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住去边度 - 评论
十年一觉电影梦 豆瓣
9.0 (91 个评分) 作者: 张靓蓓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张艺谋说,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顶峰,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的巅峰,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
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
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人往四十岁走,他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扛沙袋,做苦力。他“不好意思再谈什么理想”,却不知理想已深埋心底。
李安活得很明白。他说,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十年一觉电影梦》,讲述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
2019年11月13日 已读
谦逊,温柔,真实,深沉,隐忍的李安,喜欢听他说话。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配合读书的节奏,把这些电影都重新看了一遍。大部分都是以前看过的,有几部是第一遍看,真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体验。以为是影片中不经意流露的东西,其实在这背后藏有多少讲究和心血,观众未必能看懂。
2021年10月10日 评论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一部传记,却也不只是传记 - 有一位知名导演,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台湾出生。而他的成长过程,却并不符合人们对成功人士的想象——老天赏饭吃,是天生聪慧的天才。相反地,他从小对读书毫无兴趣,大学考试连续落榜两次。由于没考上大学,所以进入了艺专影剧科,打算读一段时间后,再办理休学,再次准备重考。 人生总是充满了阴差阳错的未知,身为新生的他得到了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这一次的舞台,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如今他已经名扬全球,也收获了多个世界范围内的重量级电影奖项——他,就是李安。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就是李安导演的《十年一觉电影梦》,这本书内容是李安导演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 这本书是我的心头好,多年前和此书相遇,并非像李安导演和戏剧之间那样,充满宿命和缘分的邂逅,而是我主动追随着李安导演的脚步,去寻来的宝藏。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一本属于李安的传记,但也不只是传记。它也是一本电影导演教科书,是一种内心的表达与自省,是一代人成长的心声和共鸣,亦包含了对文化差异和社会意义的思考。 1 在这本书里,李安导演按照电影作品拍摄的时间顺序,从90年代初期的作品《推手》与《喜宴》,到200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10年跨度期间拍摄的所有电影都一一娓娓道来。 无论是编剧、导演、拍摄、后制、演员调教以及营销宣传等各个方面,李安导演毫不吝啬地全盘托出。既有拍摄时的趣事,也有来自李安导演心底深处的结构与思考,无论是对业界相关从业者,还是普通观众,都是一笔巨大的宝藏。 在《卧虎藏龙》的章节中,李安导演说了个关于周润发和章子怡拍戏时的故事。当年的周润发已经是经验很丰富的演员,周润发不仅经验老道,甚至比许多导演更懂镜头。镜头一摆,他就知道你在干什么,画面好不好看。所以李安在执导周润发的戏份时只需要跟他说出形象与气氛来鼓励他。像拍竹林戏时,李安在跟武术指导沟通时,用稍大的声音点出需要有玉树临风之姿,但这其实并不是说给武术指导听的,而是李安说给旁边的周润发听的,他一听到,劲就来了。而当时的章子怡则还是个新人,只需要通过具体的指示让她做到需要的动作。李安说:“她的努力就够纯真动人了。” 还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讲述:“现在看到很多武侠片里的英雄,神态多半是耀武扬威,跩得二五八万的样子,我看着就不起眼。动手过招时刚猛毛躁,表现的是一股狠劲。我觉得大侠耍狠,气质模样就不帅了。” 再读仍被李安的率性表达逗笑,李安平易近人又略带幽默的表述在本书中随处可见,毫不枯燥,甚是有趣。 除了幽默有趣的部分,李安对电影专业性内容上的见解却独到而深刻,令读者受益良多。即便李安已经收获如此多的成就,你也仍然能在他的话语中读到谦虚和自省。 2 或许你也早已对李安与妻子林惠嘉的恩爱故事有所耳闻,在这本书中,也充满了李安对妻子的感恩尊重以及对他对人生的感悟。 就像故事中说的那样,六年的碌碌无为差点令李安放弃电影梦。太太林惠嘉对他的支持是他最后能够成功的最大助力。李安也跟读者分享了他和妻子之间有趣又感人的故事。 李安出名后,林惠嘉身为妻子不得不在一些场合以“李太太”的身份出现,李安说:“这打扰了她的工作。”有一次李安和林惠嘉在纽约华人区买菜被一位台湾来的太太撞见,台湾太太对林惠嘉说:“你真好命,你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来买菜!” “你有没有搞错啊,是我今天特别抽空陪他买菜的!” 那位太太听到林惠嘉这么说,一时气结,半天接不上话。李安说:“以前她就很少陪我买菜,现在也一样。” 林惠嘉给予李安的时间与空间正是李安最为需要的,他可以去发挥、去创作。“要不是碰到我太太,我可能没有机会追求我的电影生涯。”李安在书中如是说。 3 一开始,李安拍的都是喜剧。在连续拍摄四部喜剧之后,李安每部电影的结局都带有”死亡“的因素。从电影《冰风暴》起,他开始有兴趣摸索内心的隐形部分,尝试触碰潜意识里一些无法掌控的领域,如此才能摸到新鲜的东西,才能找寻到他心中的处子感。 但向内心探索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向内寻求刺激令李安持续处于亢奋状态,却也折磨着他的身心。长期下来,精神、肉体几乎难以承受,总是在”解构“自己。久而久之,李安的电影里,结尾也都以悲剧收场,或以死亡终结。似乎总要追求到某种美感才能结束,包括后来的《色,戒》也是一样,走向死亡,成了李安电影中主角的宿命,包括活着的人,也要体会逝者的滋味。 4 面对电影事业的李安充满热情,游刃有余。但面对现实人生,李安也和普通人一样,时常感到束手无策,只能用电影梦境去解脱挫败感。 李安说:“在现实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时是台胞,身不由己。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稳归心懒”之感,反而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面,觅得暂时的安身之地。” 在此书中,读者通过李安温柔细腻的讲述,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隐晦,读者能够感受到李安于不同时期的心境流动和人生感悟。戏假情真,电影里不仅有李安的挣扎,也有更多人的挣扎,包括观众。电影影响着李安,也影响过许多人的生命、生活和情感。 读完这本书,李安导演在我心里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谦逊,温柔,真实,深沉,隐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跟着书中的章节重温了每一部影片,那些我原以为是影片中不经意流露的东西,其实这背后藏着的都是讲究和心血。 李安喜欢把他的成功归于“幸运”,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唯一因素。而电影的世界里出现了李安,确是我们所有观众的幸运。
传记 李安
冰与火之歌图像小说:权力的游戏(第一卷) 豆瓣
A Game of Thrones: The Graphic Novel: Volume One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R·R·马丁 译者: 屈畅 / 王晔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 8
本册故事由伊耿历297年因国王之手琼恩·艾林公爵突然过世,七国之王劳勃·拜拉席恩不远千里亲自北上来到北境首府临冬城邀请挚友奈德·史塔克公爵出山开始。同时一封密信的到来,使得本无心参与南方政治的奈德不得不放弃和妻儿与世无争的生活,南下继任并调查前任首相艾林之死,嫌疑却指向了出身七国首富豪族的王后瑟曦·兰尼斯特。在临行之际,小儿子布兰又突然从意外高墙下坠下,昏迷不醒。一桩桩的意外,让人不禁怀疑一切都是有人在暗处所为,两大王国间阴云重重。与此同时,东方厄索斯大陆上的前朝坦格利安家族余脉为了重夺政权,和游牧民族多斯拉克部落联姻。
2019年7月22日 已读
2019年7月24日 评论 【豆瓣鉴书团】再一次拜访维斯特洛 - 作为一个看过原著的读者和追过剧的观众,剧情早已烂熟于心。读这个版本的图像小说时,注意力自然也不再放在故事上,而是更多的转移到了分镜和画面的细节上。 先说说这本书的装帧吧,蓝色的烫金封面很好看,亲肤的触感也让我捧着书时忍不住来回摩挲。内页纸张质量和印刷效果呈现出来的质感也为阅读带来很棒的体验。 在内容上,除了故事本身,最后还附上了关于这本图像小说的幕后创作故事,读来也甚是有趣。 「漫画中动感却充满危险气质的异鬼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众多的人物角色是怎么画出来的?」 「漫画里比剧中更霸气的铁王座,又经过了一番怎样的设计?」 ...... 这些有趣的彩蛋都藏在幕后创作中,拉近了读者与创作团队的距离,更明白他们的用心。 说到画风,这自然是一部很明显的欧美漫画,有着硬朗的线条,浓重的色彩,写实的人物表情。在阅读过程中,控制不住地就会和剧版演员做比对。更神奇的是,每当我开始觉得漫画里某某和剧版演员相像的同时,又觉得哪哪儿都不太一样,画笔下的人物始终多了一份影视化中无法展现出来的神韵。 分享几张阅读过程中印象比较深的分镜画面。 1.国王来到临冬城的晚宴,雪诺坐在距离上位最远的角落里,身后的热闹和他格格不入。仔细看画中的人物,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情和故事。 2.侏儒和私生子的对话。这张分镜,使小恶魔矮小的身躯立刻变得高大,身影落在雪诺身上,此刻他们是同一类人。 3.奈德和国王一同南下的路上,奈德劝阻国王不要对龙妈下手。原本一直保持友好的兄弟情谊,瞬间剑拔弩张。分镜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4.这张君临城画面同样令人一眼难忘。映照君临的夕阳和洒在水面的阳光。这样的君临里面又会是何种景象? 稍微有一点点遗憾的是,据果麦官方说明,出版方和谐了几处原版中“你懂得”的画面。但这并不影响它仍然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图像小说。 如果你未曾看过书或者剧,那么恭喜你,这儿有一部优秀的图像小说在等着你。 如果你跟我一样早已经刷过书和剧,漫画里面也许还有你未曾感受过的体验。
2019 冰与火之歌 豆瓣鉴书团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 豆瓣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ob Dylan
作者: [美]凯文·J.H.德特马(Kevin J. H. Dettmar)编 译者: 王宇光 2019 - 5
【内容简介】
鲍勃·迪伦是美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也是20世纪的国际偶像,他在过去的超过50年里始终立于美国公共生活舞台。2016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就更为鲍勃·迪伦增添了传奇性,激发了大众对他了解和讨论的兴趣。《剑桥鲍勃·迪伦手册》集合知名鲍勃·迪伦研究专家,从多种视角对他的生平、作品和创造性贡献进行了介绍和解读,是非常好的鲍勃·迪伦入门指南。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迪伦身份、创作的演化,及其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的主题式介绍;第二部分则分析了他颇具影响力的几张专辑。
【编辑推荐】
◎ 了解鲍勃·迪伦的入门指南。回答:迪伦为什么会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如何评价?哪些专辑和歌曲特别值得听?
--------------
◎ 多视角解读迪伦。剑桥大学出版社集合迪伦研究各领域的专家,从迪伦作为表演者、写歌人、文化符号的视角出发阐释涤纶的身份和成就,并探究他跟美国传统、宗教、性别问题之间的关系。
--------------
◎ 剖析迪伦的几张标志性专辑和重要歌曲,帮读者深入了解迪伦作品的内涵、背景和创作过程。
--------------
◎ 讨论了关于迪伦的诸多争议:抄袭问题、歧视女性问题等。
--------------
◎ 附:鲍勃·迪伦年表,生平重要事项全记录。
【评论】
迪伦与布莱克、兰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亚比肩而立。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他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以在填词中超常的诗性力量为标志。
——普利策特别奖授奖词
鲍勃·迪伦是我个人的偶像。
——乔布斯
诺贝尔奖的授予印证了我们很久以来已经感觉到的事:迪伦先生属于美国颇具代表性的声音之一,是意象的创新性和共鸣感可与沃尔特·惠特曼或艾米莉·迪金森比肩的创作者。
——《纽约时报》
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艾伦·金斯堡
迪伦是一个非常棒的诗人,且远不止于此。他能以诗歌言说时代。
——约翰尼·卡什
迪伦的歌词是用一种“鸦叫般的嘲弄之声”唱出的,其仿佛承载了一种神话与预言的力量。
——菲利普·拉金
2019年6月2日 已读
这个世界上未曾存在两首相同的“鲍勃·迪伦作品”,当你和朋友谈起同一首鲍勃·迪伦的歌时,也许你们正在谈论两首不同的歌。
2019年6月2日 评论 【豆瓣鉴书团】一场永不落幕的巡演 - 翻开这本书看见目录,我意识到,这本书并不是像《Chronicals: Volume One》一样的个人传记,而是各界专家人士从多视角解读鲍勃·迪伦的一本手册,或者可以说是一本研究鲍勃·迪伦的教材。 “表演者”无疑是鲍勃·迪伦身上撕也撕不去的标签,我想先从他的现场说起。 2018年8月,实现了人生中一项 Bucket List,现场观看了迪伦的表演。在演出前一个月,为了能够更熟悉他的作品,基本每天都在听迪伦的专辑和巡演歌单,为看演出做功课。 无论是作为迪伦的歌迷还是普通听众,看他的现场都能感受到一种“不友好”。那天的演出,没有开场,没有道别,过程中迪伦也没有一句话,只有一首首音乐接着音乐。即使以为做足了功课,但每首歌听起来都那么陌生,大部分时候都不知道迪伦在唱什么。就像是遇见考试魔咒,完美避开了老师出的题目。时不时能听见前后左右都在讨论着现在唱的是哪一首?却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当迪伦在唱 Blowin' in the wind 时,如果不是因为听见熟悉的歌词,我完全不敢相信这是那首红遍全球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关于这种“不友好”的答案,似乎对“永不落幕的巡演”的含义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很感恩我能在舞台上演奏,而且有人来看我表演。因为不然我就没办法,我是说如果我出去表演没有观众来,那我就到头了。我就不会做唱片了,这一点我可以告诉你,我做唱片,知识因为有人来看我的现场。所以,只要他们还来看我的现场,我就会继续做唱片。 鲍勃·迪伦是个现场演出者,他想要的是上台为观众演出,而不只是录制音效很好的唱片。他持续地重新定义自己的歌曲,作品不应当是被放在博物馆中的作品,而是有呼吸的生命,可以重新诠释。他有意识的逃避听众的期待,甚至希望失去听众。 好吧,去他妈的。我情愿这些人忘掉我。我想做一点儿他们不可能喜欢的音乐,他们不可能感受的音乐。 如果你想成为迪伦的“粉丝”,首先需要认识到,他,鲍勃·迪伦,是不可预测的。这个世界上未曾存在两首相同的“鲍勃·迪伦作品”,当你和朋友谈起同一首鲍勃·迪伦的歌时,也许你们正在谈论两首不同的歌。 他喜欢扭曲作品的原貌,模糊和改变歌词,甚至连配合他演出的乐手们都得拼了命地跟上他不可预测的想法,谁也不明白此刻台上的迪伦要干什么。于是,现场的听众花上90分钟听一个老头儿把这些经典曲目唱得面目全非。 换句话说,鲍勃·迪伦一直是新的,从未过时。这场 1988 年开始的 “永不落幕的巡演” ,将永不落幕。 只有是鲍勃·迪伦时,我才是鲍勃·迪伦。
2019 BobDylan 鲍勃迪伦
街道江湖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占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8 - 10
小区进大铁门,朝左是小官的传达室,挨着是老黄的水果摊。
小官看了一辈子大门,年轻时圆眼一瞪,大嗓一吼,像打劫的那样让人害怕。自从丢了好几粒牙,说话开始有点漏风,连大铁门周围都渐渐不再是他的地盘了。因为停车费被人呛声,小官会隔着几栋楼大声喊回去,让人觉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直到有天被电瓶车挡道的年轻人按在地上,脑勺上爆发出一阵咚咚咚沉闷的敲打声——原来在年轻人眼里,一个落了牙的看门老光头跟他养的老狗也没什么区别了。
而老黄的摊头,见证着这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战火。这摊头自树立以来,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小战役渐渐被遗忘,只有那几桩反复被人说起的大事,终于被人们口口相传而垂于史册。
原来,一个小区和一个世界的历史是毫无差别的。聚集过多少人,打过多少副牌,飞过多少唾沫星子,流传过多少件轰动一时的喜报或丑闻,谁也讲不清楚。有的活得长久,有的说没就没了;有的常说常新,版本多变,也有的,悄无声息地,被渐渐遗忘。
2018年10月1日 已读
3.5/5
2018年10月1日 评论 【豆瓣鉴书团】身在江湖,卻從未看清江湖 - 「江湖」這個詞熟悉得來卻又有些抽象。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也許是武俠小說裏「騎最快的馬,喝最烈的酒」,又或許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但這些對我來說都只是江湖中不同的角落,就像一幅拼圖,我只拼好其中幾塊,卻從未看清江湖的全貌。 正巧,最近賈導的「江湖兒女」正在上映,又是一個「江湖」。這部影片我還沒看,光是看這個片名我在想賈導鏡頭下的「江湖」又會是怎麼一番景象?在看影片之前,我依然沒有答案。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未曾聽過作者的名字,也沒有關注到獲獎的消息,甚至不知道它是一本小說或是其它,所以我讀它的時候心是空白的,不帶任何預設。 故事一個接著一個讀,書裡的鄰里街坊開始變得真實,我漸漸有一種錯覺,彷彿他們就住在我家隔壁街道隔壁小區,而這些故事離我很近 ,也是不小心從別人嘴裏聽來的。 作者想講別人的故事,於是她把自己抽離出來,聽著和看著,專注於故事和場景本身。所以不是每個故事都一定會有一個明確的結局,有些人死了,有些人身不由己,有些人再也沒見到,有些人依然日復一日的用力生活。而故事有些會流傳下去,有些有朝一日終會被人遺忘。 人在江湖,各自浮沉,這裏不是充滿快意恩仇的江湖,而是一個平凡真實又活生生的「街道江湖」。 我的拼圖上又多了一塊。
2018 王占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