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 豆瓣
Rome: The Biography of a City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译者: 孙力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罗马一直是整个西方社会、宗教与文化的中心。神话建城到帝国覆灭、从基督教立国到文艺复兴、从文艺复兴到意大利统一,这座城市里演绎了无数精彩的政治、军事故事,缔造了辉 煌的文学、美术、音乐杰作,涌现出一大批英杰奇才。罗马的故事,是人类历史的灿烂篇章。克里斯托弗•希伯特用优美的文笔、犀利的观察、风趣的语调,将罗马城三千年的岁月娓娓道来。
★摆进罗马国家博物馆的城市史书
★38万字细述罗马三千年的荣光与阴暗
★123幅高清图片,定格历史瞬间
【媒体推荐】
希伯特讲述的故事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但它充斥着残忍、腐败、贪婪和道德的退化。这座城市建立伊始,便是兄弟间的自相残杀,它存活过一个又一个世纪,不断被掠夺、被征服、被占领。但另一方面,人性与艺术在历史中交织在一起。希伯特完美地呈现了这种高度成就与卑劣堕落的同生共存。——《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人性化的城市 豆瓣
Cities for People
作者: [丹麦] 扬·盖尔 译者: 欧阳文 / 徐哲文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6
城市——如同书一样——是能够被读懂的。扬·盖尔深谙并熟知其中的语汇。街道、步行路、广场和公园都是城市的语法;它们提供这样的结构,不仅能使城市充满活力而且能使城市鼓励和容纳多样性的活动,从安静的、冥想的一直到嘈杂的、忙碌的。
扬·盖尔对公共空间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惊人的洞察,对这两者之间相互纠结的关系有着令人惊叹的理解。他对城市空间形态学及其运用的探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无人能及。任何人读了这本书,都会获得有价值的洞见。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豆瓣 Goodreads
8.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Walkable City 豆瓣
作者: Jeff Spec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2 - 11
Jeff Speck has spent his career determining what makes a city work, and he has boiled it down to one essential factor: walkability. For urban life to thrive, cities must prioritize pedestrians over cars. Six-lane highways tearing through downtown must give way to crossable streets, massive parking lots must give way to pedestrian plazas, architecture designed to be appreciated from afar must give way to welcoming buildings. Making all of this happen is relatively easy and cheap; seeing what needs to be done is the trick. Speck can show us the invisible workings underneath the city, how simple decisions have cascading effects, and how we can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 for our cities. Citie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the key to sustainable living. But New York, San Francisco, Chicago, D.C. - these are not the next great American cities, and they are not where the future of urban life will be formed. Most Americans live in midsize cities - Lowell, Massachusetts; Tacoma, Washington; Grand Rapids, Michigan - that need downtowns that are vibrant and appealing; they need to feel like the urban hubs that they are. They need walkability. Bursting with sharp observations and real-world examples, giving key insight to what urban planners actually do and how cities can and do change, "Walkable City" lays out a practical, necessary, and eminently achievable vision of how to make our American cities work.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14年10月3日 已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城市 纪实
再会,老北京 豆瓣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
8.4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 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東京造街史 豆瓣
作者: 藤森照信 / 小澤尚 译者: 蕭雅文 楓書坊 2007 - 10
東京真正的城市前身,則是關東武將太田道灌所建造的江戶街區,距今已有530年的歷史。在如此漫長的歷史演進史,30、50年不過佔了還不到十分之一。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豆瓣
8.9 (8 个评分) 作者: Jane Jacobs Vintage 1992
A direct and fundamentally optimistic indictment of the short-sightedness and intellectual arrogance that has characterized much of urban planning in this century,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has,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61, become the standard against which all endeavors in that field are measured. In prose of outstanding immediacy, Jane Jacobs writes about what makes streets safe or unsafe; about what constitutes a neighborhood, and what function it serves within the larger organism of the city; about why some neighborhoods remain impoverished while others regenerate themselves. She writes about the salutary role of funeral parlors and tenement windows, the dangers of too much development money and too little diversity. Compassionate, bracingly indignant, and always keenly detailed, Jane Jacobs's monumental work provides an essenti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vitality of all cities.
全球城市史 豆瓣
作者: (美) 乔尔·科特金 译者: 王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1
《全球城市史(修订版)》内容简介:一位美国当代首席都市学家,从中石器时代到现代,对城市历史进行了一次扫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从这一点上来说,权威性将更具价值。都市学家乔尔·科特金探究了数千年来城市和都市生活的进化过程。他从远古中石器时代城郭的宗教根源入手,分析了古代印度和中国的集镇,并由此把我们引导到“正统城市”的雏形上:再进一步解说从拜占廷和中东地区的城市乃至中国,到威尼斯及其后的城市商业帝国的崛起,再到后来的工业城市(从伦敦、芝加哥和东京到上海及底特律),直至今天的后工业化城市和城市郊区的现实。作者特别强调了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探究,并以其敏锐的判断力解读了这些城市在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家在青岛 豆瓣
2009 - 6
这本书的宗旨是从青岛人的生活来表现青岛的变迁,尤其是表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岛的巨大变化。但这本书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青岛的老街、里院、蜗居、老移民。这是青岛的过去、年轻青岛身上的老旧,是光亮青岛下不向阳的所在,是最可能被忽略的城市皱褶里的生活。这是年轻青岛身上正在更新、正在老去的细胞,转瞬即逝,所以这部分的记录也特别重要和感人。对于体察青岛的变化,这是不可或缺的图像。没有这部分图像,就建立不起青岛生活变迁的参照系。就纯摄影而言,这也是作者最见功力、最见感情、也是最重要的作品。
青岛正年轻,但她的第一代人民正逐渐老去,有如细胞的更新。他们是青岛第一代移民,城市的开拓者。青岛人不能忘记他们。青岛之外的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农民向城市迁移、扎根、奋斗为一个城市人的艰苦历程。在当下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许许多多的人们正在重复这个过程。这本书的青岛老移民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进城者而言,艰苦奋斗是个必然,草根生活是个常态,第一代移民注定需要付出更多更多方能被这块土地接纳。要经历整整一代人的努力,第二代移民方能从心灵里认同青岛这块土地,自然而然地说我是“青岛人”,而不是像他们的先辈说我是“即墨人”,我是“枣庄人”,我是“阳谷人”。
上海人1990-2000 豆瓣
作者: 陆元敏 2003 - 4
照片里的人,都是上海人。说到上海人,过去的就是大亨、政客、商贾、红伶、冒险家,鸳鸯蝴蝶、夜色撩人,而现在的,白领、小资、红马夹,新天地流光溢彩,陆家嘴车水马龙,都说上海是风花雪月的,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上海的音乐细节,在那些华丽和繁荣的表象下,虚构放大着跌宕起伏,来历不明的神话故事,如果不沉下心细看,难免会无视那沉郁的苍穹下贴肤痛痒的人生。
我看着照片上的这些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感觉到亲切、熟悉,同时也感到巨大的陌生,见得越多,越觉得在这一切下面肯定有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我时时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人间万象,纷繁多姿,没有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就没有上海人,他们琐屑微渺的喜怒哀乐,冷眼辗转的灵肉浮沉,深如海,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