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纸神 豆瓣
8.0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平一枝 / [日] 小林纪雄 译者: 杨玲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日本作家大平一枝抱着“纸这一介质是否会消失会被替代”的疑问,深入与“纸”相关的各行各业,采访各类设计师、收藏家、民艺家,满含深情写下的与纸有关的人生百味。全书由日本百年品牌竹尾的六种特种纸打造,既是内容精良的图书,又是视觉与触感兼美的艺术品。
近三十位日本重量级艺术家×六种竹尾特种纸打造全书!
有多少种纸,就有多少种与纸相关的情感与信念,
就有多少爱纸之人在这个乏味时代的有趣生活。
★殿堂级设计师、资生堂设计总监仲条正义;开启日本一整个装帧时代的平野甲贺;享誉国际的日式庭园设计师枡野俊明;种树抄纸的和纸艺术家 森田千晶……近三十位艺术家、设计师讲述的人与纸的深情故事。纸业大国写给纸与爱纸之人的一封情书。
★日本百年品牌竹尾,六种特种纸打造全书。不同观感,不同手感;从里到外都奢侈,中文版限量发售。
★每一种纸,都是一种真真切切生活过的痕迹。
这里有各种形态的纸,明信片、包装袋、书、名片、纸币、广告海报……
这里也有各种形态的人生,儿子悄悄写给父亲的信;平民生活区里的活字印刷所;徘徊于人生低谷的画家在冷清画材店偶遇的人生导师;平野甲贺的独创字体;仲条正义引领的资生堂设计革新……
纸的尊严,就是人的尊严。
2025年9月25日 已读
格外的活法 豆瓣
7.8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井忍 文汇出版社 2025 - 2
“路变窄了,但还可以走”
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全新力作
在不那么完美的日子,守住那份“标准规格之外”的自由
多抓鱼独家首发中:
https://mp.weixin.qq.com/s/O0e2eEXOSTG66wWFEI_CBQ
·
【内容简介】
在极致追求效率的社会,总会有人站在时代前列,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写出激发人心的励志故事。但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种人,她/他会让你叹赏:对于自己的人生,竟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
作家吉井忍走入日本的大街小巷,历时七年,采访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探访12种主流秩序外的格外活法。
有人早上起床在东京街头回收垃圾,晚上在剧场讲段子引得众人发笑,“世上没有所谓的垃圾,但一旦扔掉,它就变成垃圾了。”
有人离开日本面积最大的书店,在南方小岛开了家日本面积最小的旧书店,发现“一旦离开公司职员身份,我真的就一个人了”。
有人19年盖一栋楼,从自己动手浇灌混凝土开始,在只鼓励人成为“消费者”的社会当一个“创造者”……
这些人可能是你的邻居,或商店街角落中一家小店的店主,面对日常无数的琐碎和烦躁,她/他们不着急寻找答案,而是选择接受状态模糊的自己,以现有的能力面对不确定性,留给自己自由思考的空间——面向人生,继续提问,继续追问。
·
【编辑推荐】
★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新作:在不那么完美的日子,守住那份”标准规格之外”的自由
大学毕业后出国游荡各地,不买房不上班,甘愿落后几圈用自己的节奏慢跑,如此二十年后,吉井忍从北京回到东京。此时的日本面临高度老龄化和贫富分化,主流之外的容身之处越来越少。
“跳出胜负束缚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带着这样的问题,她将目光转向日本街巷、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她/他们在社会由盛转衰之后,不强迫自己嵌套进标准规格中,在不那么残酷、也不那么完美的日子里,用心固守自己的底线,守住一份尊严。
★探访12种格外的活法,探索无限种人生的可能:路变窄了,但还可以走
在极致追求效率的社会,总会有人站在时代的前列,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但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种人,她/他会让你叹赏:对于自己的人生,竟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些人都不是“奇特人物”,也不是翻山越岭方可见面的仙人,而可能是你的邻居,或商店街角落的店主。她/他们跳脱出或躺平或内卷的游戏规则,在标准规格之外开辟出自己的天地。吉井忍用一贯细腻的笔触,书写普通人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挣扎、笨拙、退却后又迈进的日常,献给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不一样的日本漫游指南,在街头巷尾、历史缝隙之间触摸最鲜活的市井日本
在冲绳熙熙攘攘的市场中走进一家旧书店,推开一扇通往冲绳历史与文化的门;在横滨闹中取静的文身工作坊品味昭和人情和义理;在福岛遇见坚守原地的人,一窥那个慌不择路的时代……在一次次与人的真诚连接中重新发现日本。
★著名书装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把椅子坐下
156张摄影图,全书彩印,图文并茂。纯质纸印刷,锁线胶订,翻阅柔顺,质感舒适。
2025年9月25日 已读
The Eyes of Gaza 豆瓣
作者: Plestia Alaqad Pan Macmillan 2025 - 4
2023 年 10 月初,巴勒斯坦人普莱斯蒂亚·阿拉卡德 (Plestia Alaqad) 刚刚毕业,梦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记者。到十一月底,她将在国际上被誉为“加沙之眼”。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描述以色列致命入侵和轰炸期间加沙日常生活的帖子将深深感动数百万人。
《加沙之眼》以一系列日记摘录的形式写成,讲述了她所经历的恐怖,同时也展示了与她生活在同一社区的男女老少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动乱的中心,炸弹在她周围落下,毁灭笼罩着她的人民,她见证了他们的情绪、他们温和的安静行为、需要的英雄主义,以及混乱中意想不到的温柔和脆弱时刻。
通过一个普通的 21 岁女人试图走出人间悲剧的赤裸裸的诚实和脆弱,《加沙之眼》有力地提醒人们暴力的恐怖,有力地证明了人类的精神。它讲述了一段令人痛苦的经历,但这并不是一曲令人心碎的哀歌。相反,这是一封写给一个女孩家的深情情书:虽然家在她眼前被摧毁,但永远存在于她的心中。
In early October 2023, Palestinian Plestia Alaqad was a recent graduate with dreams of becoming a successful journalist. By the end of November, she would be internationally known as the 'Eyes of Gaza'. Millions of people would be profoundly moved by her social media posts depicting daily life in Gaza amid Israel's deadly invasion and bombardment.
Written as a series of diary extracts, The Eyes of Gaza relates the horrors of her experiences while showcasing the indomitable spirit of the men, women and children who share her communities.
From the epicentre of turmoil, while bombs rain around her and devastation grips her people, she is witness to their emotions, their gentle acts of quiet, necessary heroism, and the moments of unexpected tenderness and vulnerability amid the chaos.
Through the raw honesty and vulnerability of a normal 21-year-old woman trying to make her way through a human tragedy, The Eyes of Gaza is a potent reminder of the horrors of violence and a powerful testament to the human spirit. It recounts a harrowing experience, but it is not a heart-breaking lamentation. Rather, it is a deeply intimate love letter to a girl's home: demolished before her eyes, yes, but forever present in her heart.
2025年9月25日 已读 一位二十一岁的女孩子在加沙亲历了2023年十月以来的我们一直在国际新闻里读到轰炸和屠杀。在炮火声中她成为新闻记者,记录和报道地上的情况。这本日记写下了整个经过。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豆瓣 Goodreads
7.6 (35 个评分) 作者: [意] 亚历(Alessandro Ceschi) 文汇出版社 2024 - 7
从罗马搬到北京,从零开始学中文,重新做学生。有时失业,有时居无定所,在不稳定中流动。

在北京电影学院,跟宿管阿姨学怎么切菜;靠白酒和翻译软件交朋友,用蹩脚的普通话录播客;在国产片剧组,见证外籍群演之间为了一句台词的激烈竞争;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杀青时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困在海南的夏天,和偶遇的豆瓣网友一起看云。

写这本书是为了讲我的故事,或者说,为了搞懂我这些年都是怎么过的。这不是政治学论文,也不是社会学调查,写的是我的生活,我和这片土地的复杂相处。
2025年6月11日 已读
读之前没带期待,这个小伙子给我感觉就像一个会在国内大城市的沙发客同城聚会上遇到的意大利人。流畅的文笔和灵活的幽默背后是写作者费心的遣词造句。读到后面上海的部分让我想要买一本纸质版留档。
当呼吸化为空气 豆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8.5 (129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译者: 何雨珈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2024年10月19日 已读
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觉是惊讶。原来,一个人在如此接近死亡的时候,回望自己的人生,会把书写成一篇加长版的personal statement——好像是他要用这个材料跟学校申请什么职位,或者他要用这个作为某种获奖感言。(后来,我想到,我也的确是亲眼见到美国学术界里的“成功”人士,也是用同样的文笔和写作套路来写自己家人的讣告——读完之后我感觉是读了一封那个人给自己母亲的推荐信。)

书的后半段,终于进入实际病情发展的描述,我很期待他会写一些从医生的角度能看到的,而普通病人所看不到的东西,然而,我能从他文字看到的只是他作为一个只能活在“优秀者/成功者”track下的僵硬和疯狂——他的确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疯狂的达到了他追求的东西,疯狂加班成功毕业、赶在化疗之前保存精子然后他老婆给他造了一个后代。

我原以为,人在接近死亡时会更接近人生智慧的光辉,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的。更有共性的是,人在接近死亡时,会不自觉地放大自己行为模式里某个/某几个运作能力很强的机制,比如这个人擅长的是“优秀地完成工作目标”。人基本的求生欲和对死亡的恐惧,会让那个特定的机制以200%的效率运转,这个人最后会得到的那个机制努力达成的结果——某个单项的任务会得到超额完成,在外人看,甚至会有一种失衡感。
The Griffin & Sabine Trilogy Boxed Set 豆瓣
作者: Nick Bantock Chronicle Books 1994 - 11
2024年8月24日 已读
这是整个系列七本里的前三本套装。 在很多年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我在艺术家朋友家的书柜上看到全套6本,一一读完。很多年后我自己从网上买了一套二手书收藏。最近又因为偶然机缘推荐给朋友看。朋友非常喜欢,在我家期间她把第一套的三本全部读完,赞不绝口。 神奇的书呢!
歌之版图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布鲁斯·查特文 译者: 杨建国译 / 柳闻雨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传奇,是查特文不算长的一生最贴切的批注。拥有不安分的灵魂,随时可以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着心爱的鼹鼠皮笔记本四处游历。
查特文天生是说故事的高手,把虚构故事和旅途经历编织得天衣无缝。
这一次,布鲁斯•查特文追随澳洲土著人的浪漫传统,开启了穿越广漠大陆的神秘旅程:这片大地上的每个土著人都拥有自己的歌谣,都拥有那段歌谣流传过的土地,口中的歌谣就宣示着土地的所有权。
查特文在澳洲发现的创世传说,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和圣经创世记一样古老,内容却迥然不同:当太阳冲出地壳,把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的时候,万物的祖先也纷纷破土而出,开始为万物命名,并把它们的名字编成歌谣。千百年来,土著人的眼中根本没有被四边圈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只有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歌谣小路。这些无形的小路构成了澳洲大陆的“歌之版图”,连接着他们的历史和现实。
布鲁斯•查特文一面记录着他和伙伴寻访“歌之版图”的种种经历,同时又勾勒出沿途邂逅的几十个人的速写,向读者讲述着他们的忧乐人生。在展示土著人的信仰和生存状态时,查特文的笔调有时激迈,有时低回,有时疏离,有时神秘,却不带一丝一毫评判的色彩。
2024年8月10日 已读
我看到的是有特权的白人(作者英国人)的傲慢和本地白人殖民者的无礼。这本书可以说跟澳洲原住民无关,更像是一个英国白男的旅行记录和很多带有他个人滤镜的自行脑补和自我感动。
作为一个旅人,我能理解读者会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亲历了澳洲之后,我也理解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Dark Emu 豆瓣
作者: Bruce Pascoe Magabala Books 2018 - 6
‘Dark Emu injects a profound authenticity into the conversation about how we Australians understand our continent ... [It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what Australia once was, or what it might yet be if we heed the lessons of long and sophisticated human occupation.’ Judges for 2016 NSW Premier’s Literary Awards
Dark Emu puts forward an argument for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hunter-gatherer tag for pre-colonial Aboriginal Australians. The evidence insists that Aboriginal people right across the continent were using domesticated plants, sowing, harvesting, irrigating, and storing — behaviours inconsistent with the hunter-gatherer tag. Gerritsen and Gammage in their latest books support this premise but Pascoe takes this further and challenges the hunter-gatherer tag as a convenient lie. Almost all the evidence in Dark Emu comes from the records and diaries of the Australian explorers, impeccable sources
2024年8月10日 已读
书写很流畅,见解和观点建立在资料之上。
无论你是否要同意作者的观点,是可以在理解作者的用意基础上去很好的同频,同时也是一个了解原住民食物生产和大地管理的好书。一个愉快的阅读。
Saltwater People 豆瓣
作者: Sharp, Nonie 2002 - 10
In October of 2001, the Australian High Court confirmed aboriginal title to two thousand kilometres of ocean off the north coast. The decision, which was the result of a seven-year court battle, highlighted aboriginal belief that the sea is a gift from the creator to be used for sustenance, spirituality, identity, and community. This evocative study of the people of northern coastal Australia and their sea worlds illuminates the power of human attachment to place.Saltwater People: The Waves of Memory offers 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native land claims that incorporate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ase studies from not only Australia, but also New Zealand, Scandinavia, the US, and Canada. Nonie Sharp discusses various issues of indigenous heritage, including land claims, concep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Despite dispossession, the aboriginals of northern coastal Australia never faltered in their devotion to the sea, illustrating how profoundly such bonds are preserved in memory. Their moving story of surviving and winning a lengthy court battle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all countries dealing with similar issues of rights to ten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Sharp provides the first book-length study of an integrated statement on the many defining qualities of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of aboriginals, non-aboriginals, and the concept of ownership over the sea, and illustrates the wisdom that different traditions can offer one another.
2024年8月10日 已读
又像学术著作又像散文,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澳洲北部沿海地区的文化。这是我最先的读几本书之一,因为相比众多关于沙漠地区的资料,我更想了解在海边栖居的原住民对大海和海岸的认识、解读和哲思。读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这里面提到的多是外人不可随便踏足或极度偏僻的原住民领地。我自己的旅途是在已经被白人入侵并殖民过的东海岸,原住民岌岌可危——当他们失去了土地,他们也失去了生存生活的世界——因此我能看到的几乎只有“此地是xxx族的Country”这样的标牌,只剩下这个。或许我在东北部看到的海岸线跟书里提到的北方海岸线无比接近,书封面的那张色谱一样的黄昏(日出?)海岸图,我也亲眼目睹了近似的颜色。在亲眼看过这个场景之前,我不相信那张画画得是真实的颜色。
2024年8月10日 已读
我好像同时找到了三本标题里有“Saltwater”的书,这是其中最有信息量的一本。作者在1980年以学校老师的身份从南部维多利亚省搬到北部安纳姆之地的Borroloola。此地偏远,离北海岸最近的城市达尔文也要坐4小时轻型飞机。作者留在那里三十年,当地族人信任他且跟他成为了朋友,在多位族人长辈的认真、耐心、长期地接触和教授下,作者学说Yanyuwa语,学唱kujika(所谓“歌之路”)并进行录制(不懂歌词含义的话录制是无意义的),并学习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知识系统。这本书就是记录了他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一个女人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Une Femme
8.8 (95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2024年4月26日 已读
读安妮艾尔诺的书最大的启发是:原来简短的故事也可以是很有力量的!
吉卜力的天才们 豆瓣
天才の思考:高畑勲と宮崎駿
7.4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铃木敏夫 译者: 曹逸冰 2022 - 10
本书是日本动画制作人、吉卜力“掌舵人”铃木敏夫的代表作。
日本有个工作室叫吉卜力,诞生了两位天才大师——宫崎骏和高畑勋。但不为人所知的是,这两位天才的背后有一位策划师——铃木敏夫,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吉卜力。
从《风之谷》《龙猫》《千与千寻》等经典,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等备受瞩目的新作,本书讲述了吉卜力每部作品背后的故事。从创意的萌发,到创意实现途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到吉卜力作为一家公司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再到宫崎骏与高畑勋的友谊,铃木敏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吉卜力一路走来的历程,分享天才们之所以为天才的秘密。
2024年4月23日 已读
前大半本很流畅,后面就突然不行了。铃木开启吹牛x模式,对当事人只有吹捧,随便看看还是有趣的。他在回忆往事时,描述的是一种很有干劲、没有太多死板模式的工作过程,一部一部片子,在团队的巨大努力下做出来,获得欢迎。其中不定形的过程和无心插柳的惊喜是最有玩味的。
年轻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Le Jeune homme
7.9 (23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栾颖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最新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打破最后的禁忌,讲述一段丑闻般的恋情,战胜困扰一生的羞耻
* 一位中年女性面对阶层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的宣言
* 简短有力,后劲十足,如手术刀般锋利
--内容简介--
她五十多 岁,开始和一个比她年轻三十岁的男人约会。他离开了同龄的女朋友,并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爱着她。但这段亲密的爱情插曲同时也是政治性的,在街头、餐馆和沙滩,他们总是遭受恶意的目光。她又成了青年时代的“丑闻女孩”,不过现在已完全不感到羞耻,反而有了解脱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他不再能忍受她曾经的美丽,而她只是在重复她的过去。尽管“他是她的天使,唤起了过去,让过去永远存在”,但这对未来有何意义?
--媒体推荐---
*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年轻男人》是安妮·埃尔诺的杰作,是一个完美的缩影。她用一种令人眩晕的美丽的普鲁斯特式的姿态浓缩了她以前所有的书。——《左派文艺杂志》
* 世界文学中的“恋母情结”可能从未被如此无畏地还原到其真正的核心。——《南德意志报》
* 寥寥数语,影响巨大……这本薄薄的书彻底改变了法国!——《南德意志报》
* 这部作品在叙事上的复杂性在于,作者的人生主题——从底层的社会地位上升——再次以另一个人的身份出现……《年轻男人》的特殊文学性在于,作者将其与她的另一部作品巧妙地联系起来。——西德广播电台
* 《年轻男人》浓缩了对埃尔诺来说所有重要的主题:对社会起源和社会进步的思考,对作为一个女人的思考,以及再一次对堕胎的思考,这是她的《事件》一书的核心。
——德国西南广播电台
* 埃尔诺继承了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一代人记录者的角色。——《新政治家》
2024年4月19日 已读
在等火车的时候不知不觉读完了,我的第一本埃尔诺。
“手术刀一样的写作”。
The Diary of Frida Kahlo 豆瓣
作者: Carlos Fuentes Abrams 2005 - 8
The intimate life of artist Frida Kahlo is wonderfully revealed in the illustrated journal she kept during her last 10 years. This passionate and at times surprising record contains the artist's thoughts, poems, and dreams; many reflecting her stormy relationship with her husband, artist Diego Rivera, along with 70 mesmerising watercolour illustrations. The text entries in brightly coloured inks make the journal as captivating to look at as it is to read. Her writing reveals the artist's political sensibilities, recollections of her childhood, and her enormous courage in the face of more than thirty-five operations to correct injuries she had sustained in an accident at the age of eighteen.
2024年4月9日 已读
这是一本时不时从书架上拿下来翻一翻的美书。
The Complete Paintings 豆瓣
作者: Frida Kahlo / Luis-Martín Lozano TASCHEN
TASCHEN全新推出XXL巨大开本艺术作品全集《The Complete Paintings》, 于意大利制作完成,采用烫金纸印刷,同时附有华丽丝带,重磅呈现墨西哥著名艺术家弗里达·卡罗的152幅精妙绝伦的画作。同时,此作品全集还集结了卡罗罕见的照片、日记内页及书信,为读者献上一部精彩绝伦的插图传记,是一本全方位展现她的艺术成就与传奇人生的专著。在这部插图传记中,读者还能看到卡罗、迭戈以及她位于墨西哥城的家——蓝屋(the Casa Azul),这也是她的创作灵感宇宙的中心。
这本全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卡罗的作品,当中包括巨细无遗地重现画作上的笔触细节以及诸多珍贵照片。此书还展示了无数由私人收藏家所拥有的卡罗藏品,甚至收录了过往丢失的或是80多年来未曾展出过的作品,这也使得此部作品全集成为迄今为止对卡罗的艺术成就与传奇人生最全面的研究。
2024年4月9日 已读
115欧的“巨著”,就图它的“大”而全。略有遗憾的是书里印刷的颜色较原画偏暗。
Frida Kahlo - Making Her Self Up 豆瓣
作者: C. Wilcox and C. Henestrosa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2018 - 7
In 1954, following her death, Frida Kahlo’s possessions were locked away in the Casa Azul (Blue House) in Mexico City, her lifelong home. Half a century later, her collection of clothing, jewellery, cosmetics and other personal items was rediscovered.
Frida Kahlo: Making Her Self Up offer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life story of this extraordinary artist, whose charisma and powerful sense of style continue to captivate. Never before seen, specially commissioned photography, shot at the Casa Azul in Mexico City show her distinctive Mexican outfits along with her self-portraits, an unprecedented pairing that is enriched by iconic images of the artist.
Includes six inset booklets, containing photographs of Kahlo’s most intimate possessions
16 page section showcasing Kahlo’s wardrobe, specially conserved and mounted
Spectacular details of embellishments and textiles
2024年4月9日 已读
2018年在伦敦V&A展览被订爆,仅买下此书留念。最近在荷兰博物馆防疫关闭前幸运地看到了这个展(非英国的策展主题,但展品是相同)。展品除了一部分油画作品之外,还具有极大“私密性”:稳固背部的支架、手术后的正面身石膏、义肢、药品、化妆品、衣服,还有诸多家庭照片。此书是展品图片加上若干篇essay的合集。making herself up这个略有双关的标题,很符合我看展的感受。以前我对弗里达的态度模棱两可,我不确定是被她的作品本身吸引,还是被她这个人的美貌、戏剧性悲惨经历、痛苦的表达、“艺术家式的人生”而吸引。现在我不纠结这个了:艺术和人生,美丽和破碎,身体和作品,她的艺术成就就在于这个“多面体”。我也喜欢她的大肖像画,很耐看。她画自己的脸,有一些很生动的微表情,百看不厌。
三故事 豆瓣
Trois contes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 福楼拜 译者: 李健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1
《三故事》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完整的虚构作品,创作时间跨越30年,被公认为作者的成熟之作。是福楼拜小说艺术的集中体现。屠格涅夫不等法文原作成书,就陆续译成了俄文。福尔考说:“认识福楼拜的,在这里寻见他;不认识的,在这里认识他。”
其中《慈悲•圣•朱莲的传说》取材于一则中世纪故事,作者去芜存精,把飘渺的传说带回到现实上来;《一颗简单的心》化腐朽为神奇,把不是传奇的材料写成一篇动人的短篇小说;《希罗底》让历史重新鲜活起来,将矛盾冲突集中到一天时间里,从早到晚,让人想起戏剧的严谨结构。这三篇短篇小说分别呼应了作者的《圣安东的诱惑》、《包法利夫人》和《萨郎宝》。
2024年4月9日 已读
听《昨日之海》之后找来看《一颗简单的心》。
The Man Who Deciphered Linear B 豆瓣
作者: Andrew Robinson Thames & Hudson 2012 - 4
Linear B is Europe's oldest readable writing, dating from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 This book, newly available in paperback, tells the life story of Michael Ventris, interlaced with that of his decipherment of Linear B. First discovered in 1900, on clay tablets among the ruins of the Palace of Minos at Knossos, Crete, it remained a mystery for over fifty years until 1952, when Michael Ventris discovered that its signs did not represent an unknown language as previously believed, but an archaic dialect of Greek, more than 500 years older than the Greek of Homer. Dubbed the Everest of archaeology, the decipherment was all the more remarkable because Ventris was not a trained classical scholar but an architect by profession, who had first heard of Linear B as a schoolboy. An initial fascination became a lifelong obsession for this intriguing and contradictory man, a gifted linguist but a divided soul. "Excellent: well researched and clearly presented compelling reading".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Excellent, Robinson understands how to make the complexities of pictograms clear to the non-expert. The book gives many examples, and would appeal to anyone interested in crosswords, codes and cyphers, but it also tells a fascinating human story". ("The Independent"). "A wonderfully swift and clear biography, written for the nonspecialist". ("The Economist"). "A superb biography of Michael Ventris, combining a warm account of his life with just enough technical details to satisfy those who have knowledge of linguistics or indeed of the classics. It is a splendid read, and a fine memorial to the split personality that enabled Ventris to decipher Minoan Linear B so triumphantly. ("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2024年4月4日 已读
在基克拉泽斯艺术博物馆商店里挑到这本厚度适中且语言流畅的书,当场伴着咖啡+飞机旅途时间读完。怪有意思,待有时间写一篇侧重于破译语言时遇到的困难和ventris如何解迷的书评。
不安之夜 豆瓣
De avond is ongemak
7.2 (13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玛丽克·卢卡斯·莱纳菲尔德 译者: 于是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 2020年国际布克奖获奖作品
★ 国际布克奖评委会认为本书“超越反乌托邦并拥有永恒历史意义”
★ 90后作家莱纳菲尔德凭本书成为国际布克奖最年轻得主、首位获得该奖的荷兰作家,奠定其在青年作家中不容置疑的崇高地位
★ 荣登荷兰年度小说畅销榜首
★ 荣获ANV首作奖
★ 2020年布克奖得主道格拉斯·斯图尔特、《悲伤长了翅膀》作者麦克斯·波特、爱尔兰图书奖得主艾德娜·奥布莱恩感动推荐
★ 入选《观察者报》《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图书、《卫报》年度十佳引进版作品、《VOGUE》年度五佳处女作、《Dazed》年度爆款图书
★ 《萌芽》《外国文艺》《泰晤士报》《经济学人》等几十家国内外重要媒体联合力荐
★ 著名小说家、青年翻译家于是(《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作者、《云游》《证言》译者)逐字逐句精心打磨译文
★ 以未成年人的的视角,呈现原生态的人性,纯粹地理解人间禁忌
★ 笔力凶狠,狂野,情绪化,真诚直接,精准描绘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 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佳句不断,压迫感十足
★ 别具一格的动物意象和隐喻,展现不可多得的文学天赋
雅斯问上帝:非要带走我的兔子吗?不可以我哥哥马蒂斯去换吗?
十岁的雅斯拥有独特的体验宇宙的方式:在皮肤上涂乳膏来抵御严冬;迁徙的蟾蜍身上绿色的疣状物是斗篷……
然而,马蒂斯真的死了。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她的好奇心开始扭曲,形成越来越不安的幻想漩涡,一家人或许就此偏离人生轨道,堕入黑暗……信仰的禁忌被突破,欲望的尺度被超越,人与动物的界限模糊了。雅斯对黑暗充满恐惧,不断诘问自己:爸爸妈妈是不断蚕食我们的害虫吗……
2024年3月22日 已读
荷兰原教旨基督教乡村里的黑暗压抑绝望的童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