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
尼克松访华 豆瓣
Edo De Waart / Orchestra of St. Luke's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Nonesuch
Music by John Adams
Libretto by Alice Goodman
First performance at the Houston Grand Opera, October 22, 1987
Original stage production by Peter Sellars with choreography by Mark Morris
Chou En-lai: baritone
Richard Nixon: baritone
Henry Kissinger: bass
Nancy T’ang (first secretary to Mao): mezzo soprano
Second secretary to Mao: alto
Third secretary to Mao: contralto
Mao Tse-tung: tenor
Pat Nixon: lyric soprano
Chiang Ch’ing (Madame Mao Tse-tung): coloratura soprano
-----------
Nixon in China (1985-87) is an opera with music by the American composer John Adams and a libretto by Alice Goodman, about the visit of Richard Nixon to China in 1972, where he met with Mao Zedong and other Chinese officials.
The work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the Houston Grand Opera and the 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It premiered at the Houston Grand Opera, October 22, 1987 in a production by Peter Sellars with choreography by Mark Morris.
The opera is composed of three acts. The first details the anticipation and arrival of the Nixon cortege and the first meeting and evening in China. The second act shifts focus to Pat Nixon, as she makes tours of rural China, including an encounter at a pig farm. The second scene includes a performance of a Communist propaganda play, in which first Pat Nixon, then her husband and then Jiang Qing, intercede in the performance. The last act chronicles the last night in China, in which the characters dance a foxtrot, their thoughts wandering to their own pasts.
The opera takes an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ical meeting by focusing on the personalities and personal histories of the six key players, Nixon and his wife Pat, Jiang Qing and Chairman Mao, and the two close advisors to the two parties, Henry Kissinger and Zhou Enlai.
Musically, the opera perhaps owes more influence to 1940s big band dance music than any Asian styles, and John Adams adapted the foxtrot theme from the last act into a concert piece entitled "The Chairman Dances". The libretto, however, was written completely in rhymed, metered couplets, reminiscent of poetic and theatrical styles native to China.
Anna The Best of Anna Netrebko 豆瓣
Anna Netrebk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11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Anna Netrebko hits the popcharts in Austria with her new album "Anna - The Best of Anna Netrebko" occupying the fifth position of the rank, behind pop stars like Lady Gaga but ahead of others such as Robbie Wllliams. In Austria, has already sold over 10,000 albums, getting the Gold Record.
Handel 豆瓣
Renée Fleming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9月14日 出版发行: Decca
芮妮·弗萊明,著名美籍女高音歌唱家,除了主唱歌劇外,偶也演唱爵士樂作品。她被認為是現時最頂尖的抒情女高音,而她的美聲和美貌令她成為各大歌劇院和音樂廳爭相邀請的歌劇唱家。
In The Still Of Night 豆瓣
Anna Netrebko / Daniel Barenboi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3月13日 出版发行: DG
安娜·尤利耶芙娜·涅特列布科是來自俄羅斯,當紅於世界歌劇界的女高音歌手。她不僅具有華麗的嗓音,扎實的歌唱基本功,而她的美貌更是為人所稱道。她與更因男高音羅蘭度·維拉臣多次成功合作,而和其被並稱為當今歌劇界的「夢幻情侶」。2006年她在薩爾茲堡取得奧地利國籍。
极致:歌剧选集 豆瓣
9.1 (7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21日 出版发行: Decca
关于DECCA的《Ultimate》极致系列:
DECCA 公司出版的《Ultimate》极致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组的主题选集,着重地介绍了各个时代的大师们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 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
关于歌剧: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成为牧歌剧。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成为田园剧。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 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罗西尼、威尔迪、普契尼、德国的瓦格纳、法国的比才、俄罗斯的格林卡、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