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情逢敌手 (1985) 豆瓣
6.0 (17 个评分) 导演: 袁和平 演员: 袁和平 / 甄子丹
其它标题: Qing feng di shou
青年艾迪(甄子丹 饰)痴迷霹雳舞,兴之所至,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要伴着舞蹈的节奏。家姐阿英一把年纪仍然未嫁,表妹西巴拉(罗美薇 饰)帮助阿英打点快餐店,并暗恋着艾迪。这天艾迪路遇落魄武生大眼哥(袁和平 饰),见其身手出色饥肠辘辘,艾迪邀请他去自家店内工作。
霹雳舞高手肯尼回港,对艾迪的同学安娜大献殷勤。年轻气盛的艾迪与对方展开连场比斗,明招暗招,网球街舞,花样百出。同时大眼哥与阿英这对儿大龄单身配的关系也在波澜不惊中发展。艾迪虽然与肯尼斗舞中获胜,但西巴拉却大为吃味,艾迪用遥控车示爱也挽回不了对方,这时,误认艾迪为武林高手的武痴(狄威 饰)打上门来,要与艾迪一决高下……
欢迎回家 (2018) 豆瓣
Welcome Home
8.5 (115 个评分) 导演: 斯派克·琼斯 演员: 小枝女孩
其它标题: Welcome Home / Apple HomePod: Welcome Home
随着少女的舞动,单调的蜗居生活,瞬间变得变得五彩斑斓、天马行空。
肉体 (2000) 豆瓣
Körper
导演: Jörg Jeshel
其它标题: Körper
Sasha Waltz 惊世之作 探索皮膚在肉體中的意義,以及對於身體本質的重組關係
皮娜·鲍什:穆勒咖啡馆 (1978) 豆瓣
Pina Bausch - Café Müller
8.8 (19 个评分) 导演: 皮娜·鲍什 演员: 皮娜·鲍什 / Malou Airaudo
其它标题: Pina Bausch - Café Müller
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又要來台灣了,演出票卷供不應求、甚至開放前三
排座位也瞬間「秒殺」銷售一空的超旺人氣,讓人好奇碧那到底有什麼魔力,讓
人如此 趨之若騖?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圖書室,也趁熱打鐵地在九月中放
映了碧娜早期的作品《穆勒咖啡館》(Cafe Muller),讓喜愛碧娜的舞迷重溫舊夢。
《穆勒咖啡館》對阿莫多瓦的影迷而言應該不陌生,在《悄悄告訴她》片頭詩意而
夢幻的舞蹈片段,就是出自碧娜的《穆勒咖啡館》,而這也是碧娜少數親自演出的
作品。相較於編舞家之後批判意味濃厚的舞作,在1978年編作的《穆勒咖啡館》卻
以其纖細敏感的特質和較為純粹的肢體動作,帶來較為抒情的感動。片頭的字幕說
明了碧娜創作的動機:「碧娜的父母開了一家咖啡館。在童年的時候,她總是喜歡
把自己藏在桌子底下,觀察四周的人群……」從童稚之眼出發,編舞家將童年時的
經驗呈獻在舞台上。
舞作一開始,纖細、修長的碧娜夢囈般地舞弄雙手,引領觀眾進入一個世界,舞者
的身體就像是有了生命,在恍惚的動作中,晦澀難懂的語言、充滿私密情感的祕密
悄悄流露……多彌尼克.梅希(Dominique Mercy)和身著白色睡衣的瑪露. 艾拉
朵(Malou Airaudo)親密相擁,一旁的男舞者楊.敏納利克(Jan Minarik)卻試
圖強加新的動作模式在他們身上---他分開相擁的兩人,重新擺弄姿勢,但一個轉身,
多彌尼克和瑪露又恢復了原本的擁抱,楊氣憤地回來繼續擺弄著「正確」的姿勢---
在擁抱、拉開擺弄姿勢、擁抱、拉開擺弄姿勢之間反覆進行著……..微妙的轉變發
生了,暴力像強加的束縛,包圍住親密相擁的兩人。而一旁緊閉雙眼的碧娜,微微
顫抖著身軀,向前伸起雙手彷彿像是想阻止、又像是渴求些什麼,某種孩童時期的
不安與無奈,對成人世界無法理解的淡淡傷痛,就此展開。
舞台的另一個場景,戴著紅色假髮、穿著高跟鞋的娜莎瑞.潘納迪羅 (Nazareth
Panadero)跟隨著多彌尼克,在他離去地角落徘徊著,多彌尼克煩躁不安的表情,
藏著隱諱的情緒:男子離去、女子啜泣、追隨、恐懼…..。碧娜將這些情感直接放
置在舞台上,舞者看似漫不經心的動作,卻隱藏著動人的力量,就像碧娜自己說的:
「即使是一個輕觸也是舞蹈,是人類最真實情感的呈現。」多彌尼克在舞台上奔跑
著,摔開椅子表現出憤怒與發洩的情緒,舞台設計師羅夫‧玻濟戈(Rolf Borzik)
把椅子排開,像在維持著秩序,而娜莎瑞驚慌失措地在旁流連徘徊,表現出一種不
解、倉皇的狀態,像是人們記憶中對事物不解的惆悵旁觀情緒,碧娜在此展演出了
個人詩意的時空想像:抽離的、具有某種指涉性地遙想。
碧娜繼承了德國表現主義傳統,從德國二戰失敗的蕭索中成就了追求主觀內在、情
緒激烈的藝術表現形式,她談論人類共同擁有的經驗,誠實而勇敢地表達渴望愛與
被愛的追求,沒有逃避、只有凝視,在專注凝視的目光中,展現令人目不轉睛的美
好與真實。《穆勒咖啡館》是碧娜最私密的作品,在舞作的最後,碧娜和娜莎瑞互相
交換她們的角色,娜莎瑞替碧娜戴上紅色假髮、穿上大衣,然後離開舞台,而碧娜
獨自站在台上,依舊緊閉雙眼,從一個邊緣的角色轉變為舞台的焦點,時光與空間
的延續將碧娜從童年拉回到現實,舞劇完整地呼應,僅留下一絲未能止息的餘韻與
惆悵。
2015年8月20日 看过
每次看皮娜都想起大学时的一个老师。
舞蹈
魔力麦克 (201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agic Mike
6.2 (197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 演员: 查宁·塔图姆 / 马修·麦康纳
其它标题: Magic Mike / 舞棍俱乐部(台)
十九岁的亚当(亚历克斯·帕蒂弗 Alex Pettyfer 饰)在工地上认识了麦克(查宁·塔图姆 Channing Tatum 饰),后来一次偶遇得知原来麦克是个脱衣舞男,而且还是脱衣舞场的台柱“魔力麦克”。第一次迷迷糊糊登台后,亚当尝到了赚快钱的滋味。于是麦克领着亚当入行,让他改变行头,教他跳舞的技巧以及如何取悦挑逗女性。将艺名改为“The Kid”的亚当,和舞场一众舞男里奇、肯特、提托以及泰山,度过了一个疯狂、刺激、纸醉金迷的夏天。
另一方面,麦克并不想一直干舞男这一行,他想创办一所家具定制公司,然而他申请银行贷款却失败。同时,他发现自己爱上了亚当的姐姐,他决定不去迈阿密……
影片根据主演查宁·塔图姆19岁时在弗罗里达州坦帕市做脱衣舞男的经历改编。
与皮娜有约 (2006) 豆瓣
Coffee With Pina
导演: Lee Yanor 演员: 皮娜·鲍什
其它标题: Coffee With Pina
李.雅诺追访皮娜三年,从法国巴黎到德国乌帕塔尔,以超八厘米摄影机记录下皮娜排练舞剧《水》(Aqua)和《粗剪》(Rough Cut)时的情形。导演的镜头流畅,把排练时的各项细节,随手拈来,又跟舞台上的演出场景互相结合,剪辑成让人回味无穷的生活和演出记录。不过,最让我目瞪口呆的是其中两个片段:
一段拍摄了皮娜在跟一匹白马喁喁细语,初看时略觉平淡,慢慢发现白马脸上竟然有着丰富的表情,陪伴着皮娜的每一个手势和眼神,丝丝入扣;结尾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皮娜不是在指导白马做戏,而是人和马之间,真正有着心灵交流。白马用它的眼睑、唇角、耳朵、鬃毛和躯体的轻微摆动,抚摸着它的女主人,而皮娜回应着以掌心、手背、脸颊、发丝和臂弯拂揉着她的爱马。人和马的动作虽然微小,可是流露出来的精神默契和彼此间的爱护关怀,让我感到心灵深处无可名状的安慰。可是拍完这个片段后,皮娜的这匹爱马就因为年纪老迈去世,虽然是生命的必然之路,却也是人类无可避免的遗憾。
了解情景之后,片子结尾的一段皮娜的独舞,更有着巨大的震撼力。据李.雅诺说,有一天皮娜请她一个人带着摄像机来到排练厅里,进行拍摄。要拍什么?导演和舞蹈家都没有头绪。可是当皮娜屏退其他人,剩下两人在排练厅里时,皮娜独自面对镜子慢慢地即兴了一段舞蹈,而李.雅诺便躲在排练厅的一角,把摄像机死死地对准皮娜,记录了这位舞蹈大师的最真实而无我的一刻。说实话,我在看影片时,完全不知道舞蹈背后的情景,只是看着这位雍容优雅得已经远离人间的女士,沉醉在她自己的世界里;通过她轻柔摆动的手臂、微张的指尖、俯仰的脸颊,在节奏的停顿与流淌之间,使我感到一种莫大的哀伤,是为了她的马儿?为了这个世界?还是为了她自己?
(曹诚渊)
春之祭 豆瓣
Frühlingsopfer
9.5 (13 个评分) 导演: 维姆·文德斯 演员: 皮娜·鲍什
其它标题: Frühlingsopfer / Rite Of Spring
分段编舞者:
1、Vaslav Nijinski / Millicent Hodson
2、Pina Bausch
3、Angelin Preljocaj
4、Tero Saarinen
舞动天地 (200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Take the Lead
6.9 (17 个评分) 导演: 丽兹·弗德兰德 演员: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 罗伯·布朗
其它标题: Ti va di ballare? / Take the Lead
杜兰尼(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 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舞蹈家,但是,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弥补他的空虚感,因为在杜兰尼的内心里,将舞蹈的精髓发扬光大,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舞蹈的乐趣和自由才是他真正想要到达的终点。怀抱着这样的理想,杜兰尼开始行动了。
杜兰尼将据点设在了位于纽约的一间公共学校之中,虽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依旧让杜兰尼感到沮丧和失落。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加入到了杜兰尼的舞蹈学习班里来,通过和这些年轻又富有活力的年轻人交流,杜兰尼也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意义。
有一天皮娜问我 (1983) 豆瓣
Un jour Pina a demandé...
8.0 (5 个评分) 导演: 香特尔·阿克曼 演员: 皮娜·鲍什
其它标题: Un jour Pina a demandé... / On Tour with Pina Bausch
通过融合动作、独白和常常引发暴躁和痛苦情绪的叙事元素,皮娜显著的舞蹈和精制的演出探索着个人记忆与男女关系。阿克曼以独特的视觉感触记录皮娜的舞蹈剧场在欧洲巡演的五周时间内包括《康乃馨》和《华尔兹舞》等彩排和表演,对皮娜以复杂个性和舞蹈才华为标准所挑选的舞者的访谈重点反映了前者提取后者自传细节以构建表演的具体过程。 (小易甫字幕组)
碧娜·鲍许 (2006) 豆瓣
Pina Bausch
导演: Anne Linsel 演员: 皮娜·鲍什
其它标题: Pina Bausch
Three years prior to Pina's death, she and Tanztheater Wuppertal are trying to trace the phenomenon of their global success. Much of this documentary portrays the revolutionary methods of the greatest German choreographer Pina Bausch: no script, no libretto, no pattern. Everything you see on stage was created in improvisation during rehearsals, during which Pina set no rules, she only asked questions. Every dancer could point the piece in any direction. This is why the film doesn't show only the fragments of finished works, but also images of rehearsal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choreographer and her co-travellers.
碧娜 鮑許 - 舞蹈 劇場 新美學 豆瓣
作者: 尤亨.史密特 / Jochen Schmidt 译者: 林倩葦 遠流出版 96 - 7
碧娜‧鮑許是德國排名第一的出口文化,因為世上無人像她這般地寫下輝煌的舞蹈史。
這位當初在埃森市福克旺學校的神童、以及當今身為烏帕塔的芭蕾總監的編舞家,
在不到十年之間排除萬難,確立了這項舞蹈類型。如今,舞蹈劇場這個名詞已和碧娜‧鮑許的名字劃上等號,無法分捨。
德國重量級舞評家史密特長期觀察、採訪碧娜‧鮑許,細膩描述了碧娜‧鮑許的從舞經歷,
她的個性、感情、生活與作品,反映出碧娜‧鮑許的創作哲學及活力來源。
為台灣第一本關於畢娜‧鮑許的中文譯著,是認識碧娜‧鮑許並感受舞蹈劇場魅力的最佳書籍。
【推薦文】一個蛇人的故事 陳玉慧(本文作者為劇場導演及旅歐作家)
知道尤根史密特為碧娜鮑許寫書是很晚的事了。那是在前幾年雲門舞集在柏林演出劇院的大廳,
我當時便很感興趣,我在想,那位不常說話,又瘦又蒼白的女子,人稱現代舞蹈皇后之人,
排戲時沒有表情但思考不斷的編舞家,那個只一根接一根抽煙的女人,會向一個男舞評透露什麼呢?
讀完此書,我得到了答案。
我非常喜歡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史密特問讀者,你們覺得碧娜鮑許是如何做到的?什麼是她舞蹈事業的真正動力?
他提了碧娜鮑許各種轟轟烈烈的人生事蹟。但都不是,而是她的家鄉索林根(製造雙人牌小刀的城市)的一位芭蕾舞老師,
在看到小碧娜在把一隻腿環繞在脖子後面,將身體完美打結的時候,做了這樣的評語:這女孩真是個蛇人啊。
史密特說,此讚美可能這個餐廳老闆的小女兒日後人生大有成就的主因。當時碧娜只有五六歲,
第一次被帶到一個兒童芭蕾舞團,她從來沒看過芭蕾舞,也不曉得芭蕾舞者要做什麼?﹂我就跟著去,
別人做什麼,我就努力跟著做,我還記得,那時老師要她們趴著,把雙腿放在頭上,然後老師便說出那句評語」。
蛇人,碧娜鮑許把蛇人當做讚美,並且勤於練習,離開家鄉,再練習,加入舞團,考驗自己的想像力,成立舞團,
尋找舞蹈的新語言,發明新動作及結構和形式,跨越美學界限和藝術藩籬,給予現代舞蹈新定義,
讓傳統主義者吐口水或憤怒或驚愕,最後征服全世界。她的舞蹈風格成為人類舞蹈史上的典範。
蛇人(schlangenmensch)這個字對德國人居然是如此有作用的禮讚詞,是否因為他們多半高大僵硬?
這位小蛇人後來也受到許多在父母餐館(就在劇院附近)用餐的職業舞者鼓勵,
在一九五五年進入了當時德國舞蹈劇場的孕育地___ 福克旺學校,大多數重量級的舞蹈劇場編舞家後來也都來自這個學校,
碧娜後來也曾在該校執掌了十年。
在未讀過這本書前,我在廿年前便看過碧娜最重要的作品如一九八零年,米勒咖啡館或春之祭等,
那是我在巴黎及紐約學習戲劇的時光,很少人的作品那樣感動過我,那時,我還不知道她的作品深遠地影響著我,
那麼久。到今天,無數的心靈畫面仍然留在我心中。我被她的美感驚嚇,她以詩意入作,那麼女性自覺,那麼悲傷,
她把悲傷混合了幽默,她用身體說話,說出那些永不滿足的欲望和渴望,她可以把社會儀式排成蛇形運轉,
也可以把物質或形狀映入舞作。她是獨一無二的,她是碧娜鮑許。
後來,我才知道。我也逐漸發現,原來她是這麼美的人。高貴的外表,清明的心,無比堅定的意志,
她的個人特質如此清晰明顯,六十年代便是全歐洲最出色的女舞者,她編過及跳過許多獨舞,
我曾經看過一段她從頭到尾在咳嗽的舞碼(從此難忘),當然,我也非常喜歡她在穆勒咖啡館裡為自己保留的那個角色,
那些年她都自己跳,她的舞台設計師與生命伴侶玻濟克和她最重要的舞者梅西兩人在台上奮力撥開桌椅,
以便讓前面的女舞者有空隙繼續舞蹈,而碧娜在後面的動作像夢遊般,沿著布景的後緣前行和後退,
接著穿過一道旋轉門,便消失不見蹤影。用史密特的話: 猶如脫離了一切世俗。
我總驚覺:在跳舞的靈魂多麼與我似曾相識?或者與我的靈魂似曾相識?
原來,那位為碧娜創作一個擺滿數十張桌椅的舞台空間的設計師,最終放棄其幕後身份來到舞台上的那個男人,
那也是他唯一一次的露臉,那人便是碧娜的親密愛人。而他卅五歲便死了。我略略感到驚訝的是,
碧娜強調那些舞台設計全出自她自己的想法,玻濟克只是執行者而已。
沒有人知道碧娜的情感世界,史密特也不知道。她像個嚴守秘密的賭徒,握著手上的牌緊緊貼靠胸前,
唯恐洩露天機。史密特只告訴我們,她有個兒子,現在有個男友,他們雖不住在一起,但那人為她煮飯,
那人也照料她,否則碧娜一根又一根地抽煙,工作到深夜還不會回家。
不必史密特說,很多人也都知道,碧娜那溫柔的外表下卻有猶如花岡石的堅硬個性。
那或許是因為她剛好是獅子座,而月亮在金牛,她永不放棄,是的,她不會放棄,正因如此,
她從來對﹂這不行」或﹂沒辦法」這些說詞非常不滿意,也不會接受敷衍。
她可能是第一個堅持不在硬實滑順的舞台地板跳舞的編舞家,
她的舞者不是在一片花海裡便是在游泳池不然便是在溜滑梯上跳舞,不但如此,舞者不但不必穿舞鞋,也可以穿高跟鞋。
碧娜和舞者的工作方式是提問,她問舞者問題,﹂且必須拐彎提問,」因為直接問不會有什麼結果,
她經常向舞者提出上百個問題,舞者給了肢體的答覆,但她說,﹂許多問題並沒有答案。」
她也曾為此沮喪,後來發現,那並非是她無能,而是生命的本質有可能便是如此,
還有,碧娜也並非每次都清楚自己在找尋什麼?我一向對碧娜鮑許向舞者提問的問題很感興趣,
那些問題包括:做什麼,自己會覺得羞愧?最喜歡移動自己身體什麼部位?會和一具死屍做什麼?
碧娜為什麼提出那麼多問題?因為她的舞蹈信念那麼根深蒂固,「我在乎的是人為什麼動,而不是如何動,」
她的舞者動作僅管經常重複(尤其是手部)和中斷重來,有時近於歇斯底里,但卻能貼切真實傳達悲哀和苦楚,
甚至於恐懼和暴力。但要的話,她的女舞者抽煙也賣弄風情,是多麼性感,是的,性感,美感,卻又悲傷,絕望。
碧娜說過,基本上,她的舞蹈動作從來不是從腳出發,而腳步也經常不是由腿部開始,
「我們在動機中找尋動作的源頭,然後不斷地做出小舞句,並記往它們」,她也說,
「以前我因恐懼和驚慌,而以為問題是由動作開始,現在我直接從問題下手」。
正如碧娜在羅馬的一場記者會上所說,她的舞作如果跟別人有什麼不同,是她的作品並非是縱向的時間發展,
而是舞作繞著一個特定主題核心,由內向外生成。這個創作態度,與其說是女性創作與女體的關連暗示,
勿寧更應視為推翻傳統劇場的關鍵因素,現代劇場和後現代劇場從此走上可以區別的分水嶺,
碧娜的創作方式和態度決定了舞蹈劇場的基本氛圍和調性。
史密特提及當年碧娜被人吐口水,一路到獲得德國國家最高文化勲章,
但碧娜自己說她在創作時﹂總是充滿無法達成的畏懼」,有時也非常猶豫徬徨,幾近絕望,
這一點我們在﹂一場悲劇」的敘述文中可以讀到,碧娜要告訴我們,悲劇不是只發生在非洲,
荒蕪的大地其實便是孤寂的個人棲息所在。碧娜對舞作感到膽怯和裹足不前,
絕望地回頭在傳統芭蕾中尋找創作的可能,還記得多明尼克.梅西如何重複他的芭蕾舞動作?
他不停跳,也不停問觀眾:這樣夠了嗎?你們要再看一次嗎?再來?再來?
碧娜的作品如何產生?容我引述史密特的訪談:當然是靠編排,剛開始時只有一些問題,一些句子,
某人示範的小動作,一切都很零散,不知何時,時機便來到,「我會把一些適當的動作與別的事情組合,
如果我有了結確定的方向,我就會有更多更大的小東西,然後我再從不同的面向繼續探尋,
它從相當微小的事物開始,逐漸變來愈大。」
史密特的書以評介碧娜鮑許的創作題材和表現風格為主軸,間而帶入鮑許的編年史和創作的心路歷程,
有誰在一九七七年會想到那時風格已臻成熟的碧娜鮑許,在接著下來的卅年會引領全球舞蹈界的前衛風騷?
史密特對碧娜的成功下的結論有二個,一是她的主題是人類核心問題__恐懼和孤獨,正因如此,人類渴望被愛,
渴望被愛成為對抗恐懼的方式,而這二者之中的相生和予盾,便是碧娜舞作的原型內容。
第二個原因,是碧娜對她主題的堅持不捨,所有因之而來的衝突,她不會隨便輕輕帶過,
她堅持她對存在和社會或者美學的省思。她太堅持,以致於觀眾有時被迫面對那少人能完整揭發的主題核心。
碧娜以她那的絕對美感和編舞長才說服了觀眾。
我相信這本書不但適合碧娜迷一讀,也很適合有心暸解碧娜鮑許的觀眾,
有些初次觀看碧娜作品的人會感到震驚不解,讀過這本書,這些人應該會更清楚自己的震驚,也會對現代舞蹈有更進一步的暸解。
卡门 (1983)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Carmen
8.4 (41 个评分) 导演: 卡洛斯·绍拉 演员: 安东尼奥·加德斯 / 劳拉·德尔·索尔
其它标题: Carmen / 카르멘
舞蹈明星兼编导安东尼奥(安东尼奥·加德斯 Antonio Gades饰)正在筹拍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名剧《卡门》。痴迷悲剧《卡门》的安东尼奥,一直在寻找女主角卡门的合适人选。直到一个也叫做卡门的女舞蹈演员卡门(劳拉·德尔·索尔 Laura del Sol饰)出现,安东尼奥立刻决定由她来担任女主角。安东尼奥被年轻性感的卡门身上独特的气质所深深吸引,费尽心血培养她成为真正优秀的“卡门”。在排练中他渐渐对卡门产生了欲罢不能的爱欲,然而自由奔放的卡门却不愿受到约束而爱上他人。爱与死的纠缠渐渐模糊了戏剧与现实的界限,两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由西班牙著名导演卡洛斯·绍拉执导的爱情歌剧电影《卡门》,与他导演的《血婚》、《魔恋》并称为弗拉明戈舞剧三部曲。本片荣获1984年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1983年第36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最佳外语片奖、最佳艺术贡献奖等多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