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造境记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曾仁臻(鱼山饭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幻园•山间•草间•字间——豆瓣人气建筑师鱼山自选代表作252幅,首度结集。
周作人形容《幽梦影》:“既是那样的旧,又是那样的新。”这话放在鱼山的画也恰切的。少有人像他一样把古老的园林、山水、居游生活画得如此清新可亲,也少有人的画作像他的一样既有水墨的古韵,又有当下生活 的 妙趣。他笔下的先生童子,逍遥自在,“怀拥山石花木,听虫鸟幽鸣,与天地万物为师友”,每一幅画都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造境记》是鱼山迄今为止第一本自选代表作合集。 “幻园”、“山间”、“草间”、“字间”,四个系列首度结集亮相。四种不同风格,四个不同面向,合在一起,才能读懂一个独一无二的鱼山,才能看到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也是《造境记》这本书的初衷。
在这本书中,鱼山也是第一次谈创作时的思考。鱼山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建筑师。他访过许多园林,行过许多山路,看过许多风景,勘探、测绘、记录,这些都成为他画画的基底。他所有的画,都不舍对人和自然的关照。7篇创作谈,47条图说,谈多年来看山游园的经历,谈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谈造园的理想,谈画画的苦乐。 鱼山想说的,都在这本书里了。
鱼山是一个色彩大师,他的画,有红的花,绿的草,白的雪,有人说:看见你的画,心情就变好!《造境记》开本、版式疏朗大气,力求画面完整、细节清晰,不留遗憾。
2019年12月27日 想读
女性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9.2 (80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8 - 9
《女性主义》是李银河40年女性主义研究精华。基于对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基于对中国进行了多年的的田野调查和社会观察。
李银河在这本《女性主义》中,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论争和女性主义之后的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综观这些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如果你想要了解女性主义却不知道从何着手,李银河老师这本书可以为你建构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2019年12月25日 想读
東京農業人 豆瓣
作者: Beretta 译者: 林信帆 人人出版 2017 - 3
東京農業人說:
農業透過食物讓人幸福。
本書透過東京小農們的職人精神,
讓我們看見務農的價值、
品牌經營的智慧,和創新傳承的美好。
在繁華的東京都一隅,有一群人默默地付出辛勞,致力於江戶東京蔬菜的復興。在糧食自給率不到5成的日本,棄耕農田多達40萬公頃,而單位面積收穫量出現停滯更是雪上加霜。本書希望透過觀察「東京農業人」,能讓讀者進一步思考「日本農業人」。從人口密集地的區部、山地的奧多摩到亞熱帶的小笠原等,東京的農業其實相當多采多姿!
至今受JR江戶東京蔬菜推進委員會認可為江戶東京蔬菜的品項共有40種,本書帶領大家一起造訪諸多農園,一探江戶東京蔬菜們的姿態;與農人們交談中我們不難發現,每位農人無一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與失敗中學習,只希望能栽種出當地好吃的江戶東京蔬菜,讓美味豐富大家的餐桌。藉由鏡頭我們可以感受到與過去印象中不一樣的東京;隱身在繁華的大都市裡的桃花源,等著大家的來訪。書後的小檔案則能讓大家更加了解、親近江戶東京蔬菜。
透過東京農業人的故事,我們能看見他們如何充分發揮各自所在的環境,以熱情灌溉、滋養腳下的這片土地。全書藉由攝影師的鏡頭帶領大家造訪位處東京或近郊的農園,一探江戶東京蔬菜們的姿態,聆聽農業人與大地譜出的協奏曲。
糧食自給率低、農民高齡化、氣候變遷挑戰…等,面對問題和我們十分接近的日本農業,這群東京農業人的故事,帶給我們的食育啟示:
用心做、用愛守護,令人安心的農產品,
永遠是人類健康向前的最大珍寶。
2019年12月25日 想读
交往在云端 豆瓣 Goodreads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8.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南希·K.拜厄姆 译者: 董晨宇 / 唐悦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1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发展社区和社交网络,又如何去建立线上的新关系、维系线下的旧关系。
对于媒体研究、传播学、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及那些希望更加了解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关系的人们来说,《交往在云端》应该列入必读书目之中。
2019年12月25日 想读
这就是奥斯维辛 豆瓣
Così fu Auschwitz: testimonianze 1945—1986
8.5 (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沈萼梅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5
◆幸存者证词拼成的奥斯维辛
◆真实而震撼的纳粹集中营见证录
◆不断修正证词意味着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证词合集,由身为化学家的莱维及其奥斯维辛狱友、外科医生德·贝内代蒂共同整理撰写。这些1945—1986年间的证词来源各异,既有莱维和德·贝内代蒂自己所叙之事实,也有其他被囚禁、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家属的现身说法,它们都真实有力地反映了集中营里囚犯们的非人生活。诚如莱维所言,“执着地修正自己可能出的差错,常常会赋予搜寻真相的人一种身份,而它胜过单纯的证人身份。”这些证词是必不可少的记忆,成为我们反思历史和人之价值的依据。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真实、勇敢的纳粹集中营见证实录,其中收录的证词为纳粹战犯的追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证据,也为后世了解那一段黑暗与恐怖的历史提供了一次珍贵的机会。
2、在书中,见证者们谈到了囚犯工厂、宿舍、医务室、死亡淋浴室与焚尸炉,谈到了集中营里的生活以及战后的省思。即便战争已经过去,对亲历者而言奥斯维辛就像一场如影随形的噩梦,从梦中醒来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那些残酷时刻,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3、本书揭露了鲜为人知的奥斯维辛真相,解答了普通人关于奥斯维辛的疑问,例如:集中营是否发生过囚犯暴动?囚犯之间如何互相帮助?纳粹军官如何筛选、处死囚犯?战败将至,纳粹怎样以最后的疯狂迁移并屠杀众多囚犯?莱维与贝内代蒂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揭示了集中营的无边黑暗,直指“人之为人”的本质。
2019年12月23日 想读
用后即弃的人 豆瓣 Goodreads
Disposable People: New Slavery in the Global Economy
7.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凯文·贝尔斯 译者: 曹金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仍隐藏着超过2700万奴隶
◆首度全面揭示奴隶制在当代的全新形态
实地考察泰国妓院、巴西木炭营、巴基斯坦砖窑、印度农场……
以令人惊骇的个案研究呈现新奴隶制的残酷运作方式
◆凯文·贝尔斯: “解放奴隶”创始人之一, “反奴隶制国际”理事, 联合国打击人口贩卖全球计划顾问
为研究新奴隶制,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我看到法律的面具背后,人们身负枷锁。当然,许多人会认为不可能再有奴隶制这样的事情了,几年前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凯文·贝尔斯
···
【内容简介】
如今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奴隶制都是非法的,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奴隶制早已终结。然而,仍有超过2700万奴隶被困在这个残忍的制度中,使我们对其视而不见的正是关于奴隶制已经灭亡的常识假定。
从泰国的妓院到巴基斯坦的砖窑,再到巴西的木炭营,凯文·贝尔斯深入世界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用实地考察揭示当代新奴隶制的出现及其可怖的运作方式。今天,大多数奴隶制隐藏在欺骗性劳动合同的面具之下,公认的劳动关系体系被用来合法化并掩盖奴隶制。不同于旧奴隶制,在新奴隶制中,奴隶不再被视为一种长期资产,相反,他们是如此廉价,因此无须照料,只不过是用后即弃的一次性工具。
贝尔斯笔下生动的个案研究不仅呈现了奴隶、奴隶主、警察和政府官员的真实面貌,还深入剖析了使新奴隶制得以生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其与全球经济错综复杂的联系。此外,《用后即弃的人》为对抗新奴隶制提供了一系列建议,给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是第一部为我们指明在全球经济下如何废除奴隶制的著作。
···
令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纽约时报》
清醒的叙述,细致的研究,先驱性的探索……一部有说服力、令人动容的著作。
——《金融时报》
凯文·贝尔斯这部杰作令人信服,令人动容,充满了道德上的愤慨。他向我们展示了,即便大众普遍认为奴隶制已是远古时期的历史现象……但它仍然在世界各地大规模地存在,是一种普遍的悲剧。本书描述了古代传统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另一种形式,具有创新性,对我们也十分有用。
———理查德·皮埃尔·克劳德,《人权季刊》编辑
一部及时出现的杰作……至关重要。很少有人意识到愈演愈烈的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各地都开始使用奴工……贝尔斯周游世界,收集了大量令人震惊和不安的信息。
——戴维·布莱恩·戴维斯,耶鲁大学废奴研究中心
···
【编辑推荐】
◆作者获得的所有版税均用于资助反奴隶制运动。
◆本书作者毕生致力于废奴和人权保护工作,创立了全球最大的废奴组织“解放奴隶”,不畏危险,亲身进入全球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进行调查和采访。这使本书的论述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本书受到《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各大媒体的高度赞誉,是探讨现代奴隶制的代表作,首度全面揭示了奴隶制在当代的全新形态,已有13种译本。根据《用后即弃的人》改编的影片《奴隶制:全球调查》(Slavery: A Global Investigation)获得两项艾美奖。
◆本书案例丰富,引用了许多当事人的口述,令人动容、直击人心,揭示了贫穷、弱势的群体在腐败与暴力下最极端的遭遇,比如感染艾滋病而被丢弃的妓女,掉入砖窑而化成灰烬的债役工……
◆本书不仅是翔实的实地调查报告,还分析了每个奴役案例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其与全球经济错综复杂的联系,发人深省。
◆在读本书之前,对于许多人而言,奴隶制已经消失,在读过本书之后,会发现奴隶制只是变得更加隐蔽,而且通过全球经济与我们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联系。
2019年12月22日 想读
嘉莉妹妹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西奥多·德莱塞 译者: 裘柱常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嘉莉妹妹》故事中,嘉莉到芝加哥探亲,在火车上结识了推销员杜洛埃,她不堪工厂的艰苦生活,和杜洛埃同居,从而结识酒店经理赫斯渥。赫斯渥迷恋她的美色,竟盗用公款和她逃到纽约,过起同居生活。嘉莉因偶然的机会登台演出,渐渐获得成功,赫斯渥却逐步潦倒。两人分手,赫斯渥最后自杀。

《嘉莉妹妹》一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是赫斯渥偷了酒店的钱,将嘉莉骗上火车,开始了私奔的生活。这个情节的原型实际上是德莱塞妹妹埃玛的生活经历。当年一家酒店的出纳就曾经偷了店里的三千五百美元,带着埃玛私奔到蒙特利尔,然后又辗转去了纽约。一九00年三月德莱塞完成了《嘉莉妹妹》的初稿。
一个世纪以来,《嘉莉妹妹》尽管受到某些非议,但始终是读者爱不释手的一部名著。
2019年12月20日 想读
鱼王 豆瓣
Царь-рыба
8.9 (63 个评分) 作者: [俄] 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译者: 夏仲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4
长篇小说《鱼王》是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最具个性的一部代表作,俄罗斯当代文学的经典。全书由十三个内容相对独立的“叙事短篇小说”组成,全部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诱惑的西伯利亚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关于生
活的沉思。荒凉苦寒的自然环境,同时又是大自然尽显壮美广袤富饶之地,人类的足迹在其间虽如雪泥鸿爪,却又带着生命不息的尊严。
这些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显示了独特的风格,淡化情节,描写细腻鲜活,“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抒情散文、道德议论为一体”(王小波),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显露出连贯的内容和意象,犹如
不经意穿成的一串珍珠,每一颗都以其自身的美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鱼王》写作时为十三篇,其中《没心没肺》一
篇在1975年首次出版时未能收入,此后的汉语译本皆因袭此删节版。本次由俄语翻译家张冰将该篇翻译补入,首次呈现这部杰作的全貌,并收入俄罗斯原版精美彩插,满足读者多年期待。
2019年12月20日 想读
Righteous Dopefiend 豆瓣
作者: Philippe Bourgois / Jeffrey Schonber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 5
This powerful study immerses the reader in the world of homelessness and drug addic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United States. For over a decade Philippe Bourgois and Jeff Schonberg followed a social network of two dozen heroin injectors and crack smokers on the streets of San Francisco, accompanying them as they scrambled to generate income through burglary, panhandling, recycling, and day labor. "Righteous Dopefiend" interweaves stunning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s with vivid dialogue, detailed field notes, and critical theoretical analysis.Its gripping narrative develops a cast of characters around the themes of violence, race relations, sexuality, family trauma, embodied suffering, social inequality, and power relations. The result is a dispassionate chronicle of survival, loss, caring, and hope rooted in the addicts' determination to hang on for one more day and one more 'fix' through a 'moral economy of sharing' that precariously balances mutual solidarity and interpersonal betrayal.
2019年12月20日 想读
图说日本庭园史 豆瓣
作者: [日]小野健吉 译者: 蔡敦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日本庭园的类型,既有池水庭园,又有枯山水庭园,或有“露地”(茶庭)。表面上看起来迥然不同,但都是日本庭园。这是因为日本庭园这一概念非指特定的样式,它包括了在日本列岛这一风土中,各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孕育的各种样式的庭园。就这点而言,它与诸如欧洲的意大利式园林、法国园林和英国园林这些通常限定特定时代、特定样式的园林,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日本庭园》是小野先生继《岩波日本庭园辞典》之后撰写的面向普通读者介绍日本庭园历史的普及性读物,全书删繁就简,为我们扼要而清晰地展现了日本庭园史的全貌。
2019年12月17日 想读
泥土 豆瓣
Dirt: The Erosion of Civilizations
作者: [美]戴维·R. 蒙哥马利 译者: 陆小璇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泥土》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以宏大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并深刻揭示出,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却可能成为决定文明盛衰的关键。从作为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工业时代的美国西部;从亚欧大陆腹地的俄罗斯草原,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狭小海岛……过往的众多文明因土壤侵蚀而衰落的真实案例,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下的历史,也对未来发出了启示:除非我们转而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否则现代农业社会将会重蹈覆辙。
★ 讲述土壤与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相爱相杀”的故事
★ 看毫不起眼的泥土 如何成为决定诸多文明兴衰的最终BOSS
【媒体评价】
这份令人信服的研究报告,讲述了诸多关于土壤的重要事实:我们为何需要它?我们曾经怎样使用和浪费过它?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它?如果我们任它从指间流走,将会发生什么?
——《新科学家》
本书的思想观点与论证过程,都令人心悦诚服;它让我们认识到了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应该是什么,并且提醒我们采取可持续性的土地管理模式。
——《生物科学》
2019年12月16日 想读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2019年12月13日 想读
小行星掉在下午 豆瓣 Goodreads
7.7 (131 个评分) 作者: 沈大成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闪烁着霓虹灯的疫区,墨鱼人藏身的超大型地铁站,逐步变异的公司职员,新星球上建设社会的伟大历程……本书是沈大成新近创作的短篇小说精选,作者以其独有的黑色幽默,塑造了一群仿佛生活在地球的双生星上的人类,并将他们置于不确定的未来即将落下的时刻。
一个异质而又有其自身逻辑的世界,读者既可将之看作愉快的脑内小革命,也难以忽视其中现实主义的一面。而我们当代生活的一部分特质,就在沈大成小说独特的显影法下逐步显现。
2019年12月6日 想读
屡次想起的人 豆瓣
8.1 (20 个评分) 作者: 沈大成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6
⊙ 《屡次想起的人》收录15篇短篇小说,踏足真假两界,同时把玩恐怖、推理和想象。
⊙ 沈大成有时创建一个城邦,有时改造人体器官,有时发明某种职业,有时捏造不存在的动物,有时重塑一套社会规则。在诡谲之中涌现合理的故事,又在合理之中惊人地转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阁楼小说家》:小说家住进出版社阁楼,和社长、编辑朝夕相对,除非写出一部人生作品否则不会离开。
《圆都》:“赘肉和橘皮组织”是一个恐怖组织,它攻击谁,谁就会发胖。然而胖的人懂得一些瘦子不知道的事。
《分裂前》:当你四十岁了,假如不想活下去,可以分裂成两个二十岁的别人。
……
2019年12月6日 想读
被统治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7 (53 个评分) 作者: [加] 宋怡明 译者: 钟逸明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全新力作
从明清日常政治入手,深入剖析中国文化肌理,透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深植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 编辑推荐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 杰出学术著作奖”
☆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 由小历史见大历史,由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从明代军役制度及军户的因应策略入手,再现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反思明朝治国得失,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好制度。
☆ 宋怡明教授普通话流利,熟知福建风土人情,有近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收集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等第一手民间资料。他作为以历史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华南学派”第三代学者之翘楚,经常引用他口中的“祖师爷”傅衣凌先生的话:历史研究不可以在图书馆做,要去跑田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媒体推荐
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中,民间社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被统治的艺术》论述明代军户群体的生存策略,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富有启迪意义。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运用了大量史料,创造性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是近年来出版的对明清中国社会关系最复杂、最生动的描写之一。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睿智而有力地将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融为一炉,在长时段中探索人们如何在表面的顺从下进行抵抗。作者通过历史的放大镜审视明代的征兵制度,意在展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操纵策略。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系教授
◎ 获奖情况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2019年12月3日 想读
The Book of Why 豆瓣
作者: Judea Pearl / Dana Mackenzie Allen Lane 2018 - 5
A Turing Award-winning computer scientist and statistician shows how understanding causality has revolutionized science and will revolutioniz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rrelation is not causation." This mantra, chanted by scientists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has led to a virtual prohibition on causal talk. Today, that taboo is dead. The causal revolution, instigated by Judea Pearl and his colleagues, has cut through a century of confusion and established causality--the study of cause and effect--on a firm scientific basis. His work explains how we can know easy things, like whether it was rain or a sprinkler that made a sidewalk wet; and how to answer hard questions, like whether a drug cured an illness. Pearl's work enables us to know not just whether one thing causes another: it lets us explore the world that is and the worlds that could have been. It shows us the essence of human thought and key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either needs The Book of Why.
2019年12月2日 想读
我包罗万象 豆瓣
I Contain Multitudes
8.5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埃德·扬 译者: 郑李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7
微生物视野下的生命图景全纪录
令马克·扎克伯格与比尔·盖茨读到爱不释手的自然新史
关于人类与微生物的矛盾冲突、共生合作与多边联盟
《纽约时报》2016年备受关注的100本图书之一
◎ 编辑推荐
我不是『我』,『我』从未独自存在
☆费氏弧菌令夏威夷礁坪中的短尾乌贼闪烁微光 ,可是移除细菌后的短尾乌贼纵然能继续生存,却无法走向完整的成熟——微生物如何影响了动物的发育?
☆沃尔巴克氏体会采用“厌男”手段把雄性黄蜂个体赶尽杀绝,转身又会保护苍蝇、蚊子免受病毒侵扰——微生物究竟是宿主的朋友,还是敌人?
☆幽门螺杆菌的退场意味着胃溃疡和胃癌患者的减少,可它们的消失又可能导致胃酸反流和食管癌患者的增加——微生物带来的好处、坏处,哪个更重要?
◎ 内容简介
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万物,斑头雁迁徙飞跃喜马拉雅山时带着微生物,象海豹潜入深海时也携有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本书将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动物园”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的谨慎尝试。
也许,是时候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改写奥逊·威尔斯的“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了。在离不开与微生物的共生互动之中:“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 名人推荐
太有意思了……埃德·扬接连抛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微生物学洞见。《我包罗万象》展现了科学报道所能达到的绝佳水准。
——比尔·盖茨
远超惊奇。这本妙书不仅会改变你对世界的认识,还会改变你对自己的认识。
——海伦·麦克唐纳,《海伦的苍鹰》(H is for Hawk)作者
埃德·扬把微生物对万物生命运作的影响写得扣人心弦。《我包罗万象》将改变你对自己与其他所有事物的认知。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
正如其他所有伟大的科普作品所能对读者产生的影响,《我包罗万象》也不例外。你会变得突然不认识眼前的这个世界,重新开始认知周围的一切。埃德·扬通过生动的故事与精湛的解释,为你赋予“包罗万象”的观察之眼。
——卡尔·齐默,《演化的故事》作者
◎ 媒体推荐
埃德·扬是很有天赋的科学作者。《我包罗万象》作为他的第一部图书作品,以清晰的论述、雄健的笔力和诙谐的笔调,涵盖了微观世界的绝大部分领域。他以极具感染力的热情传递出了他对微生物所持有的热情。
——《纽约时报·书评》
他神奇地把浓厚的人文关怀填充进科学细节之间。妙趣不断。
——《华尔街日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趣书……他不仅讲述了关于微生物组的各种故事,还向读者们介绍了众多正在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家。这些前沿传递出了揭开自然新奥秘的第一手兴奋与激动,也生动展现了本就遍布起伏的科研历程。
——《科学》
◎ 获奖信息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国际作品奖
★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纽约时报》2016年备受关注的100本图书之一
★豆瓣2019年度科学·新知 No.8
2019年11月27日 想读
The Garden Jungle: or Gardening to Save the Planet 豆瓣
作者: Dave Goulson Jonathan Cape 2019 - 8
The Garden Jungle is about the wildlife that lives right under our noses, in our gardens and parks, between the gaps in the pavement, and in the soil beneath our feet. Wherever you are right now, the chances are that there are worms, woodlice, centipedes, flies, silverfish, wasps, beetles, mice, shrews and much, much more, quietly living within just a few paces of you.
Dave Goulson gives us an insight into the fascinating and sometimes weird lives of these creatures, taking us burrowing into the compost heap, digging under the lawn and diving into the garden pond. He explains how our lives and ultimately the fate of humankind are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with that of earwigs, bees, lacewings and hoverflies, unappreciated heroes of the natural world.
The Garden Jungle is at times an immensely serious book, exploring the environmental harm inadvertently done by gardeners who buy intensively reared plants in disposable plastic pots, sprayed with pesticides and grown in peat cut from the ground. Goulson argues that gardens could become places where we can reconnect with nature and rediscover where food comes from. With just a few small changes, our gardens could become a vast network of tiny nature reserves, where humans and wildlife can thrive together in harmony rather than conflict.
For anyone who has a garden, and cares about our planet, this book is essential reading.
2019年11月24日 想读
礼仪下乡 豆瓣
作者: 刘永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7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十章,以闽西四保村落群为个案,在广泛搜集和深入解读实录、政书、方志、族谱、仪式文献等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研究方法,侧重从礼生及其礼仪、宗族与祭祖仪式、乡约组织、神庙与神明祭祀等方面,探讨明初以降儒教礼仪步入乡民生活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2019年11月22日 想读
意愿的冲撞 豆瓣
Collision of Wills: How Ambiguity about Social Rank Breeds Conflict
7.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古尔德 译者: 吴心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小额债务、冷嘲热讽、争抢车位、超市插队……社会上绝大多数暴力冲突都源于这类区区小事。但为何如此?本书探讨群体暴力的结构性起源,认为除了个人品性与文化背景,暴力行为还与人际关系的结构类型有关。具体而言,暴力冲突更有可能发生在朋友之间或社会地位大体平等者之间,也就是对等关系中,而非领导与下属这类社会等级高低差异明显的层级关系中;最典型的暴力冲突发生在某个人意欲取得相对于他人的优势或统治地位时,即使这种意图缺乏足够的理由;由于对社会等级的不同理解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在传统社会等级秩序遭受破坏或挑战之时,尤其在政治变革期,人际冲突和群体间暴力将变得更为频繁和激烈。本书以谋杀、宿怨、复仇、革命以及日常纠纷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事件为例,对上述原创性思想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将冲突重新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
2019年11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