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土壤肥料学通论 豆瓣
作者: 沈其荣 高等教育 2008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共分12章,第1章主要介绍土壤肥料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第2、3、4章主要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土壤类型与分布,使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第5章介绍了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从而扩大了土壤学的内涵。《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的第6章作为土壤学与肥料学的纽带,介绍了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接着的第7、8、9章分别论述了土壤与植物的矿质营养与化学肥料,其特点是将各营养元素在土壤一植物整个系统中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各种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性状与施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的第10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复混肥料,因为这是近几年及将来肥料发展的方向。有机肥仍是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的第11章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有机肥的种类、性质与作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的最后一章初步论述了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拓宽土壤肥料学科的视野,留给学生去思考学科交叉发展的方向与领域。
2020年9月29日 想读
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豆瓣
作者: 余德慧 心靈工坊 2018
本書是以余德慧教授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開設之「宗教與自我轉化」的課程紀錄整理而成。余教授在此課程中帶領學生批判地閱讀坊間「心靈療癒」書籍,或不歸在此類、卻可能具有療癒機制的著作(如文學小說),探索何謂「修行」與「自我轉化」。
修行與自我轉化看似高深,然而這個課程中不採任何「法門本位」的語言,而是透過閱讀、比較十幾本各類「轉化書」,讓人將修行與轉化回到個人「存有的大地」的經驗層次、回到日常生活的處境中來思考。
藉由《流浪者之歌》、《生命告別之旅》、《凝視太陽》等不同語境文本的閱讀,余教授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改變的機轉如何可能,並反思、觀照我們一己生命脈絡中的種種轉化機緣。
真正神聖的發生與顯現,應該是直接性的綿密流動,在無法被意義所捕捉的「域外」被經驗著。轉化終究不可能由意識所促成。
閱讀本書,就像親臨大師說書的現場,讀者用自己的肉身體會、聆聽,從各種具體案例中琢磨自身生命的療癒與轉化。
本書特色
•閱讀本書,體驗親炙大師課堂的親切感與臨即感。
•將「修行」或「轉化」從高不可攀的理論世界,放回我們具體落身的生活世界――每個人都能沿著自身的條件,走一條自己獨特的轉化路徑。
•視野寬廣,不以任何「宗教」或「法門」的語言立說,只從個人經驗層次談修行轉化的可能。
•翻轉既定的價值,帶領讀者讀出現實話語之外、種種沒有被說出的廣大幽微。
•面對生命難關,不以「面對」或「接受」這類智性語言說教,而是引導我們注意日常生活中種種不經意的手藝所給出的情義與情感――「小東西行巫」這種生活技藝亦是一種促成療癒轉化的修行工夫。
•邀請讀者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一個不斷實驗、創造的場所――自我轉化作為一種「自己對自己的工夫」,就像以匠人的技藝,創造、發明我們自己。
名人推薦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汪文聖(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宋文里(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沈志中(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元亨書院創辦人)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大學哲學系合聘教授)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楊凱麟(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蔡錚雲(前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宗教具身化是余老師的踐行;這本書是自在自由的余老師在說話,以具身經驗的方式開創出現象學心理學的人文臨床的踐行,是默會力量的聚集。――林耀盛
余老師話語的療癒力量,仍然在人世間迴盪,為你我的受苦經驗祈願轉化的可能。――翁士恆
明明說的是深淵,湧現的卻是汨汨的生命感。余老師最後奉獻給世界的手藝是轉化生命的技藝,從哀傷與苦痛所轉化成的溫柔之味,療癒之光。――蔡怡佳
2020年9月29日 想读
Dealing in Desire 豆瓣
作者: Kimberly Kay Ho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5 - 2
This captivating ethnography explores Vietnam’s sex industry as the country ascends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stage. Over the course of five years, author Kimberly Kay Hoang worked at four exclusive Saigon hostess bars catering to diverse clientele: wealthy local Vietnamese and Asian businessmen, Viet Kieus (ethnic Vietnamese living abroad), Western businessmen, and Western budget-tourists. Dealing in Desire takes an in-depth and often personal look at both the sex workers and their clients to show how Vietnamese high finance and benevolent giving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imate sphere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For the domestic super-elite who use the levers of political power to channel foreign capital into real estate and manufacturing project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s a means of projecting an image of Asian ascendancy to potential investors. For Viet Kieus and Westerners who bring remittances into the local econom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sex workers reinforce their ideas of Asia’s rise and Western decline, while simultaneously bolstering their diminished masculinity. Dealing in Desire illuminates Ho Chi Minh City’s sex industry as not just a microcosm of the global economy, but a critical space where dreams and deals are traded.
2020年9月27日 想读
埃及、希腊与罗马 豆瓣
Egypt, Greece,& Rome Civilizations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9.1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查尔斯·弗里曼 译者: 李大维 / 刘亮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9
牛津大学出版社20年修订3版,英语世界古代地中海文明通史标准读本
融最新考古发现、文献解读与游记笔调于一体
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多角度立体呈现
88幅精美插图、20幅详细地图、13幅建筑平面图,生动展现5000年西方古代世界壮美画卷!
◎ 编辑推荐
☆本书自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后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普通读者的好评,至2014年第三版出版经历了两次全面修订,补充了近20年间古代史领域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始终是古代文明一本全的最佳选择
☆作者曾广泛游历地中海沿岸各古代遗址,以旅行家的笔调将古代历史娓娓道来
☆书中共有88幅精美插图、20幅详细地图、13幅建筑平面图,帮助读者在视觉层面对古代世界有直接的了解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古代地中海诸文明兴衰、探讨西方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地中海古代通史。作者查尔斯·弗里曼以埃及、希腊与罗马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地中海古代文明作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全面回顾了自公元前5000年古代近东文明勃兴,至公元600年古典时代结束为止,整个地中海世界跌宕起伏的历史。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框架,力图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建筑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维度,全方位地介绍与解释历史。作者还用大量篇幅回顾了近代以来欧洲人重新发现与接受希腊-罗马文明的历程,提醒读者警惕对于历史的滥用。书中另附有多幅精美的插图与地图。
本书虽然是一部古代历史的入门级读物,但书中仍不乏严谨的学术讨论和严肃的思考,并用浅显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了西方学术界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与重大考古发现。
◎ 名人推荐
查尔斯·弗里曼是我最为推崇的一位历史学者,他一直将历史置于广阔的地理与时代背景下加以审视《埃及、希腊与罗马》是一本永远值得一读的佳作,为那些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和认知古代地中海诸文明的机会。 ——保罗·卡特利奇,剑桥大学教授
这本介绍古代地中海文明的著作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尤其适合一般读者以及那些有志于历史研究者作为入门读物。无论就哪个角度而言,弗里曼的这本书都是一部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阿兰·劳埃德,埃及探索协会主席
本书对地中海三大古代文明——埃及、希腊与罗马文明的介绍与分析切中肯綮、一针见血。查尔斯·弗里曼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理查德·迈尔斯,悉尼大学教授
2020年9月17日 想读
树木之歌 豆瓣
The Songs of Trees:Stories from Nature's Great Connectors
作者: [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 朱诗逸 / 审校 林强 孙才真 商务印书馆 2020 - 7
本书获得约翰·巴勒斯杰出自然写作奖,并被评选为NPR Science Friday“2017年最佳科学书籍”,Brain Pickings“最受欢迎科学图书”、福布斯网站“环境、天气科学和环保类十大好书”,2020年获由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宗教与人类中心授予的首届“ 鸢尾花奖”(Iris Award),2020年12月获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好书共读奖”。
◎《看不见的森林》作者的另一部博物学力作;
◎以空间为坐标,通过十二种不同的生境,描绘十二种样态的树与周边万物复杂关系的古老生命之歌;
这本书通过记录树木以及回荡在树木上的声音,讲述树木与人类居住社区的故事。
作者把他敏锐的观察力带到了环绕世界各地十几种不同树木的错综 复杂的生物网络中,探索树木连接的植物、真菌、细菌群落以及动物、鸟类,着力审视人类在这些网络中所处的位置。
树木,看似远离人烟,可它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互相紧紧缠绕着。生命间的牵系,有些就如同生命本身一般古老,还有一些只不过是那些远古主题在工业背景下的重述。
倾听树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剖析我们人类自己的本性,并理解生活在一个经历着深刻生态变化的世界中意味着什么。
本书特色
◎不同于以时间为轴的《看不见的森林》,本书拉开空间跨度,探寻全球语境下树木吟唱的亘古生命之歌;
◎以精微细腻的文字,勾勒从树到天地万物的生命网络;
◎放眼世界各处,从吟唱和延续着悠长生命之歌的树木入手,探寻在工业发展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古老文化;
◎阐释声音美学,体味“聆听”这一最崇高的道德。
2020年9月17日 想读
战时的第三帝国 豆瓣
The Third Reich at War
9.2 (22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陈壮 / 赵丁 九州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透过宏观的战争描绘与普通人的战时经历,细致讲述纳粹的军事征服与毁灭。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直到1945年5月投降为止,德国以闪电战攻势横扫欧陆,占领法国、丹麦、挪威、荷兰等国,进攻英国、苏联和北非。从波兰战役、冬季战争、突出部之役、巴巴罗萨行动,到大不列颠空战、斯大林格勒战、诺曼底战役等,埃文斯以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分析,娓娓道来一场场决定二战走向的关键战役,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深入探讨纳粹的种族灭绝与优生政策,从参与者、动机、手段、地点、人数、各界反应等面向完整剖析纳粹罪行。从纳粹重建欧洲种族秩序的企图,对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劣等民族”的偏见,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人的意识形态,种族转移与清洗对战争经济与资源分配的影响,杀害精神病人和残疾儿童背后的“净化”心理,奥斯维辛、比克瑙等集中营内的惨无人道,大规模枪杀与毒气室建立的计划,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人数,以及德国民众对此的支持或反感,全面理解这场20世纪人类最大的浩劫。
★打破过去聚焦在战役或集中营的单一视角,全方位揭露第三帝国的战时体制及其运作,洞察纳粹自我毁灭的根源。本书以战争的推进为时间轴,鞭辟入里地探讨德国如何全面动员内政、外交、经济、殖民、人口管理、武器研发、企业合作、媒体宣传、宗教信仰、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如何控制擘画帝国的方方面面,倾全国之力投入“总体战”。
★不仅聚焦希特勒、戈培尔等少数纳粹高官,还扩及希特勒盟友、政府官僚、军事将领、普通民众,呈现更完整更真实的第三帝国。通过大量官方文件、会议记录、电报、信件、报纸、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埃文斯不但细腻地还原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领导的心理、决策,更描绘影响帝国存续的装备部部长施佩尔、波兰总督府总督弗兰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B集团军群指挥官博克、党办公厅主任博尔曼、元首办公厅主任鲍赫勒、帝国首席新闻官迪特里希、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霍斯等等,立体且全面地展现纳粹德国的内部机制。
★《时代》《出版人周刊》《卫报》《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埃文斯行云流水的文字,展现他对第三帝国历史及其浩瀚的文献资料的透彻理解……埃文斯对第三帝国最终覆灭的描述,扣人心弦的精彩程度堪比当年盟军对德国步步逼近的包围。……无论是历史学者或广大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都会为作者的叙事能力而倾心。
——《出版人周刊》
为什么如此渴望秩序和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却毫不犹豫地跟随史上最鲁莽的罪犯走向灭亡?《战时的第三帝国》,理查德·埃文斯完成的历史杰作,几乎回答了这个问题的每个可能的面向。……这段历史已如此熟悉,但埃文斯凭借智慧、良好的架构与令人钦佩的清晰文笔,对这过去几十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最好和最新的总结。
——《时代》周刊
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的結局,但理查德·埃文斯的三部曲更精妙地引領我们看清全貌
——《卫报》
鲜少历史学家敢尝试这样的宏大叙事,难以想象还有谁能改善这部作品,更遑论超越。
——《华盛顿邮报》
埃文斯将纳粹种族政策、内部党争和外交政策等传统研究方向和文化生活、教育政策和经济掠夺等更晚近的学术焦点结合在了一起;利用的材料五花八门,既有盖世太保文件和社民党秘密报告等经典的官方信息,也有当时德国人的信件和日记等一手记录,毫无遗漏地将纳粹德国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谓包罗万象。
——《德国历史》
埃文斯避免了许多第三帝国历史著作的缺点:将第三帝国的历史等同于希特勒的个人传记,而普通的德国人不是希姆莱恐怖统治的受害者,就是戈培尔宣传狂潮的无脑容器。在他的笔下,第三帝国的历史没有主角,有的是一群被一视同仁的恶棍,他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更加饱满而真实的第三帝国。
——《纽约时报》
“第三帝国三部曲”是现今所有语言中有关纳粹德国的最全面的历史作品。
——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作者
“第三帝国三部曲”全面描绘了希特勒政权起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读起来令人叹为观止。它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衡量相关著作的标杆。
——罗伯特·奇蒂诺,美国历史学会学者
内容简介
直到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仍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一场全面战争,相信希特勒在重振德意志荣光时会通过外交手段维系和平,但这一丝希望在9月1日150万德国大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彻底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德国开始以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第三帝国实行新的种族秩序和优生计划,对象从犹太人、波兰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逐步扩展到“反社会者”、精神病人、残障儿童。从“安乐死”计划到种族灭绝,纳粹一步步实行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谋杀。
从冬季战争、大不列颠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理查德·J. 埃文斯结合战争进程的宏观叙事与各阶层、各种族民众的个人陈述,揭示德国如何点燃欧洲战火,洞察希特勒的野心与动机,完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他更聚焦纳粹党的普通成员、一般德国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经历与心境,细腻地描绘在这段悲惨的烽火岁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书融合了叙事、描述和分析,从战役、政策、党内斗争、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宣传、武器研发、科学研究到种族屠杀,完整而精确地展现第三帝国从1939年全面开战到1945年彻底覆灭期间的各个面向。
2020年9月17日 想读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5 (5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2020年9月17日 想读
当权的第三帝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9.5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哲理庐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2020年9月17日 想读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豆瓣
作者: [日] 隈研吾(Kengo Kuma) 译者: 陆宇星 / 谭露 中信出版集团·雅信 2020 - 1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隈研吾30年建筑实践精粹!设计人与自然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探寻东方建筑的多种可能。81项经典案例,10种天然建材,5种建造方法,3类几何结构,数百张高清图片、手绘草图、工程细部。材料决定建筑,遇到新的材料,新的时代就开始了。——隈研吾
在《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中,隈研吾公开了自己近二十年的建筑实践精粹。本书按照10种材料将作品分类, 囊括81项经典案例,数百张高清照片、手绘草图及细节图纸,深入剖析隈研吾运用材料的技艺和神髓,带领我们深入东方建筑的另一种可能。
长城脚下的竹屋是隈研吾的重要尝试,它内外部 使用了大量竹子。为了把这种易开裂的材料用在结构上,并延长使用寿命,隈研吾先用钢板加热竹子,再给竹子上了一层油。直径60毫米的竹子也按60毫米间隔排列,整个建筑都控制在一个节奏上。透过竹条的缝隙,能隐约看到长城的烽火台,既应和了“不可居无竹”的中国文化,又蕴含了“物我合一”的设计哲思。
编辑推荐:
★2020年日本奥运场馆设计师、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代表、世界瞩目的建筑大师隈研吾新作!他在21世纪对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的重新诠释包含了对天然材料的运用,以及强化而非统治的建筑的创新。他的建筑与多数日本当代作品不同,没有通过简单的手法试图淡入周围环境,而是试图采用传统元素让建筑仍然联系到其所在的地域中。这些传统元素与高科技的混合设计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大受欢迎。
★隈研吾30年建筑实践精粹!隈研吾建筑的透明感主要是通过材料搭接造成间断的虚空空间而形成的,本书集合隈研吾近三十年在中日两国的建筑项目,深入剖析了隈研吾运用不同材料的技艺和神髓,探索了东方建筑的另一种可能。
★以材料为媒介,探索后工业时代的建筑形式,修复在当下的建筑语境里面,人与材料的关联。建筑需要融入环境,与自然联结,为土地发声,保存现存的“人文与自然”。当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当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我们当做“强大”和“富有”的象征,隈研吾却在思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或许更有意义。 本书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的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胜”?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2020年9月13日 想读
山南水北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作家出版社 2006 - 10
韩少功归隐乡野后创作的首部,跨文体长卷散文,记录山野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一部亲历者挑战思想意识主潮的另类心灵报告。韩少功的“寻根”与回乡,他二十几年来的写作和生活,演绎着中国人在城乡之间的焦虑和选择,他把认识自我的问题执着地推广为认识中国的问题。
2020年9月13日 想读
历代茶器与茶事 豆瓣
作者: 廖宝秀 故宫出版社 2017
“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者设计
200余幅历代茶器、茶画精美图片
茶器形制、功用的准确还原
茶画中茶事细节的精到解析
亚洲茶文化圈的宏观视野
古人饮茶方式的情趣与兴味
精选200余件历代茶器、茶画,呈现一部中国茶事的历史。作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期间,遍阅故宫及各地博物馆有关茶事的文献、藏品,并使用器物、文献、书画互证的研究方法,如实还原唐宋至明清的饮茶风尚。本书是她一系列有关研究的集结,向普通读者介绍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及作者的观点。书在台湾出版后,获得了颇高的赞誉,再版数次,其“如白描一般”的叙述手法,引领读者进入古代饮茶的情境之中,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人使用何种茶具、采取何种方法饮茶,至今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
2020年9月11日 想读
看不见的女人 豆瓣
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
7.6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奥克利 译者: 汪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 推荐给对“女性与性别”话题有兴趣的读者!男人更应阅读。
社会学研究、公共领域以男性为主,“她”在诸多领域中被视而不见;在家这一领域中她却被过度可见,几乎家庭必然和女人画上等号,子宫生育,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的方式,都要被人议论。

★ 著名社会学者,安·奥克利 关于 “女性与家务”的经典著作
英国社会学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 |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
困于操持家庭与生育之惑,调研40名女性后写成这一家务研究报告。

★ 近年来热议话题,“女性处境”“家务”“生育”,本书均有聚焦审视。 通过本书,回看40多年前40位女性关于“持家”“养育”的口述,体验女性处境的困局与演化。

★ 将家务作为工作研究,回到女性本身,通过她们的眼睛来看待家庭主妇的职业。

★ 用众多真实口述发问:生为女人,如何不困于持家与生育?
家庭内部,事无巨细,你默默地或怨恨地从事着令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却一再被忽视;你成为家庭财务规划者、孩子的照顾者、居家打扫者、家内事务正常运行的操盘者,孩子和丈夫诸多小事的提醒者……种种所谓“小事”相互交集,堆积如山,日日如此,令你忧心如焚、抓狂沮丧。女人,你如何不困于此?

★ 居守在100平名为“家”的空间,温馨港湾神话中,道尽家庭内的徒劳琐碎、倦怠孤独。
—————————————
▼ 内容介绍
十分之九的非职业女性是家庭主妇,十分之七的职业女性也是家庭主妇。
家务不仅是一项女性工作,也是一种大多数人必经的日常生活经验,
英国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先驱女性安·奥克利的社会学经典著作。
她将家务作为工作研究,回到女性本身,通过她们的眼睛来看待家庭主妇的职业。
她着眼“女性与家庭事务”这一话题,采访了40位都市家庭主妇,研究女性对家务劳动的认识、对从事繁复单一的家务的感受,以及她们对不同家务抱持的态度等,并从这些表述后透视家庭内部的结构和分工。
——————————————
▼ 她们说
女人No1:“今天的女性被认为有两种选择——外出工作或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留在家里无关工作。吊诡的是,在工业化世界正朝着每周40小时运作而迈进的时代,女人,她们中很多人每周可能工作至少80小时,则被引导要视家务不是工作。”

女人No2:“无休止的行程……只是为了逃避……徒劳性……‘家务劳动就像一个蠕虫,会蚕食一个人的想法’。就像发烧时做的梦一样,它会一直持续不断做下去,直到你拼命希望有人能给你一拳让自己醒来。”

女人No3:“‘家庭送给女性的礼物之一,是使其成为做家务的直接学徒。’因此要废除家庭主妇的角色,就必须废除家庭,代之以更为开放和多变的关系……人们生活在一个选择和自由延续的亲密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呼吸,找到自己的命运。”

女人No4:“我并不是嫁给了一套房子!我讨厌“家庭主妇”这个词……“哦,你只是个家庭主妇”。……这可是世界上最艰辛的工作……家庭主妇这个范畴概念囊括了一切。”

女人No5:“要是你落下什么没做,十有八九会被发现。如果你做了什么,却不会引人注意。一直如此,不是吗?说实话,我很介意。我曾对丈夫说:“你如果不能夸奖,至少也别废话!”

女人No6:“当你知道自己必须感到满意时,即使真的不满又有什么意义?”
2020年9月1日 想读
都市里的农家女 豆瓣
作者: [澳] 杰华 译者: 吴小英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4
《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是有关20世纪末加入大规模城市流动——包括流动到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中国农村女性经验的一项迷人研究。它在深度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理解流动者本身是如何体验流动的。作者集中关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者,特别是女性流动者的经验,关注她们谈论那些经验的独特方式,以及那些经验如何影响了她们的认同意识。通过对都市里的农家女的一手材料的说明,作者提供了关于农村女性与城/乡经验之间如何协调的有价值见解,以及这些经验如何影响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方式。《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性别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与现代化如何在最个人的层面上得到体验的方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0年8月31日 想读
缪斯的花园 豆瓣
Jardins Une anthologie
作者: [法] 埃丝特勒·普莱桑-索莱尔 译者: 杨松石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2020 - 6
自古代文明以来,花园被当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它也是文学家与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在这本精美的花园图集中,法国艺术史学家埃丝特勒·普莱桑- 索莱尔从广袤的文学世界中挑选了120 篇文学经典名篇,上迄遥远的荷马,下至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与这些篇目一起出现的,则是相互映衬的艺术作品,二者遥相呼应,共邀读者漫游在曼妙怡人的花园之中。
2020年8月30日 想读
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 豆瓣
De avond is ongemak
作者: Marieke Lucas Rijneveld 译者: Michele Hutchison Faber & Faber 2020 - 3
The sensational Dutch bestseller: Marieke Lucas Rijneveld's extraordinary portrait of a farming family distorted by grief, translated by Michele Hutchison.
I asked God if he please couldn't take my brother Matthies instead of my rabbit. 'Amen.'
Ten-year-old Jas has a unique way of experiencing her universe: the feeling of udder ointment on her skin as protection against harsh winters; the texture of green warts, like capers, on migrating toads; the sound of 'blush words' that aren't in the Bible. But when a tragic accident ruptures the family, her curiosity warps into a vortex of increasingly disturbing fantasies - unlocking a darkness that threatens to derail them all.
A bestselling sens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Marieke Lucas Rijneveld's radical debut novel is studded with images of wild, violent beauty: a world of language unlike any other.
2020年8月27日 想读
权力之路 豆瓣
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 The Path to Power
作者: [美] 罗伯特·A.卡洛 译者: 何雨珈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5
《林登·约翰逊传》由两次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赢得赞誉无数的著名作家罗伯特·A.卡洛撰写,其作品已成为美国两百多所高等院校必读书。
本书详实记录了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一生,是了解20世纪美国政治、历史的必读书。作者研究40余年,耗时10年写成此书,被誉为“大师级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传记”。
第一部《权力之路》,内容截至一九四一年。
林登·约翰逊出身于美国最偏僻落后的地区之一,穷困潦倒,所受的教育平凡无奇,但年仅三十二岁,就已登上国家权力舞台,不仅在国会占据一席之地,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自己的选区,被视为“洞察人心,具有极强领导力,操纵立法的天才”。
三十二岁的约翰逊,其一生的主要套路已基本建立,并清晰地显露出来。他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天赋,以金钱为杠杆来撬动政界,获得权力源泉。他为自己清楚地寻找到一条通往权力的道路,并无所不用其极地毁掉这条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权力与财富帝国……
2020年8月26日 想读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8.8 (408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2020年8月25日 想读
岂不怀归 豆瓣 谷歌图书
7.1 (55 个评分) 作者: 田丰 / 林凯玄 海豚出版社 2020 - 8
◎ 编辑推荐
★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以白描手法还原“三和大神”真实面貌;一部罕见的真实和诚恳的作品。
深圳龙华一处城市角落里,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他们干一天玩三天,吃廉价的食物,经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
三和随着一部纪录片而火遍全网,一方面被妖魔化为中国版的里约贫民窟,一方面被娱乐化为颓废时代的精神乌托邦。在种种被粗暴简化的标签和符号背后,这些徘徊在边缘地带的“三和大神”们,其生存状况究竟如何?社会学者孤身融入三和,展开长达半年的艰难田野调查,拨开媒体猎奇化的迷雾,还原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三和。
★深度挖掘“三和大神”背后的故事,一窥 “佛系”外表下的无奈与挣扎;
“丧文化”横行的时代,“三和大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躺尸”到死亡,颓废到绝望。看似玩世不恭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经历?本书列举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讲述三和青年的“前世今生”。每一个流落街头的“大神”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每一张故作洒脱的脸上,都藏着失落与迷茫。他们想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成了混吃等死的躯壳。当梦被现实击碎,当希望沦为绝望,“丧”是他们对世界的无声反抗。
★探寻三和式底层社会成因,剖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发展问题。
为何新一代的进城务工者不再像父辈一样选择节俭而吃苦耐劳地工作?满怀希望前来三和寻找出路的青年们,为何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本书尽可能透视与理解三和青年的想法与选择,揭示三和消磨斗志、泯灭理想的特殊“魔力”,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为理解中国城市化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凝视高楼之下的无名阴影,探索三和青年“后备军”的可能出路。
三和青年的遭遇绝非孤例,他们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难以被城市容纳的群体的缩影。三和青年的“后备军”,是整整一代没有知识与技能的农村青年。本书对三和青年抱以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并鼓励各界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抛下的那一群人,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李培林、李银河、梁鸿、熊培云诚挚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青年农民工边缘群体的社会学著作,它以田野笔记和深描的方法,提供了类似《街角社会》的观察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化过程艰难复杂的全貌。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社会的内在裂缝如何形成?“三和青年”如何一步步从社会秩序中游离出来,成了得过且过、没有任何生存实感的“三和大神”?当理论术语无法解释社会现象时,或许,回到经验,回到现场,我们能获得最真实也最有效的理解力。《岂不怀归》的两位写作者秉承这一信条,进入“三和”,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人才市场、中介、小旅馆、工厂,甚至天气,等等,它们构成强大的现实合力“剥夺”青年们的梦想和精神。在这里,“三和”就像一面魔镜,照出时代逻辑的另一面——荒凉、坚硬,以粗暴的力量侵袭着我们的灵魂。我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这本书。
——梁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内容简介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者的关照。
2020年8月21日 想读
Why Some Things Should Not be for Sale 豆瓣
作者: Satz, Debr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 3
For many, markets are the most efficient way in general to organiz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a complex economy. But what about those markets we might label noxious--markets in addictive drugs, say, or in sex? In Why Some Things Should Not Be for Sale, philosopher Debra Satz takes a penetrating look at those commodity exchanges that strike most of us as problematic. What considerations, she asks, ought to guide the debates about such markets? Satz contends that categories previously used by philosophers and economists are of limited use in addressing such markets because they are assumed to be homogenous. Accordingly, she offers a broader and more nuanced view of markets--one that goes beyond the usual discussions of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al equality--to show how markets shape our culture, foster or thwart human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nd support structures of power. Nobel Laureate Kenneth J. Arrow calls this book "a work that will have to be studied and taken account of by all those concerned by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s compared with other social mechanisms."
2020年8月19日 想读
在北海道盖面包屋 豆瓣
パン屋の手紙
作者: [日] 中村好文 [日]神幸纪 译者: 孙雅甜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 2020 - 6
2009年3月,建筑家中村好文收到一封亲笔所写的信,写信的是一个住在北海道开面包店的师傅神幸纪,他想委托中村帮他设计一间兼具生活与工作用途的面包小屋。这封充满手感温度的信感动了中村,因而展开一个为期近两年的设计案,以及一段至今仍持续的友好情谊。
在这期间,中村与神幸纪不断透过书信往来分享理念、沟通想法,双方的默契与信任也从中慢慢滋生。而面包屋就在这一笔一语中从梦想转化成雏形、落实为设计图,最后真实矗立在北海道的土地上。如同中村所言:“这些平淡的书信往返累积,也许就像堆石头盖房子一样。那一颗颗看似平凡的石子,终有一天,会凝聚为坚固又充满存在感的房子。”这栋面包屋的完成,记录的是一段建筑师与委托人的书信往来,共同打造梦想建筑的真实过程。
........................................................................
【编辑推荐】
★ 中村好文,日本知名建筑家、作家,被称为“最会享受工作的生活家”“最会书写的建筑大师”,曾为村上春树的住宅操刀设计,荣获多项建筑设计大奖:吉冈奖、吉田五十八奖特别奖等。
★ 精选30封来往书信、121幅彩色插图,历经两年的设计案,见证了一座理想面包屋的诞生,也续写了一段相见恨晚的情谊。
★ 一个建筑家与委托人共同实现彼此梦想、构筑幸福的动人故事,真实而美好,献给每个追求踏实生活和简朴住宅的人的生动一课。
★ 在本书,中村以最独特最完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建筑理念与生活美学,该书是每位对建筑、手工造作等感兴趣的读者,以及“中村粉”不容错过的精彩力作。
2020年8月1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