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人口三千年 豆瓣
作者: 葛剑雄 同心出版社 2024 - 5
历朝历代,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人口不仅关系到战争兵力,还与粮食生产、财政税收、赋役数量等密不可分:
从秦朝开始一直沿用的重农抑商政策看似迂腐,实则是为了保证国家人口增长;唐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缔造盛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纳了数百万外族人口;破亿的人口数量,让南宋可以在蒙金夹缝中生存152年之久;明朝多达20万的宗室人口拖垮财政,加速了明朝灭亡。游牧民族与中原战争不断,究其根本,是他们bi须通过战争获得战俘,补充人口……
人口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人口是掌握真实历史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过去,更将决定未来的走向。
翻开本书,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带你从人口角度看中国史。
2025年9月20日 已读
一直很好奇人在乱世里会怎么样,这书也许会提供些答案。

看完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乱,瘟疫,徭役可能是平民常见死因,有时改朝换代时人口直接减半,恐怖;徭役负担也重得杀婴司空见惯,古代国家真是彻头彻尾的剥削工具;葛剑雄提倡孝道以解决当前人口危机,果然是跳梁小丑。
历史
敦煌大历史 豆瓣
作者: 邢耀龙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一个人一生总要去一次敦煌,带上这本书,才能心中有底!从敦煌出发,见证中国历史的大场面!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罕见石窟、壁画高清原图!
★90后学者、敦煌石窟“扫地僧”,写给大家的敦煌历史文化一本通!
以全新的知识体系,饱满的情感投入,鲜活生动的文笔,为你讲透敦煌的前世今生。
★大视野、多维度,立体呈现敦煌全貌
人口、地理、军事、政治、经济、思想、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全景展现。原来:敦煌≠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莫高窟。
★从敦煌这个小地方出发,见证中国历史的大场面
凿空西域、佛教东传、北击匈奴、三国开启、五胡入华、炀帝西巡、玄奘取经、安史之乱、蒙古西征、统一青藏、闭关锁国……都与敦煌息息相关,都在书中有独特、精彩的讲述。
★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罕见石窟、壁画高清原图
数十张高清大图,图文对照,生动见证。
★多位学界专家鼎力推荐
著名敦煌学学者沙武田先生作序推荐,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于赓哲先生,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培红先生诚挚推荐。
-----------------------------------------------------------------------
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也是从敦煌出发的中国史。作者沿着时间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敦煌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时融入了最新的学术进展。
敦煌,边地如何纳入帝国版图;敦煌,文化贸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为超级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走向,大人物的野心如何施展;敦煌,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如何延续,帝国的伟业如何惨淡经营。
敦煌,本是帝国的边缘,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我们把边缘的敦煌作为锚点来回溯往事,就能赫然发现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敦煌艺术,以震撼人心的雕塑、壁画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飞天、千手观音、九色鹿已成为中国文化最鲜明的名片,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又该如何理解?敦煌学,作为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潮流,早已改写了众多学科的研究进程,但是学术前沿的认知更新距离大众却相当遥远。现在,终于有一本书,可以用通俗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一切。
----------------------------------------------------------------------
读完邢耀龙的《敦煌大历史》,让我有一种惊喜和惊叹。惊喜,是因为终于看到有人在普及敦煌文化方面走出一条很独特的路子;惊叹,是因为作者的眼光和笔法颇为老练,不像初学者所为,颇有后生可畏的感觉。
——沙武田(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敦煌是中国的小地方,却承载着中国的大历史。它是汉唐的一扇窗。《敦煌大历史》不仅讲述敦煌的历史,也讲述敦煌守护者的心声。每次去敦煌,总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游走全身,看了这本书,你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戈壁滩下,榆林河畔,一个年轻人的眼中绵延数千年的敦煌大历史。视角独特,野蛮生长,炽热而有张力。
——冯培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2025年9月6日 已读
七月敦煌归来,八月看到这书变心血来潮读一读;其实算是「和敦煌沾边的中国简明历史」,在古代敦煌看到许多熟悉的面孔也是趣事一番;意外了解到第一窟人昙猷,他还跑到天台修行,开创了天台佛家始端;还有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条佛教传承线;有些历史其实写得不好,质量参差不齐;榆林窟原来也非同小可,作者邢耀龙也是守窟人,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
希腊别传 豆瓣
8.4 (7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 1
倘将希腊视为一个生命体,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希腊的传记。从她的源头迈锡尼文明的发端直写到希腊化时代,希腊城邦文明由兴起到兴盛,渐渐走向衰败。在此过程中,希腊孕育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科学、民主、公民等观念,希腊人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荷马英雄式的追求个人卓越到成为城邦的一员,以荣耀城邦为荣,而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更像现代人,关注的是在这个纷乱无绪的世界上怎样保持个体心境的安宁,因为他们被抛入一个大的世界,而不再是城邦中的人。
此书展现了哲学家陈嘉映眼中的古希腊,他将多年来对古希腊的理解、心得和情感都写在了这本小书里。 诚如书中所言,达乎更高的生存始终是希腊理想。而何为良好生活,古希腊始终给我们以启示。
2025年8月24日 想读 > 11万字讲述希腊从神话时代到结束正统统治的历史,口语化的文本亦包含严谨和敬畏,能看得出陈嘉映老师对希腊是真爱,让我这个对希腊此前毫无感知的人亦能沉浸其中,领略希腊城邦公民卓越的个人风采,感受城邦政治烟消云散的落寞。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74218984/status/6817994308/?_spm_id=MTc0MjE4OTg0&_dtcc=1

是!希腊史。
历史
Russo-Japanese War: A History from Beginning to End Goodreads
作者: Hourly History Hourly History 2022 - 9
Discover the remarkable histo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Free BONUS Inside!

Barbed wire, trenches, and machine guns are all elements of modern warfare that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bloody carnage of World War One, yet they were all first used in combination ten years earlier in a largely forgotten war that was fought in Manchuria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

At this time, the Russian Empire was expanding south into Asia, while the growing Japanese Empire was expanding north into the same territory.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seemed inevitable. Few doubted the the Russian Empire had one of the largest armies and most powerful navies in the world. Japan’s armed forces, meanwhile, were much smaller and lacked a tradition of modern warfare. A short war and a rapid and emphatic Russian victory were generally expected. That wasn’t how things turned out. This is the surprising sto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the first major wa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Discover a plethora of topics such as Russian and Japanese ExpansionAn Unexpected AttackDeath of Two AdmiralsA Voyage Around the WorldFailure at TsushimaThe End of the WarAnd much more!

So if you want a concise and informative book on the Russo-Japanese War, simply scroll up and click the "Buy now" button for instant access!
2025年6月17日 已读
一八九四年,第一次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朝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本来要割走旅顺,但在西方列强干涉下没成。但后来清朝和俄罗斯签订《旅大租地条约》,辽东半岛租给俄罗斯二十五年,旅顺就被俄罗斯控制了,当时叫 Port Arthur,当时俄罗斯建设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铁路,和南满支线能打通一条从圣彼得堡到旅顺的路。

一八六八年,日本发动明治维新;几十年后,一九〇四年日本突袭旅顺,对俄罗斯宣战,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大败俄罗斯军队,控制了满洲国领土;当时西方列强瞧不上日本,觉得俄罗斯作为欧洲强国必胜,俄日战争大概也是历史上欧洲和亚洲的第一次战争,结果日本势如破竹,都令美国总统 Theodore Roosevelt 吃惊;期间俄罗斯人民厌战抗议,遭到血腥镇压,史称 Bloody Sunday,这也后来预示了十年后的俄罗斯革命;日本把俄罗斯赶出满洲国领土后,也元气大伤,在中间人即美国总统 Roosevelt 安排下和俄罗斯签订和平条约,Roosevelt 还莫名其妙地拿了诺贝尔和平奖;日本进一步发动七七事变是后话了。

历史影响深远:十五万军人阵亡,附带二万中国平民死亡;西方列强看到俄罗斯如此弱不禁风,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站位就事先站好了;美国如此介入俄日战争,也是美国在大国外交上的出道;日本野心膨胀,开始窥觑中国的领土;俄罗斯政权的地位一落千丈,在 Bloody Sunday 的镇压导致一九一七年的俄罗斯革命。

我从前就知道俄日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打的,现在才发现如此深入中国地区的旅顺都俄罗斯控制过,我很吃惊,原来当时的中东铁路,以及哈尔滨国际地位是这么来的。
历史
唤醒沉睡的南宋 豆瓣
作者: 杜正贤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4 - 6
发掘20余年只为寻找一个答案:南宋皇城在哪儿?中国年代最早的太庙遗址里真有密室么?战国时期的“啤酒杯”,禁止出境展览!它又是怎么出土的?一人独占五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杜正贤的首部考古回忆录,将个人30余年的考古生涯与历史的演变更迭、城市的有机更新融为一体,描摹出一幅“古今重叠”的时空地图,并首度披露大量考古现场故事,兼顾科普性和趣味性,带领我们开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考古之旅。
★每一件国宝背后都是一段传奇,每一次考古都像一个盲盒的开启
战国时期的“啤酒杯”,禁止出境展览!它是怎么挖出来的?
一锄头敲出了吴越王后陵,在墓室中仰望璀璨星空
南宋御街VS万松岭隧道,左手文物保护,右手城市建设,选谁?
紧急叫停豪宅建设,杨皇后宅中惊现最早的游泳池
★著名考古学家杜正贤首部考古回忆录,尽数五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追寻之旅
从放牛娃到北大考古学子,师从考古学泰斗宿白、严文明
从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杭州博物馆馆长到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首度完整回顾30余年考古生涯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徐光冀、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罗卫东诚挚推荐
2025年6月7日 想读 考古视角下的南宋临安史,在书集上买的。
历史
September 11 Attacks: A History from Beginning to End Goodreads
作者: Hourly History Hourly History 2024 - 10
Discover the tragic history of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Free BONUS Inside!

Certain dates have entered the lexicon of popular understanding, becoming symbols that encompass complex stories, emotions, and understanding. Nowhere is that more true than in 9/11. These three simple digits represent a series of terror att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 2001, that left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people dead, destroyed the best-known landmarks in New York City, and caused a wave of outrage across the world.

On this date, nineteen terrorists associated with the Islamic terrorist organization al-Qaeda hijacked four commercial airliners. Two were flown into the World Trade Center buildings in New York City, one was crashed into the Pentagon in Washington, DC, and the fourth went down in a field in Pennsylvania. None of the passengers on any of the flights survived. These were the most devastating terror attacks ever carried out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impact would shape the subsequent history of large areas of the world. As a direct result of 9/11, the United States led invasions of first Afghanistan and then Iraq.

What happened on that day in September 2001? Why was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seemingly unaware of the threat posed by al-Qaeda? Did American intelligence agencies have any warning of an impending attack? And what happened after? This is the story of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Discover a plethora of topics such as Preparations and The CIA and FBIThe Attack on the World Trade CenterThe Attack on the PentagonUnited Airlines Flight 93Rescue and Emergency ResponseAnd much more!
So if you want a concise and informative book on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simply scroll up and click the "Buy now" button for instant access!
2025年6月3日 已读
以色列的存在激怒了很多伊斯兰教徒,于是 Hamas 和 Hezbollah 专注于 Palestinian 的独立,但有些分子的假想敌对目标是美国,因为以色列有靠美国撑腰,这种思想的代表就是拉登,这厮不配我打出全英文名;拉登策划恐怖袭击的目标是触发美国和伊斯兰国度的全面战争,这样有机会扳倒美国,最终实现以伊斯兰超级大国主导的新世界秩序;拉登是千万富翁的儿子,他继承了一大笔财富,从而可以赞助负责落实恐怖袭击的 Khalid Sheikh Mohammed,后者之前有很多恐怖点子,还包括暗杀 Pope 过,但由于缺乏资金,没有实现过。

美国 CIA 和 FBI 都有反恐,理论上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应该能互补,但实际上它们却经常有摩擦;九一一袭击事件前两月 CIA 就已经发现了 Al-Qaeda 在谋划大规模袭击,但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更不会知道是劫机,向 Bush 总统建议先突击阿富汗相关训练营,不过总统没有批准这高调的作战;九一一当天,十九个恐怖分子分别从各地劫持四架飞机,撞上世贸大厦北楼南楼,五角大楼,最后一架因为有延迟,机上乘客也得知了恐怖袭击并奋力试图夺回飞机,可惜他们没有成功,最后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州索美塞特县的乡村尚克斯维尔附近坠毁;伤亡巨大,除了四架飞机全体无生还,世贸大厦半小时之内的先后倒塌也造成了近三千人死亡,撞击点上方的楼层更是无人生还,还上演了人们试图高空跳楼逃生的惨绝人寰悲剧,第一个牺牲的消防员就是被跳下的人砸死的,也有很多消防员没来得及撤出,火灾和灰尘也导致了周围一大堆人急性癌症,纽约卫生局在十年后监测的六千当事人均死于癌症,更别说精神创伤了,有调查表明,当时整个全国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得上了心灵创伤;五角大楼火烧了七天才熄灭,世贸大楼的火灾和倒塌灰尘甚至还持续到明年;值得一提的是北楼遭到撞击时,还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意外事故,但南楼 Morgan Stanley 的安全主管 Rick Rescoria 当机立断,在短短十五分钟内直接撤出了二千七百职员,可惜他后来折返去救援,死于大楼倒塌。

四架飞机坠落后,还有一家首尔航空因为语言不通问题,美军差点误解并拦截,好在飞机按指令安全地降落在加拿大机场;整个美国航空迅速瘫痪,全体停飞数天,还有一些分流到加拿大去;原来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阴谋论在美国民间里也很流行,比如大楼被飞机撞击后不可能那么快倒塌,肯定有人事先放了炸药,实际上是因为飞机燃料泄漏并烧穿钢筋。

拉登一开始否认负责这次恐怖袭击,但后来认责;Bush 可能为了泄愤,莫名其妙地入侵和 Al-Qauda 毫不相干的伊拉克,结果十年后民主化失败,留下烂摊子而去,有五十万伊拉克人死亡;美国政府还推出了大规模监听并有侵犯公民隐私之嫌的爱国者法案,虽然联邦法院驳回了一些,剩下的法案还是落实并持续到今天;机场安检也全面升级了一波,也带动了很多其他国家跟进,于是直到今天再也没有发生过第二个九一一袭击事件。
历史
Steve Jobs: A Life from Beginning to End Goodreads
作者: Hourly History Hourly History 2023 - 2
Discover the remarkable life of Steve Jobs...
Free BONUS Inside!

Steve Jobs is, without a doubt, one of the most iconic innovators and entrepreneurs of modern times. A great thinker, his tremendous vision was able to help fashion much of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For anyone else, such musings would come off as hyperbole—but for Steve Jobs, it’s simply the truth. If it wasn’t for the keen insight of Jobs, the modern smartphone, tablet, and computer might have looked very different. With his work on legendary products such as the iPhone, iPad, iPod, and Mac, he helped introduce the world to a new era of tech—one where ease of use and simplicity were in focus rather than building complex and unwieldy technology just for the sake of it.

This book explores his tremendous input in the world of technology, as well as his just as intriguing personal life. Keep read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life and legacy of Steve Jobs.

Discover a plethora of topics such as Adoption and ChildhoodMeeting Steve Search for EnlightenmentFrom Atari to AppleForced out from AppleThe iPhone and BeyondAnd much more!
So if you want a concise and informative book on Steve Jobs, simply scroll up and click the "Buy now" button for instant access!
2025年6月2日 已读
Steve Jobs 原来是养子,生母是德裔美国人天主教徒,生父居然是叙利亚穆斯林;养父母对 Jobs 很好;Jobs 天赋异禀,他在课堂无聊得喜欢搞 Prank,甚至跳级过,不过也因此遭遇霸凌,他很强势地要求要么父母换学校要么退学,父母答应了并特地为此搬家;年年轻轻开始车库创业;期间去印度修行过,后来得出结论宗教不如科技能救济世人;Jobs 还付诸全水果食谱过,同事抱怨他异味很重;亲手创建了 Apple,却又一度被自己雇佣的 CEO 和董事会排挤出公司,Jobs 消沈了一段时间,不过他主导的 Pixar 和 Disney 签订创作史上三维动画 Toy Story 并大获成功,后来 Jobs 又被 Apple 招回去,于是 Jobs 连续发布了 iPod,iTunes,iPhone,iPad 等等颠覆世界的产品;二〇〇三年就确诊胰腺癌,Jobs 也在二〇〇五年斯坦福大学演讲上透露过,不过终究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于二〇一一年与世长辞。
历史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A History from Beginning to End Goodreads
作者: Hourly History Hourly History 2024 - 12
Discover the remarkable history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Free BONUS Inside!

In the 1850s, the United States was a nation divided. In the North,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ere both significant drivers of change. In the South, a largely agrarian economy was supported by the institution of slavery. The East and West of the country were also divided, not by social or political differences but by a vast tract of largely untouched, rugged, and often hostile territory. There were just two ways to travel from the East Coast to the Pacific Coast or vice versa. A journey by stagecoach or wagon train could take anything from three to six months and was fraught with potential hazards. The alternative was a trip by ship via Cape Horn, which could take two months or more. For Americans living on the East Coast, it was faster, cheaper, and safer to travel to Europe than to the Pacific Coast of their own country.

If America was to prosper and continue to grow, it had to become a single nation—territorially, politically, and cultural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tates were at least partly solved by a Northern victory in the American Civil War from 1861 to 1865 that left over one million dead. Forging a reliable link between East and West would take not a war but the completion of one of the most ambitious and challenging engineering feats of the nineteenth the building of a 2,000-mil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Discover a plethora of topics such as Fragmented AmericaCentral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Union Construction in the EastImmigrant Irish and Chinese WorkersScandals and Hell on WheelsThe Golden SpikeAnd much more!
So if you want a concise and informative book on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simply scroll up and click the "Buy now" button for instant access!
2025年6月1日 已读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铁路开始飞速发展起来,美国也不例外,到五十年代,建设的一万四千公里铁路集中在东边,当时跨洲旅行非常困难,美国联邦政府本来想接着建设跨洲铁路,当时有三条可选方案,其中南边方案因为不会雪灾最可行,不过后来内战爆发,林肯政府就改用北方方案,不过进展缓慢,直到内战结束,美国联邦政府指定了 Union Pacific 和 Central Pacific 分别建设铁路,不过这两家企业莫名搞建设竞赛,看谁建得快,最高纪录是一天推进十六公里,这个记录直到现在,哪怕现代科技如此发达,都没被打破;更加微妙的是铁路建设很难招到工人,于是西边和东边的劳力来源分别就是来自广州的华人移民和爱尔兰移民。当时清朝在经历太平天国革命,二千万人死亡!于是触发了名为 Gold Rush 的华人移民潮,但加州本地人不欢迎他们,于是华人以更低廉的工薪跑到铁路工程那里充当主力,但恶劣的施工条件下也有伤亡,而且当时没有明文记载具体身故人数,包含传染疾病在内并估算的话,大约有一千人客死他乡;至于爱尔兰人,他们当时在经历爱尔兰大饥荒而逃难到美国,却因为 Catholic 宗教而被排挤;更加更加微妙的是跨洲铁路快会合的时候,华人和爱尔兰人互相看不顺眼并发生血腥冲突,公司不得不介入;华人也罢工过,也遭遇血腥镇压;跨洲铁路工程结束后美国推出排华法案,华人劳工被迫返乡,爱尔兰人倒是没这烦恼,往往直接就地归化;工程也顺便带来了一些铁路上的新定居点,这些后来发展成小镇,其中有些 Hell on Wheels 更是成为无法地带,史称 Wild West;一八六九年五月十日,跨洲铁路大功告成;自此,东边往西边输送原料,西边往东边送食物,美国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物流效率暴增,经济起飞,到二十世纪初已成为大国;但跨洲铁路也有弊端,资源消耗巨大,东边的树林被砍光,生态恶化,buffalos 灭绝,美洲原住民生活条件倒退;一九七一年美国铁路开始衰退,客运让位于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铁路公司倒闭的倒闭,合体的合体,现在美国铁路客运企业组成一个叫 Amtrak 的组织,知道今天依然在经营甚至延伸到加拿大三省,铁路节点也包括一百五十年前的跨洲铁路。
历史
Chechen Wars: A History from Beginning to End Goodreads
作者: Hourly History Hourly History 2023 - 11
Discover the remarkable history of the Chechen Wars...
Free BONUS Inside!

Chechnya’s modern history is marked by its fluctuating ties with the Russian Empire and, later, the Soviet Union. A notable dark chapter was in 1944 when Joseph Stalin ordered the mass deportation of Chechnya’s entire population.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ensions between ethnic Russians and Chechens escalated into two full-blown wars. The first, in 1994, saw Russian forces invade Chechnya. Though they met their immediate military objectives, the conflict tarnished both Russia’s and Boris Yeltsin’s image on the world stage, and by 1996, Russian troops had fully retreated from Chechen soil.

In the summer of 1999, mounting unrest and the emergence of Muslim warlords in Chechnya stirred conflict with Russia once more. Amid this backdrop, Boris Yeltsin’s health was deteriorating, and an aspiring politician, Vladimir Putin, was on the rise. As Putin eyed the Russian presidency, he recognized the need to demonstrate effective leadership. This aspiration culminated in a brutal war and the subsequent establishment of a Chechen regime aligned with Putin’s interests.

Understanding the Chechen Wars is vital to any understanding of how Russia developed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how that federation became dominated by one Vladimir Putin. This book delves into the origins, progression, and aftermath of the Chechen Wars.

Discover a plethora of topics such as The First Chechen WarA Brief PeaceThe Second Chechen WarTen Years of ConflictChechen Terror AttacksThe Dangers of Reporting the Chechen WarsAnd much more!
So if you want a concise and informative book on the Chechen Wars, simply scroll up and click the "Buy now" button for instant access!
2025年4月11日 已读
年轻时玩使命召唤时就已经对车臣有印象了,好像一直在和俄罗斯打仗。读了这书才知道车臣自古以来是独立地区,还是伊斯兰国家,一直在大国之间夹缝求生,之后更是被俄罗斯帝国吞并,之后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也不肯放过这地方,结下了多少血汗深仇,其中一次强制迁移造成一半国民死亡,令我目瞪口呆;苏联解体时车臣第一次独立,俄罗斯的入侵被挫败,民间也厌战;之后发生了一系列没有任何车臣组织宣布负责的恐怖袭击,俄罗斯民间反车臣情绪又高涨起来,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大败车臣,扶植了劣迹斑斑的傀儡总统;普京也是在这次战争舞台上台的,其后大获全胜,进一步奠基了他的统治合法性;但车臣军阀也没被完全消灭,著名的莫斯科歌剧院人质事件就是车臣恐怖分子策划的;此外俄罗斯很多民间人士也想调查车臣到底什么回事,均死于可疑的暗杀,叶夫根尼·普里戈津的坠落原来早不是新鲜事了;此外这讲车臣的书还提到了俄乌战争,一看还是前年出版的,令我有活在历史中的恍惚。
历史
童话往事 1 豆瓣
作者: 赵丰 / 罗星海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7 - 5
本书将重点介绍自1979年起至1987年止,中国引进播出的海外动画片相关情况及幕后故事。包括原出品国的制作播出情况,以及引进我国后的译制、播出情况和社会反响、观众回忆等。全书涉及译制动画片近百部,以央视及各地方台的播出时间精准排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大陆引进播出外国动画片的时间路线图。
2025年3月16日 已读
作为九十后,小时候看过《哆啦A梦》,一直对小夫家中有豪华的道具和拍摄条件并邀请好友拍太空科幻大片的情节深刻。后来我调查了下,这情节应该受到了一九七九年全球上映的《星球大战》很大的影响。一九七九年!那时候日本人就可以看同步上映的《星球大战》了!

不过回顾中国译制动画片历史,发现原来中国引进的力度并不差,改革开放后短短几年内就能做到同步上映全球优秀动画大片了,但是几乎所有动画片我并没有看过,熟悉的也就只有《聪明的一休》,原来我看到时已经是第三次引进了。只看了一些动画的引进背景,有点意思,剩下的动画就跳过去不看。我估计能真正名垂青史的动画知识产权少之又少。

此外一边看书一边不停地陷入回忆里,我发现,二十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我自己都无法理解二十年前的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原来这就是岁月的威力吗。想必衰老的代价是,连同曾经的自己都遗忘了。
历史
你不可能是漢族—— 百年民族魔咒大破解 Goodreads
作者: 吳銳 八旗文化 2020 - 5
「你才是漢族,你全家都是漢族!」
台灣人已不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那他們有可能逃脫漢族的魔咒嗎?
★新疑古派史學家,無情破解史上最大迷思★
文化上的漢人披上國族的外衣=漢族?
事實上,「漢族」這個名字不過百年而已,比你的家族記憶還要短!
★如果沒有漢族,那麼,你到底是誰?★
=========================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政策實際運作,實情是所有不被官方承認的少數民族都被迫消失,遺忘原有的身分認同,而以「民族融合之名」,被迫歸類到漢族之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少數民族從1953年人口普查的400多族,被有計劃降低至現今的55族。權力結合知識的壓迫,造就當代中國的一切民族問題。
不能被歸類為少數民族的中國人,為什麼理所當然被歸類為「漢族」呢?本書從中國少數民族「穿青人的消失」說起,以「穿青人的消失」作為經典案例,不僅體現中國少數民族的噩夢,更清楚呈現出加諸在所有中國人民身上的民族魔咒。作者吳銳認為,這個魔咒起源自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時刻,由當時企圖推翻滿清的革命黨人所建構出來的「皇漢民族」論述。
時間回溯至百年前的清末民初時期,那是一個傳統秩序崩解、充滿混亂的時代。革命黨人為了實踐推翻滿清的理想,結合當時流行的民族主義,進行各種政治宣傳。革命黨人認定滿洲人是劣等民族,便宣傳漢族是高等民族,是黃種人裡的高等民族。既然漢族是黃種人,能不能找到一個與「黃」字沾邊的祖宗呢?
此時著名的法國東方學者拉庫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提出「黃帝來自巴比倫」(又稱「西來說」),傳入東亞後,讓革命黨人如獲至寶,迅速將之引入國內,風靡一時。「黃帝」旋即重登歷史神壇,成為「皇漢民族」的民族英雄及開國祖宗。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指出:「漢種,即我輩現時遍布於國中,所謂文明之胄,黃帝之子孫是也。」就這樣,當「黃帝西來說」和「黃帝為漢族始祖」的觀念成為20世紀初期的主流認識後,以黃帝為核心的紀年,及祭祀黃帝的種種行為就開始出現了。
在清末革命黨人建構「皇漢民族」的復國歷史時,隨之而來的便是將對於滿清統治階層的不滿,擴大為對滿洲民族整體的仇恨。不論是國民黨元老張繼所主張的「吾願殺盡滿洲人,以張復仇主義,以養成復仇之壯烈國民」,或是熱血青年鄒容提倡的「誅絕五百萬有奇披毛戴角之滿洲種」(殺光五百多萬野蠻的滿族畜生),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所開始使用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口號,便是當時不論老少的革命黨人的最大共識,更是清末以「皇漢民族」或者黃族自居者,對滿洲人最頻繁的詛咒。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孫文曾短暫支持「五族共和」,倡議族群和諧;但在1919年後,孫文重新回到「皇漢民族」道路上,宣稱「現在停止五族共和,促進民族的融合,只有建立一個中華民族才能成就民族主義」。此刻「漢族」已不僅只是民族主義,更是民族帝國主義的概念,孫文的主張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國民黨乃至於共產黨,推行以「漢族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的強制同化政策。
興起於清末民初的「皇漢民族」狂熱思潮,其未來式是「中華民族」,過去式則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華夏民族」,甚至是傳說中五千年前的「夏」民族,這是所謂「華夏正統」的起源。但是,到底什麼是「華夏」呢?本書以原始文獻為本,配合考古證據,深入探討作為族名、國名的「夏」,是指中原以西的西部;至於夏民族的後裔,並非漢人而是匈奴。再者,「華夏」一詞在春秋時代的原義,是指中原地區各大小國家的聯盟,而非民族稱謂。
春秋時代又稱為「中國」的「華夏聯盟」,在戰國末期被秦人剷滅,與秦楚之際、劉邦於漢中盆地建立的漢國,在地理上分屬不同區域。再者,「漢」字的本義是銀河,劉邦的漢國之名則借自異族,不論從什麼角度看,與漢族沒有任何關係,但漢代的儒生卻偽造劉漢皇家世系,接續到遠古時期的堯帝。吳銳寫道:「這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高貴血統!大家趕緊膜拜一下,劉漢皇家世系尚且在偽造之中,漢國怎麼會出現一個統一的漢族呢?」
台灣人的認同多元而複雜,但是,即使是最具有本土意識的台灣人,也無法否認自己的祖先來自於中國南部沿海地區如福建、廣東等地。因此,即使許多台灣人在政治上不認同中國,在文化與血統上,仍然保有自己是「漢族」、「漢人」的想像。
本書試圖挑戰這個想像,「漢族」實在是一個只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建構,是出於「排滿」的需要而建構的魔咒,「中華民族」、「華夏正統」也不外如是。深入歷史考察,便會發現「漢族」和漢代的關係非常薄弱,更和秦漢之前的華夏沒有任何關聯,幾千年歷史的神話,是經不起嚴密考證及批判的,或許這是本書能帶給台灣讀者的最大啟發。
2025年1月23日 已读
终于明白了「中华」的意义,以及汉人和华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曾经的被压迫者摇身一变成新压迫者,搞得我又政治抑郁起来了;原来孙中山不是共和革命家,而是反满革命家,还是最早贯彻党治的人,现在只能被我开除出民族英雄;不过这书也有毛病,就是私怨情绪太重,虽然六十后也能这么紧跟年轻人的想法,已经很神奇了。
历史 政治
地雷区 (201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Under sandet
8.5 (233 个评分) 导演: 马丁·赞里维特 演员: 罗兰·默勒 / 米克尔·福尔斯加德
其它标题: Under sandet / 十个拆弹的少年(港)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丹麦军官卡尔(罗兰德·莫尔 Roland Møller 饰)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2024年12月4日 看过
无聊时看了 YouTube 上的五分钟速看版,丹麦作为二战受害国能拍出这反战片也是厉害。
历史
长安的荔枝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7.8 (280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10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2024年11月14日 已读
杨照提出历史界有「微历史」这研究方向,大仲马金庸则能把历史写成小说,马伯庸大笔一挥,合体!微历史小说爆诞,七万字,十一天写作。见微知著,唐太宗给行政机关出了一道难题:从岭南运荔枝到长安来,以搏贵纪一笑。显然以古代的物流科技水平无异于天方夜谭,倒霉小官李善德被迫背这大锅,采取了多重保鲜方法,和动用朝廷上下资源以确保物流,经历千辛万苦,最终绝处逢生,期间更是民不聊生。

这书历史背景和《刺客信条・王朝》高同步,看杨国忠和高力士再次出镜,这回充满了压倒性的权势地位。杨国忠说只有弱者才会走流程,所以我才和君主制不共戴天,岳飞精忠报国和颜家满门忠烈都没有意义,自然也不算我的民族英雄。
历史 文学 马伯庸
漫画之王 豆瓣
The Art of Charlie Chan Hock Chye
9.1 (14 个评分) 作者: [新加坡] 刘敬贤 译者: 黄天怡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 - 3
★2017年获美国“漫画界奥斯卡”艾斯纳奖(Eisner Award)的三大奖项(“最佳作家∕画家”、“最佳出版设计”及“最佳美国版国际漫画[亚洲]”)
★2016年获新加坡图书奖
★《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出版者周刊》等媒体年度好书
★入围第45届安古兰漫画节
这 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类虚构作品,作者创造出一个世界,仿佛在玩上帝的游戏,却又基于真实的历史,以日常的情感和普通人的际遇打动人。《漫画之王》一经出版便大放异彩,不仅在新加坡跨文类赢得英文小说大奖,还纵横国际漫画大奖,赢得世界各大媒体的好评如潮。
作为一本极具讽刺性的图像小说,新加坡的重大历史事件被漫画家陈福财一一进行艺术重构,他别出心裁地糅合了各种漫画元素将新加坡历史进行了超现实主义的呈现,以《超级铁人》致敬《铁臂阿童木》,以《蟑螂侠》戏拟漫威的《蜘蛛侠》、DC的《蝙蝠侠》,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新加坡和漫画书自身进程的历史课。
此书既是图像小说,也是艺术作品,同是还是叙事散文,它打破了文学体裁的极限,绘画风格和表达方式都变化多样,“画中画、戏中戏”的结构极富有创造力,是融合人物故事、历史、流行文化和绘画风格为一体的图像小说。这部杰作“可以从一百万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它是漫画作为媒介的一场狂欢,是一堂大师级的技巧课,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是一部成长小说”。
2020年3月29日 已读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18734;看似一本漫画,但内容元素丰富得惊人,比如有海报,连环画等;本地化不错,可以看得出主线漫画和穿插的老漫画所用的字体就不同,后者甚至忠实地再现了当时印刷的缺陷!后文有大量贴心的译注,看得出很有心;主题看似个人正传和国家历史,但据说连主角都是虚构的!排版和装帧好到我得强按捺住一键购买该书的冲动。
历史 漫画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豆瓣
作者: 教育部组织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 8
2024年10月12日 已读
最近一直在大补特补恶补历史知识,心血来潮找来高中历史看看是怎么教的,顺便温故而知新……!确实知新不少,比如解决了我对民族英雄自恰性上的疑惑;高中历史教科书果然又枯燥又信息密集得难读,需要配合大量且好玩的课外阅读材料才行,比如《大理寺日志》,《刺客信条・王朝》,《刺客信条・大明风云》,《贞观幽明谭》等;中国古代史有一半首都是在洛阳和西安之间秘技・反复横跳,很好笑;不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得出来王朝也有历史周期,乱世怕是常态;此外教材编订真够与时俱进,二〇二四年七月就修订好了,看到二〇一〇年到二〇二三年末的新内容,恍如隔世。
历史
中国游戏风云 豆瓣
作者: 王亚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 9
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电子竞技、游戏直播……
一部视野宏阔、史料翔实的中国游戏发展史
一份笔触细腻、充满温情的中国玩家回忆录
读取时代的记忆存档,再现中国游戏人的沉浮与激情
150余幅全彩配图,呈现中国游戏产业的刀光剑影
60万字细致记录,探索中国游戏的问题根源与未来方向
◎内容简介
本书是系统梳理中国游戏史发展的通俗读物,书中为以时间为序,生动讲述了中国早期游戏市场、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网页游戏、手机游戏及中国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历程,描绘了中国游戏产业的演进趋势和发展脉络。此外,作者还整理、分析了游戏产业的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披露了大量不为大众所知的行业故事和行业数据,并结合当前市场对未来游戏世界的趋势做了预测。本书可作为游戏从业者、投资者、研究者的资料性读物,也适合游戏玩家阅读参考。
2024年10月8日 已读
算是一九八〇年到二〇二〇年之间的中国电子游戏产业史,主角其实是企业,而不是电子游戏,前面很大篇幅介绍了各种企业的新军突起和倒闭跑路,所以如果想从这书发现好玩的游戏就可以省省了,我的收获也就只有河洛工作室而已;上世纪和新世纪初做游戏确实吃力不讨好,盗版一直是最大的梦魇,可以说从业等价于做慈善,此外原来有那么多我听都没听说过的中国原创游戏,价格从十元到二百元的都有,可能只在大城市流通过吧;虽然遭到了电子海洛因指控的毁灭打击,但从新世纪初到二〇一五年之间中国游戏产业一直在平稳发展,主要靠运营网络游戏积累人才与资本,其间也在慢慢发展原创 IP,中国原创游戏大概在二〇一五年起开始起飞,政府解除游戏机禁令,独立游戏开始登录 Steam,一些优秀手游纷纷出海,到了二〇二四年,3A 大作《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创下单机游戏一千万销售记录;不过这书对二〇一五年之后游戏产业发展的描写就比较简略,我上一次去 ChinaJoy 是二〇一八年的事情了,也成了一种追忆。
历史 电子游戏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 豆瓣
作者: 户力平 东方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地铁站名文化的著作,填补了国内尚无一个城市从文史角度系统地将地铁站名掌故汇编成集、公开出版的空白,介绍了北京到目前为止已开通的22条线路、约350座站名的掌故,包括车站方位、站名由来、历史沿革、景观风物、地域文化、趣闻轶事等。
全书按线路顺序排列,从一号线始,到机场线止,史料充分,语言生动,文字简洁,便于阅读。同时,书中还配有一百多幅老照片,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领略各个地铁站建设之前的历史风貌。
地铁站名不仅是地铁车站的称谓,也是北京的地理文化符号,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堪称一部北京人文历史掌故的微型百科全书。
2024年10月4日 已读
北漂人或北京土著可以一读,算是一种意义上的微观城市史。
历史
Auschwitz 豆瓣
作者: Laurence Rees PublicAffairs,U.S. 2004
Auschwitz-Birkenau is the site of the largest mass murder in human history. Yet its story is not fully known. In Auschwitz, Laurence Rees reveals new insights from more than 100 original interviews with Auschwitz survivors and Nazi perpetrators who speak on the record for the first time. Their testimonies provide a portrait of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camp in unrivalled detail—from the techniques of mass murder, to the politics and gossip mill that turned between guards and prisoners, to the on-camp brothel in which the lines between those guards and prisoners became surprisingly blurred.
Rees examines the strategic decisions that led the Nazi leadership to prescribe Auschwitz as its primary site for the extinction of Europe's Jews—their "Final Solution." He concludes that many of the horrors that were perpetrated in Auschwitz were driven not just by ideological inevitability but as a "practical" response to a war in the East that had begun to go wrong for Germany. A terrible immoral pragmatism characterizes many of the decisions that determined what happened at Auschwitz. Thus the story of the camp becomes a morality tale, too, in which evil is shown to proceed in a series of deft, almost noiseless incremental steps until it produces the overwhelming horror of the industrial scale slaughter that was inflicted in the gas chambers of Auschwitz
2024年10月4日 想读 > 沉沦是循序渐进的,从一点口头的讯号,一个念头到最终的人间炼狱,累积式激进主义的实施离不开所有下层的顺从与人性转变(甚至最开始时被判定为“没有生存价值”而剥夺生育生存权利的是纳粹的德国同胞残疾人)。除了罪行本身,其余震也值得注意,战后艰难回归的犹太人,反犹主义的遗毒,试图遗忘事实的德国人,都证明铭记并审阅历史的重要性。

https://neodb.social/@Nakajima@neodb.social/posts/257560709944195064/
历史 政治
海洋变局5000年 豆瓣
作者: 张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地球有70%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人类进行海洋征服行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湖5000年,海洋不仅是不同民族、文明之间贸易与交流的通道,也成为暴力和杀载的战场,多少国家因海洋面兴,又因海洋面衰;而近代以来,与世界历史进程相伴而行的更是一个 个海洋大国的浮沉更替。那么,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海洋的变局?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本书展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木桨风帆到蒸汽舰船,从大舰巨炮到潜艇、航空母舰,从常规动力到核动力;另一条是海权的发展——从古代海权、 近代海权到现代海权,表现为一个个大国兴衰、导引海洋变局的历史进程。本书力图通过展示达两条线索的交叉影响,揭示国家产生以后,特别是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海权如何塑造世界历史的进程、左右国家的命运,如何影响全球政治、经济与军事的格局,是一本内容宏富、视角宏阔的世界历史普及读物。
2024年9月1日 已读
购于二〇二三年的上海书展,现在二〇二四年的上海书展都办完了我才姗姗来迟地开读……不愧是从海权入手的世界史,读得津津有味;开头遍回顾了又熟悉又陌生的腓尼基人,埃及人,希腊人等等,地中海这个地方真是得天独厚的地缘,能加速战争和科技的发展;古代里中国的海洋科技确实世界第一;海权意味着贸易的安全,于是谁能控制海峡就相当于能卡途径国家的脖子,收「保护费」;一五〇〇年左右,即地理大发现前夕,威尼斯算是地中海的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原来是为了遥远东方的香料而发展舰队,利用了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地缘优势,先后发现新大陆,达成环球旅行;西班牙更是创建了无敌舰队,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强国;怪不得美洲有好多地名是西班牙语,南美更是有很多国家直接用西语(大概);西班牙顺便毁灭了南美的阿兹特克帝国;澳门原来就是这么被葡萄牙殖民的;可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固然掠夺了不少财富,但却只会消耗,没有去投资实现更多的资本积累;与此同时英国开始圈地运动,靠海盗(德克雷和霍布斯强势出镜)掠夺西班牙葡萄牙商队,并通过科学理论强化海军,之后更是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于是西班牙不到一百年就衰落。

十七世纪的霸主是 Holland 或 Netherland,位于法国的西北角上的国家,字面意义上的低地。长期是西班牙的附属,经常被欺负。不过通过发达的经济有效积累了资本。一五八八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大败,Netherland 便以 Holland 为中心的七省独立出来,之后更是远航并殖民。马克思称 Netherland 是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三大支柱是大名鼎鼎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银行和豪华舰队阵容。

英国眼红,挑战荷兰的王者地位成功,皇家海军爆诞。荷兰连续三次落败,因为虽然商业发达,但毕竟没有英国的大工业支撑。法国后来居上,但毕竟只是陆上强权,没讨到多大便宜。英国国务大臣皮特发动皮特计划,不再拘泥在欧洲大陆的争霸,而是转向全球殖民地,打造贸易——殖民地——海军黄金三角。于是英国成为史上第一个较完整付诸海权理论的国家。之后更是发生了工业革命,地位更加难以撼动。拿破仑横空出世,但也没有击败英国海军,于是转而征服欧洲大陆。于是,大英帝国崛起,海洋称霸三个世纪,侵占比本土大一百五十倍的海外殖民地,全球三分之一商船呆着米字旗。

郑和下西洋时,科技要比西方先进许多,也给南洋带来一波华人移民潮,但它毕竟只走和平纳贡路线,没有展开海外贸易或者甚至殖民,否则世界线怕是另一个面貌了。明朝实行禁海政策,即完全禁止民间自发和海外贸易。中国的海防终究不是海权产物,而知识闭关锁国的产物。到鸦片战争,中国的舰炮科技已经落后了一二百年。

美国,后来居上!美国人马汉发表了史上第一本海权理论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轰动了全世界,西奥多・罗斯福更是坚定地付诸实践,从西班牙手里夺取了夏威夷等,开始试图控制整个美洲。

日本,被黑船来袭!明治天皇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明治维新,放弃向中国学习,全面学习西方。并开始尝试殖民扩张,在入侵台湾尝到了甜头,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建立满洲国,慢慢扩大殖民地,最后更是开始试图全面吞并中国,最终翻车了。战败后推行和平宪法,只有自卫队,虽然这个自卫队莫名地还是不弱,至少在世界前十名内。

后面的部分军事装备细节很多,我就不太感兴趣了。草草读完了事,不过美国舰队真是强大,战略思想就是世界上所有海峡几乎都由它说了算,很霸道。
历史
南斯拉夫通史 豆瓣
作者: 马细谱 2020 - 8
南斯拉夫地处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虽然它的存在时间极为短暂,也没有在欧洲的历史进程中起过主导作用,但它却对欧洲以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过重要影响,它的兴亡也给今天各国带来很多警醒和反思。本书全面叙述了南斯拉夫国家从兴起、壮大乃至瓦解这一历经沧桑的演变过程。包括从古代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王国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英勇表现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其后,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走上自治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国际大环境下,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剖析了南斯拉夫所处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的背景及其根源,力图为读者深层次理解南斯拉夫古今兴衰之变提供帮助。
2024年8月21日 已读
对南斯拉夫的唯一印象是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作者马细谱鸡贼,能把中苏交恶说成中苏关系变化,于是意识形态显然也就那样;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突然才发现这国家的名称原来是字面意义上的南・斯拉夫;原来斯拉夫人的分布很广泛,东斯拉夫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西斯拉夫则主要是波兰,南斯拉夫则居住在巴尔干岛一带,现代的希腊人怕也斯拉夫化了;读了一点突然不想读了,主要是因为南斯拉夫并没有什么能吸引或甚至打动我的文化。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