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维米尔的帽子 豆瓣
7.9 (25 个评分) 作者: 卜正民 译者: 黄中宪 理想国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7
《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的地区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剑桥艺术史:中世纪艺术 豆瓣
6.9 (20 个评分) 作者: 谢弗—克兰德尔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中世纪欧洲的艺术家和匠师们留下了迄今尚无以超越的宏伟建筑和艺术珍宝。本书展现了他们的非凡杰作:从恢宏壮丽的众多教堂,到华彩缤纷的各色挂毯,还有珍贵手稿和彩色玻璃。 罗马天主教会是最大的艺术赞助人。罗马式和哥特式作为此一时期两种主要风格,在教堂建筑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随着人们信仰和崇拜方式的变化,建筑的形式也发生着有趣的演变,法国和西班牙那些朝圣之路上的教堂,足以为此提供生动的例证。以物质的恢宏来服务于精神目标的新思想,催生了众多哥特风格的教堂,如法国的圣德尼、沙特尔和圣母大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和索尔兹伯里。安妮·谢弗-克兰德尔用一些重要的实例,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罗马式和哥特式艺术铺就了道路。
2015年2月15日 已读
这一系列其实不是art history, 而是introduction to art
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 豆瓣
The Arts of China
8.4 (8 个评分) 作者: [英]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译者: 徐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最好的中国艺术史入门书,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40年之经典读本
牛津大学荣休院士、中国艺术史权威 迈克尔·苏立文院士 继《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之后又一重磅力作
《中国艺术史》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将中国 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作者苏立文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数千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这本书是最好的中国艺术史著述。除了苏立文,没有任何中国艺术史家能拥有如此广泛的知识。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
苏立文《中国艺术史》一书表述之清晰、内容之均衡,对主题把握之熟稔,几乎无出其右者。它为所有的中国艺术初习者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谢柏轲(Jerome Silber Geld,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主任)
苏立文先生是中国美术界的老朋友,他对中国艺术不遗余力的研究和推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人类的艺术发展,都是贡献巨大的。——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苏先生对中国艺术和中国人民始终抱有巨大的热情,非常让人感动。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苏立文教授对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史家都给予过很多鼓励和提携,是一位真正的仁人长者,我们都很感激他。——万青力(香港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 豆瓣
作者: [英] 韦尔奇(Welch, E.) 译者: 郭红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7
“牛津艺术史”系列第五本!
权威学者打破神话,全方位生动还原文艺复兴辉煌背后的人性真相!
近160幅文艺复兴代表作精美插图
附全球相关博物馆、美术馆及主题网站全面指南
这里有众多的艺术品类型,绘画与雕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这里是名门望族林立的意大利,神话般的美第奇家族只是其中的一个。
这里有势力庞大的各商业行会,其赞助手笔毫不逊色于宫廷权贵。
这里当然有的是名垂青史的顶级艺术家,但他们的工作室可能杂乱无章,状况百出,而一山多虎也必导致极其残酷的明暗竞争。
就算是达•芬奇,在学徒时期也会为了争取资助而极尽赞美之能事。
就算是教皇的亲自委托,在教堂庄严威仪的青铜大门背后,艺术家还是秘密刻上了自娱自乐的戏谑场景,为后人留下永恒的玩笑。
我们现在将他们视为伟大的艺术家,但他们却更多视自己为工匠。
我们以为他们会因为才华不被承认而感到脸上无光,但他们却更多因为得不到所承诺的报酬而焦急失望。
……
这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打破了传统上对文艺复兴的神话阐释,从宝石、青铜、石材、玻璃等创作材料与壁画、版画等创作手法开始,切实再现了那些辉煌艺术品的制造过程;此外,作者还带领我们深入窥探了艺术家行会及各工作室之间的激烈竞争或亲密合作,解读出艺术家与赞助人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还原出当时的观众会在何时何地消费艺术品,以及这些艺术品又是如何满足了皇亲贵戚、宗教权威与政府显要的私心目的,让我们看到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一本博学而又意义非凡的书。其涉猎之全面,论述之完美,我不知道还有哪本书能做到。——乔治•赫尔姆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荣休教授)
全新的研究,清晰的观点,丰富的文献,流畅的行文,每个人都应该读它。——尼古拉斯•曼恩(伦敦大学荣休教授)
对于文艺复兴早期图像的研究,本书提供了极其新颖的视角和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料。
——马丁•坎普(牛津大学艺术史系名誉教授)
韦尔奇的研究涉猎广泛,观点清晰新颖,对传统视角有创造性突破,对文艺复兴文献研究领域有极其重要的贡献。
——《图书馆杂志》
权威可信。——《阿波罗》杂志(国际权威艺术杂志)
2015年1月15日 已读
2015年1月15日我在武汉的家中读过一遍纸书。
2021年10月底我与友人去佛罗伦萨看湿壁画。
回程的长途火车旅行,我打开随身的电脑再读了一遍电子版。
就如同读新书一样,收获颇多。
此次重读,第一部分艺术的事业最令我印象深刻。
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