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美的觉知 豆瓣
どっちつかずのものつくり
作者: 安藤雅信 译者: 张南揽 中信出版集团·小满工作室 2020 - 8
安藤雅信推崇“日用之美”,探索植根于生活的艺术,主张在细微处感知美,还原每一个人的本真状态。他相信:如果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到愉悦的话,那么人生就是幸福的。
他所认可的美之器物,不是只供展陈的无瑕工艺品,而是能与人产生交流和共鸣之物,它们被用于日常生活中,也被生活改造,历经洗礼,蕴育出岁月磨灭之美。
《美的觉知》饱含安藤雅信对一切美的形式的体验、叩问与思考。茶道、雕塑、建筑、美食、书法、古董、时尚、音乐……身为陶作家的安藤,超越传统陶艺与现代美术的局限,积极从其他艺术领域吸取灵感,获得敏锐的觉知力。他试图梳理东方艺术的源流,将“清贫”的禅修精神与大道至拙的东方美学融入自身创作中,以此姿态与西方主导的主流审美相抗衡,收获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设计之美、东方之美。
生活美学家竞相推荐:李若帆(雕刻时光、“失物招领”创始人)、苏燕(生活美学家)、王恺(作家,媒体人)、陈宇慧@田螺姑娘(美食作家)、唐七Seven(自由撰稿人,生活美学倡导者 )、河马@河马食堂(资深媒体人,食器收藏家)——他们都是安藤先生忠实的拥护者。
2020年8月17日 想读
草木十二韵 豆瓣
作者: 冯倩丽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9
多识草木之名的人不难发现,植物的中文名总是妙趣横生,背后总有好玩的故事。这些名字含有丰富的语料和词性,令人不禁遐想,命名者一定都是观察自然和运用语言的双料大师。结识植物的过程仿佛是和他们隔空对话、抵掌而谈。为了把植物和语言之美介绍给更多人,用古今中外有趣的植物名字来写一 组琅琅上口的韵诗便成了一次别出心裁的挑战。
《草木十二韵》就是这样一个巧妙诙谐、富有诗意的文字游戏。它是一组按照《声律启蒙》格式撰写的韵诗,共1044 字,全诗除了《声律启蒙》格式中固有的“对”字,其余全部由116个科的323种植物和一种地衣的名字组成。《声律启蒙》原本是古时教导儿童学习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在合辙押韵、对仗工整之余,兼具一定的叙事情节。《十二韵》从数万个生动优美的中文植物名中选取语料,运用这一特殊的文体写成四季、晨昏、色彩、万物、相思、喜事、山居、滋味、传说、人间、纷争、行旅十二个诗节,以草木命名之美映照人文精神,以诗歌音韵之趣遍历四季万物。
《十二韵》中的物种,有的滋味鲜美,有的五毒俱全;有坐享其成的腐生和寄生植物,也有主动出击的捕虫植物;有古老孑遗的活化石,也有人为杂交的园艺品种;有的我国特有,有的遍布世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美丽的名字反映着人在探索自然时产生的智慧和诗意、付出的心血和永不消泯的好奇心。
在这本书中不仅可以读到那些妙趣横生的植物名字的由来,还能了解到名字背后,植物的演化策略、趣味知识和文学典故。书中还收录了作者为这323种植物亲手绘制的30幅精美的科学植物画,以及国内外拍摄的百余张植物影像,让读者随着美好的音韵、故事和图画走入植物的世界。
2020年8月2日 想读
发酵圣经——蔬果、谷物、根茎、豆类 豆瓣
The Art of Fermentation: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Essential Concepts and Process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作者: [美]桑多尔·卡茨 译者: 王秉慧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中式泡菜、韩式泡菜、德国泡菜、调味酱、酸黄瓜、酸酵面包、发酵粥品、味噌……普通人就能将这些兼具美味和营养的食物在自家的厨房制作出来!需要哪些器具?盐渍还是卤水腌渍?该怎样好好利用发酵中的微生物?……发酵所需的知识尽在此书。本书完整呈现了发酵的概念、器具以及让人跃跃欲试的制作方法,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发酵美食及文化。作者还从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世界,一路谈到人类、土地与社会的关系,涉及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宏大的视野。
编辑推荐
★荣获“美食界的奥斯卡”、美国餐饮业大奖——比尔德年度大奖
★《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
★《洛杉矶周刊》评价:“关于发酵,你不得不需要的学习资源。”
★《发酵圣经》是一部深具说服力且实际可行的食物独立制作宣言。
★以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角度缓缓道出发酵的演进,并带领读者一览现今全球各地不同的发酵方式。知识丰富,内容有趣。从五谷根茎、蔬果到豆类发酵,素食发酵手法尽在此书。
各方评价
关于发酵,你不得不需要的学习资源。——《洛杉矶周刊》
包含了你可以想象到的几乎所有食物和饮料的详细发酵指南。——《图书馆杂志》
《发酵圣经》的知识如此丰富,同时又这么实用。这本书到下个千年依然会是经典之作。
——Gary Paul Nabhan,Renewing America's Food Traditions
桑多尔•卡茨在他的新书中证明了自己是发酵之王。这本书于任何对食物和营养感兴趣的人都是必备品。
——Sally Fallon Morell,韦斯顿•普赖斯基金会主席
这是关于发酵最好的一本书。
——Ken Albaia,食物历史学家,The Lost Arts of Hearth and Home
《发酵圣经》呼吁我们将个人的幸福感与天然的、安全的以及未知的微生物充分联系起来。基于理论、科学和实践观察,桑多尔•卡茨在页面上投射了成千上万个点,以促使我们将自己与自己的经验及兴趣联结在一起。
——Charlie Papazian,The Complete Joy of Homebrewing
桑多尔•卡茨在这本新书中抓住了发酵的本质,发酵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生物技术。
——Patrick E. McGovern,Ancient Wine and Uncorking the Past
《发酵圣经》是一本卓越的书,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学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Deborah Madison,Local Flavors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什么是日常统治史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侯旭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利维坦诞生后,人的命运便与国家纠缠难分,认识国史即成为认识民史的一部分。已有进路之外,有无新可能?本书再思历史、史学、日常、事、事件、制度与人,复建其历史内涵。追踪实斋精义,汲取西学灵感,融汇古今东西,探索关系视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统治,激发史学想象力。
“乐道文库”由罗志田主编,邀请汉语学界真正一线且有心得、有想法的优秀学人,为年轻人编一套真正有帮助的“什么是……”丛书。文库有共同的目标,但不是教科书,没有固定的撰写形式,作者自由发挥,各言其志。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失窃的收成 豆瓣
作者: 范达娜·席瓦 / Vandana Shiva 译者: 唐均 上海人民·世纪文景 2006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否水火不容?
面对国际经济霸权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围绕这些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展开论述,这本以环保和公民运动为主题的小册子甚至可以用“激进”来形容:满腔义愤,激情四溢。

作者深入剖析了农业、渔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各大领域的现状,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不容乐观的图景:跨国企业掌控了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秩序,利用转基因技术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农民,滥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破坏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和日趋贫困为代价获取暴利。
作为知名社会活动家,作者也穿插介绍了印度人民和非政府组织如何通过各种公民运动来抵制跨国集团的剥削和压迫,以争取自身权利,再造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
2020年7月28日 想读
男性的衰落 豆瓣
The Descent of Man
7.8 (60 个评分) 作者: [英]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译者: 张艳 / 许敏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6
“我希望,你选择打开这本书,是因为意识到我们需要质疑男子气概,意识到性别不平等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且阻碍着世界的进步。”
——格雷森·佩里
男人,阳刚、坚强、理性、独立、自信、勇敢的代名词。但对一些男人来说,这样的男子气概可能是致命的负担。在英国,四十五岁以下的男性最常见的死因是自杀。从全球范围看,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两倍。这些悲剧的原因不在于男人们的性别,而在于传统社会赋予他们的性别角色:“娘娘腔”免谈,要追寻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独立解决问题、承受压力,要压抑痛苦、掩藏悲伤……
在21世纪,这样的“传统男性”对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在《男性的衰落》中,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从自身经历出发,反思传统男子气概的弊端及成因,探索身处新时代的男人应如何改变,才能让自己变得幸福圆满,让世界变得更好。
*****************************************
◇男子气概是什么?如何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一部在英国引起全民讨论的话题之作,《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GQ》《Vogue》等全球各大媒体一致推荐
◇家暴受害者、异装癖和“标准男性”的自述——
伦敦艺术大学校长、当代视觉艺术大奖“特纳奖”得主格雷森·佩里讲述亲身经历,反思现代社会性别构建,呼吁男性做出改变。
◇你一定能在本书中发现许多人的影子——
“路怒族”,肌肉男,不愿袒露脆弱的硬汉,不接受变化的顽固派……所有人都该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样的男性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
我受过男性个体的折磨,也遭遇过男性性别本身带来的束缚。我是一个男性,学会了同情自己,也希望能同情众多男性。我带着好意写下这本书,希望男人能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取得成功。
——格雷森·佩里
格雷森·佩里在英国掀起了有关男子气概的对话。
——BBC第4电台
谁能比格雷森·佩里更深入地研究传统男性……既是回忆录也是自我宣言。
——《星期日泰晤士报》
对男人的一记警钟,警告他们要在毁灭世界之前平复情绪。
——GQ
一位善辩诙谐的导游,带领我们游览名为男子气概的游乐屋……他是该岗位之最佳人选!
——《纽约时报》
对我们的偏见、喜好和弱点做出的最友善的解剖之一……一位一针见血的优秀社会评论家。
——《独立报》
他说出了我们希望自己早点想到的东西,问出了我们想问的问题。
——《每日电讯报》
精彩绝伦!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英国作家,《岛》作者)
2020年7月28日 想读
我的牧羊日记 豆瓣
作者: [瑞典]艾克瑟・林登 译者: 马学燕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9 - 11
一名逃离都市的瑞典学者,“半路出家”成为牧羊人,记录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心境转变。1021个牧羊的日子,133篇充满感动、哲思与诙谐的日记。牧羊需要全心投入,无法当作兼差来看待。日子一天天过去,艾克瑟・林登开始觉得不是他在养羊,而是羊儿们在守护着他……
通过与 羊儿的相处以及 自己在日常中的观察,艾克瑟・林登在现代城市生活的喧嚣之外找到了内心的和平,同时对世界上的小奇迹进行了敏锐而有趣的沉思,引导读者观察生活、感知自然界自发的一切,同时也教会我们认识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在宇宙中的地位。
【本书看点】
一本小书,133篇长短不一的日记,但带给人的震撼却胜过众多的大部头。
作者讲述他与羊儿的相处之道。他怎样观察他们,怎样与他们互动,怎样通过牧羊来放慢生活节奏,放松身心。
他带着一种既有趣又迷人的可爱的心情来看待他的羊群,并把这些温暖的感情记录下来。
他谈到自己起初牧羊时的无知、缺乏经验和缺乏干劲,也谈到了他的羊群,以及他们对他的影响。
那些有关农场的描述,充满诗意。“出逃”的羊儿飞过牧场上栅栏的画面就像一首曲子的五线谱。
我想,即使那些对牧羊生活一无所知的人,也会喜欢这本日记。
每个人或许都有当一个牧羊人的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活在对未来惶恐不安的日子里。
在现代城市生活的浮躁、喧嚣之外,我们该如何找到内心的和平?
或许,我们要关心的不仅仅是活着?还有“如何活着”……
【媒体评论】
当你身处喧哗人世,你觉得孤独异常。相反,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一个都市男人,放逐自己的内心在牧场,选择与羊群为伴。那些日子被他用如隽永的俳句般记录下来。这个荒诞如一场行为艺术的决定,最终却让他的内心找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宁静。羊儿好似静默的禅师,牧场像是道场,过往和现在始终在他脑海中思辨,他最后会怎么做?他反思到什么,又收获了什么?翻开这本书吧,也不用急着寻找答案,咩咩声真的很治愈。
——比尔·波特(美国作家、翻译家、汉学家,著有《空谷幽兰》等)

将近三年的时间,1021个牧羊的日子,133篇充满感动、哲理与幽默的日记。一个满身疲惫的都市人,在青草、星光与悦耳的咩咩声里重新打下了自己生命的地桩。在寂静里让内心回归宁静,在孤独里让内心回归充盈。这是一本你想一口气买五六本当礼物送人的书。
——英国《观察家报》

如果你想要从现代城市生活的喧嚣之外找到内心的和平,或许可以从林登的《我的牧羊日记》中找到灵感和力量……羊儿是本书的灵魂,最后连作者艾克瑟・林登似乎都想成为它们中的一员。如果说梭罗的《瓦尔登湖》适合过去的时代,那么这本书,正好适合我们的时代。
——瑞典《西博腾通讯》

很多城市中生活的人都怀揣一个诗和远方的乡居梦,但能把这个梦想变为真实生活,并享受其中乐趣的,却寥寥无几。艾克瑟・林登在这本日记中,记录的是一个都市人变为牧羊人最真实的故事——看似简单、琐碎、周而复始的工作,看似孤独、单调却乐在其中的生活。这不是网红标榜“生活方式”的秀场,而是真真实实的不同选择的人生。
——曾焱冰
2020年7月26日 想读
不让生育的社会 豆瓣 Eggplant.place
ルポ 産ませない社会
7.1 (24 个评分) 作者: [日]小林美希 译者: 廖雯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不是“不能”生育
是社会“不让”生育
—————————
将育儿的责任强加于女性,依旧是日本社会的现状。
雇用环境逐渐恶化,社会构造日益复杂,结婚也变成困难的事,或者即便结了婚,也不愿意要孩子,又或者即便要了孩子,也有父母放弃育儿甚至虐待孩童——种种社会现实刺目至极。
近30年来的日本,几乎一成不变的现实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有6-7成女性面临失业。女性不仅置身于只有丈夫和子女的核心家庭中,而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父亲缺席”,每3位母亲中就有1人面临“孤独育儿”的现状。
国家也不愿意为育儿事业提供财政支持。托儿所的增设需要较多资金,于是国家选择强化育儿假制度,试图回避问题。即便增设托儿所,也是放宽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参与。而民营企业为了一己之利,以低薪聘用新手,导致优质保育逐渐消失。
仿佛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让母亲在家守着吧。”
2020年7月22日 想读
七十二番花信风 豆瓣
作者: 王辰 / 林雨飞 2020 - 6
✤著名植物学家潘富俊教授赞赏并作序推荐
✤青年科普作家天冬携自然插画师林雨飞献给四时繁花的一封情书
✤隽永文字辅以清新手绘与精彩摄影,彰显植物与诗词的双重美感
◎编辑推荐
▪ 七十二篇清新雅致的图文,诉说作者与那些植物的相遇,道出缤纷花木的前世今生
▪ 跨越千年的诗词歌赋,映出文人墨客眼中的袅娜花影,体现古典文化的延续传承
花,是自然写给人类的书信;而风,正是这些书信的载体。无论是绿肥红瘦的海棠,红绡半卷的芭蕉,还是疏影横斜的梅花,抑或细红如雪的苦楝,都是自然发出的讯息,暗示着时节悄然而至。
不妨循着花信风,赶赴与自然最美的约定。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现代植物学者的视角,去审视、挖掘、考证中国古代不同季节观花赏花的小品集。自宋朝开始,我国民间就有“花信风”一说,意在表达在某个节气或者时令,某种花恰好开放或者繁茂,仿佛风带来的开花的信息。通常流传“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指小寒至谷雨,每个节气以五日为“一候”,一节气有三候,每候有不同花开。但此说法具体所涉的花或植物,却始终没有明确指向。至明朝时,虽有人补全了每一番的花之种类,但物候混乱,多与植物学相悖。
本书采用“花信风”一说,以二十四节气贯穿全年,每节气三候,依古意选取了该节气或时令恰好开放的花。可说是以现代植物学的视角,遵循自然规律,为古人的“花信风”一说做了补全。每“一候”选取的花,全部为古人曾经描写或赞颂过的植物。每种花赋写图文一篇,将作者与植物相遇的故事娓娓道来,并讲述植物名称的古今流变、诗词意象和文化意义,以及现代科学对这种植物的识别与阐释。作者对于花的情感,也许会令你会心一笑,毕竟这些花,都是开放在我们身边的经典种类。
2020年7月15日 想读
教育和技术的竞赛 豆瓣
作者: [美]克劳迪娅·戈尔丁 / [美]劳伦斯·凯兹 译者: 陈津竹 / 徐黎蕾 商务印书馆 2015 - 7
本书的研究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两位作者提出了一体化框架,用以解读人力资本的需求和供给如何影响了20世纪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分配,并描绘了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的主要趋势。
本书对美国教育水平和工资结构在20世纪的协同演化过程进行了严谨的历史性分析。作者认为,20世纪不仅是美国的世纪,同时也是人力资本的世纪。也就是说,美国的教育系统是其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的根本原因。美国的教育系统一直要比多数欧洲国家更大众化,它在19世纪普及小学教育的举措成效显著,到了1900年以后更是开始推广中学教育。
本书认为,技术变革、教育和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好比一场竞赛。在20世纪最初的80年中,受过教育的工人供给量的增长超过了对他们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大多数人的收入并缩小了贫富差距。然而,大约自1980年起,情况出现了逆转。教育水平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与之相伴的是日益严重的不平等。两位作者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复杂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方案。
2020年7月14日 想读
人类灭绝之后 豆瓣
AFTER MAN - A ZOOLOGY OF THE FUTURE
8.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杜格尔·狄克逊 译者: 高瑞雪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5
内附上百幅手绘动物插图
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探索不被人类打扰的未来生物界
◎ 编辑推荐
☆ 推想进化学的开山之作
《人类灭绝之后——未来世界动物图鉴》,一本通向未来动物世界的时空穿越指南,带领读者游走于真实和想象之间,畅想动物进化的无限可能,展现一个令人拍案称奇的未 来动物世界。
☆ 融科学与幻想为一体
人类灭绝的5000万年后,地球生命的进化依旧生生不息,依然努力适应新环境,抓住种种机遇向前发展。这些令你瞠目结舌的生物虽然出自想象,却完全基于生物进化的原则。进入一个如此奇异美妙的世界,你会发现书中的动物是那么真实,希望有机会能够亲眼看到它们……
☆ 200页全彩手绘插图
基于杜格尔·狄克逊的草图和设计,多名插画家倾情打造,200页充满想象力的全彩内文。
◎ 内容简介
《人类灭绝之后——未来世界动物图鉴》描绘了人类灭绝5000万年之后的动物世界。
本书分为十一个章节,前两章回顾了从生命进化之初到人类出现之后的物种进化历程;中间八章则根据狄克逊天马行空又有理有据的想象,推演出在人类灭绝之后的5000万年地球上,从热带到寒带、从雨林到苔原的动物进化可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共同欣赏这颗星球上生命进化的壮观景象;最终章则畅想了在更遥远的未来生命终将归往何处。
◎ 媒体推荐
一本超乎寻常的书!每一页都精彩绝伦。《人类灭绝之后》是一本推演未来的力作!
——《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
行文流畅,想象瑰丽,这对于学习未来生物学的学生、爱好者、科幻迷乃至一般读者来说,都绝对是一场盛宴。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评杂志《书单》
《人类灭绝之后》极其有趣,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洛杉矶时报书评》
太真实了!狄克逊设想出的一些动物足以乱真,甚至会引发对现实中动物皮毛之下神秘造物力量的反思。
——《纽约时报书评》
(狄克逊)对于进化规则的说明是如此清晰易懂,文中关于未来动物的精细插图是如此迷人,《人类灭绝之后》必然会吸引各个年龄层的读者。
——《芝加哥太阳时报》
2020年7月8日 想读
心灵世界 豆瓣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作者: 王安忆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1994年开始,《长恨歌》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应邀在复旦大学讲授小说创作。自此,复旦渐成国内创意写作教学重镇,二十余年来桃李丰硕。《心灵世界》基于课堂讲义整理而成,全书缀满闪光的创作真知,并保留了亲切浅白的表述风格。王安忆精选数十作家、作品,不问其余,但从文字本身出发,用手术刀一般凌厉的眼光,直抵虚构类写作的本质。从灵剖到肉,把小说的本质、目的、材料、结构、语言全面摊开,展示给有志写作者,以及更广大的文学鉴赏爱好者。
2020年7月6日 想读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豆瓣
作者: Salman Rushdie Picador 2000
Amazon.com

The ground shifts repeatedly beneath the reader's feet during the course of Salman Rushdie's sixth novel, a riff on the Orpheus and Eurydice myth set in the high-octane world of rock & roll. Readers get their first clues early on that the universe Rushdie is creating here is not quite the one we know: Jesse Aron Parker, for example, wrote "Heartbreak Hotel"; Carly Simon and Guinevere Garfunkel sang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and Shirley Jones and Gordon McRae starred in "South Pacific." And as the novel progresses, Rushdie adds unmistakable elements of science fiction to his already patented magical realism, with occasionally uneven results.

Rushdie's cunning musician is Ormus Cana, the Bombay-born founder of the most popular group in the world. Ormus's Eurydice (and lead singer) is Vina Apsara, the daughter of a Greek American woman and an Indian father who abandoned the family. What these two share, besides amazing musical talent, is a decidedly twisted family life: Ormus's twin brother died at birth and communicates to him from "the other side"; his older brothers, also twins, are, respectively, brain-damaged and a serial killer. Vina, on the other hand, grew up in rural West Virginia where she returned home one day to find her stepfather and sisters shot to death and her mother hanging from a rafter in the barn. No wonder these two believe they were made for each other.

Narrated by Rai Merchant, a childhood friend of both Vina and Ormus,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begins with a terrible earthquake in 1989 that swallows Vina whole, then moves back in time to chronicle the tangled histories of all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a host of minor ones as well. Rushdie's canvas is huge, stretching from India to London to New York and beyond--and there's plenty of room for him to punctuate this epic tale with pointed commentary on his own situation: Muslim-born Rai, for example, remarks that "my parents gave me the gift of irreligion, of growing up without bothering to ask people what gods they held dear.... You may argue that the gift was a poisoned chalice, but even if so, that's a cup from which I'd happily drink again." Despite earthquakes, heartbreaks, and a rip in the time-space continuum,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may be the most optimistic, accessible novel Rushdie has yet written. --Alix Wilber--This text refers to the Hardcover edition.
2020年7月3日 想读
Know Your Remedi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He Bi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 4
Know Your Remedies presents a panoramic inquiry into China’s early moder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pharmacy.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pharmacy—as a commercial enterprise and as a branch of classical medicine—resists easy characterization. While China’s long tradition of documenting the natural world through state-commissioned pharmacopeias, known as bencao, dwindled after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ubiquitous presence of Chinese pharmacy shops around the world today testifies to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jecting narratives of intellectual stagnation or an unchanging folk culture, He Bian argues that pharmacy’s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n best be understood as a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elite and popular culture.
Beginning with decentralizing trends in book culture and fiscal polic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ian reveals pharmacy’s central role in late Ming public discourse. Fueled by factional politics in the early 1600s, amateur investigation into pharmacology reached peak popularity among the literati on the eve of the Qing conquest in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itnessed a systematic re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as the Qing court turned away from pharmacopeia in favor of a demedicalized natural history. Throughout this time, growth in long-distance trade enabled the rise of urban pharmacy shops, generating new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2020年7月3日 想读
故土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8.6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译者: 夏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作者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和作家,其所创作的书籍皆与当下美国社会中备受人关注的议题相关,而本书则是她对极化政治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美国保守派人士的一次深入调查,是一本社会学家所谓的“探索性”及“假设生成”的研究性著作。
霍赫希尔德在路易斯安那州选取了60个人进行交流与访谈,又在其中40个核心访谈对象中选出了6人做了深入剖析,在4000多页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通过展现他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以及对环保问题的不同看法,挖掘了当下美国社会中保守派人士内心的深层故事,对我们深入了解今日之美国社会尤其有帮助,向我们展示了此前不太为人所知的美国社会的一个面向。
【内容简介】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困惑不已的美国国民翻开《故土的陌生人》,试图了解保守派的阶级、种族、教育背景、宗教环境,以及工业、政府、媒体等社交领域对其政治之下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在大选前五年深入茶党大本营——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社区,以环境污染为锁孔问题,探索保守派人士的一个个深层故事,寻找攀越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间“同理心之墙”的可能性。
【本书获誉】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
★2016年《纽约时报》最值得关注作品
★2016年《新闻日》十大好书
★2016年《科克斯》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所评“理解特朗普胜选的六本书”之一
所有对政治感兴趣且还未准备好放弃的美国人的必读之书。
——琼·布莱兹,起居室对话组织、天下母亲组织及前进组织共同创始人
堪称典范……迄今对特朗普背后对抗情绪的社会基础及右翼平民主义整体最清晰的记叙性说明文。
——罗伯特·库特纳,《美国展望》
在这个仿佛世界末日将近的时刻,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的《故土的陌生人》无疑是场及时雨……值得一读。
——肖恩·麦卡恩,《洛杉矶书评》
《故土的陌生人》……为了解一些选民如何感到疏离和脱节提供了极佳视角。
——米奇·兰德里欧,新奥尔良市市长,《政客杂志》
一本令人震惊而眼界大开的书。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
《故土的陌生人》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同理心及对政治中情感领域的关注。它被称为应景之作,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加布里埃尔·汤普森,《新闻日报》
霍赫希尔德超越了老生常谈,即支持小政府和减税而不那么富裕的选民的投票不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故土的陌生人》颠覆了对红脖子的漫画式描绘,展现出一群尊严常常遭忽视之人。
——多顿·阿金多耶,《奥普拉杂志》
霍赫希尔德对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有浓厚兴趣……这些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了霍赫希尔德笔下的‘故土的陌生人’与新一代精英间的巨大分歧。
——杰迪戴亚·珀迪,《新共和》
霍赫希尔德怀着同情心和同理心找到了一种叙述,给(这些人的)生活赋以意义,令他们的经历为人所知——同时解释了他们的政治信念及其他许许多多。想要了解当代美国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
——罗伯特·莱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没有更重要的话题,亦无人能剖析得更为透彻。每一页——每个故事和人物——都让人着迷,书中的分析令人深受启发。
——芭芭拉·埃伦赖希,《我在底层的生活》、《我的失序人生》作者
极富同情心……如今,关于政策、立法乃至事实的问题几乎都从公众话语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候选人‘气质’及品牌的辩论,在这样一个时代,(霍赫希尔德的)分析可谓姗姗来迟。
——纳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2020年7月2日 想读
Factfulnes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Hans Rosling Macmillan USA 2018 - 4
Factfulness: The stress-reducing habit of only carrying opinions for which you have strong supporting facts.
When asked simple questions about global trends―what percentage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 in poverty; why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how many girls finish school―we systematically get the answers wrong. So wrong that a chimpanzee choosing answers at random will consistently outguess teachers, journalists, Nobel laureates, and investment bankers.
In Factfulness,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Health and global TED phenomenon Hans Rosling, together with his two long-time collaborators, Anna and Ola, offers a radical new explanation of why this happens. They reveal the ten instincts that distort our perspective―from our tendency to divide the world into two camps (usually some version of us and them) to the way we consume media (where fear rules) to how we perceive progress (believing that most things are getting worse).
Our problem is that 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and even our guesses are informed by unconscious and predictable biases.
It turns out that the world, for all its imperfections, is in a much better state than we might think. That doesn’t mean there aren’t real concerns. But when we worry about everything all the time instead of embracing a worldview based on facts, we can lose our ability to focus on the things that threaten us most.
Inspiring and revelatory, filled with lively anecdotes and moving stories, Factfulness is an urgent and essential book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see the world and empower you to respond to the cris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future.
2020年7月2日 想读
Truth 豆瓣
作者: Hector MacDonald Signal Books 2018 - 3
There is more than one truth about most things. The Internet disseminates knowledge but it also spreads hatred. Eating meat is nutritious but it's also damaging to the environment. When we communicate we naturally select the truths that are most helpful to our agenda.
We can select truths constructively to inspire organizations, encourage children, and drive progressive change. Or we can select truths that give a false impression of reality, misleading people without actually lying. Others can do the same, motivating or deceiving us with the truth. Truths are neutral but highly versatile tools that we can use for good or ill.
In 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Hector Macdonald explores how truth is used and abused in politics, business, th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He shows how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ruth's many faces renders us better able to navigate our world and more influential within it. Combining great storytelling with practical takeaways and a litany of fascinating, funny, and insightful case studies, Truth is a sobering and engaging read about how profoundly our mindsets and act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truths that those around us choose to tell.
2020年7月2日 想读
田间面包店的奇迹 豆瓣
作者: [日]渡边格 译者: 曹冰 中信出版社 2018 - 3
30岁之前,我放浪的人生仿佛一直在原地空转。
梦中祖父的一句 “你去开间面包店吧!”猛地惊醒了我,以此为契机我走进了发酵的世界。在田间,我们描绘着哪怕再微不足道也要做点实事的愿景,憧憬着踏踏实实做面包。我们将菌类的声音带到人类的身边,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遵循自然本位,而非金本位制。以面包为媒介,让地域内的经济得以循环。
欲速则不达,越着急成为怎样的人,越无法实现。只要热衷于你做的事并且拼命钻研坚持下去,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个性与内力,一定会绽放出花朵。这就是我们的故事,发生在田间面包店的奇迹。
————————
编辑推荐
本书曾登上过日本亚马逊经济类和环境生态类分榜第一位,自传、传记类分榜第四位。在日本出版后引起社会反响,媒体、电视多次报道,2017年继单行本后文库本重版发行。被译为韩语出版后,长期占据韩国畅销书榜单。
祖父的教诲,乡间自然的恩惠,栖居在百年老宅里的天然菌,用心培养的食材,精益求精的面包烘焙,全部合为一体交织成一曲田园浪漫曲。这真是一部奇妙的面包物语。为什么我们在如此高强度地工作?为什么我们的收入总不见提高?我们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
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小格玛丽”发现的——田间面包店的奇迹。三十岁人生再起步,职人匠心发现新的工作方法与生活方式。
————————
作者渡边格对读者说的话:
好好工作,尽早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
作为一名走了许多弯路,三十出头才走向社会的人,这是我对大家最微小的请求了。
进入面包的世界后,我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矛盾。
比如过长的劳动时间,再比如明明使用了添加剂却声称“无添加”面包。
人们一再追求效率与利润,导致职人身上背负了社会经济的矛盾。
我和妻子为经营一个不同于这般的面包店,选择在乡下开店。通过这五年半的经营,我们看到了“腐烂经济”。
这个世界上,唯独“金钱”是不腐烂的。它在社会与人们的生活中流通。此外,人们还在不断追求更低廉的劳动力与食物,导致“劳动力”与“食物”变得越发奇怪。
我不愿让我的孩子们继续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
我们为了孩子,选择在乡下经营面包店,我们还将经营中的见闻与体会都记录在这本书里。
如果你在工作方式上持有疑问,抑或感到了矛盾,以及喜欢吃面包的人们,这是一本值得你读的书。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水稻在北方 豆瓣
作者: 曾雄生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栽培稻源自中国南方,并且很早就进入到了北方,但北方的稻作一直处在时断时续的不稳定状态。10世纪以后,受到北方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南方稻作技术,在有识之士倡导和国家政策鼓励之下,经过由文本、移民和屯田等多种方式和路径传入北方,然而受到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北方的南方水稻技术,虽然先天带有北方的基因,但却未能在北方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未能获得对于北方来说也同属于外来作物小麦一样的成功。土著化和流动性成技术本地化的障碍。然而,我们也看到,10至19世纪,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如山西晋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它们分别代表中国北方稻作发展的三种模式,即传统文化模式,皇家政治模式和军事屯田模式。这三种模式虽各有特点,又都受到中国南方稻作技术的影响,或是在“法式”南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20年7月1日 想读
粮价谁决定 豆瓣
作者: (美)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Patrick Westhoff) 译者: 申清 / 郭兴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4
你知道是谁影响着我们盘中餐的价格和选择吗?生物燃料?石油价格?政策导向?气候变化?收入?汇率?投机?意外的变数?
你可曾想到过——
杂食店的热狗价格跟印度的天气有关?
你的盘中餐跟伦敦北海和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有关?
芝加哥餐馆里热腾腾的比萨饼要根据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来调整定价?
粮价问题不是小问题——
对冲基金是不是在操纵大宗商品市场?
国际生物能源发展形势究竟是什么状况?
国家政策博弈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本书作者从事粮食分析和预测已经长达20余年,他将为读者首次揭开一个全面的食品链条,既为读者提供消费和投资参考,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20年7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