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绝对好奇:纳芙蒂蒂木乃伊之谜 (2011) 豆瓣
Nefertiti : Mummy Queen Mystery
导演: Brando Quilici
其它标题: Nefertiti : Mummy Queen Mystery / 埃及艳后木乃伊之谜
她以美丽而著称。她有古代女性从未企及的权势。但在统治的巅峰时期,纳芙蒂蒂王后从历史书中销声匿迹。如今,扎希 哈瓦斯博士正展开一项新调查以找到失踪的纳芙蒂蒂木乃伊。通过追踪古代石刻的残片,借助尖端DNA分析追溯其血统,哈瓦斯发现,纳芙蒂蒂的历史记载与事实真相截然不同……为了寻找线索,哈瓦斯的团队深入撒哈拉沙漠的地下墓穴,拜访开罗市中心和欧洲各地的现代实验室。来自柏林著名的纳芙蒂蒂半身像的惊人新证据为他们提供新线索以查明这位伟大王后的真实身份,与此同时,DNA新发现则有望解开她的遗传密码……这也许能让我们在时隔那么多世纪之后再度凝视纳芙蒂蒂的绝世芳容 - 曾经的千年之谜……
塞加拉陵墓的秘密 (2020) 豆瓣
Secrets of the Saqqara Tomb
7.8 (21 个评分) 导演: James Tovell
其它标题: Secrets of the Saqqara Tomb
该纪录片将为观众呈现埃及考古学家在挖掘出一个未曾打开过的4400年前的坟墓之后,试图破译这一惊人发现背后的历史秘密。
图说中国绘画史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 Pictorial History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居翰 译者: 李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4
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化石-洪荒世界的印记 豆瓣
作者: Yvette Gayrard-Valy 译者: 郑克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 7
2016年6月27日 已读
排版较乱,有价值的资料不多。做中学读物差不多。(补全了豆瓣条目的封面、出版社等信息
科普 考古
万物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德]雷德侯 译者: 张总 / 钟晓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依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的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不寻求忠实的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本书将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做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 豆瓣
作者: 王华庆 主编 1999 - 1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主要内容: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宗教、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所出石炭岩为最多,造像总数约可达400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与北宋天圣四年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 豆瓣
作者: 夏名采 2004 - 10
在你的社交范围内是否有在博物馆工作的友人,你是否见过他们眉飞色舞地谈论着种种感受,是否钦佩又神秘地向往过这份工作。
你是否见过曾侯乙墓随葬的整套大型编钟、秦始皇陵大批兵马俑和铜车马、马王堆一号汉墓发现的两件仅重49克的轻薄透明的素纱禅衣、广州南越王墓内那座高大的错金漆屏……
还有那许许多多隐藏在这些中华瑰宝后面的一幕幕动人的故事,有时是欣喜,有的是辛酸,以及那些撒下的血与泪。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窑藏》选择典型的发掘事例,由发掘主持人撰写考古发掘记,尽可能地将某处发掘全过程以及有助于了解此处古代的资料,如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都包括进去。犹如亲历考古现场,让您感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死亡帝国 豆瓣
作者: :(英)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 译者: 冷杉 / 杨立新 2007 - 1
在尼罗河畔,古埃及辉煌的文明早于耶稣诞辰三千年,这个伟大的民族曾经焕发过巨大的能量,其神圣的法老王在生前曾经发动过无数史诗般的战争,在死后又役使数十万民夫修建了蔚为壮观的金字塔群。当一切泯灭后,这个亡者的帝国所留下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却绵泽后世:从金制器具、旷世奇珍到神话传说、象形文字,从宗教典籍、商业书信再到魔法符咒、不解之迷……
考古学与船舶社会史 豆瓣
作者: 理查德•A.古尔德 译者: 张威 / 王东英 2011 - 1
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趋向于认为:水下世界是一个人们观察不到的、游离的、分解的混沌世界。波动作用、水流、淤泥、由海洋生物活动引起的变质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因素,使得人们认为对沉船的研究是不可能的或不切实际的。
实际上,从沉船考古所要求的方法上看,它类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科学。迄今为止大部分有关沉船和海事的考古研究运用的是科学技术,而非社会科学假说。对沉船与水下遗迹的发掘并非一般的猎宝行为,它旨在揭示当时的社会机制和文化状况,透过沉船的残骸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运行情况。这也是《考古学与船舶社会史》的意趣所在。
口述:最早发现北美洲的中国移民 豆瓣
The Island of Seven Cities: Where the Chinese Settled When They Discovered North America
作者: [加]保罗·夏亚松 译者: 暴永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大陆,从此开始了欧洲人移民美洲的历史,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但本书作者却指出,是中国人而不是哥伦布首先发现的美洲大陆。作者追查历史档案和典籍,以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考证相结合,通过考察加拿大布雷顿角岛的一条古道,得出惊人结论:远在欧洲探险家到达该岛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在此建立了颇具规模的移民区。作者还解释了此移民区湮灭无闻的原因,并以令人信服的考证,指出北美原住民米克茂人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文明古国简史 - - -古玛雅简史 豆瓣
作者: 许海山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文明古国简史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简述玛雅的历史,使读者对玛雅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下编简述玛雅辉煌的文化。在对历史顺序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看玛雅神秘的文化内容,就能够更好地认识玛雅古文明的神奇色彩了。
野人献曝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北京出版社 2005 - 5
对于《野人献曝: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大家小书》的题目,沈从文这样解释道——近年来我写的东西实在太少,做的工作也不够多,这个小书能够出版,既欣喜且深深惭愧,真近于古人说的野人献曝,东西不足道,意思却还好。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