器乐演奏完美地配合了Beam的演唱,他写出的悠扬的旋律被乐队精妙地固定下来。在Calexico等乐队乐手的协助下,Iron and Wine听上去完全是一支正二八经的乐队了,更大气的音乐避免了以往作品中偶尔流露出的偏狭与孤立。不要担心先进的技术会损伤细枝末节的美,即便是到外太空录音也不会改变Iron and Wine音乐的深挚淳厚。也许不能就此断言“Woman King”是Iron and Wine艺术生涯的里程碑,因为它实在太短了,但它给了我们期待的理由,艺术家今后的价值趋向初露端倪。
“Woman King”有点概念专辑的意思:EP中的六首歌关注的都是世间最神秘最美丽的生命——女性,其中的女主角甚至可以在Beam身边找到原型。然而他自己解释说,这纯粹是个巧合。Beam是个高产的音乐家,这些关于女性的歌分散在手头一大堆的素材中,当他写出EP同名曲“Woman King”时,他忽然意识到似乎可以给这些作品归纳出一个潜伏主题,于是这张事后概念EP问世。
值得一提的是,辞去教师职务专职从事音乐创作之后,电影依然没有从Beam的生活中退出,甚至继续在他的音乐中扮演重要角色。Iron and Wine的作品在电影界颇受亲睐——“Garden State”的原声中收录了多首他的作品,“Woman King”中的“The Trapeze Artist”就是为电影“In Good Company”而写。平面设计与摄影专业出身的Beam已经为自己的三首歌拍摄了MV,希望今后能继续拍更多。
很难说清楚Iron and Wine的音乐风格。蓝草和另类乡村的根基,田园牧歌般的沉思默想,从某种程度上与Nick Drake、Sparklehorse遥相呼应。以诗意隽永的语言表达极为个人化的生活感受,思想的内向性、深刻性让人想起Conor Oberst和Elliot Smith的都市民谣。“在我大量接受采访之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给我的音乐归类”,Beam说道,“我想我喜欢‘民谣’这个标签。我最近意识到民谣是除了古典音乐之外的一切音乐,无论说唱还是摇滚乐都一样,民谣就是来自民间的音乐。”
事实上给音乐归类只是一个类似于乐迷入门指南的东西,当Iron and Wine不落窠臼的音乐响起,相信你会有自己的判断。音乐好,管它何门何派?凉爽的夏夜,满天繁星照耀下宁静的海滩,这就是第一次听Iron and Wine时我的感受。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释放情感的地方,有些细腻、脆弱的情怀仍然能够得到抚慰。幸好有音乐,这一刻,泛起的不只是音符,还有似曾相识的乡愁。
Philharmonics 豆瓣
8.8 (56 个评分)
Agnes Obel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0年9月17日
出版发行:
PIAS
Agnes Obel,来自丹麦的美人鱼。为什么会这么称呼她?因为在今年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美人鱼”主题活动中,Agnes Obel作为表演嘉宾之一,带给了我们喷然心动的优雅声音。不仅如此,Agnes Obel从小就接受了钢琴训练,并且结识了家乡哥本哈根许多当地的乐队以及音乐制作人,对于音乐的态度,自信的Agnes Obel总是会选择独自承担并且去享受音乐过程,编曲,填词,包括后期的混音制作都是一个人去完成,当钢琴声从她轻柔的指尖流动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对她的喜爱,悲悯的气氛从Agnes Obel的声音中缓缓流露出来,很安静,很凄美。试想看着她独自一人坐在钢琴前的演绎,或许思绪也会跟着慢慢被吸引,静静的聆听这种感性的音乐。(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