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镰刀与城市 豆瓣
Scythe and the City:A Social History of Death in Shanghai 所属 作品: 镰刀与城市
作者: (法) 安克强 (Christian Henriot) 译者: 刘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10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洗牌年代 豆瓣
所属 作品: 洗牌年代
7.6 (5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6
★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散文经典全新增订,王家卫、张大春、骆以军、马家辉联袂推荐。——新增3篇文章,28篇散文构筑出繁花似锦的景观意象:往来变幻的人与场景,老上海原腔原调的市井日常,东北农场的冷冽传奇,手工器物的工笔描摹……摊开来看,是一幅上海的老画卷,一个特殊年代的清明 上河图;收拢来看,是永恒的人心人性与精神欲望。在画面、色彩、气味和声响之下,故事暗流涌动,自由、华丽、动人的细节,如水银泻地。文字冷凝稠密,丰赡厚实。
★《繁花》的素材本,一万个好故事于此萌发。——金宇澄原著小说《繁花》同名电影由王家卫执导、胡歌主演。《繁花》中诸多人物故事均脱胎于此,人物故事细节相互印证:《锁琳琅》中的阿强,是《繁花》中小毛的原型;《合欢》中就已出现阿宝和蓓蒂的故事;《上海水晶鞋》中简与小凤的故事在《繁花》中几乎原版重现;《洗牌年代》中演变成暴雨中一个神话的黄金罐,在《繁花》中也携带着同样的秘密……除此之外,《洗牌年代》更是将《繁花》中被人物与故事所遮盖的丰盈物质生活细节聚焦展示,复活了上海的地理空间与城市积淀,人物在其间行走,铺展开一段段繁花似锦的故事。
★43幅作者手绘插图,一卷沪上物质生活史。细节是细微的时代史,世俗生活的微缩。——乘风凉、白皮琴、被头橱、敲煤饼、手工制鞋……丰盈繁密的物质生活,一个个有意味的细节,一道道有温度的工序,生命的种种兴味、内在的热情、被按下不表的故事,均被投注于具体物件之上,是世俗生活的微缩,是时间存久的韵味。纪录片式的细腻视角,工笔描摹的文字,为琐细日常与工匠之事赋予一种有秩序的形式美,详实还原上海人曾经的生活方式。43幅作者手绘插图,笔触韵致,直观展现文字所不能言说的。
★荣获2018台北书展大奖、2017Openbook好书·中文创作、2017《镜周刊》十大好书、2017博客来网路书店选书、2016花地文学榜散文金奖。——《洗牌年代》“是反传奇的,不是把锃亮招牌翻到背面让人看锈斑,而是根本不谈招牌。抓紧了物,人,空间,气味,它们会兜合出故事的细流。写作者睁着一双世故之眼,写潮头雪沫退去以后,底下露出来那一片余悸犹存的长滩。云霓死灰,不是彻底抹净,让人看见一点形状,知道有过什么,可是回不来了”。(2017Openbook好书·中文创作评审推荐语)
★全新典藏,法式精装,内文彩色印刷,作者自绘封面与题字,独特版画风格与烫印工艺,尽显上海风情。——创意环衬设计,文字密码蕴藏其间,打开一座关于城市的纸上博物馆。
内容简介:
上海是一块海绵,吸收干净,像所有回忆,并未发生过一样。
《洗牌年代》是作家金宇澄散文经典,二十八篇散文构筑出繁花似锦的景观意象:往来变幻的人与场景,老上海原腔原调的市井日常,东北农场的冷冽传奇,手工器物的工笔描摹……摊开来看,是一幅上海的老画卷,一个特殊年代的清明上河图;收拢来看,是永恒的人心人性与精神欲望。《洗牌年代》是《繁花》的素材本,上海的老故事集,《繁花》中诸多人物、故事均脱胎于此;亦是一卷沪上物质生活史,详实还原上海人曾经的生活方式,叠化出往日的原貌。在画面、色彩、气味和声响之下,故事暗流涌动,自由、华丽、动人的细节,如水银泻地。
细节是细微的时代史,《洗牌年代》抓紧了物、人、空间、气味,它们兜合出故事的细流,复活上海的地理空间与城市积淀。人物在其间行走,生命的种种兴味、内在的热情、被按下不表的故事,投注于具体物件之上,是世俗生活的微缩,显现出恒常的意味。
上海日记 豆瓣
Shanghai Diary 所属 作品: 上海日记
作者: [德]厄休拉·培根 译者: 虞丽琦 新星出版社 2021 - 1
◎还原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犹太女孩眼中的老上海形象。书中有珍贵插图,保留了那个时代上海的原始风貌。
◎二战犹太人逃亡纪实。虽然他们的经历无法与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相提并论,但是人们长期多关注集中营,对当时逃亡中国上海的犹太群体缺乏必要的关注,本书即弥补了这一不足。
------------------------------------------------
★内容介绍
1939年,第三帝国对德国犹太人的生活逐渐收紧了铁腕政策。多数西方国家不愿卷入欧洲动荡局势,对犹太移民关闭了大门。逃离希特勒残暴政权的中欧难民数以万计,他们把对自由的希望寄托在了上海——这个唯一能够接纳他们的开放港口。11岁的厄休拉·培根就是这样一位难民,她和父母历尽艰辛逃脱了党卫队的控制。从他们生长于斯的家中出发,辗转13000千米,目睹了同行旅客的被捕,终于抵达了上海。没想到,抵达之后却发现,纳粹势力的长臂已经伸向了中国。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回忆录中,作者讲述了她在上海这个拥挤而缺乏保障的避难所里的挣扎:从随后发生的日本占领到紧张激烈的自卫时刻,从有针对性的盟军空袭到协助营救被击落的美国机组人员。……带我们回到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中国上海的历史情境中。
浮生二十一章 豆瓣
作者: 任晓雯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5
《浮生二十一章》是茅盾文学新人奖得主、作家任晓雯在《南方周末》连载的短篇小说系列精选,材料源于对上海芸芸众生的采访记,聚焦小人物命运,故事凄苦悲情,结尾出人意料,兼备生活细节的笃实与文学想象的自由;语言文白融汇,精炼筋道,被誉为“篇篇沉重,句句耐品”。当是近年来颇具特色的短篇合集。《浮生》系列曾获得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开放叙事奖”、2016年度《南方周末》外稿奖。
异国事物的转译 豆瓣
所属 作品: 异国事物的转译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张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 - 8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本书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上海摩登 豆瓣
所属 作品: 上海摩登
7.7 (6 个评分) 作者: 李欧梵 译者: 毛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明明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有时候却更像一本书写上海的颓废放荡的小说,或者像一篇妖艳华丽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铺展开来又形成一张时空错落的文化地图,将上海这座城市在大时代中悲情传奇的命运细细勾画出来。
李欧梵精彩重塑摩登上海的文化肖像,并由此奠定其在文化研究领域的先锋地位。