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ps - 标记
艾未未:千年悲歡 谷歌图书
作者: 艾未未 時報文化出版 2022 - 7
當今世上最有創意的反抗者 回憶父親艾青,觀照自己的人生與藝術 以三代歷程透視當代中國 記述祕密監禁81天的經過 卡夫卡式的荒謬情境真實上演 作者親繪封面及55幅內頁素描 父親翻開《辭海》,閉上他的眼睛,他的手指摁在了「未」字上,說:就叫「未未」吧。 艾未未,對著中國權力中心比中指的藝術家,他的藝術行動總是切中社會脈動,用大膽的創意挑釁強權,解構文化,為弱勢發聲。其實,他的身世與中國近百年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他的父親艾青是中國的大詩人,在延安與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有過來往,還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的國旗和國徽設計,也是智利詩人聶魯達的好友。但在共產黨接二連三的運動中,他被標籤為右派,流放到北大荒和新疆等偏遠地區。艾未未的人生有近二十年的時間,跟著在農場接受勞動改造的父親一起生活。 青年時期對現狀的不滿,刺激他離開這個國家,遠赴美國學藝術。在紐約,生活中要面對貧窮,精神上卻連連受到激盪──杜象的啟發、安迪.沃荷帶給他的震撼、民主示威運動的驚奇。跟艾倫•金斯伯格往來讓他更擴展了視野。艾未未的藝術從早期就充滿反叛精神。 回到中國後,他讓種種不公與荒謬的現象公諸於世,引起中國人民的廣大迴響,更成為了國際級藝術巨星。他是北京奧林匹克體育場「鳥巢」的設計者之一。《金融時報》將他譽為「當世最重要的藝術家」,《紐約時報》稱他「雄辯且拒絕沉默的自由之聲」。然而,中國當局卻越來越視他為眼中釘,限縮他的人身自由。艾未未日日處在監視器和國安探員的窺伺下,甚至遭到當局祕密監禁。 這是一部含有多重意義的回憶錄,不僅縱觀艾未未的創作歷程,顯示這位藝術家如何透過作品和行動跟社會對話,也呈現中國百年發展的縮影,從中日戰爭、國共內戰到反右運動及文化大革命,從天安門事件到COVID-19爆發,甚至述及現在全球關注的難民潮。個人史、家史、國史環環相扣,刻畫入微的紀實文字蘊含對人權、人道關懷及言論自由的奮戰精神。 「美和理性是不屈服的,無論它們以何種形式消失,一定會再以反叛的形式釋放出來。」 ──艾未未 各界人士讚佩推薦 愛德華.史諾頓 (Edward Snowden) 艾爾頓.強 (Elton John)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角谷美智子 (Michiko Kakutani) 歐逸文 (Evan Osnos) 百靈果NEWS(Podcaster) 房慧真(作家) 林昶佐(立法委員) 范琪斐(資深媒體人) 張雍(攝影師)
2023年10月2日 想读
悉达多 豆瓣 开放图书馆
8.9 (386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其它标题: 悉达多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据悉市面销量最高版本译自英文版),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2023年10月1日 想读
不原谅也没关系 豆瓣 Goodreads
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8.4 (58 个评分) 作者: [美]皮特•沃克 译者: 严菲菲 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 2023 - 1
★第一本针对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自我疗愈完全指南
★全球数十万读者推崇的心理疗愈经典
★全面的分类与说解,直接点破易被忽略的心理创伤
★提供有效、可行的焦虑与压力缓解方案
★值得反复研读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创伤事件不仅仅包括偶发的、严重的刺激性事件(如战争、天灾、恐怖事件),还包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羞辱、贬低、欺凌、背叛、情感忽视、过度控制等伤害。这些伤害或许你难以诉说,但带来的创伤却可能远甚于单一事件。
有太多的人因为忽略了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莫名”地产生了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上的痛苦,甚至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本书作者皮特•沃克是享誉国际的创伤疗愈大师。他曾患有严重的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CPTSD),根据自身的疗愈经历和三十多年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他写下了这本经典之作。在书中,他深度剖析了CPTSD的起因、症状和类型,并提供了有效的自我疗愈工具,以帮助读者打破在情绪、思维与身体层面的恶性循环。这种完整、系统的多元化疗法,让读者更容易看清自己的状况,突破盲点,取得疗愈进展。
本书受到了创伤患者极高的评价,同时也作为宝贵的工具为心理工作者所采用。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应该得到原谅。
摆脱束缚,治愈创伤,
你受过伤,但你不必继续痛。
2023年9月15日 想读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2023年9月5日 想读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杰玛·哈特莉 译者: 洪慧芳 新星出版社 2023 - 9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请先不要同居。
◎情绪的付出也是一种劳动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揭开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
“相比倒垃圾,注意到何时该倒垃圾才更重要”
◎“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他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读者Elizabeth
◎赠送精美异形卡片、承压自测题!
------------------------------------------------
★内容介绍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社会多么不重视情绪劳动,只要看妈妈不在时家里有多乱,人们对服务行业有多苛责,就明白了。”
家里牙膏、卫生纸快用完了,阳台的衣服早就干了,只有你注意到;
开会时负责倒水,洽谈时微笑迎合,是你的责任;
当你终于忍无可忍,发火时还要纠结会不会惹人不快……
这些天生就是女性的事吗?为什么女性做这些就是“应该”,男性做却是“帮忙”?为什么女性要一遍又一遍提醒,家里冰箱冷冻室的霜还是厚厚一层,职场上仍旧得轻声细语保持耐心,还有人嫌我们唠叨?这些劳心费神的情绪劳动不但无处不在、没完没了,而且不被看见、无法转移。《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揭示了传统社会规训下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并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把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面临的不可言说的困境剖析得鞭辟入里,是霍克希尔德之后,为情绪劳动正名的最新力作。
------------------------------------------------
明明已经“帮”了这么多忙,她怎么还是不满意?成天忙忙叨叨的,她到底在干啥?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给有苦难言、百口莫辩的你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系统阐释情绪劳动的力作
◎从零开始的情绪劳动学习手册,走出当前困境的法宝
◎千万女性的嘴替!一封女性自白书,一部当代关系启示录
◎也让无数男性看到,为何妻子如此疲累,更好理解另一半
◎以情绪劳动为视点,揭露家庭、职场与社会中性别歧视的内在根源。传统性别分工下,同一件事,男性做一次就被连连称赞,女性做一百次都没人注意,女性“天生”就擅长这些的观念早该淘汰了
◎拒绝包揽一切,学会放手,操心不只是女人的事,因为分派任务往往更令人精疲力竭
◎增进男女彼此理解,直面问题根本。别再觉得她的抱怨是在进行人身攻击了,女性要肯定情绪劳动的价值,男性也要学会主动承担,迈向真正的平衡
◎看得见的家务,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我们想要的是积极主动的伴侣,而不是被动接受交派任务的伴侣
★编辑推荐
“成为倾听者、忠告者、照护者、旅行规划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扫者、提醒者……这些乍看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每件都劳心费神,互相交织,一地鸡毛,多少人为之抓狂。”
在家里,女性要负责家里的有形家务与无形精神重担;在职场,女性得保持耐心,轻声细语。而且这些不管你想不想做,都只能默默继续做,不仅吃力不讨好,还没有喘息的空间,不能撂挑子。殊不知,这些不堪其重的情绪劳动限制了女性的机会,偷走了女性的时间,降低了女性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男性对家庭生活的深度参与,和试图理解女性的心意。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性别分工下的受害者。
------------------------------------------------
★媒体推荐
大胆直白地点出女性“情绪管理和生活管理相结合”意味着什么和代价所在……对于和作者一样忍无可忍的女性来说,书中很多内容令人感同身受、获得慰藉,也有所助益。——《出版人周刊》
女性读者完全可以体会书中许多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那些琐事描述着女性默默或怨恨地从事着令人精疲力竭的情绪劳动。但这本书也是写给男人看的,因为要打破那种鬼打墙式的怪圈,男性需要挺身而出,主动扛起家务。——《书单》杂志
这本书点明了情绪劳动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又长久被人忽视。——Jezebel杂志
……独一无二。借助讨论情绪劳动,杰玛·哈特莉呼吁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泰晤士报》
这本书正应和了当下有关“女性愤怒”的讨论……男性不能再忽视情绪劳动了。——Fast Company
这不是写给妈妈们的冗长说教,而是写给平白无故承担了他人差事的所有女性。这本书道出了家庭生活的真相: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家务事,也可以如此沉重。——《沙龙》
对长期以来那些被误解为“爱唠叨”的女性而言,这本书是一封道歉信,也是一次真诚告白。——《半身像》杂志
书中蕴含着一场迷你的革命性风暴……如果加以建设性的引导,女性的愤怒可以成为改变现实的潜在武器。——《时代周刊》
情绪劳动或许被忽视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澳大利亚特别节目广播事业局(SBS)
富有远见,令人惊叹。书中的许多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引起了女性的强烈共鸣。所有“受够了”的女性都应该读一读这本激情与智慧并存的小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
★读者评价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那么请先不要同居。——Leah
书里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说的,我终于知道自己没有发疯、不是唠叨……——Elisabeth Britton
真想办一个专门针对这本书的读书俱乐部,然后拉着我认识的所有人一起围读。——Annette
这本书给了我希望,让我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总是感到疲惫、无助、濒于崩溃的家庭主妇。情绪劳动真实发生在每分每秒,我丈夫也应该读读。——Ashlee
我结婚超过十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老公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自从读了这本书,我终于可以和他好好沟通,并让他了解如何满足我情感上的需求了。——Elizabeth
我是一位父亲……这本书提醒我分担日常家务的重要性,对我的婚姻提供了很大帮助,也让我更理解和共情妻子了。那些给本书打差评的男士,是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这些重要事实。——FluffytheNewt
要解决情绪劳动这个问题,男性要做的还很多,意识到这点仅是第一步。但这本书让我更振奋的是,原来女人拥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自救,从当下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Cirroc
2023年8月22日 想读
人类世的“资本论” 豆瓣
人新世の「資本論」
8.1 (13 个评分) 作者: [日]斋藤幸平 译者: 王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6
★ 打破“经济增长”的魔咒 在危机时代重新发现马克思
★ 85后天才经济学家斋藤幸平代表作
★ 日本现象级畅销书,狂销50万册!
★ 坂本龙一、水野和夫、白井聪、佐藤优盛赞推荐!
.
2021年日本新书大奖TOP1
2021年亚洲图书奖获奖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在地质学上,地球已经进入了被称为“人类世”的新纪元,即人类活动的痕迹完全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年代。
物种灭绝、生态污染、二氧化碳超标……现代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曾许诺我们富裕生活,实际上却不断透支当下乃至未来世代的生存资源。超富裕阶层或许还能维持眼下的奢侈生活,我们绝大多数平民却不得不拼命寻找活下去的方法。
要在资本主义的尽头找到突破,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尤其是在与生产力至上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诀别的马克思晚年思想中,重新发现“可持续性”和“社会平等”实现的可能性。在环境危机刻不容缓的当下,“去增长共产主义”这唯一可行的选项终于浮出水面。
想避免“人类世”的硬着陆,就不能把危机都交给政治家、专家去处理。“托付他人”只会让1%的超富裕阶层得到优待。这也必定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为了未来,我们别无选择。
有人也许会犹豫不决,认为不可能动员起99%的人同行。但其实,只要有3.5%的人以非暴力的方式真正站了起来,社会就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然,这个未来取决于读完这本书的你,取决于你是否决意成为那3.5%中的一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书是日本新锐经济学家斋藤幸平的代表作,是近年来日本生态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影响力最大的作品。日语版2021年出版后已销售50万册,并获得2021年日本新书大奖第一名、2021年亚洲图书奖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否真有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能够阻止气候危机、丰富人们的生活、增加闲暇、消除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坂本龙一(音乐家)
斋藤超越了皮凯蒂。这才是真正的“21世纪资本论”。
——佐藤优(作家)
如果资本主义终结,富裕社会就会到来。 但如果不终结资本主义,历史就会完结。这是一本打破常识的、具有冲击性的名著。
——水野和夫(经济学家)
常有“回归马克思”的说法, 但是,从马克思出发,又该前往何处?斋藤幸平先人一步找到了这个答案。本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令人刮目相看。
——白井聪(政治学家)
气候、马克思、人类世。横跨这些领域的经济思想终于出现了!整个日本都在期待着他的才华!
——松冈正刚(编集工学研究所所长)
2023年8月21日 想读
打开 豆瓣
8.0 (29 个评分) 作者: 周濂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 100篇有趣、有料,不高冷、不轻佻的哲学普及文章;一部有营养、有态度,读得懂、读得动的西方哲学史;一部越读越精神的哲学入门书。哲学≠晦涩、冷硬、不知所云,哲学也可以轻松、鲜活、犀利。全书100篇文章,每一篇都可以独立阅读,都是有趣、有料,不高冷、不轻佻的精彩文章;10篇“答问”,每一篇都针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解疑释惑;合在一起,就是一部有态度、有营养的西方哲学史,活泼而不轻佻,严谨而不严肃。
★ “打开”这本书,为我们开启了一趟2500年西方哲学精髓探险之旅。这部西方哲学史,并不强求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萃其精要,简略处一跃千年,精华的地方则绝不吝惜笔墨,把西方哲学的骨骼精髓抽取出来,构建成一个2500年西方哲学的完满骨架。而幽默风趣、“说人话”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例子,以及无数哲人的思想、人生,还有——八卦,则是它的肌肉、皮肤和流动的血液。作者将哲学从纯粹思辨层面的高空精神体操,拉回到与我们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我们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密切相连的粗糙地面,让人在刺激之外也倍感亲切。
★ 著名学者、思想者周濂,来为我们做这个思想的导游,为我们讲解哪片风景值得驻足观赏,哪座森林暗藏杀机,何处有浅滩,何处是激流。周濂老师是当今中国青年一代学人中的翘楚和代表性人物之一。2012年出版《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畅销50万册,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一时间文化界几乎无人不谈“装睡的人”。这本名为《打开》的哲学思想史,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醒来”——哲学,就是一次一次的醒来。
★ 一部有爱的哲学史。周濂老师特别将这部书献给他年幼可爱的女儿。这不只是出于满纸洋溢着的父爱,也是因为女儿甚至超过康德、黑格尔的出镜率,贡献了许多鲜活有趣的小故事、小案例,是她“帮助”作者完成了这部书。
★ 哲学,是一个动词,也是知识折旧率最低的学问。哲学可以打开我们的视野,打开我们既定的思维模式,打开各种思考的可能性。在一个“变”是唯一的“不变”,信息量无比庞大芜杂的知识焦虑时代,哲学是知识折旧率最低的学问之一,是我们人生长路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杀器。
2023年8月20日 想读
先養狗,然後......養了貓 豆瓣 Goodreads
9.0 (6 个评分) 作者: 谷口治郎 译者: 高彩雯 大塊文化 2021 - 7 其它标题: 先養狗,然後......養了貓。
無論是貓狗、還是別人的小孩,
有了情感的羈絆,就是「一家人」。

日本國寶級漫畫家谷口治郎,以飼養貓狗平凡卻真摯的親身經歷,細膩刻畫人與動物相處互動的日常,以及面對毛小孩生離死別的感受。

如果說,〈養狗〉以愛犬終老前的最後一年來探討「死」、〈然後……養了貓〉用意外接收的孕貓來描繪「生」,那麼〈庭院風景〉與〈三人時光〉,則講述了「離別」與「相遇」。透過人與人、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彼此陪伴而得到的歡樂與治癒,賦予「家人」新的定義。
此外,書中點出了許多現代人關心的動物照護議題,包含高齡貓犬長照、新生兒導致毛小孩棄養、領養代替購買……等等,相信在動保意識抬頭的今日,讀者更能感同身受。
*****

「兩年前,我家養的十五歲的狗死了。照看牠因為老衰而死去的模樣,我內在創作欲望的小小細胞,也發生了些微的變化。湧起了好想畫這隻狗的生與死的心情。」——散文〈回想〉
谷口治郎相當愛狗,筆下經常出現以「狗」為主角的作品。第一篇漫畫〈養狗〉即是將親身際遇轉化,透過日記般的筆法,敘述主角夫妻照顧年近15歲的愛犬「湯姆」,終老臨走前最後一年的過程。在此作中,谷口治郎帶出高齡寵物的長照課題,細膩摹寫飼主心境轉折,從悉心呵護、焦慮不耐到痛心放手,樸實的圖文灌注了強烈的情感。實際速寫愛犬的臨終模樣,更是令人鼻酸。即使距1991年發表至今已近30年,作品中緻密的描寫、滿溢的情感,仍令人感動不已。

「寵物們如果不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我們,也許就會活不下去。所以,牠們會原諒我們的任性。然後,靜靜地顯現出那些,我們早已遺忘的純粹。那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事物,我們的心卻因此變得柔軟。」——漫畫〈然後……,養了貓〉

第二篇〈然後……,養了貓〉記錄愛犬湯姆死後,夫妻因緣際會接收了一隻被棄養的奇怪波斯貓「小破布」。不同於第一篇散發出濃濃的哀傷,此篇以詼諧的調性細數在小破布身上觀察到的趣味,如:像海獺一樣仰睡、屁股毛沾到大號、走路滑倒……等等,讓有養貓經驗的人都能會心一笑。乍看之下,似乎是這對夫妻拯救了貓咪,但貓咪的出現,卻也救贖了因愛犬離世而深陷在哀傷裡的夫妻,使他們重獲新生。

「家裡突然熱鬧了起來……我甚至在想,莫非,這就是家人,或是類似家人的關係,所應該有的樣子嗎?」——漫畫〈三人時光〉
經歷狗的死亡、貓的新生,第三篇〈庭院風景〉與第四篇〈三人時光〉,則講述了「離別」與「相遇」。藉由送養小貓、老狗走失的事件,谷口治郎捕捉到人與動物分別時的不捨;而意外借住到家裡的青春期女孩,則讓安靜的屋子充滿歡笑。即使只有短暫的相處光陰,卻足以累積出深厚的感情。無論是貓狗、還是別人的小孩,當有了情感的羈絆,就成為了「一家人」。
*****

「這部作品是讓我打開狹窄的漫畫表現的代表性作品,也成為我開展新領域的確實線索。」——谷口治郎
此版本是谷口治郎去世後的紀念新版,全書重新製版,原始彩稿全部四色印刷。除了四篇〈養狗〉的系列漫畫之外,特別收錄一篇以二戰軍犬為題材的時代劇漫畫〈百年系譜〉,以及谷口治郎親自撰寫的兩篇文章——包含全文超過一萬六千字的長篇散文〈Sasuke和治郎〉,還有原版單行本的後記〈回想〉——在畫格之外,透過真懇的文字,詳實地還原漫畫家本人養狗養貓的真實歷程。
*****

日本跨世代讀者・感動痛哭推薦!!

主人公為「湯姆」送終的場面,和我家愛犬走的時候一模一樣,我心想,原來不是只有我們那麼痛苦啊。想到離開的愛犬,我就淚流滿面無法停止。(56歲・女性)

雖然書裡多是日常對話,我卻感動不已,好像要起雞皮疙瘩般差點哭出來。讀完以後,發覺日常生活比我想像的更加感人。(36歲・男性)

我家也有一隻16歲5個月的老狗,老到很憔悴了。我很擔憂,不知道牠何時會離開。為了終將到來的那一天做好心理準備,我買了這本書。(57歲・女性)

跟動物一起生活,感受過幾次失去的悲傷,每次都心想不要再養寵物了,但怎麼樣也沒辦法放棄和牠們相處的生活,我現在才知道大家都懷抱相同的心情。(26歲・女性)

和自己的經驗重疊,想起自己的事,淚流不止。一翻開就眼眶泛淚,非常難受,但卻是我很重要的一本書。(44歲・女性)

*出自日本讀者回函
2023年7月23日 想读
利维坦的道德困境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吴增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3
《利维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与脉络》的正文是五个专题研究,分别针对五位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通过这五篇研究,《利维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与脉络》试图揭示一个简单的事实: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现代政治哲学从一开始就包含了某种内在的紧张。现代政治哲学的最初动因就是消除基督教世界内部宗教和世俗政治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化解自中世纪以来直至现代早期的“神学政治危机”。
2023年7月20日 想读
平常的恶 豆瓣
Ordinary Vices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丝·N.施克莱 译者: 钱一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在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指出人的七宗罪——贪食、色欲、贪婪、伤悲、暴怒、懒惰、傲慢,是人类性格的深渊面,而施克莱在本书中提出了“平常的恶”的概念,认为残酷、虚伪、傲慢、背叛和愤世嫉俗等,不过是浅滩暗礁,以充满活力和野蛮的方式成为人类性格的瑕疵。 施克莱从一批伟大的作家的作品 的解读——莫利哀和狄更斯的虚伪,简•奥斯汀的势利,莎士比亚和孟德斯鸠的愤世嫉俗,霍桑和尼采的残酷,康拉德和福克纳的背叛——揭示了恶的本质及其影响。她审视了它们的破坏性影响,及其对政府和公民的影响。
《平常的恶》是一本智慧、聪明、心思细腻的书,它讨论了各种个人之恶——残忍、虚伪、势利等——的危害与价值。施克莱教授探究了这些恶的重要性,哪些恶比其他恶更坏,它们可以为社会作出何种积极贡献,以及在不同社会中,这些恶的含义有何种差别。 ——伯纳德·威廉斯
2023年7月20日 想读
探索的历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许成钢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7
本书为《许成钢文集》的第一卷,其中多数是曾发表于媒体的非学术和半学术的文章,面向对社会科学有兴趣的读者。

在“经济学和科学”篇,收录名为“方法论”、“制度经济学”以及“诺奖和诺奖之外”的三组文章,作者旨在通过这些文章与经济学—社会科学同行以及广大读者对话,从方法论出发探讨经济学及整个社会科学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思想之路和师友”篇,收录以“困惑与思考”和“通往科学:父母与师友”为题的两组文章。与通常纯学院教育出身的学者不同,作者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产生于自身对社会的直接观察和思考。好奇、困惑、持续地思考和学习,始终贯穿作者的学术成长之路。同时,作者的父母以及几位重要师长的启发和指引也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两组文章以自传和传记的形式,记录作者与他的父母和部分师友对科学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见解,以及基本的学术态度。

作者希望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启发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帮助更广泛的读者群了解作者的父辈以及作者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历程。
2023年7月19日 想读
樣衰阿闊 豆瓣
作者: 謝立文 黃巴士 1999
帶一個布公仔去旅行,您會否覺得很奇怪呢?
沿途帶著公仔外並不斷與公仔拍照,在旁的是否會有什麼感想?
一個很久以前的新聞片段又再重現在腦海中,話說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個新聞報導中,
報導說一個英國的家庭後園有一隻供小孩子洗澡玩的小鴨子失蹤了!
一個月後,這隻鴨仔又返回那家的公園中,但是旁邊卻多了一本相薄,
那本相薄記錄那鴨仔失蹤期間原來去了環遊世界,例如在巴黎鐵塔下留照,
又或是在中國的萬里長城,又或是埃及的金字塔,這件新聞一直在腦中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我突然間有一個想法:如果我帶一仔公仔旅行,,,,,,,,,,,,,,,,,,
2023年7月14日 想读
南非的启示 豆瓣
作者: 秦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我们时代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秦晖从南非发现另一个中国,反思福利、暂住证、农民工工棚、非法强拆、新农村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曼德拉传、从南非看中国、新南非十九年。
曼德拉病危使全世界又一次把目光注意到南非——这个以往多灾多难、如今多姿多彩、而未来前程无限的“彩虹之国”、“金砖”新秀。自从曼德拉领导南非人民废除种族隔离、建立民主南非、实现种族和解以来,新南非已经走过了19年的难忘历程。
新南非至今虽然只有19年,但此前四年曼德拉出狱后南非就已经开始新旧“过渡期”,1993年各种族各党派终于达成最后协议即民主南非协商会议公约(CODESA),并通过了新宪法决定建立新南非,至今刚好20年了。而再往前回溯,30年前的1983年发生了非国大武装斗争期间最大的一次暴力行动“教堂街事件”;55年前的1958年非国大在加纳第一次呼吁国际社会制裁南非。另一方面,今年也是1948年南非白人国民党上台开始全面实行系统性的种族隔离制度的65周年;1913年第一个种族隔离法《土著土地法》颁布的100周年;南非布尔人殖民者击败反抗的祖鲁人的“血河之战”175周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对南非的关注中,秦晖注意到发生南非“部族冲突”的黑人多是祖籍不同的“黑人家园”而在城打工的、南非当局所谓的“流动工人”,他们的“部族矛盾”表象下有着社会地位的微妙差异:科萨族劳工多是都市贫民区的安家户,而祖鲁族劳工则多是住集体宿舍、家属留守“黑人家园”的单身劳工。由此他联想到我们国家的类似现象,以及两国类似现象的制度背景,这些背景与两国经济发展及高速增长时期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到民主化前南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演变以及与我们的对照。
主要观点:
曼德拉不是霍梅尼式的“圣人”或曹操式的“英雄”,更不是绿林式的枭雄,他是集道义与理智、勇气与宽容于一身的圣雄式人物。圣雄不是完人,但他给南非带来了希望。因此,无论基于价值判断还是基于功效判断,曼德拉投身“革命”如果说无须被“崇拜”的话,那么至少也是不该被诅咒的。
——“曼德拉现象”的历史意义
许多国家、包括印度与拉美的贫民主要特征就是贫困。而与此不同的是:南非的“进城黑人”与中国的“进城农民”除了贫困,更严重的问题是公民权利的缺失。他们不仅是穷人,而且是“贱人”。当然,印度民间的种姓制下也有“贱民”,但那里的“贱民”只受民间传统的歧视,国家把这种歧视视为非法。而中国与南非的贱民受到的恰恰是来自国家的“合法”歧视。
——从南非看中国
南非共大概可以说是当代世界最“自信”的共产党之一——她的自信表现在不害怕在民主政治舞台上与别人公平竞争,自信可以靠讲理、靠做事,而不是靠“专政”,靠强权封别人的嘴来取胜。南非共从来不是“甘地主义”者,在别人武力镇压她时她会武力抗争,不会任人宰割束手待毙。但她也不相信武装夺权,早在武装斗争时期她就已经在自己的纲领中放弃了“专政”的说法,更不会用武装去摧毁宪政民主。
——新南非十九年
2023年7月10日 想读
奔跑吧,爸爸 豆瓣
달려라, 아비
7.1 (25 个评分) 作者: [韩]金爱烂 译者: 徐丽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0
“韩国八零后天才女作家”金爱烂 首部短篇小说集
九个故事 惊喜文坛
《上海文学》杂志副主编 来颖燕 作序《她知道如何描写孤独》
“最初的写作阶段总是最能显现出小说家的原始性力量……金爱烂在这本最初的集子里,显露出独特的描写孤独的天分,她让孤独这样近,又那样远。”
《奔跑吧,爸爸》是金爱烂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九篇作品。这些小说写还未出生就被爸爸抛弃的孩子,写女大学生如何选择光顾哪家便利店,写永远有失眠理由的职场社畜,写五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合租,写一个青年用小说的句子便条贴满首尔的出租屋……相较金爱烂后期写法上更为成熟、关涉面更广的作品,它们更显轻盈灵动,书中塑造的多位“爸爸”表现出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这一问题的关注,由此可窥见作者的文学原动力。
2023年6月26日 想读
中亚行纪 豆瓣 Goodreads
SOVJETISTAN
8.3 (2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 / Erika Fatland 译者: 杨晓琼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5
欧洲十大新声音|韦塞尔奖|爱德华•斯坦福最佳旅行作家入围|挪威书商非虚构奖
亚历山大的军队将吉尔吉斯斯坦的胡桃木带回欧洲,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雅格诺布谷,人们还在使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用语——古雅格诺比语,生活遵循着另一种时间节奏。然而这五个国家一直被随意归为一个地区:先是作为亚洲到波斯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广阔地带,又被视为俄罗斯和英国大博弈的舞台。从里海之滨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东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最远的边境线。
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踏上一段即使是最老练的环球旅行者也很少涉足的旅程,探索五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国,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法特兰穿越土库曼斯坦这个多数世人被禁止进入的国家,前往哈萨克斯坦巨大而荒凉的核爆试验地,在干涸的咸海岸边遇到中国的捕虾人,还遇见自二百年前在吉尔吉斯斯坦平原上生活的德国门诺派教徒。她背包走遍了每个共和国的角落,将这五个中亚国家现在和过去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完整介绍给读者,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中亚行纪》是一部“穿越中亚的奥德赛”,一位青年人类学家的探索之旅。
*后苏联时代下年轻的中亚国家的现状以及地处俄罗斯文化圈中人民的选择
“当她带我们回到过去时,这些地区的复杂与美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这五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各自拥有不同的人文与地貌,远在苏联之前就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尽管这五个国家在许多方面都颇为不同,但它们拥有共同的起源与命运:从1922年到1991年,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都是苏联——那个在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型社会实验——的一部分。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青年人类学家筹备多年,当代关于中亚五国现状观察ZUI全面的非虚构杰作
作者埃丽卡•法特兰花费数年时间研究,两次进入中亚旅行采访,包括土库曼斯坦这个少有人被允许进入的国家。她在穿越哈萨克斯坦的火车上和陌生人一起喝伏特加吃鱼子酱,参加塔吉克斯坦农村的婚礼,亲眼见到土库曼斯坦总统参加赛马的惊心动魄的瞬间。从沙漠到草原,从农田到雪山,从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古老城市到新兴都市,一路上与导游、卡车和出租车司机、年轻母亲、考古学家、火车上的乘客、德裔门诺派教徒、移民官员和电视记者交谈。详细记录了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有一席之地的突厥民族的国家化现状。形成了这部结合游记、历史与社会学调查的非虚构杰作。
*深刻的风土人物观察记录,深入当地生活,关注女性处境
在土库曼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一夫多妻盛行;塔吉克斯坦有大量男性前往俄罗斯工作,他们有不少在当地再婚取了俄罗斯老婆,抛弃家乡的妻子;吉尔吉斯斯坦更有恶名昭彰的“绑架新娘”传统,年轻女性被强掳上车并被迫结婚……作者通晓包括俄语,能与当地人充分沟通,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二十一岁的萝扎是在一天晚上从化妆品店下班回家的路上被绑架的,此时她已经在比什凯克生活了三年。这一切都不是意外:绑架她的男人知道她下班的时间,以及她通常走哪条路回家。在萝扎独自走到一条空无一人的昏暗街道上时,他动了手。他借了一辆小巴士,并带了十个村里的朋友。这些朋友强行将萝扎拖进小巴士里,把她绑在一个座位上。‘我已经绑架了你。你要做我老婆了。’坐在驾驶座上的男人宣布。”
2023年6月25日 想读
东京夜行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波兰]乌尔巴诺维斯 译者: 邢蓬宇 / 李力丰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6
新海诚御用背景插画师乌尔巴诺维斯水彩作品集,《东京老铺》姊妹书,“东京手绘”系列第二弹。以都会、奇妙场所、桥与电车、雨夜东京、街道巷落5大空间主题,描绘30处妙趣横生的独特城市景观——停靠在车站等待归航的末班电车、映射暖光的玻璃幕墙大楼、雨夜中的秋叶原商品橱窗——击中夜色东京的百变气质,重现夜晚漫步氛围。
作者挑战用水彩表达暗夜场景,分享了创作的缘起、思路、过程和细节,并特别收录与新海诚畅聊创作与东京观感的对谈。以水彩的方式呈现城市夜景,在绘画技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这座城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它们赋予我的复杂感受恰如其分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人们如果因为读了这本书而产生到城市里探索的念头,是件非常不错的事情。”
2023年6月19日 想读
铁道与天皇 豆瓣
「民都」大阪対「帝都」東京 思想としての関西私鉄
作者: (日) 原武史 译者: 王笑宇 2023 - 2
◆ 编辑推荐———————————————————————————————————
司马辽太郎奖、每日出版文化奖、讲谈社非虚构奖获奖作者,三得利学艺奖获奖作品
角度刁钻的日本近代史书写,沿着一座城市的铁路变迁,目睹帝国权力如何收缴民众生活
透过民都大阪与帝都东京的 紧张对峙,管窥二战前夕市民阶层的窒息与疯狂
宝冢剧团、甲子园大赛、大世界游乐场的诞生居然都因为铁道? 一起搭乘关西私铁,寻找日本近代城市娱乐文化的发端
◆ 读者推荐———————————————————————————————————
这部作品将充满活力的“市民生活”当作一部活生生的思想史来描写,展现了关西地区“私营铁路王国”的形成过程,并将其与帝国的统治秩序进行对比。——三得利学艺奖评奖词(桐岛洋子)
尽管这本书由超极铁道迷所写,思维却在活跃地运转、发展、扩大、凝结。作为横轴的铁路与作为纵轴的天皇相交,形成了思考的坐标轴。——鹿岛茂(明治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研究者)
20世纪30年代,一个新国家——“大日本帝国”突然在远东诞生了。这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通过让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所有人服从天皇的权威而建立。被它用作控制手段的铁路是“国铁”。即以帝都“东京”为中心,横贯全国的铁路网。 于是,生活在日本列岛的人们,不管喜不喜欢,都会以臣属的身份服从天皇。但是,有人反对这种秩序,创造了一种与日本国铁截然不同的铁路文化。那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创造了关西“私铁王国”的无数人。这本书讲述了他们如何梦想在大阪铺设铁路,与试图将一切置于天皇统治之下的帝国对抗,最终被打败……简直如史诗般的悲壮。阪急铁道的始创者小林一三是本书主角,但另一方面,故事的最终BOSS昭和天皇也拥有一种适合反派角色的复杂性格。——日本亚马逊读者
◆ 内容简介——————————————————————————————————
以铁道为横轴,以天皇为纵轴,以城市为舞台,分析日本近代思想史进程。
大阪,直到20世纪30年代,都在人口、经济、面积等方面,全面压制着首都东京,是名副其实的“民众之都”。 但以1928年昭和天皇乘坐火车从东京到京都举办即位典礼为分水岭,这座城市渐渐被改变了。大阪的繁荣以民间资本主宰的私营铁道为中心发展而来,沿着铁道线路,这座城市率先拥有了大型游乐园、综合性购物中心、高档郊区住宅、顶级歌舞剧场(宝冢剧团)、专业棒球体育场(甲子园),形成了足以蔑视东京的近代城市娱乐文化。但在昭和天皇即位之后,曾以庶民商业为傲的大阪,逐渐被纳入无处不在的帝国阴影之下,成为庞大国家机器的一环。从权力中心东京出发,火车像精密仪器般,以秒为单位行进,成为规定沿途国民共时性体验的装置。人们产生了一种意识——所有的日本国民都是一个整体。在这里,铁道曾是民众生活的幸福依托,但在战争缓缓逼近之时,也必须化身运送士兵的冰冷工具……
本书的野心不在表现大阪一座城市的变化,而是要展示帝国如何通过铁道渗透到整个日本。铁道通过塑造统一的时空,构筑统一的民族认同与爱国情感。
2023年6月19日 想读
花朵的秘密生命 豆瓣
ANATOMY OF A ROSE
作者: [美] 沙曼·阿普特·萝赛 译者: 钟友珊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这是一本以花朵为主题的自然科普读物。作者综合植物学和科学史,以生动优美的诗意文字,描绘了花朵不为人知的生存与演化,并深入探讨了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其清晰的逻辑和灵动的文笔,能够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植 物,开启花朵的探秘之旅。
2023年6月19日 想读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 Ein Psychologe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
8.7 (21 个评分) 作者: Viktor E. Frankl 译者: Isle Lasch Beacon Press 2006 - 6
Book Description
Frankl's timeless memoir and meditation on finding meaning in the midst of suffering With a new Foreword by Harold S. Kushner and a new Biographical Afterword by William J. Winslade Psychiatrist Viktor Frankl's memoir has riveted generations of readers with its descriptions of life in Nazi death camps and its lessons for spiritual survival. Between 1942 and 1945 Frankl labored in four different camps, including Auschwitz, while his parents, brother, and pregnant wife perished. 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 and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 he treated later in his practice, Frankl argues that we cannot avoid suffering but we can choose how to cope with it, find meaning in it, and move forward with renewed purpose. Frankl's theory-known as logotherapy, from the Greek word logos ("meaning")-holds that our primary drive in life is not pleasure, as Freud maintained, but the discovery and pursuit of what we personally find meaningful. At the time of Frankl's death in 1997,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had sold more than 10 million copies in twenty-four languages. A 1991 reader survey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hat asked readers to name a "book that made a difference in your life" found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mong the ten most influential books in America. Beacon Press, the original English-language publisher of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is issuing this new paperback edition with a new Foreword, biographical Afterword, jacket, price, and classroom materials to reach new generations of readers.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7.6                 width:(cm)10.6
2023年6月19日 想读
动物社群 豆瓣
Zoopolis
8.7 (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休·唐纳森 / [加拿大]威尔·金里卡 译者: 王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近年来,人类与动物关系持续恶化,而传统的动物权利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着双重困境,不足以回应当下的问题。本书旨在提出全新的思路,从“社群”概念出发,将公民身份的框架应用于动物权利问题,以建构一种拓展性的动物权利论,并由此思考多样性的人类–动物关系所衍生的不同类型的义务,以期弥补现有的动物理论存在的缺陷,重新建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推动动物权利的发展。
*获奖情况
获2013年加拿大哲学协会图书奖(Canadi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2013 biennial Book Prize)。
*媒体/名人推荐
动物权利论争中一个了不起的里程碑。借用诺齐克对罗尔斯《正义论》的形容,动物权利理论家要么必须在《动物社群》提出的理论范围内工作,要么解释为什么不这么做。
——《价值探索杂志》
精彩又具开创性……一种丰富而新颖的理论,颇多值得称许之处。《动物社群》是对动物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重大贡献,也将启发更多有趣的讨论。
——《哲学家杂志》
深刻严肃,文采斐然。《动物社群》是一本勇敢的书,一次智性之旅。它是自辛格的《动物解放》以来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对那些想改变人类对待动物方式的人来说,它能带来很多启发。
——《加拿大文学评论》
无论是对现有动物权利理论的批评,还是对政治理论的概述,都极具说服力……对有关动物权利的论辩做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当代哲学杂志》
2023年6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