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绿色黄金 豆瓣
Green Gold: The Empire of Tea
作者: [英] 艾伦·麦克法兰 / [英] 艾丽斯·麦克法兰 译者: 扈喜林、周重林 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1
这是一部关于茶叶以及茶叶贸易、茶叶传播和茶叶如何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有趣的书,而作者的特殊身份更使得本书具有一般研究著作所没有的引人关注之处:一位茶农兼茶商的遗孀和她的儿子。这样的身份使得本书既有研究著作的特性,某种程度上也有一些回忆录的性质,因为有些内容就是他们所经历的。总的看,尽管作者对于茶叶与世界历史发展尤其是与工业革命、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等的关系的论述似有夸大之处,但作为一家之言也无可厚非,而其对于茶叶之起源,茶叶在中国、日本、印度、英国等的种植、传播、所具有的重大影响,茶文化在不同国家、地区的表象与内涵等的探讨,对于我们了解、认识茶叶的前世今生,了解和认识茶叶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农耕社会与市场 豆瓣
作者: 孙齐 商务印书馆 2019 - 11
两千年“食货之学”,一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集大成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收选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史哲》杂志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代表性文章20篇,时代涵盖先秦至宋元时期,内容集中于古代农业生产、商品经济、赋税制度等方面,多为名家力作,足资参考。
2020年7月1日 想读
花园里的机器 豆瓣
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 Technology and the Pastoral Ideal in America
作者: [美] 利奥·马克斯 译者: 马海良 / 雷月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美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长久以来一直是矛盾的,先辈们虽然把未开发的美洲大陆视为一个可供休憩的静穆田园而珍惜有加,但是却创造出一群巨无霸的工业城市,于是19世纪的美洲花园里突然出现了“机器”意象,便成为这种矛盾性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隐喻。
在这本影响甚广的著作里,马克斯探究了技术与文化在美国的相互关系。他审视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理念与对财富和力量的不断追逐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直到今天仍然引发着诸多环境和政治纷争。
作者探讨了“花园里的机器”在梭罗、麦尔维尔、马克·吐温、F.S.菲茨杰拉德等人作品中表现出的张力,以及这一张力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和杰弗逊的《弗杰尼亚纪事》等作品中的最初展示。这项探询推动了美国研究中有关科学、技术与文化之互动关系研究这一领域的形成。
2020年7月1日 想读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豆瓣
作者: 何炳棣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69 - 4
中國歷史很多課題之中,最基本而又最困難的一個,莫過於中國文化的起源。在中國文化起源這個異常廣泛的課題之中,中國農業的起源是一個重要的專門課題。
中國農業起源於黃土區域。為比較深刻瞭解中國農業的起源,治史者必須對黃土區域的古自然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本刊上編將近代中國科學界對黃土多方面研究的結果,作一極簡單的摘要,以充本刊中編和下編的必要科學背景知識。
2020年7月1日 想读
真正的蔬菜不綠 豆瓣
作者: [日]河名秀郎 译者: 楊明綺 如果 2011
蔬菜是我們每天餐桌上的要角,但是關於蔬菜,你知道多少?
被蟲吃過的蔬菜一定安全?
顏色深濃的蔬菜比較好吃,但是營養嗎?
貼有安全標章的蔬菜就一定不使用農藥?
施有機肥的蔬菜比施化肥的更好?
其實,真正蔬菜不綠;真正的蔬菜只會枯萎不會腐爛!
不施肥料和農藥等人工添加物,蔬菜本來就會運用自然力與土力生長。
自然栽培最重要的就是傾聽自然的聲音。
說得更深入一點,其實不只蔬菜,我們面對日常各種事物都要學會傾聽自然的聲音。
你觀察過自然界裡的植物嗎?生長在大自然中的植物沒有蟲害,也不會腐爛,只會枯萎。
人類種植的蔬果不灑農藥、不施肥就無法成長,自然界裡的植物不施肥不灑農藥一樣長得健康又充滿生命力。自然界中植物開花、結果,種子成熟落地繁衍下一代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們現在吃的蔬果種子卻往往只能使用一代,無法繁殖。造成這麼大差異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你是否認真想過,我們現在每天吃進去的蔬菜,究竟是什麼樣的食物?站在自然栽培蔬菜流通業第一線的作者,告訴我們誰都不知道的蔬菜真相。
蔬菜教我們的生活哲學──善待自然,回復自然。
作者河名秀郎,是站在自然栽培與消費者接觸第一線的知名流通業者,因為姊姊罹患癌症在二十歲時過世,讓他下定投身自然栽培產業的決心。
從開始投入實際耕作,到沿街叫賣不受大眾歡迎的自然栽培蔬菜,到現在致力推廣自然栽培的概念,至今已三十五個年頭。他相信只有透過自然栽培種植出來的蔬菜才是最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人體最健康的食物,也才最充滿大自然的生命力。
「培育植物的不是肥料,而是「溝通」,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了解植物的需要,一定能培育出充滿生命力的植物,這也是我現在的職務。」──河名秀郎
2020年7月1日 想读
阳台人的植物生活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正幸 译者: 吴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6
注意:本书并非种植指南!
阳台人与空间斗,与季节斗,与自己的贪心和懒惰斗。
植物们冷眼旁观笨拙的人类,忽然花开。
阳台人 暂且的十条戒律
一:愿适当疼爱
二:坚信植物枯死是由于摆放位置不当
三:不可将土扫向邻居阳台
四:别人抛弃的要收留
五:食用后应找寻有没有可栽种的种子
六:只要浇水总能成活
七:不求缝隙家具只求缝隙花盆
八:且凭观察力独断专行
九:老太太是信息源
十:狭小乃智慧之泉
2020年7月1日 想读
中国屯垦研究史 豆瓣
作者: 孙文政 / 高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屯垦研究是一门涉及内容广泛、内涵丰富的交叉学科,包括垦殖技术、屯垦思想、屯垦政策、屯垦制度、屯垦史等诸项研究内容。屯垦研究史的主要内容 ,是以梳理以往学界对屯垦研究的学术成果,从学术史的角度开展研究,探讨我国屯垦研究的学术历程,以及屯垦研究专家学者的学术传承和研究成果之间存在怎样的学术关系,及其每项屯垦研究成果对中国屯垦史发展的影响极其学术贡献。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按照“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将历史分为三个时段: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方法,采取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结合地研究方法;以章节体和学案体结合的方式,为中国屯垦研究史的体例;以叙述和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来写中国屯垦研究史。
2020年7月1日 想读
两访中国茶乡 豆瓣
作者: [英]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 译者: 敖雪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4
英国植物学家福琼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多次来到中国,采集包括茶树在内的植物资源。回国后写下本书,详细记录下1843年和1848年两次中国之行作了详细记录。书中对中国茶叶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也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对部分中国文化,福琼表达了他的怀疑与偏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随着福琼对中国了解的深入,福琼在行文中表达的还是他对中国自然景观与中国文化的惊奇及赞赏之情。福琼是传教士之外最早进入中国内陆的外国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教士的独特视角。
2020年7月1日 想读
Translation Nation 豆瓣
作者: Tobar, Hector Berkley Pub Group 2006 - 4
This is the definitive tour of the Spanish-speaking United States-a parallel USA, 40 million strong, the largest minority group in the country-transforming the American Dream, reinventing the American community, and redefin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American immigrant in unprecedented and unexpected ways.
2020年7月1日 想读
The Barbarian Nurseries 豆瓣
作者: Héctor Toba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 - 9
The morning after the fight, Maureen Torres-Thompson picked up the baby and left. She ran her beautiful home in a gated community just outside LA like the disciplined mid-level corporate executive she had once been. She often thought that the only thing she could say with certainty she wanted, was to bring goodness and beauty to the life of her family. And now Scott was telling her they were broke. If they could no longer afford a gardener, it had seemed sensible to replace the high-maintenance la petit rainforest with an architecturally interesting cactus garden. Inevitably that had required some initial outlay. They had a fight. Scott left too. When Scott and Maureen finally return home, the children have gone. Shocked at their own behaviour and terrified by what people will think of them they do what any right-minded middle-class parents would do. They lie. And accuse the maid. As a national media circus explodes over the 'abduction', carefully constructed lives begin to fall apart. In a city divided between a wealthy privileged class and a rising immigrant population every organization from the broke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o the social services has a reason for wanting the story to end a certain way. A compelling portrait of our time, THE BARBARIAN NURSERIES questions how far we'll go to protect our ambitions, our liberty and our family.
2020年7月1日 想读
How to be both 豆瓣
作者: Ali Smith Hamish Hamilton 2014 - 8
Passionate, compassionate, vitally inventive and scrupulously playful, Ali Smith’s novels are like nothing else. A true original, she is a one-of-a-kind literary sensation. Her novels consistently attract serious acclaim and discussion—and have won her a dedicated readership who are drawn again and again to the warmth, humanity and humor of her voice.
How to be both is a novel all about art’s versatility. Borrowing from painting’s fresco technique to make an original literary double-take, it’s a fast-moving genre-bending conversation between forms, times, truths and fictions. There’s a Renaissance artist of the 1460s. There’s the child of a child of the 1960s. Two tales of love and injustice twist into a singular yarn where time gets timeless, structural gets playful, knowing gets mysterious, fictional gets real—and all life’s givens get given a second chance.
A NOTE TO THE READER:
Who says stories reach everybody in the same order?
This novel can be read in two ways and this book provides you with both.
In half of all printed editions of the novel the narrative EYES comes before CAMERA.
In the other half of printed editions the narrative CAMERA precedes EYES.
The narratives are exactly the same in both versions, just in a different order.
The books are intentionally printed in two different ways, so that readers can randomly have different experiences reading the same text. So, depending on which edition you happen to receive, the book will be: EYES, CAMERA, or CAMERA, EYES. Enjoy the adventure.
2020年7月1日 想读
自然图鉴 豆瓣
自然図鑑: 動物・植物を知るために
作者: [日] 里内蓝 著 / [日] 松冈达英 绘 译者: 张杰雄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2
走出家门,与自然绘本大师松冈达英一起探索神奇有趣的大自然
◎ 编辑推荐
☆ 自然绘本大师松冈达英用画笔重现各种生物的特征与神韵
绘者松冈达英曾获国际安徒生奖、绘本日本奖、日本厚生省儿童福祉文化奖、日本科学读物奖等多项荣誉,是 闻名世界的自然图画书作家。
☆ 千余幅插图带你了解自然观察的乐趣
八大类动植物原创插图,拉近你与大自然的距离,带你去看、去听、去辨别,从观察一鸟一树开始,慢慢认识和了解身边的动植物。
☆ 倾囊相授约600种动植物的观察方法,简单好上手
在不同的地点、时间、海拔都会有不一样的动植物,这一点甚至表现在一棵树上。只有知道不同动植物的观察方法,才能随时随地领略大自然的奥秘。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自然观察入门手册,带你走出家门,一起去感受神奇的大自然,去认识身边熟悉又陌生的动植物。
全书共介绍 8 大类常见的生物,包含昆虫、鸟类、哺乳类、爬虫类、两栖类、鱼类、贝类和植物类,配合千余幅原创插图,传授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秘诀。从观察一树一鸟开始,带你去看、去听、去辨认不同的动植物。此外,还介绍了各种实用的动植物观察方法,教你如何依据场所、高度、时间等不同,顺利寻找到目标并观察它们的生活。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殖民地时期的拉丁美洲艺术 豆瓣 Goodreads
Art of Colonial Latin America
作者: [加] 高文·亚历山大·贝利 / Gauvin Alexander Bailey 译者: 姜珊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1
一本客观讲述拉丁美洲殖民地时期艺术的著作
艺术视角下呈现不同文明的碰撞
📕 内容简介
高文•亚历山大•贝利在本书中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殖民地时期的拉丁美洲艺术展开论述,即这是源于一场“相遇”,而非一次“发现”,这种视角首先超越了通常的刻板印象,尽可能地给予这段历史不同的参 与者以相对平等的话语权,并以此为前提真实地还原殖民地约330 年历史中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殖民地文化的复杂多样性及其中不同角色的各种纠缠博弈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相对客观的呈现。
殖民地时期的艺术不仅是被欧洲强势的宗教文化影响和塑造的“他者”,还是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黑人、亚洲人、克里奥尔人和欧洲人相互适应、共同参与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呈现,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不断坚持又最终妥协而形成的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拉丁美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种族文化丰富了殖民地时期的艺术表达,期间形成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也作为艺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继续影响着拉丁美洲今天的文化生活。
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作者在梳理殖民地时期拉丁美洲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巨细无遗的拉丁美洲艺术全景图。
👩 编辑推荐
🌟拉丁美洲330年殖民地时期艺术史全景呈现
1492年至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期间的艺术创造是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非洲人、亚洲人、克里奥尔人和欧洲人共同参与、相互适应、不断妥协的成果,这段时期经历了不同文明相遇后的互相审视、帝国的暴政,传教站和教堂等艺术诞生地的辉煌,以及西、葡两国在海外实现了文艺复兴等景象。期间产生的艺术在很多面向上体现了不同种族的文化信仰和审美倾向。对异质又冲突的拉美殖民地时期文化遗产的了解,有助于形成客观审视拉美当下现实的批判性眼光。
🌟视角独特、细节丰富,还原拉丁美洲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摒除传统上认为欧洲文化塑造了拉美艺术风格的观点,以“相遇”的视角看待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不同种族艺术家汇聚起来创造艺术的事件。艺术并没有因为创造者的被殖民和改宗而完全抹去或覆盖掉其本身的文化信仰,而在很多层面上以一种悄无声息又无孔不入的方式宣告着自我的身份。还原艺术产生的过程,仿佛忽略了惊心动魄、残暴血腥的殖民和奴役过程,但艺术品却始终诚实地诉说着每个参与者的故事,有强势入侵、迂回抵抗、含蓄认同或曲意迎合,甚至是血泪控诉,于是成为不同艺术风格杂糅的复合体,这种文化遗产成为殖民地历史的见证者,坦诚又克制地言说着什么,带给人们反思,警醒人们发掘更多关于强势文明入侵他者的历史细节。
🌟200多幅插图呈现拉美艺术超越时空、不拘一格的创造力
建筑、绘画、雕塑、家具、服饰、金银器、地图等不同的艺术载体体现了殖民地时期艺术对生活的参与度和渗透力,这种构思巧妙和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精神空间,也是不同种族艺术家创造力勃发的明证。资本主义的残暴掠夺带去了贫穷和疾病,而非欧洲裔艺术家顽强执着的艺术表达却又体现了超越种族、宗教信仰之上的作为人(不是奴隶和被殖民者)的尊严、智慧和创造力,欧洲裔艺术家对其他民族艺术风格的被动吸收、主动借鉴又彰显了不同文明碰撞时易被忽视的复杂性、独特性和具体性。
🌟简约排版、精美印刷,打造完美阅读体验
日本进口内文纸印刷,采用耐性好,不易变形的特种软胶胶装,在复杂多样的艺术载体中体会殖民地时期拉美艺术的兼容并包与独具特色,在包罗万象的艺术世界中欣赏殖民地时期拉美艺术的蓬勃气象与含蓄委婉。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我的小阳台四季有花 豆瓣
FLOWERS:BLOOMING ON MY LITTLE BALCONY
7.0 (6 个评分) 作者: 王清欢 四川美术出版社 / 阳光博客 2020 - 7
【编辑推荐】
◆ 《花也杂志》主编玛格丽特—颜推荐:
这是一本养花入门的书,接地气的书,特别适合新手。我很开心看到清欢的这本新书,她把自己这些年的养花经验做了整理,从自己小阳台的春夏秋冬开始。
◆ 园艺作家及翻译,药草花园(周百黎)推荐:
初打开本书,就感觉温暖亲和,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园艺指导书,它更像清欢个人的栽培笔记,有点点滴滴的小细节,也有各式各样的贴心提示。我非常赞同清欢在书中的建议—尽量去了解植物原生的环境,模仿原生的环境来种植植物,这样不仅对植物有利,而且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
◆一本针对新手的园艺书,当你对植物无从下手时,不妨翻开看看大家怎么种植。
◆ 书中拜访13位国内园艺达人,他们在阳台、露台种月季,在农场里栽培虞美人,或杂交育种铁线莲,或搭配植物组合盆栽,无论你是在封闭阳台、露台、天台还是农场、庭院种花,都能找到自己花园的影子。书里除了种植,还将教你如何为花拍一张动人的照片,如何利用压花工艺将鲜花驻留等。
◆16开舒适大小,超感纸全彩印,上千张实拍图,生动呈现我们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改造院子、修复环境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心灵的修补,万物皆有伤心事,我们总会经历生离死别、泪水忧伤,但总有美好的东西将我们托起,有时候是爱情,有时候是亲情,有时候是植物。
【内容提要】
◆花市卖家和我说三天浇一次水,我严格遵守,为什么植物还是死了?
◆一年四季该种什么花,才能拥有花团锦簇的小阳台?
◆怎么让我的月季开爆?为什么绣球经常浇水还是死了?
作者从植物的原生环境说起,并逐步解读如何挑选合适的花盆、园艺工具,如何修剪植物,怎么正确摆放室内绿植,家中有猫狗的家庭应该采购什么花卉。
本书旨在让你发现园艺的神奇魅力,园艺是人和花、人和园之间的机缘相遇,这种相遇让本来只有颜色和香气的花和园有了温度。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檐前日暖,不必远方 豆瓣
作者: 康素爱萝 现代出版社 2020 - 6
一年四季 一日三餐 总是食物最先打开季节的帷幕——
初春的小海鲜 五月的小浆果 七月的大冷面 九月的新米 雨季的松菇,雪天的火锅
看似平凡的应季食物,正在慢慢重修与生活、与家人、与自己的关系。
一个家乡爱好者的城间居游——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时间的流逝,我们好像又开始回望起家乡节候、风物时鲜,想好好的,认真地去了解,那个让我们最初与世界建立亲密联系的地方,好像由是生命才真实有趣,有了让人踏实的重量。季节、草木、食物,自在可亲近处,终于发现 没有比跟家人一起尝四时之味、赏四时之美,更让人感到幸福的事了。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春山 豆瓣
7.0 (34 个评分) 作者: 何大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春山》生动再现了诗人王维的晚年生活,他与裴迪的日常与复杂情感,他与一二友人的交往,以及他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诗与禅是探究王维内心宇宙的两把钥匙,它们包裹着王维的内心,令其呈现出诗意与哲学的光芒,生命由此获得了滋养、圆融与升华。这同时也是窥视中国文人在历史磨难中一路走来的一条门隙。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自然观察入门 豆瓣
自然観察入門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日浦勇 译者: 张小蜂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2
带上这本书,同家人一起走进自然!
◎ 编辑推荐
☆ 畅销四十余年,再版二十余次,适合全家人一起使用的自然科普经典指南。
有多久没和家人一起外出踏青了?不如这周末就打起精神,带着孩子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在踏青路上,这本小小的科普指南,或许会给你提供不小的帮助。畅销四十余年,再版二十多次,风靡日本全国,它不仅是历经时间与市场考验的自然科普经典著作,更是与家人共享自然之乐的实用宝典。
☆ 昆虫学家倾力写作,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本书由日本昆虫学家日浦勇先生权威撰写,不同于教材的枯燥乏味,作者结合了自己数十年来的自然观察实践经验,向我们娓娓讲授各种知识与技巧,不像照本宣科不苟言笑的老师,倒更像一位指点风光的亲切导游,以自己的热情与风趣,造就了这部专业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 附有多张手绘插图与实用表格,使用方便。
除了文字,本书还附有作者亲手绘就的数十幅插画,以及多张实用图表,卷尾更附有鉴别花草科属的详细表格,极大方便了读者的实践活动。从此,踏青不用再背着厚厚的图鉴,这么一本小小的指南,就能满足你的所有需要啦。
你的爆款创意!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探询自然奥秘的基础指导手册。循着一年四季的顺序,以花鸟虫鱼的生活习性乃至山川河道的风貌发展为出发点,作者结合亲身实践经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丰饶多姿而又井井有条的自然图景。
从不知疲倦的蜻蜓,到热衷捕猎的伯劳鸟;从色彩绚丽的酸模,到便利农人的紫云英,本书构建了一个小小的私人世界,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就是那个耐心的导游——在展现美景的同时,更将窍门和捷径倾囊以授,引导我们自己去探寻,去发现,去创造与领悟。
本书构建了未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城市居民为对象,清晰地引领大家从身边观察自然,从观察中认识自然,从认识中找到我们自身。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The Wild Truth 豆瓣
The spellbinding story of Chris McCandless, who gave away his savings, hitchhiked to Alaska, walked into the wilderness alone, and starved to death in 1992, fascinated not just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Jon Krakauer, but also the rest of the nation. Krakauer's book,Into the Wild,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translated into thirty-one languages, and Sean Penn's inspirational film by the same name further skyrocketed Chris McCandless to global fame. But the real story of Chris’s life and his journey has not yet been told - until now. The missing pieces are finally revealed in The Wild Truth, written by Carine McCandless, Chris's beloved and trusted sister.  Featured in both the book and film, Carine has wrestled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with the legacy of her brother's journey to self-discovery, and now tells her own story while filling in the blanks of his. Carine was Chris's best friend, the person with whom he had the closest bond, and who witnessed firsthand the dysfunctional and violent family dynamic that made Chris willing to embrace the harsh wilderness of Alaska. Growing up in the same troubled household, Carine speaks candidly about the deeper reality of life in the McCandless family. In the many years since the tragedy of Chris's death, Carine has searched for some kind of redemption. In this touching and deeply personal memoir, she reveals how she has learned that real redemption can only come from speaking the truth.
2020年6月22日 想读
Minor Feelings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6 (22 个评分) 作者: Cathy Park Hong One World 2020 - 2
Poet and essayist Cathy Park Hong fearlessly and provocatively blends memoir, cultural criticism, and history to expose fresh truths about racialized consciousness in America. Part memoir and part cultural criticism, this collection is vulnerable, humorous, and provocative—and its relentless and riveting pursuit of vital questions around family and friendship, art and politics, identity and individuality,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 about our world.
Binding these essays together is Hong’s theory of “minor feelings.” As the daughter of Korean immigrants, Cathy Park Hong grew up steeped in shame, suspicion, and melancholy. She would later understand that these “minor feelings” occur when American optimism contradicts your own reality—when you believe the lies you’re told about your own racial identity. Minor feelings are not small, they’re dissonant—and in their tension Hong finds the key to the questions that haunt her.
With sly humor and a poet’s searching mind, Hong uses her own story as a portal into a deeper examination of racial consciousness in America today. This intimate and devastating book traces her relationship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shame and depression, to poetry and female friendship. A radically honest work of art, Minor Feelings forms a portrait of one Asian American psyche—and of a writer’s search to both uncover and speak the truth.
2020年6月18日 想读
The Fire Next Time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The Fire Next Time
8.2 (8 个评分) 作者: James Baldwin Vintage 2013 - 9
An alternate cover edition can be found here.

A national bestseller when it first appeared in 1963, The Fire Next Time galvanized the nation and gave passionate voice to the emerging civil rights movement. At once a powerful evocation of James Baldwin's early life in Harlem and a disturbing examin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racial injustice, the book is an intensely personal and provocative document. It consists of two "letters," written on the occasion of the centennial of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at exhort Americans, both black and white, to attack the terrible legacy of racism. Describ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s "sermon, ultimatum, confession, deposition, testament, and chronicle...all presented in searing, brilliant prose," The Fire Next Time stands as a classic of our literature.
2020年6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