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打工女孩 豆瓣
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
7.4 (6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张彤禾 译者: 张坤 / 吴怡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3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2019年5月13日 已读
电子版。太过零碎,每个人匆匆地在故事中露面然后消失,重新出现时已经换一副面孔。快餐时代,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塞满了诸如《方与圆》的成功学垃圾;但好像只有中国人才会把这种垃圾吃透,并真的获得成功。
中国 社会 社会科学 纪实 非虚构
美国精神病 豆瓣
American Psycho
作者: [美] B·E·埃利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B·E·埃利斯
1964年生,美国极具风格的小说家,美国文坛“小鬼帮”主将。21岁即凭处女作《比零还少》震惊美国文坛,《美国精神病》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均称为“邪典”经典。
《美国精神病》
26岁的帕特里克·贝特曼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聪明睿智,可他同时又是个深陷心魔、无法自拔的精神变态。他的双重人格和两重身份最为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最灿烂的美国梦与最恐怖的美国梦魇的正面冲突……
“一部具有完美操控力的重要作品……小说家的功能就是为变动不居的文化别上瞬息万变的标签,埃利斯完成得极为卓越……一部极富创意、影响巨大的作品。”
Fay Weldon, Washington Post
“因其对于一个死命沉溺于乏味与冷漠的社会的狂暴残酷而又一针见血的刻画,它配得上以最高的标准进行评判。”
John Walsh, Sunday Times
“多年来第一部致力于深入开掘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主题的小说……埃利斯向老一辈作家明确展示出现在表盘上的指针已经指到了几点几分。”
诺曼·梅勒,《名利场》
2018年12月21日 已读 P64弃读。就前面部分看来,文字承载的信息要比影像多;书着重描写的是“物质”,而电影着重在“病态”。非常可理解的改编方式,但略微显得轻飘飘了些。可惜电影的易消化程度远超原著……
小说 弃读 心理 文学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